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创新极限的新“铁人”

来源 :新长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ltiz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80%以上的一次能源和生产资料来自于矿产资源,地质找矿需要钻探,这就是向看不见摸不着的大地深处打钻的艰苦工作。而这项工作,吉林省第六地质探矿工程大队的共产党员郭广波一干就是30年。
  地质工匠的精神就是不断挑战创新极限
  在铁人王进喜当年战斗过的地点向东300公里,是黑龙江省鸡东县四山矿区,2012年郭广波钻井队在这里承担了ZK4306钻孔找矿任务。由于矿层埋藏深、地质构造复杂、施工难度巨大,一年前2个钻孔分别在430m和540m深处因出现孔内坍塌、缩径、漏水等问题而报废;移孔后重新施工,又分别在1084m和574m深处再次报废。
  郭广波咽不下这口气,在班组总结会上下定决心:“铁人钻井队可不是光会简单开机打钻,我就不信中国钻探工挑战不了最复杂的地下环境,咱得创新方法。”他主动请缨成立攻关小组,和技术专家一起,查阅大量资料,主攻这块多金属储量理论上极可能丰厚的探区最难点。
  他和地质专业技术人员认真研究,找到目前金属矿产地质钻探中困扰金刚石钻进孔壁不稳定地层的三大特点,根据这些难点,郭广波提出改变钻进技术措施,严格操作,日夜监测。
  创新方法重新开钻后,按照日常积累的最严格钻探操作规程,郭广波和战友们披星戴月、精益求精地干了2个多月,用接产婴儿的态度,和复杂多变的火热地心交手过招,历经4次及时排险,最后赢得了胜利终孔,并且刷新了吉林地质工匠挑战创新极限的三大记录:超复杂地层钻探的设备创新、工艺创新、操作创新,这些创新成果被提炼为科学论文发表于国家学术期刊《西部探矿工程》上。
  打开郭广波的日记本,每本的扉页上,都记着保尔·柯察金的一句话:“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不停留在已得的成绩上,而是英勇地劳动着,努力要把劳动的锦标长久握在自己手里。”这也许就是一个“70后”的中国工人心中那股钢铁般纯真品质的来源。
  用三超钻探操作法沟通人心和地心


  在我国最北端的漠河县北极乡北极村施工时,零下35℃至48℃的低温滴水成冰,冲洗液、钻具、泥浆、绞车绞绳都会眨眼冻结,地层更是坚硬复杂。为了成功打出1600米的地热井,郭广波改沉积岩地层适用的复合片钻头为金刚石钻头,巧妙地用防冻剂和食盐维护冲洗液性能,每次取芯两人一组轮流值班。为防止冻伤,郭广波让战友们取芯前将用火炉烘热的砖头垫在脚下,一人拉绞车一人用木条抽打钢丝绳,解决了钢丝绳携带泥浆上返至钻塔天车冻死滑轮的难题。极寒天气,大多数职工得了感冒,轻的吃点儿药坚持工作,重的不得不到医院打针,而哪个岗位缺人郭广波就顶在哪个岗位上。70天下来他瘦了10斤,钻孔却顺利打到1623米的设计深度,同志们也安全返程。这次钻探刷新了当年吉林省深孔工程的记录,被人们誉为中国北极第一站,而郭广波从中思考的却是他的“三超”创新操作法。所谓“三超”创新操作法,就是在复杂地质环境中打超深孔、超斜孔、超难孔的一整套钻探施工技艺,是郭广波和战友们几十年来追求地质钻探最高境界的实践创新法则。正是凭着这套技艺,他带领着野外钻探分队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在业内,一提起吉林六大队的郭广波,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
  2016年7月14日,郭广波带领的野外钻探队伍在我省东丰县横道河镇—山城镇一带开展多金属矿普查60度斜角钻探,经过39天的艰难施工,在钻进至600.05米时满足了地质设计要求,顺利终孔,各项指标再次刷新全省地矿大角度斜孔施工记录。这是郭广波和他的战友运用自己创造的“三超”钻探施工技术创新操作法,在艰险条件和复杂地层中第6次打破全省行业历史记录。
  2014年获得省国土地质工会授予的“最美吉林地质人”称号时,面对一个个关于成功原因的追问,郭广波憨厚地说:“我只是用‘三超’创新操作法,带领兄弟们和地心更优秀地打交道而已。”因为精湛的技艺,他曾在职业技能大赛中夺得了省机械岩心地质钻探第一名,获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工人先锋号”、找矿会第一名等十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做一个精致的钻井大师
  出生在钻探世家的郭广波,不仅有做好钻探本职工作的热情以及从小養成的吃苦耐劳精神,而且特别善于学习和创新。新世纪以来,随着地质钻探行业找矿难度的加大,打“深、难、斜”孔,成为地质钻探的发展方向和行业制高点,前人和过去的许多钻探经验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在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更新专业知识,只有中专学历的郭广波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了学习专业知识上。
  地热井成孔质量的好坏,关键在固井工艺上。每次外出学习考察,郭广波都在施工现场虚心向专家请教,心记手动、耳听脑思,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在野外职工宿舍甚至帐篷里,他的床头放满了书和笔记。他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学习石油钻井固井工艺,应用于生产实践,钻井公司近年来施工的3口地热井,固井全部由郭广波独立完成,为单位节省了60多万元费用。
  堵漏是钻探固井最大的技术难题。2013年在白山江源施工地热钻井,当钻到1001米时遇到了空前的事故,钻井液全面漏失。现场技术顾问都没遇到过此类情况,电话咨询东北石油局泥浆专家,告之按钻遇溶洞处理,可大家试验多次均无效果,事故处理20多天,大家一筹莫展,同志们甚至有些泄气了,但郭广波仍彻夜思索着新的解决办法。他召集大家集思广益,分析原因,他发现用什么材料填充,应该是问题的关键。苦思冥想中他发现钻机平台上有几块砖头,忽然顿悟:砖有一定的重量,破碎后堆积在一起时棱角互相挤压,形成一定内阻力,在液柱的压力下不易流失。经过第38天抢险后,冲洗液终于又返出了井口。郭广波神奇的技术水平被业内泥浆专家誉为“钻井界的北方堵漏奇迹”。
  在海兰江畔的第六地质探矿工程大队,在吉林省地矿局,郭广波的匠心精神影响了一大批青年钻工,3年间便涌现出45名技艺高超的“吉林最美地质人”。在崇山峻岭中,在高高的钻塔下,他们用心血和汗水实践着郭广波的朴素梦想——“钻探大师不仅仅取决于钻头的硬度,更在于人心的精度,把每件小事做精致,什么大难题都好解决”。?
其他文献
双辽市鸿翔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3年。近年来,合作社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创业梦想的同时,鸿翔养殖专业合作社不忘回报社会,在“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召下冲锋在前、发挥作用、做出贡献,以实际行动报答对党对社会的感恩之心。  2016年,鸿翔养殖专业合作社与双辽市建档立卡的140户贫困户结成“心连心、手拉手”帮扶对子,形成新的扶贫模式:投资
期刊
郝洪印是双辽市人社局劳动监察大队派驻那木乡前进村的第一书记。郝洪印深知农村要发展,产业支撑是关键。面对前进村村集体收入少、扶贫对象产业基础薄弱、劳动生产条件不足的实际情况,郝洪印带领村“两委”班子认真分析各级扶贫政策文件,研究帮扶措施,选择了多项适于本村实际的增收致富项目。  合理規划土地,做到物尽其用。郝洪印积极争取四平市扶贫资金,选择善于树木生长的2公顷土地,利用扶贫资金购置灌溉设备,建立经济
期刊
初秋的辽源大地清风送爽、硕果累累,广袤的松辽沃野上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记者一行走进了辽源市西安区灯塔镇沐雨村村民林友的家门。只见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里,林友正在忙碌着。见到记者,林友放下手中的活儿,说起了他的经历和往事。  林友今年48岁,201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使他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车祸导致盆骨粉碎性骨折、尿道断裂等重伤,经鉴定为四级伤残,不能再从事重体力劳动了。这场不幸意外让这个本不富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有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还要让他们经受吃劲岗位、重要岗位的磨炼,把重担压到他们身上。”对于广大年轻干部而言,負重致远,才能成为挑起事业大梁的“柱石之士”。  重信念,保持政治定力。信念在心,才能披荆斩棘、勇往直前。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势,新时期的年轻干部尤需用坚定的理想信念炼就“金刚不坏之身”。要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真正把对党、对人民、对事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是指导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全省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广大党员干部,要站在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不断开创我省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  举旗帜,就是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完成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期刊
近年来,农安县充分利用农业大县的优势,紧抓扩权强县试点的历史机遇和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责任使命,从问题着眼、从破解着手,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粮食总产量和肉类总产量稳定在70亿斤和80万吨的阶段性水平,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成为全国首个县级优质肉食品生产基地。2017年,农安县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全省第一家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重点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和粮改饲国家级试点,被国家七部委
期刊
在美丽的白山市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拥护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力传播者,是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忠实践行者。他们以“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为理念,以推广和拓展白山红盾“212”先锋党建品牌为抓手,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用心血和汗水、勤奋和智慧,凝聚起白山绿色转型全面振兴的强大力量。他们就是被誉为“红盾卫士”的白山工商局传习小分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白
期刊
良好的软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和牢固基石,是无形的资产,更是招商引资的靓丽名片。双辽市委、市政府基于这一认识,在谋求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用“硬手腕”打造发展软环境,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打造声势——集中开展软环境宣传  2017年伊始,双辽市委、市政府就把营造良好氛围当作软环境建设的开篇之作,在机关企业、大街小巷,举全市之力进行广泛宣传。确立并围绕“打造一流软环境,助推双辽新振兴”这一主题,市级
期刊
40年前,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科学的春天”播下创新的种子,激发了我省科技创新的空前活力。4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科教兴省”“自主创新”战略的驱动下,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努力拼搏、埋头科研,取得了众多世界领先、国内首创的科技成果,为我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黑土地种出“黄金豆”  1988年,省委提出了“依靠科技,振兴吉林”的发展理念。1995年,省委作出了“关于实施
期刊
6年前,85岁残疾人邹大爷的老伴儿冷大娘说:“天暖了想上公园逛一逛。”为了实现冷大娘的这一心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吉林省劳动模范、长春公交集团北达汽车公司10路车队驾驶员郭福生和他的爱心助残志愿者团队一直用心、用情地坚守了6年,从未间断。  那是2012年春天,家住长春市保障性住房工程团山小区的冷大娘,推着轮椅陪着已经85岁并且患有脑血栓的老伴儿邹大爷在小区里晒太阳。这时,正巧遇到经常来看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