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读卓如女士编纂的《冰心年谱》(海峡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版),觉得它所收罗的有关冰心生平活动、作品发表及其产生的反响等方面的资料,超过以往出版的任何关于冰心的研究著作,无疑是目前冰心研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但书中也有明显的不足,例如有关冰心与马华文学界交往的记载,未免失之偏颇。
书中在1991年5月30日记道:“为马来西亚作家协会访华团题词:月是故乡明 刊于《写作人》1991年9月第26期。”在5月又记道:“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赠送纪念牌,牌中金属饰品上镌刻着‘文坛明灯’。”我以为,这里有两点可议之处。
一是按照《冰心年谱》编写中的前例,大凡较为重要的题词,一般全文照录,这里却不,说明编者或者对此不予重视,或者另有原因。其实冰心的题词原文为:“马来西亚作家访华协会 月是故乡明 冰心 一九九一、五、卅。”冰心此处将“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访华团”误写为“马来西亚作家访华协会”,系出于她当时对马华文学界的缺乏了解,正是在她接待了马华作协访华团并为之题字之后才逐渐熟悉起来。后来,经马华作协朋友们的请求,她又用毛笔重写了一幅。
二是5月30日这天冰心并非简单地题词,而是接见了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访华团全体成员,并为他们题了词,又接受了他们赠送的纪念牌。此项活动无论对冰心本人或马华作家访问团,都意义非常,是值得记载的一件重要事情,《冰心年谱》对此却语焉不详,不免令人遗憾。
我们知道,马华文学与中国五四新文学从来血脉相连,密不可分。马华文学的滥殇,是受到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辐射和影响所致,上世纪20年代以降,中国大陆有数十位知名作家和大批文化人南下马来西亚,投身当地的新文学运动;与此同时,在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的大潮中也可以看到众多马华作家的身影,更有许多马华作家最后回归大陆,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事业添砖加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两地的作家文人你来我往,联系频繁而密切,然而自从马来西亚独立、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种种原因,两国人民之间的自由往来受到阻碍,致使两国文学、文化界的交往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直至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的90年代初,马来西亚政府撤消了禁止国人自由赴华旅行访问的禁令,这才使“几乎是一片空白”的两国文学交流绽放出鲜艳的花朵。而马华作协主席云里风(原名陈春德)率领的马华作协访华团,乃是“马来西亚第一个文化团体前往中国访问”,显然“肩负着促进马中文学交流的重任”。用云里风的话说,他们此次访华,“为马中的文学交流创下一个良好的开端,开拓出一条康庄的大道”,是“马中两国文学史上的一件盛事”(见云里风《作协代表团访华的目的和任务》),其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而马华访华团到北京拜访冰心,又是他们此行的重要内容之一,全团20余位马华作家“都怀着朝圣般的心情”,激动地参加了这次“难忘而富有纪念性”的活动(见云里风《访中国文学界的慈母——冰心女士》)。对于这样一次意义非凡的文学交流活动,却不知《冰心年谱》何故如此吝啬笔墨,未肯多费一辞?
其实冰心本人对这次活动倒是相当重视。在此之前,她由于年迈体衰,又不慎跌伤了腿骨,已经久不见客了,但对于马华作协访华团想拜谒她的请求,毫不犹豫地慨然应允。起初,冰心女儿只答应给马华作协访华团总共20分钟的会见时间,所以,访华团事先作了周密安排和充分准备,把25名团员分作三组,轮流进屋,依次与冰心握手、致候、合影,每人限定不超过一分钟的时间。但冰心十分热情、耐心,跟大家侃侃而谈,根本不计时间之长短,结果这次会见的时间大大超过了约定的时限。而当访华团向冰心赠送题有“文坛明灯”字样的纪念牌时,冰心激动地说道:“太好了,太好了,我真高兴你们也能用华文写作。”对马华作家想让她在各人的名片上签名的要求,她是来者不拒,认真仔细,没有一点倦容。当访问结束、马华作家们纷纷表示能见到冰心是自己莫大的荣幸时,她甚至爽朗地回答:“我要告诉你们,荣幸的是我。希望你们回去之后,代我向马来西亚的朋友们问候,告诉他们我的身体还很健康。”另外,冰心在马华作协带来的纪念册上最初用水笔书写的题字,将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访华团误写为“马来西亚作家访华协会”,事后当她得知写错时,又郑重其事改用毛笔重新写了一幅,表达了她对马华文坛和马华作家朋友们的尊重和友爱之情。
冰心对马华作家们的真诚和热情,使这次活动取得出乎意料的成功,也在这些马华作家的心里激荡起巨大的波澜。这些马华作家,从小在中华文化和五四新文学的熏染和陶冶下成长,特别由于小学和中学的华文课本都选入了冰心《寄小读者》等作品,他们受到冰心作品的影响尤其深切。正如访华团成员、马华作家孟沙所说:“其中《寄小读者》当年带给青少年心灵上的震撼和抚慰,远远不是别的作家可以比拟。”(见孟沙《我见到了“五四”巨匠——侧写冰心老人》)可以说,冰心众多优美而清新的散文小品,早已如雨露滋润了他们的心田,催开了他们的文学萌芽。这次能够近距离地面对老人,亲炙老人的謦欬,对于他们是何等的幸福,又给了他们多少感动和激励。事后,访华团中许多作家都挥笔作文吟诗,记录那幸运而又难忘的一幕,抒发自己心中永远无法平息的欢欣之情。仅据我之目力所及,马华访华团的成员中,团长云里风率先发表长篇散文《访中国文学界的慈母——冰心女士》,以细腻而生动的笔触向马华文学界和广大读者作了详细的介绍。随后,女作家叶蕾接连写了两篇文章《见冰心五分钟》和《冰心的心声》,孟沙写了散文《我见到了“五四”巨匠——侧写冰心老人》和短诗《喜逢冰心》,潇枫撰有《晨风细雨访冰心》的回忆,游牧发表了《给冰心的一封信》;马华作协的会刊《写作人》还出版了一期“中国之旅特辑”,《南洋商报》的副刊《作协文艺》则接连发表团员们的回忆诗文。一时间,在马华文坛掀起了一股“写冰心,说冰心”的热潮,被马华作家们誉称为“文坛祖母”的冰心,比以前更受到马华社会和文学界朋友们的热切关注,而马华作协的这次访问活动,更是有力而切实地完成了“推动马中文学的交流”的重任。在此之后,马华作协与中国作协建立了友好的交流关系,双方约定互派访问团进行友好访问。马华作协先后盛邀许多知名的中国作家和从事马华文学研究的学者赴马访问演讲,而更多的马华作家则纷纷北上中华故国,作寻祖、游览和访学的神州之旅。两国的文学交流迎来了烂漫的春天。 据有关记载,冰心于1954年初随中印友协访问团访问印度的返程中曾到过马来西亚槟榔屿,但当时来去匆匆,并未留下多少印象。这次一下子接触到20余位马华作家,了解到在赤道边上的南洋一带有这么多华人作家用华文写作,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还有那么多马华作家读过并热爱她的作品,她不禁惊喜交加,兴奋异常,从此她对马华文学平添了一分牵挂和关爱。她多次亲笔回复来自马华读者和作家的信函,还数次为马华社会举行的活动题字,例如1993年农历新年期间,她寄去“祝马来西亚读者新年进步”的新年贺词。
另外,据我所知,在马华作协访华团1991年5月访问冰心之前,马华文学界已有女作家戴小华拜访过冰心,并作了长达一个小时的畅谈。还有一位马华作家柯杰雄,与冰心的通信交往更是早已有数年之久。他原本也是1991年马华作协访华团的一员,并且已事先向冰心报告了马华作协将组团访华并晋谒冰心之事,也得到了冰心表示欢迎的回信,殊不料临行前因受伤而坐失良机。但此后,他与冰心通信一如既往,还经常在马华报纸上撰文介绍冰心的情况,例如1996年3月23日的《南洋商报》“书香社会”栏里,就发表了他写的《冰心近况》。可见这位柯杰雄俨然是马华文坛与冰心的一位热心的联络人。女作家叶蕾始终记得那年访问冰心时由于穿了一件红衣服受到冰心的特别关注,记得冰心那天柔柔地对她说:“我年轻时候没穿过红色的衣服。”“我会记住你,因为你穿红色的衣服。”许多年过去,她仍然时常回想起访问冰心时那温馨的场面,之后她还写过《把书信捐给现代文学馆的冰心》等文,把对冰心的怀念记载于永远。还有许多马华作家到中国探亲或旅游时,为了不打扰年迈病弱的老人,往往通过参观冰心文学馆或有关冰心的展览,以解仰慕冰心之渴望。于是,这方面的参观记便经常见诸马来西亚的华文报刊。
云里风作为马华作协主席,与冰心的联系较他人为多。冰心先后为他用毛笔写过两幅题辞,一幅是:“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弗为 敬录先祖子修公句 春德先生正 冰心”;另一幅是:“发展马华文艺 促进文化交流 云里风先生正 冰心”。冰心逝世后,云里风于2001年12月委托故乡福建的友人,将冰心的这两幅题词,连同冰心为马华作协所题的一幅“月是故乡明”以及数张与冰心的合影,全部捐献给福建长乐的冰心纪念馆,以表达他和马华作家们对温情关爱马华文坛的冰心老人的永远纪念之忱。
最近,马华作家苏清强来信告诉我,在当地中学的华文课本中,仍收有冰心的《寄小读者》和《蒲公英》等作品。看来,冰心的优美作品就像春风化雨一样,不但滋润了几代马华作家,而且将继续在新一代的马华青少年中播撒下文学的种子。
(本文编辑 宋文佳)
书中在1991年5月30日记道:“为马来西亚作家协会访华团题词:月是故乡明 刊于《写作人》1991年9月第26期。”在5月又记道:“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赠送纪念牌,牌中金属饰品上镌刻着‘文坛明灯’。”我以为,这里有两点可议之处。
一是按照《冰心年谱》编写中的前例,大凡较为重要的题词,一般全文照录,这里却不,说明编者或者对此不予重视,或者另有原因。其实冰心的题词原文为:“马来西亚作家访华协会 月是故乡明 冰心 一九九一、五、卅。”冰心此处将“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访华团”误写为“马来西亚作家访华协会”,系出于她当时对马华文学界的缺乏了解,正是在她接待了马华作协访华团并为之题字之后才逐渐熟悉起来。后来,经马华作协朋友们的请求,她又用毛笔重写了一幅。
二是5月30日这天冰心并非简单地题词,而是接见了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访华团全体成员,并为他们题了词,又接受了他们赠送的纪念牌。此项活动无论对冰心本人或马华作家访问团,都意义非常,是值得记载的一件重要事情,《冰心年谱》对此却语焉不详,不免令人遗憾。
我们知道,马华文学与中国五四新文学从来血脉相连,密不可分。马华文学的滥殇,是受到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辐射和影响所致,上世纪20年代以降,中国大陆有数十位知名作家和大批文化人南下马来西亚,投身当地的新文学运动;与此同时,在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的大潮中也可以看到众多马华作家的身影,更有许多马华作家最后回归大陆,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事业添砖加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两地的作家文人你来我往,联系频繁而密切,然而自从马来西亚独立、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种种原因,两国人民之间的自由往来受到阻碍,致使两国文学、文化界的交往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直至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的90年代初,马来西亚政府撤消了禁止国人自由赴华旅行访问的禁令,这才使“几乎是一片空白”的两国文学交流绽放出鲜艳的花朵。而马华作协主席云里风(原名陈春德)率领的马华作协访华团,乃是“马来西亚第一个文化团体前往中国访问”,显然“肩负着促进马中文学交流的重任”。用云里风的话说,他们此次访华,“为马中的文学交流创下一个良好的开端,开拓出一条康庄的大道”,是“马中两国文学史上的一件盛事”(见云里风《作协代表团访华的目的和任务》),其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而马华访华团到北京拜访冰心,又是他们此行的重要内容之一,全团20余位马华作家“都怀着朝圣般的心情”,激动地参加了这次“难忘而富有纪念性”的活动(见云里风《访中国文学界的慈母——冰心女士》)。对于这样一次意义非凡的文学交流活动,却不知《冰心年谱》何故如此吝啬笔墨,未肯多费一辞?
其实冰心本人对这次活动倒是相当重视。在此之前,她由于年迈体衰,又不慎跌伤了腿骨,已经久不见客了,但对于马华作协访华团想拜谒她的请求,毫不犹豫地慨然应允。起初,冰心女儿只答应给马华作协访华团总共20分钟的会见时间,所以,访华团事先作了周密安排和充分准备,把25名团员分作三组,轮流进屋,依次与冰心握手、致候、合影,每人限定不超过一分钟的时间。但冰心十分热情、耐心,跟大家侃侃而谈,根本不计时间之长短,结果这次会见的时间大大超过了约定的时限。而当访华团向冰心赠送题有“文坛明灯”字样的纪念牌时,冰心激动地说道:“太好了,太好了,我真高兴你们也能用华文写作。”对马华作家想让她在各人的名片上签名的要求,她是来者不拒,认真仔细,没有一点倦容。当访问结束、马华作家们纷纷表示能见到冰心是自己莫大的荣幸时,她甚至爽朗地回答:“我要告诉你们,荣幸的是我。希望你们回去之后,代我向马来西亚的朋友们问候,告诉他们我的身体还很健康。”另外,冰心在马华作协带来的纪念册上最初用水笔书写的题字,将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访华团误写为“马来西亚作家访华协会”,事后当她得知写错时,又郑重其事改用毛笔重新写了一幅,表达了她对马华文坛和马华作家朋友们的尊重和友爱之情。
冰心对马华作家们的真诚和热情,使这次活动取得出乎意料的成功,也在这些马华作家的心里激荡起巨大的波澜。这些马华作家,从小在中华文化和五四新文学的熏染和陶冶下成长,特别由于小学和中学的华文课本都选入了冰心《寄小读者》等作品,他们受到冰心作品的影响尤其深切。正如访华团成员、马华作家孟沙所说:“其中《寄小读者》当年带给青少年心灵上的震撼和抚慰,远远不是别的作家可以比拟。”(见孟沙《我见到了“五四”巨匠——侧写冰心老人》)可以说,冰心众多优美而清新的散文小品,早已如雨露滋润了他们的心田,催开了他们的文学萌芽。这次能够近距离地面对老人,亲炙老人的謦欬,对于他们是何等的幸福,又给了他们多少感动和激励。事后,访华团中许多作家都挥笔作文吟诗,记录那幸运而又难忘的一幕,抒发自己心中永远无法平息的欢欣之情。仅据我之目力所及,马华访华团的成员中,团长云里风率先发表长篇散文《访中国文学界的慈母——冰心女士》,以细腻而生动的笔触向马华文学界和广大读者作了详细的介绍。随后,女作家叶蕾接连写了两篇文章《见冰心五分钟》和《冰心的心声》,孟沙写了散文《我见到了“五四”巨匠——侧写冰心老人》和短诗《喜逢冰心》,潇枫撰有《晨风细雨访冰心》的回忆,游牧发表了《给冰心的一封信》;马华作协的会刊《写作人》还出版了一期“中国之旅特辑”,《南洋商报》的副刊《作协文艺》则接连发表团员们的回忆诗文。一时间,在马华文坛掀起了一股“写冰心,说冰心”的热潮,被马华作家们誉称为“文坛祖母”的冰心,比以前更受到马华社会和文学界朋友们的热切关注,而马华作协的这次访问活动,更是有力而切实地完成了“推动马中文学的交流”的重任。在此之后,马华作协与中国作协建立了友好的交流关系,双方约定互派访问团进行友好访问。马华作协先后盛邀许多知名的中国作家和从事马华文学研究的学者赴马访问演讲,而更多的马华作家则纷纷北上中华故国,作寻祖、游览和访学的神州之旅。两国的文学交流迎来了烂漫的春天。 据有关记载,冰心于1954年初随中印友协访问团访问印度的返程中曾到过马来西亚槟榔屿,但当时来去匆匆,并未留下多少印象。这次一下子接触到20余位马华作家,了解到在赤道边上的南洋一带有这么多华人作家用华文写作,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还有那么多马华作家读过并热爱她的作品,她不禁惊喜交加,兴奋异常,从此她对马华文学平添了一分牵挂和关爱。她多次亲笔回复来自马华读者和作家的信函,还数次为马华社会举行的活动题字,例如1993年农历新年期间,她寄去“祝马来西亚读者新年进步”的新年贺词。
另外,据我所知,在马华作协访华团1991年5月访问冰心之前,马华文学界已有女作家戴小华拜访过冰心,并作了长达一个小时的畅谈。还有一位马华作家柯杰雄,与冰心的通信交往更是早已有数年之久。他原本也是1991年马华作协访华团的一员,并且已事先向冰心报告了马华作协将组团访华并晋谒冰心之事,也得到了冰心表示欢迎的回信,殊不料临行前因受伤而坐失良机。但此后,他与冰心通信一如既往,还经常在马华报纸上撰文介绍冰心的情况,例如1996年3月23日的《南洋商报》“书香社会”栏里,就发表了他写的《冰心近况》。可见这位柯杰雄俨然是马华文坛与冰心的一位热心的联络人。女作家叶蕾始终记得那年访问冰心时由于穿了一件红衣服受到冰心的特别关注,记得冰心那天柔柔地对她说:“我年轻时候没穿过红色的衣服。”“我会记住你,因为你穿红色的衣服。”许多年过去,她仍然时常回想起访问冰心时那温馨的场面,之后她还写过《把书信捐给现代文学馆的冰心》等文,把对冰心的怀念记载于永远。还有许多马华作家到中国探亲或旅游时,为了不打扰年迈病弱的老人,往往通过参观冰心文学馆或有关冰心的展览,以解仰慕冰心之渴望。于是,这方面的参观记便经常见诸马来西亚的华文报刊。
云里风作为马华作协主席,与冰心的联系较他人为多。冰心先后为他用毛笔写过两幅题辞,一幅是:“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弗为 敬录先祖子修公句 春德先生正 冰心”;另一幅是:“发展马华文艺 促进文化交流 云里风先生正 冰心”。冰心逝世后,云里风于2001年12月委托故乡福建的友人,将冰心的这两幅题词,连同冰心为马华作协所题的一幅“月是故乡明”以及数张与冰心的合影,全部捐献给福建长乐的冰心纪念馆,以表达他和马华作家们对温情关爱马华文坛的冰心老人的永远纪念之忱。
最近,马华作家苏清强来信告诉我,在当地中学的华文课本中,仍收有冰心的《寄小读者》和《蒲公英》等作品。看来,冰心的优美作品就像春风化雨一样,不但滋润了几代马华作家,而且将继续在新一代的马华青少年中播撒下文学的种子。
(本文编辑 宋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