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但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防范、内控机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本文根据我国民营企业的特点,调查分析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参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等法规,以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为主线,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内控制度;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内控监督
一、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我国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经济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动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在数量上,在其对GDP的贡献上、以及就业和技术创新(以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衡量)的占比上都超出了国有企业。
据统计,到2011年底,我国私营企业有967.7万户,个体工商户有3756.5万户,单单这两类民营企业就占了绝对多数。2011年民营企业的GDP贡献大约在50%—60%之间,民营企业就业人数达到23540万人,占城乡总就业人口的30.8%,是国有企业就业人数的近四倍。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的有效发明专利总数达13万件,占比为65%。民营经济已经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但目前,民营企业还是存在经营寿命短、竞争力弱、规模瓶颈难以突破等现象。那是因为多数民营企业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积累和潜藏了较多的风险,这些风险给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带来较大的消极影响,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民营企业在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等方面缺乏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控制,其中内控失效是重要原因。因此,实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对我国民营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家长式”管理模式,内控制度缺失
由于儒家文化的潜在影响,我国民营企业的股权基本上由创业者家族成员持有,民营企业的家族控制或关键人控制现象十分明显,从而表现出民营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关键人物既担任企业的经营者,又拥有企业的所有权。关键人物在民营企业家族中拥有家长式地位,衍生到其控制的民营企业中,推行家长式管理,下属也往往按照“家长”的喜好和惯例来办事,各项指令通常能迅速执行,但是这种靠个人意志管理的企业往往会因为片面追求高效率而忽视相关控制节点,从而导致内控缺失。同时,关键控制人对企业经营发展仅凭个人的直接控制和直接观察,一般他们只相信他们自己的亲历亲为,不相信现代管理技术,如:内控机制的监督与控制。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之后,由于关键控制人的个人能力和个人阅历等原因,其在主观上不愿意、在客观上已无力对企业管理推行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管理,从而导致企业效益下降、竞争力削弱、直至无法持续经营。
2.“人治”色彩浓厚,权力制衡机制薄弱
许多民营企业虽然制定了公司章程,设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公司治理机关,但那基本停留在纸面上。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民营企业股权结构单一,一股独大现象的普遍存在,公司治理结构成为由控股股东完全操纵的工具;另一方面,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人情大于法理,忠诚替代能力,股东的博弈与协调依赖一种特殊的信任关系。于是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成了一言堂,经理层要么亲上加亲,要么帮派林立,内耗不断。这样,“法”只是摆设而已,企业内部运营只是靠亲情、靠权力、靠命令,而不是靠机制、靠系统。当出现利益冲突时,非控股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将得不到保障。
3.控制活动不全面,控制力度不到位
大多数民营企业用工过度精简,许多管理人员和职工身兼数职,工作职责模糊不清,岗位设置缺乏相互牵制,不相容职务既不能有效分离,又无后续监督措施。当销售和回款为同一个人时,当出纳与会计为同一个人时,若存在利益驱使,舞弊现象就难以避免。
还有,许多民营企业的绩效考评制度存在缺陷,甚至存在考核标准和方法因人而异的现象。绩效考评有失公平公正,导致与激励员工的绩效管理初衷背道而驰,控制力度难以到位。
4.信息沟通机制不完善,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
民营企业在信息与沟通方面主要存在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层面的问题是来自于股东,由于民营企业一般由关键控制人操控经营,由此企业经营信息由关键控制人掌控,而关键控制人往往就是民营企业的控股股东,从而出现了控股股东与非控股股东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将导致非控股股东的权益受到一定程度的侵害。第二层面的问题来自于管理层,很多民营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采用了“空降”式,这些“空降”职业经理人与原本土管理层,由于文化背景、管理理念、管理风格的不同,这种不同使得信息沟通出现代沟,若沟通代沟不能及时消除,将会导致执行偏差,从而影响工作效率。第三层面的问题来自于执行层面,民营企业员工素质普遍较低,中层管理人员与员工的信息沟通习惯于口头传达,不习惯于规范的书面报告和表单记录,这种口头传递信息容易造成信息的误传,也不利于后续的监督。
5.风险意识薄弱,内控监督不重视
民营企业家的风险管理意识较为薄弱,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他们较多地关注利润增长、销路拓展,甚至出现盲目扩张,而忽略应与企业规模相匹配的资金配备、市场开拓、以及管理配套等方面的矛盾,若矛盾解决不恰当,可能会使企业遭受灭顶之灾。如德隆盲目实施多元化扩张战略,再加上灰色的融资手段和高昂的融资成本,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
还有较多民营企业对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创业初期,为节约人力成本,基本不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到了成长期和成熟期,有些民营企业适时设置内部审计部门,能有效监督其经济活动,但还有些民营企业虽然设置内部审计部门,而在组织架构上或人员编制上缺乏独立性,譬如:内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内审人员由会计人员兼任等等,导致内审工作的力度不够,不能有效地起到监督作用。 三、针对以上现象民营企业在内部控制建设中应当采取的措施
1.优化控制环境
我国民营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特点,结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逐步从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管理进行转变。应当引进家族成员以外的投资者,降低家族成员的股权集中度,改变“一股独大”的局面,使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可以进行有效沟通,在股东与股东之间、股东与管理层之间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同时,民营企业应当引进职业经理人,实现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要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并要科学地划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各个权力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应该保证监事会独立有效地行使监督权,不仅可以完善公司治理的三角制衡关系,而且会督促董事以及经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遵循与执行。
2.加强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指企业根据风险应对策略,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
民营企业在控制活动中,除了常见的控制措施以外,应当重点关注关键控制点的控制措施,对关键控制点的控制可以使内部控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关键控制点的控制过程中,离不开控制活动的两种主要方法,即岗位分工和授权批准,科学的岗位分工、严格的授权批准可以达到互相牵制的目的,有效保证业务合法、合理、合规。
同时,民营企业还应当建立起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为风险控制提供保障。
3.改善信息沟通
民营企业多数以较为直观的经营业绩为最终评判标准。所以信息沟通活动也会追溯到业绩目标。因此,民营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业绩考评体系,用明确的、科学的业绩目标,来指导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包括信息沟通行为。其次,要统一管理理念,规范书面报告和表单格式,避免因沟通形式不一而造成执行偏差。再则,要增加信息透明度,在工作中要与员工不断地分享知识、经验、目标等一切值得分享的东西,让员工更好地领悟企业的政策、措施,从而能更好地为服务于企业。
4.完善风险控制系统
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提高风险意识,对可能出现风险的工作环节给予高度的重视,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以及相关风险研究与管理机构,利用先进技术和科学方法对风险加以化解和防范。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竞争中,民营企业不仅要加强对风险的控制力度,制定具体的风险预防计划,还要应当适时调整,及时防范,使相关措施得以有效落实。
5.强化内部监督
内审部门在管理中的特殊作用是其它部门无法代替的,民营企业应当支持内审工作,应当将内审工作成果反映出的信息用于管理决策中,使之成为民营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参谋。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直接隶属于董事会,以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审计人员应当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业务水平高、以及较高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内审队伍的构成应当从单纯财务人员向具有综合知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转变。同时,要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通过监事会对董事会实施监督,董事会又通过内部审计对总经理及其管理团队实施监督,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严密内控系统,以保障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财会,2008(7).
[2]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财会,2010(11).
[3]冯兴元.中国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2012-12-11.
[4]汪斌王,东艳,沈静.上市目标下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探讨. 财会通讯综合,2013 年第4 期(中).
[5]汪琛.中小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经管空间,2013年6月.
【关键词】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内控制度;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内控监督
一、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我国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经济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动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在数量上,在其对GDP的贡献上、以及就业和技术创新(以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衡量)的占比上都超出了国有企业。
据统计,到2011年底,我国私营企业有967.7万户,个体工商户有3756.5万户,单单这两类民营企业就占了绝对多数。2011年民营企业的GDP贡献大约在50%—60%之间,民营企业就业人数达到23540万人,占城乡总就业人口的30.8%,是国有企业就业人数的近四倍。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的有效发明专利总数达13万件,占比为65%。民营经济已经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但目前,民营企业还是存在经营寿命短、竞争力弱、规模瓶颈难以突破等现象。那是因为多数民营企业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积累和潜藏了较多的风险,这些风险给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带来较大的消极影响,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民营企业在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等方面缺乏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控制,其中内控失效是重要原因。因此,实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对我国民营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家长式”管理模式,内控制度缺失
由于儒家文化的潜在影响,我国民营企业的股权基本上由创业者家族成员持有,民营企业的家族控制或关键人控制现象十分明显,从而表现出民营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关键人物既担任企业的经营者,又拥有企业的所有权。关键人物在民营企业家族中拥有家长式地位,衍生到其控制的民营企业中,推行家长式管理,下属也往往按照“家长”的喜好和惯例来办事,各项指令通常能迅速执行,但是这种靠个人意志管理的企业往往会因为片面追求高效率而忽视相关控制节点,从而导致内控缺失。同时,关键控制人对企业经营发展仅凭个人的直接控制和直接观察,一般他们只相信他们自己的亲历亲为,不相信现代管理技术,如:内控机制的监督与控制。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之后,由于关键控制人的个人能力和个人阅历等原因,其在主观上不愿意、在客观上已无力对企业管理推行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管理,从而导致企业效益下降、竞争力削弱、直至无法持续经营。
2.“人治”色彩浓厚,权力制衡机制薄弱
许多民营企业虽然制定了公司章程,设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公司治理机关,但那基本停留在纸面上。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民营企业股权结构单一,一股独大现象的普遍存在,公司治理结构成为由控股股东完全操纵的工具;另一方面,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人情大于法理,忠诚替代能力,股东的博弈与协调依赖一种特殊的信任关系。于是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成了一言堂,经理层要么亲上加亲,要么帮派林立,内耗不断。这样,“法”只是摆设而已,企业内部运营只是靠亲情、靠权力、靠命令,而不是靠机制、靠系统。当出现利益冲突时,非控股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将得不到保障。
3.控制活动不全面,控制力度不到位
大多数民营企业用工过度精简,许多管理人员和职工身兼数职,工作职责模糊不清,岗位设置缺乏相互牵制,不相容职务既不能有效分离,又无后续监督措施。当销售和回款为同一个人时,当出纳与会计为同一个人时,若存在利益驱使,舞弊现象就难以避免。
还有,许多民营企业的绩效考评制度存在缺陷,甚至存在考核标准和方法因人而异的现象。绩效考评有失公平公正,导致与激励员工的绩效管理初衷背道而驰,控制力度难以到位。
4.信息沟通机制不完善,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
民营企业在信息与沟通方面主要存在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层面的问题是来自于股东,由于民营企业一般由关键控制人操控经营,由此企业经营信息由关键控制人掌控,而关键控制人往往就是民营企业的控股股东,从而出现了控股股东与非控股股东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将导致非控股股东的权益受到一定程度的侵害。第二层面的问题来自于管理层,很多民营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采用了“空降”式,这些“空降”职业经理人与原本土管理层,由于文化背景、管理理念、管理风格的不同,这种不同使得信息沟通出现代沟,若沟通代沟不能及时消除,将会导致执行偏差,从而影响工作效率。第三层面的问题来自于执行层面,民营企业员工素质普遍较低,中层管理人员与员工的信息沟通习惯于口头传达,不习惯于规范的书面报告和表单记录,这种口头传递信息容易造成信息的误传,也不利于后续的监督。
5.风险意识薄弱,内控监督不重视
民营企业家的风险管理意识较为薄弱,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他们较多地关注利润增长、销路拓展,甚至出现盲目扩张,而忽略应与企业规模相匹配的资金配备、市场开拓、以及管理配套等方面的矛盾,若矛盾解决不恰当,可能会使企业遭受灭顶之灾。如德隆盲目实施多元化扩张战略,再加上灰色的融资手段和高昂的融资成本,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
还有较多民营企业对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创业初期,为节约人力成本,基本不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到了成长期和成熟期,有些民营企业适时设置内部审计部门,能有效监督其经济活动,但还有些民营企业虽然设置内部审计部门,而在组织架构上或人员编制上缺乏独立性,譬如:内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内审人员由会计人员兼任等等,导致内审工作的力度不够,不能有效地起到监督作用。 三、针对以上现象民营企业在内部控制建设中应当采取的措施
1.优化控制环境
我国民营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特点,结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逐步从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管理进行转变。应当引进家族成员以外的投资者,降低家族成员的股权集中度,改变“一股独大”的局面,使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可以进行有效沟通,在股东与股东之间、股东与管理层之间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同时,民营企业应当引进职业经理人,实现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要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并要科学地划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各个权力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应该保证监事会独立有效地行使监督权,不仅可以完善公司治理的三角制衡关系,而且会督促董事以及经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遵循与执行。
2.加强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指企业根据风险应对策略,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
民营企业在控制活动中,除了常见的控制措施以外,应当重点关注关键控制点的控制措施,对关键控制点的控制可以使内部控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关键控制点的控制过程中,离不开控制活动的两种主要方法,即岗位分工和授权批准,科学的岗位分工、严格的授权批准可以达到互相牵制的目的,有效保证业务合法、合理、合规。
同时,民营企业还应当建立起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为风险控制提供保障。
3.改善信息沟通
民营企业多数以较为直观的经营业绩为最终评判标准。所以信息沟通活动也会追溯到业绩目标。因此,民营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业绩考评体系,用明确的、科学的业绩目标,来指导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包括信息沟通行为。其次,要统一管理理念,规范书面报告和表单格式,避免因沟通形式不一而造成执行偏差。再则,要增加信息透明度,在工作中要与员工不断地分享知识、经验、目标等一切值得分享的东西,让员工更好地领悟企业的政策、措施,从而能更好地为服务于企业。
4.完善风险控制系统
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提高风险意识,对可能出现风险的工作环节给予高度的重视,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以及相关风险研究与管理机构,利用先进技术和科学方法对风险加以化解和防范。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竞争中,民营企业不仅要加强对风险的控制力度,制定具体的风险预防计划,还要应当适时调整,及时防范,使相关措施得以有效落实。
5.强化内部监督
内审部门在管理中的特殊作用是其它部门无法代替的,民营企业应当支持内审工作,应当将内审工作成果反映出的信息用于管理决策中,使之成为民营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参谋。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直接隶属于董事会,以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审计人员应当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业务水平高、以及较高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内审队伍的构成应当从单纯财务人员向具有综合知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转变。同时,要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通过监事会对董事会实施监督,董事会又通过内部审计对总经理及其管理团队实施监督,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严密内控系统,以保障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财会,2008(7).
[2]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财会,2010(11).
[3]冯兴元.中国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2012-12-11.
[4]汪斌王,东艳,沈静.上市目标下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探讨. 财会通讯综合,2013 年第4 期(中).
[5]汪琛.中小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经管空间,201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