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群众观点是我们党基本的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根本的工作路线。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把密切党群关系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对待,作为一项重大制度来落实。做好群众工作,不能只停留在思想层面上,更要落实在具体工作中。我们着眼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注重从实践层面、行动层面来落实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
一、在目标取向上,要正确处理四对关系
群众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牵涉全局的工作,需要我们把握规律、突出重点。从总体上讲,做好群众工作需要正确处理四对关系。
1.要正确处理发展和共享的关系
做好群众工作,首要的是滿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我们既要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步伐,又要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既要做大“蛋糕”、做好“蛋糕”,同时更要分好“蛋糕”、用好“蛋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要把更多公共资源投向民生领域,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2.要正确处理民生和民主的关系
当前,群众的利益更加多元化。今天的群众诉求,已不再局限于物质利益,局限于吃饱穿暖,而是更多的关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各方面的权益,群众的民主权利意识在不断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既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更要切实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有序政治参与,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实现以民主促民生。
3.要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群众工作的活力源于不断地改革创新。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已经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工作制度,一定要认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同时,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社会管理,创新体制机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多条途径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矛盾纠纷,使群众工作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群众工作实效。
4.要正确处理权力和权用的关系
做好群众工作,主体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时刻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政绩观和群众观,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做群众工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利益,以实际行动增进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二、在干部自身上,要切实提高五种能力
对我们干部来说,要真正学会群众语言、读懂群众表情、了解群众心理、做好群众工作,既需要感情的培养,更需要实践的磨砺、本领的提高。当前,要突出提高“五种能力”。
1.要提高心系基层、深入群众的能力
深入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有人说,做好群众工作需要“一二三”:“一”就是一腔热血、为群众着想,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二”就是两角置换、换位思考。注意站在群众的立场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三”是深入“三头”、掌握实情。“三头”就是地头、炕头、心头。深入地头,就是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炕头,就是走进群众家中,与群众促膝谈心;深入心头,就是与群众进行心贴心的交流,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做好群众工作,只有到群众中去,才能感化和感动群众,才可化解矛盾和问题,才会确保党的事业兴旺发达。
2.要提高宣传发动、组织群众的能力
组织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要有效地组织群众,就要尊重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意愿、要求和利益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扎扎实实的工作为人民群众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组织群众,党员干部不仅要通过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感化群众,更要以优秀的品德修养、过硬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公仆形象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特别是在社会矛盾日益复杂,部分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威望逐渐弱化的情况下,强调党员干部的形象建设就显得尤为迫切。领导干部品德高尚、自身素质高、形象好,群众就信服,你说话群众就听,就愿意跟着你干,反之亦然。
3.要提高畅通渠道、沟通群众的能力
沟通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桥梁。沟通群众,首先要建立信任,然后才能实现真诚交流。党员干部要得到群众的信任,决不是靠权力,而是要靠工作业绩和人格魅力,靠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本领。党员干部必须具有与群众平等互动、有效沟通的能力和本领,多说群众能懂的话、多办群众认可的事,善于把党和政府的政策做到群众的心坎里,转化为群众的自觉力量。同时,要畅通民意渠道,拓宽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领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保证群众依法有序地反映意愿、表达诉求。
4.要提高说服感召、教育群众的能力
教育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保证。要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在说服教育的前提下,从“团结-教育-团结”的愿望出发,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办法,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注重用先进思想、先进文化教育引导群众前进。加强对舆论宣传特别是新兴媒体的正确引导,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完善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牢牢掌握关键时刻、重大问题上的话语权,把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
5.要提高求真务实、服务群众的能力
服务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所在。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从涉及群众利益的小事做起,从解决群众最现实、最急迫的问题入手,积极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让群众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要准确把握当前社会心理的变化,深入体察群众疾苦,及时了解群众呼声,全面掌握群众诉求,把好事办在群众开口之前,把实事办在群众急需之处,赢得群众的认同。
三、工作思路上,要努力实现五个转变
当前,随着形势不断发展,党的群众工作出现了很大变化,呈现出新的特征,但也有其共性规律,概括来就是“四有”:即小中有大、杂中有序、事中有理、怨中有因。在实践中,我们要牢牢把握这“四有”规律,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增强工作实效。具体来讲,是要努力实现“五个转变”。
1.工作重心要实现由“上”到“下”的转变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三深入”为党政干部加强群众工作指明了正确的工作方向。领导干部只有真正“向下”,潜心深入,才能倾听到真实声音、了解到真实情况、掌握到真实材料;才能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才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我们工作赢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我们要按照“三深入”要求,做到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带头到群众中去,到基层一线去。
2.工作主体要实现由“单”到“全”的转变
群众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涉及到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必须广泛参与,合力推进。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着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全社会群众工作新格局。党委领导,就是要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同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正确把握群众工作的大政方针。政府负责,就是要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完善社会政策、健全社会管理体系、培育和管好社会组织、畅通公民参与渠道等,切实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社会协同,就是要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同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解力量互动的社会协同管理网络,充分发挥城乡社区等基层基础组织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作用。公民参与,就是要积极引导公民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努力形成全社会做群众工作的良好局面。
3.工作内容要实现由“物”到“人”的转变
只有首先在感情上与群众融为一体,才能真正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我们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群众,把人本理念植根于群众工作中,以把群众当主人的真心、当亲人的热心、当老师的虚心、当裁判的诚心,同群众零距离接触,主动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了解民生诉求,到群众最困难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到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去化解矛盾,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4.工作方式要实现由“言”到“行”的转变
情为民所系才能厚根,利为民所谋才能固本。党员干部要让群众信服、认可,最根本的还是要有引领发展的能力、解决困难的办法、为民办实事的本领。我们既要心“忧”群众,哀民生之疾苦,恤稼穑之艰难,念百姓之安危;更要深入群众家里“掀锅盖、摸被褥、看粮袋”,给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要通过一件件小事、实事、好事的办理,一项项便民、利民、惠民措施的推出,累积人民群众的信任,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
5.工作措施要实现由“堵”到“疏”的转变。要真正维护社会稳定,不是靠动用警力,把群众当敌人,将群众的诉求强行压制下去;不是靠滥用司法,将深层次问题掩盖起来;更不是靠违法手段,简单粗暴处理社会矛盾。着力在加强同群众沟通联系、争取群众理解支持上下功夫,着力在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上做文章。尽可能通过民主、服务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通过平等对话、沟通协调的办法化解社会矛盾,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一、在目标取向上,要正确处理四对关系
群众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牵涉全局的工作,需要我们把握规律、突出重点。从总体上讲,做好群众工作需要正确处理四对关系。
1.要正确处理发展和共享的关系
做好群众工作,首要的是滿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我们既要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步伐,又要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既要做大“蛋糕”、做好“蛋糕”,同时更要分好“蛋糕”、用好“蛋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要把更多公共资源投向民生领域,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2.要正确处理民生和民主的关系
当前,群众的利益更加多元化。今天的群众诉求,已不再局限于物质利益,局限于吃饱穿暖,而是更多的关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各方面的权益,群众的民主权利意识在不断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既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更要切实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有序政治参与,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实现以民主促民生。
3.要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群众工作的活力源于不断地改革创新。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已经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工作制度,一定要认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同时,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社会管理,创新体制机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多条途径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矛盾纠纷,使群众工作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群众工作实效。
4.要正确处理权力和权用的关系
做好群众工作,主体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时刻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政绩观和群众观,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做群众工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利益,以实际行动增进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二、在干部自身上,要切实提高五种能力
对我们干部来说,要真正学会群众语言、读懂群众表情、了解群众心理、做好群众工作,既需要感情的培养,更需要实践的磨砺、本领的提高。当前,要突出提高“五种能力”。
1.要提高心系基层、深入群众的能力
深入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有人说,做好群众工作需要“一二三”:“一”就是一腔热血、为群众着想,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二”就是两角置换、换位思考。注意站在群众的立场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三”是深入“三头”、掌握实情。“三头”就是地头、炕头、心头。深入地头,就是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炕头,就是走进群众家中,与群众促膝谈心;深入心头,就是与群众进行心贴心的交流,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做好群众工作,只有到群众中去,才能感化和感动群众,才可化解矛盾和问题,才会确保党的事业兴旺发达。
2.要提高宣传发动、组织群众的能力
组织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要有效地组织群众,就要尊重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意愿、要求和利益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扎扎实实的工作为人民群众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组织群众,党员干部不仅要通过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感化群众,更要以优秀的品德修养、过硬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公仆形象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特别是在社会矛盾日益复杂,部分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威望逐渐弱化的情况下,强调党员干部的形象建设就显得尤为迫切。领导干部品德高尚、自身素质高、形象好,群众就信服,你说话群众就听,就愿意跟着你干,反之亦然。
3.要提高畅通渠道、沟通群众的能力
沟通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桥梁。沟通群众,首先要建立信任,然后才能实现真诚交流。党员干部要得到群众的信任,决不是靠权力,而是要靠工作业绩和人格魅力,靠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本领。党员干部必须具有与群众平等互动、有效沟通的能力和本领,多说群众能懂的话、多办群众认可的事,善于把党和政府的政策做到群众的心坎里,转化为群众的自觉力量。同时,要畅通民意渠道,拓宽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领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保证群众依法有序地反映意愿、表达诉求。
4.要提高说服感召、教育群众的能力
教育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保证。要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在说服教育的前提下,从“团结-教育-团结”的愿望出发,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办法,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注重用先进思想、先进文化教育引导群众前进。加强对舆论宣传特别是新兴媒体的正确引导,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完善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牢牢掌握关键时刻、重大问题上的话语权,把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
5.要提高求真务实、服务群众的能力
服务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所在。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从涉及群众利益的小事做起,从解决群众最现实、最急迫的问题入手,积极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让群众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要准确把握当前社会心理的变化,深入体察群众疾苦,及时了解群众呼声,全面掌握群众诉求,把好事办在群众开口之前,把实事办在群众急需之处,赢得群众的认同。
三、工作思路上,要努力实现五个转变
当前,随着形势不断发展,党的群众工作出现了很大变化,呈现出新的特征,但也有其共性规律,概括来就是“四有”:即小中有大、杂中有序、事中有理、怨中有因。在实践中,我们要牢牢把握这“四有”规律,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增强工作实效。具体来讲,是要努力实现“五个转变”。
1.工作重心要实现由“上”到“下”的转变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三深入”为党政干部加强群众工作指明了正确的工作方向。领导干部只有真正“向下”,潜心深入,才能倾听到真实声音、了解到真实情况、掌握到真实材料;才能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才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我们工作赢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我们要按照“三深入”要求,做到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带头到群众中去,到基层一线去。
2.工作主体要实现由“单”到“全”的转变
群众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涉及到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必须广泛参与,合力推进。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着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全社会群众工作新格局。党委领导,就是要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同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正确把握群众工作的大政方针。政府负责,就是要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完善社会政策、健全社会管理体系、培育和管好社会组织、畅通公民参与渠道等,切实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社会协同,就是要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同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解力量互动的社会协同管理网络,充分发挥城乡社区等基层基础组织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作用。公民参与,就是要积极引导公民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努力形成全社会做群众工作的良好局面。
3.工作内容要实现由“物”到“人”的转变
只有首先在感情上与群众融为一体,才能真正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我们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群众,把人本理念植根于群众工作中,以把群众当主人的真心、当亲人的热心、当老师的虚心、当裁判的诚心,同群众零距离接触,主动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了解民生诉求,到群众最困难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到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去化解矛盾,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4.工作方式要实现由“言”到“行”的转变
情为民所系才能厚根,利为民所谋才能固本。党员干部要让群众信服、认可,最根本的还是要有引领发展的能力、解决困难的办法、为民办实事的本领。我们既要心“忧”群众,哀民生之疾苦,恤稼穑之艰难,念百姓之安危;更要深入群众家里“掀锅盖、摸被褥、看粮袋”,给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要通过一件件小事、实事、好事的办理,一项项便民、利民、惠民措施的推出,累积人民群众的信任,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
5.工作措施要实现由“堵”到“疏”的转变。要真正维护社会稳定,不是靠动用警力,把群众当敌人,将群众的诉求强行压制下去;不是靠滥用司法,将深层次问题掩盖起来;更不是靠违法手段,简单粗暴处理社会矛盾。着力在加强同群众沟通联系、争取群众理解支持上下功夫,着力在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上做文章。尽可能通过民主、服务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通过平等对话、沟通协调的办法化解社会矛盾,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