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之中,老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往往容易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应用传统文化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传统文化的应用流于形式。本文立足于高中语文教学角度,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渗透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化渗透;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7-050
引言
当今时代许多人都在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当中有着科学的内涵和意义,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之中,老师也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应用,通过应用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也为老师自身省去很多的教学麻烦,整个教学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渗透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1挖掘教材人文意蕴
被收录到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經历过时间检验的文学名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必须要深入的挖掘文章中的人文教育内容,并将其进行合理的整合和总结,在教学中,才能够呈现出文章的人文意蕴。如在讲解屈原的《离骚》时,教师就需要先将文章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进行分析和感悟,然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作者当时所处的政治局面和作者本人的仕途进行讲解,让学生意识到作者所处的时代、政治背景,然后再讲解整篇文章中体现出来的作者政治理想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忧国忧民、忠君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情境、意象等方面引导学生感受屈原忠君爱国的思想感情以及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敢于坚持真理的意志和品德。同时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收集屈原的其他作品,如《九章》、《九歌》等,并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中体现的感情和思想进行总结,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基于教材内容,教师要充分的发挥引导和启发作用,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文学名篇的魅力。此外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的是,不能一味的将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把握,引导学生与文章内容进行情感交流,从而真正的实现语文教学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2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各种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学过程中被予以广泛的使用,这些教学设备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能够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立体,从而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除此之外,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特点是将声音、影像、文字等内容结合起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学生的感官机制,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课堂中,使学生更好地跟随教师开展学习。
以教学内容《六国论》为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朗读文章内容,同时在投影仪上同步播放课文中提到的一系列历史事件,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历史氛围,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与思想,同时教师可以将文章整体分为几个部分,结合不同内容所表达思想情感来引导学生通过递进式的方式去掌握文章主旨。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完整的掌握了语文知识,同时也实现了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的渗透,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3开设语文拓展课
除了常规的阅读教学课、写作课,教师还可以开设多种课型,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突破口。比如,教师可以开展诗词朗诵比赛,引导学生亲近诗词,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让学生在参与中培养学习兴趣,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教师可以组织影视欣赏课,千万不要忽略电影电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能力。如电影《卧虎藏龙》蕴含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电视剧《大宅门》、《乔家大院》等通过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故事展现中国人的品质和精神。教师可以有选择地组织学生观看,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百家讲坛》、《唐之韵》、《宋之韵》、《蒋勋说红楼》等文化性更强的,则可以让学生安排时间观看,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
教师也可以就地取材,打破课堂的局限,组织“家乡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实践,在实践中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丰富传统文化的积累,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可以引导学生为家乡撰写宣传语,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弘扬本土传统文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家乡“非遗”文化,了解这些文化的内涵,感受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扩展文化发展历程
课堂中,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往往无法更为全面的向学生传递知识内容。为此,教师在课堂结束后应当重视为学生进行课堂总结,除了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概述外,还要将自身的学习感悟以及产生的影响也表达出来。教师可以在此过程中适当的补充或纠正,并回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对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有足够的了解。此后,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当继续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使其对教学内容有更加深刻地理解。为此,教师可为学生制定学习方向,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展开自主学习,充分了解传统知识的文化背景以及发展历程。
例如,在学习了《沁园春?长沙》这篇文章后,学生通过学习对教学内容已经产生了初步的认知。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课后作业,使其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查阅的方式去搜索有关《沁园春?孤馆灯青》(苏轼)的内容,对比古今两代诗词的异同点,按照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来尝试着独自理解诗词的内容,使学生在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视野不仅局限于教材范围,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具备独自探索传统文化知识的条件,便于学生今后主动接触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结论
总之,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传统文化在其中的运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需要增强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并要合理地应用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培养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刘君朝.为学生立德 为复兴树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学语文教学再探[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03):33-35.
[2]侯小妮,张红霞.高中语文新课标中课程内容的主要变化、特点及教学挑战[J].现代教育科学,2019(03):124-128.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化渗透;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7-050
引言
当今时代许多人都在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当中有着科学的内涵和意义,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之中,老师也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应用,通过应用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也为老师自身省去很多的教学麻烦,整个教学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渗透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1挖掘教材人文意蕴
被收录到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經历过时间检验的文学名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必须要深入的挖掘文章中的人文教育内容,并将其进行合理的整合和总结,在教学中,才能够呈现出文章的人文意蕴。如在讲解屈原的《离骚》时,教师就需要先将文章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进行分析和感悟,然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作者当时所处的政治局面和作者本人的仕途进行讲解,让学生意识到作者所处的时代、政治背景,然后再讲解整篇文章中体现出来的作者政治理想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忧国忧民、忠君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情境、意象等方面引导学生感受屈原忠君爱国的思想感情以及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敢于坚持真理的意志和品德。同时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收集屈原的其他作品,如《九章》、《九歌》等,并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中体现的感情和思想进行总结,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基于教材内容,教师要充分的发挥引导和启发作用,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文学名篇的魅力。此外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的是,不能一味的将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把握,引导学生与文章内容进行情感交流,从而真正的实现语文教学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2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各种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学过程中被予以广泛的使用,这些教学设备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能够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立体,从而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除此之外,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特点是将声音、影像、文字等内容结合起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学生的感官机制,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课堂中,使学生更好地跟随教师开展学习。
以教学内容《六国论》为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朗读文章内容,同时在投影仪上同步播放课文中提到的一系列历史事件,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历史氛围,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与思想,同时教师可以将文章整体分为几个部分,结合不同内容所表达思想情感来引导学生通过递进式的方式去掌握文章主旨。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完整的掌握了语文知识,同时也实现了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的渗透,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3开设语文拓展课
除了常规的阅读教学课、写作课,教师还可以开设多种课型,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突破口。比如,教师可以开展诗词朗诵比赛,引导学生亲近诗词,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让学生在参与中培养学习兴趣,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教师可以组织影视欣赏课,千万不要忽略电影电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能力。如电影《卧虎藏龙》蕴含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电视剧《大宅门》、《乔家大院》等通过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故事展现中国人的品质和精神。教师可以有选择地组织学生观看,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百家讲坛》、《唐之韵》、《宋之韵》、《蒋勋说红楼》等文化性更强的,则可以让学生安排时间观看,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
教师也可以就地取材,打破课堂的局限,组织“家乡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实践,在实践中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丰富传统文化的积累,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可以引导学生为家乡撰写宣传语,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弘扬本土传统文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家乡“非遗”文化,了解这些文化的内涵,感受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扩展文化发展历程
课堂中,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往往无法更为全面的向学生传递知识内容。为此,教师在课堂结束后应当重视为学生进行课堂总结,除了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概述外,还要将自身的学习感悟以及产生的影响也表达出来。教师可以在此过程中适当的补充或纠正,并回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对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有足够的了解。此后,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当继续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使其对教学内容有更加深刻地理解。为此,教师可为学生制定学习方向,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展开自主学习,充分了解传统知识的文化背景以及发展历程。
例如,在学习了《沁园春?长沙》这篇文章后,学生通过学习对教学内容已经产生了初步的认知。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课后作业,使其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查阅的方式去搜索有关《沁园春?孤馆灯青》(苏轼)的内容,对比古今两代诗词的异同点,按照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来尝试着独自理解诗词的内容,使学生在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视野不仅局限于教材范围,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具备独自探索传统文化知识的条件,便于学生今后主动接触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结论
总之,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传统文化在其中的运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需要增强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并要合理地应用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培养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刘君朝.为学生立德 为复兴树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学语文教学再探[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03):33-35.
[2]侯小妮,张红霞.高中语文新课标中课程内容的主要变化、特点及教学挑战[J].现代教育科学,2019(03):12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