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80%以上的一次能源和生产资料来自于矿产资源,地质找矿需要钻探,这就是向看不见摸不着的大地深处打钻的艰苦工作。而这项工作,吉林省第六地质探矿工程大队的共产党员郭广波一干就是30年。
地质工匠的精神就是不断挑战创新极限
在铁人王进喜当年战斗过的地点向东300公里,是黑龙江省鸡东县四山矿区,2012年郭广波钻井队在这里承担了ZK4306钻孔找矿任务。由于矿层埋藏深、地质构造复杂、施工难度巨大,一年前2个钻孔分别在430m和540m深处因出现孔内坍塌、缩径、漏水等问题而报废;移孔后重新施工,又分别在1084m和574m深处再次报废。
郭广波咽不下这口气,在班组总结会上下定决心:“铁人钻井队可不是光会简单开机打钻,我就不信中国钻探工挑战不了最复杂的地下环境,咱得创新方法。”他主动请缨成立攻关小组,和技术专家一起,查阅大量资料,主攻这块多金属储量理论上极可能丰厚的探区最难点。
他和地质专业技术人员认真研究,找到目前金属矿产地质钻探中困扰金刚石钻进孔壁不稳定地层的三大特点,根据这些难点,郭广波提出改变钻进技术措施,严格操作,日夜监测。
创新方法重新开钻后,按照日常积累的最严格钻探操作规程,郭广波和战友们披星戴月、精益求精地干了2个多月,用接产婴儿的态度,和复杂多变的火热地心交手过招,历经4次及时排险,最后赢得了胜利终孔,并且刷新了吉林地质工匠挑战创新极限的三大记录:超复杂地层钻探的设备创新、工艺创新、操作创新,这些创新成果被提炼为科学论文发表于国家学术期刊《西部探矿工程》上。
打开郭广波的日记本,每本的扉页上,都记着保尔·柯察金的一句话:“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不停留在已得的成绩上,而是英勇地劳动着,努力要把劳动的锦标长久握在自己手里。”这也许就是一个“70后”的中国工人心中那股钢铁般纯真品质的来源。
用三超钻探操作法沟通人心和地心
在我国最北端的漠河县北极乡北极村施工时,零下35℃至48℃的低温滴水成冰,冲洗液、钻具、泥浆、绞车绞绳都会眨眼冻结,地层更是坚硬复杂。为了成功打出1600米的地热井,郭广波改沉积岩地层适用的复合片钻头为金刚石钻头,巧妙地用防冻剂和食盐维护冲洗液性能,每次取芯两人一组轮流值班。为防止冻伤,郭广波让战友们取芯前将用火炉烘热的砖头垫在脚下,一人拉绞车一人用木条抽打钢丝绳,解决了钢丝绳携带泥浆上返至钻塔天车冻死滑轮的难题。极寒天气,大多数职工得了感冒,轻的吃点儿药坚持工作,重的不得不到医院打针,而哪个岗位缺人郭广波就顶在哪个岗位上。70天下来他瘦了10斤,钻孔却顺利打到1623米的设计深度,同志们也安全返程。这次钻探刷新了当年吉林省深孔工程的记录,被人们誉为中国北极第一站,而郭广波从中思考的却是他的“三超”创新操作法。所谓“三超”创新操作法,就是在复杂地质环境中打超深孔、超斜孔、超难孔的一整套钻探施工技艺,是郭广波和战友们几十年来追求地质钻探最高境界的实践创新法则。正是凭着这套技艺,他带领着野外钻探分队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在业内,一提起吉林六大队的郭广波,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
2016年7月14日,郭广波带领的野外钻探队伍在我省东丰县横道河镇—山城镇一带开展多金属矿普查60度斜角钻探,经过39天的艰难施工,在钻进至600.05米时满足了地质设计要求,顺利终孔,各项指标再次刷新全省地矿大角度斜孔施工记录。这是郭广波和他的战友运用自己创造的“三超”钻探施工技术创新操作法,在艰险条件和复杂地层中第6次打破全省行业历史记录。
2014年获得省国土地质工会授予的“最美吉林地质人”称号时,面对一个个关于成功原因的追问,郭广波憨厚地说:“我只是用‘三超’创新操作法,带领兄弟们和地心更优秀地打交道而已。”因为精湛的技艺,他曾在职业技能大赛中夺得了省机械岩心地质钻探第一名,获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工人先锋号”、找矿会第一名等十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做一个精致的钻井大师
出生在钻探世家的郭广波,不仅有做好钻探本职工作的热情以及从小養成的吃苦耐劳精神,而且特别善于学习和创新。新世纪以来,随着地质钻探行业找矿难度的加大,打“深、难、斜”孔,成为地质钻探的发展方向和行业制高点,前人和过去的许多钻探经验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在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更新专业知识,只有中专学历的郭广波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了学习专业知识上。
地热井成孔质量的好坏,关键在固井工艺上。每次外出学习考察,郭广波都在施工现场虚心向专家请教,心记手动、耳听脑思,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在野外职工宿舍甚至帐篷里,他的床头放满了书和笔记。他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学习石油钻井固井工艺,应用于生产实践,钻井公司近年来施工的3口地热井,固井全部由郭广波独立完成,为单位节省了60多万元费用。
堵漏是钻探固井最大的技术难题。2013年在白山江源施工地热钻井,当钻到1001米时遇到了空前的事故,钻井液全面漏失。现场技术顾问都没遇到过此类情况,电话咨询东北石油局泥浆专家,告之按钻遇溶洞处理,可大家试验多次均无效果,事故处理20多天,大家一筹莫展,同志们甚至有些泄气了,但郭广波仍彻夜思索着新的解决办法。他召集大家集思广益,分析原因,他发现用什么材料填充,应该是问题的关键。苦思冥想中他发现钻机平台上有几块砖头,忽然顿悟:砖有一定的重量,破碎后堆积在一起时棱角互相挤压,形成一定内阻力,在液柱的压力下不易流失。经过第38天抢险后,冲洗液终于又返出了井口。郭广波神奇的技术水平被业内泥浆专家誉为“钻井界的北方堵漏奇迹”。
在海兰江畔的第六地质探矿工程大队,在吉林省地矿局,郭广波的匠心精神影响了一大批青年钻工,3年间便涌现出45名技艺高超的“吉林最美地质人”。在崇山峻岭中,在高高的钻塔下,他们用心血和汗水实践着郭广波的朴素梦想——“钻探大师不仅仅取决于钻头的硬度,更在于人心的精度,把每件小事做精致,什么大难题都好解决”。?
地质工匠的精神就是不断挑战创新极限
在铁人王进喜当年战斗过的地点向东300公里,是黑龙江省鸡东县四山矿区,2012年郭广波钻井队在这里承担了ZK4306钻孔找矿任务。由于矿层埋藏深、地质构造复杂、施工难度巨大,一年前2个钻孔分别在430m和540m深处因出现孔内坍塌、缩径、漏水等问题而报废;移孔后重新施工,又分别在1084m和574m深处再次报废。
郭广波咽不下这口气,在班组总结会上下定决心:“铁人钻井队可不是光会简单开机打钻,我就不信中国钻探工挑战不了最复杂的地下环境,咱得创新方法。”他主动请缨成立攻关小组,和技术专家一起,查阅大量资料,主攻这块多金属储量理论上极可能丰厚的探区最难点。
他和地质专业技术人员认真研究,找到目前金属矿产地质钻探中困扰金刚石钻进孔壁不稳定地层的三大特点,根据这些难点,郭广波提出改变钻进技术措施,严格操作,日夜监测。
创新方法重新开钻后,按照日常积累的最严格钻探操作规程,郭广波和战友们披星戴月、精益求精地干了2个多月,用接产婴儿的态度,和复杂多变的火热地心交手过招,历经4次及时排险,最后赢得了胜利终孔,并且刷新了吉林地质工匠挑战创新极限的三大记录:超复杂地层钻探的设备创新、工艺创新、操作创新,这些创新成果被提炼为科学论文发表于国家学术期刊《西部探矿工程》上。
打开郭广波的日记本,每本的扉页上,都记着保尔·柯察金的一句话:“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不停留在已得的成绩上,而是英勇地劳动着,努力要把劳动的锦标长久握在自己手里。”这也许就是一个“70后”的中国工人心中那股钢铁般纯真品质的来源。
用三超钻探操作法沟通人心和地心
在我国最北端的漠河县北极乡北极村施工时,零下35℃至48℃的低温滴水成冰,冲洗液、钻具、泥浆、绞车绞绳都会眨眼冻结,地层更是坚硬复杂。为了成功打出1600米的地热井,郭广波改沉积岩地层适用的复合片钻头为金刚石钻头,巧妙地用防冻剂和食盐维护冲洗液性能,每次取芯两人一组轮流值班。为防止冻伤,郭广波让战友们取芯前将用火炉烘热的砖头垫在脚下,一人拉绞车一人用木条抽打钢丝绳,解决了钢丝绳携带泥浆上返至钻塔天车冻死滑轮的难题。极寒天气,大多数职工得了感冒,轻的吃点儿药坚持工作,重的不得不到医院打针,而哪个岗位缺人郭广波就顶在哪个岗位上。70天下来他瘦了10斤,钻孔却顺利打到1623米的设计深度,同志们也安全返程。这次钻探刷新了当年吉林省深孔工程的记录,被人们誉为中国北极第一站,而郭广波从中思考的却是他的“三超”创新操作法。所谓“三超”创新操作法,就是在复杂地质环境中打超深孔、超斜孔、超难孔的一整套钻探施工技艺,是郭广波和战友们几十年来追求地质钻探最高境界的实践创新法则。正是凭着这套技艺,他带领着野外钻探分队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在业内,一提起吉林六大队的郭广波,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
2016年7月14日,郭广波带领的野外钻探队伍在我省东丰县横道河镇—山城镇一带开展多金属矿普查60度斜角钻探,经过39天的艰难施工,在钻进至600.05米时满足了地质设计要求,顺利终孔,各项指标再次刷新全省地矿大角度斜孔施工记录。这是郭广波和他的战友运用自己创造的“三超”钻探施工技术创新操作法,在艰险条件和复杂地层中第6次打破全省行业历史记录。
2014年获得省国土地质工会授予的“最美吉林地质人”称号时,面对一个个关于成功原因的追问,郭广波憨厚地说:“我只是用‘三超’创新操作法,带领兄弟们和地心更优秀地打交道而已。”因为精湛的技艺,他曾在职业技能大赛中夺得了省机械岩心地质钻探第一名,获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工人先锋号”、找矿会第一名等十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做一个精致的钻井大师
出生在钻探世家的郭广波,不仅有做好钻探本职工作的热情以及从小養成的吃苦耐劳精神,而且特别善于学习和创新。新世纪以来,随着地质钻探行业找矿难度的加大,打“深、难、斜”孔,成为地质钻探的发展方向和行业制高点,前人和过去的许多钻探经验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在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更新专业知识,只有中专学历的郭广波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了学习专业知识上。
地热井成孔质量的好坏,关键在固井工艺上。每次外出学习考察,郭广波都在施工现场虚心向专家请教,心记手动、耳听脑思,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在野外职工宿舍甚至帐篷里,他的床头放满了书和笔记。他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学习石油钻井固井工艺,应用于生产实践,钻井公司近年来施工的3口地热井,固井全部由郭广波独立完成,为单位节省了60多万元费用。
堵漏是钻探固井最大的技术难题。2013年在白山江源施工地热钻井,当钻到1001米时遇到了空前的事故,钻井液全面漏失。现场技术顾问都没遇到过此类情况,电话咨询东北石油局泥浆专家,告之按钻遇溶洞处理,可大家试验多次均无效果,事故处理20多天,大家一筹莫展,同志们甚至有些泄气了,但郭广波仍彻夜思索着新的解决办法。他召集大家集思广益,分析原因,他发现用什么材料填充,应该是问题的关键。苦思冥想中他发现钻机平台上有几块砖头,忽然顿悟:砖有一定的重量,破碎后堆积在一起时棱角互相挤压,形成一定内阻力,在液柱的压力下不易流失。经过第38天抢险后,冲洗液终于又返出了井口。郭广波神奇的技术水平被业内泥浆专家誉为“钻井界的北方堵漏奇迹”。
在海兰江畔的第六地质探矿工程大队,在吉林省地矿局,郭广波的匠心精神影响了一大批青年钻工,3年间便涌现出45名技艺高超的“吉林最美地质人”。在崇山峻岭中,在高高的钻塔下,他们用心血和汗水实践着郭广波的朴素梦想——“钻探大师不仅仅取决于钻头的硬度,更在于人心的精度,把每件小事做精致,什么大难题都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