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太平洋

来源 :小哥白尼·军事科学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xi2xjp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试射。1980年5月18日,我国首款洲际导弹“东风五号”从酒泉基地升空,进行全程飞行试验。与此同时,一支特混舰队在南太平洋靶区严阵以待,等候打捞数据舱。这个数据舱记录着“东风五号”研制与试射飞行的全部秘密,一旦被外军抢走,后果不堪设想。捞“宝”重担落在了吕蕴兴所在的直升机分队。十年砺剑,成败在此一举!
  讲述者:吕蕴兴
   我国第一代舰载直升机特级飞行员,“东风五号”数据舱打捞行动亲历者。他翱翔海天33载,驾驶过5种机型,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6次。
  试剑太平洋
   20世纪70年代,我国第一款洲际导弹“东风五号”横空出世,它可以携带核弹头,攻击远程目标,是名副其实的镇国重器。“东风五号”到底能飞多远,打得准不准?这些还需要通过全程飞行试验来验证。由于试验射程超出了中国国土范围,经过多番测量,钱学森等人将靶场选定在南太平洋公海海面上。
  然而,太平洋上不太平。当时,美苏两国在公海争抢对方洲际导弹数据舱的事件时有发生。数据舱相当于飞机的黑匣子,它所记录的数据,对验证导弹性能和后续改进升级至关重要。这样的无价之宝落在公海,极有可能遭到各方势力哄抢,我们必须加倍小心!为了保证靶区安全,及时打捞数据舱,跟踪、测量导弹的飞行轨迹,我国启动“718造舰计划”,专门打造了一支特混舰队。
  壮志出航
   1980年4月,吕蕴兴跟随特混舰队出征。这支舰队包含051型驱逐舰、测量船、补给舰等18艘大型舰船,以及5000多名海陆空将士和各行各业的科研人员。如此庞大的舰队,刚刚出现在公海,就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每天从早到晚,都有外军的侦察机在我编队上空徘徊;各路外军舰船就像甩不掉的影子一样,时而尾随,时而与我舰并列航行。更可恶的是,每当我编队进行补给时,某些外军直升机就突然凑近,敞开舱门大肆拍照。
  我们一边与外军周旋,一边适应艰苦的远洋生活,并抓紧时间演练。4架参与打捞行动的“超黄蜂”直升机顶着高温,每天进行20余架次的适应性飞行训练。大伙儿都憋着一股气:捞“宝”行动,只能成功,不许失败。
  决战前夜
   “东风五号”发射的前一天晚上,大洋上突然下起倾盆大雨。特混编队各舰船按照最新指示在靶区各就各位。美国、新西兰、苏联、澳大利亚等国的飞机、舰船纷至沓来,更加密集地对我编队实施跟踪侦察。倘若明日导弹临空,数据舱弹出后,这些不速之客群起哄抢,那该如何是好?据说有一次,苏联发射的导弹数据舱就被美军抢走了。
   情急之下,编队总指挥刘道生想出了一条妙计。他下令舰队反航向驶离集结区,果然,外军舰船以为我计划有变,也紧紧尾随。5月18日凌晨,我特混舰队突然转向,一路狂奔,甩掉“尾巴”,高速驶向靶区,并立即围绕靶心布阵。转眼间,打捞船队(包括4架直升机和潜水分队)、测量船队、护航警戒船队(包括6艘驱逐舰、4艘拖轮、2艘补给舰),组成3道铜墙铁壁,将一切干扰阻挡在数据舱溅落点之外。
  拍板发射时间
  为保证准确记录试验相关数据,导弹发射区和降落区必须都是晴天。然而,直到5月17号晚上,南太平的天气仍未好转。明天是晴是雨?“东风五号”能否发射?8位气象预报员激烈争论,投票结果是4票对4票。气象队长许经林反复确认,天气会在18号放晴,并且只持续一天半的时间,后面接踵而来的还是阴雨天气。最终,许经林拍板:18号可以作为发射日。
  万事俱备,只等“东风”
   外军舰船仍不死心,直勾勾地盯着我方人员的一举一动,频频试图靠近。
  “1小时出动准备!”接到命令,直升机立即出库待命,距离行动开始只剩下一个小时。外军飞行员见状,也急忙把直升机拉出机库,跃跃欲试。
   决胜时刻就要到来了,官兵们纷纷登上灼热的甲板,翘首企盼。“0.5小时出动准备!”指挥员一声令下,4架“超黄蜂”直升机载着潜水员升空。北京时间上午10时0分23秒,“东风五号”顺利发射,向预定海域疾飞。此时,南太平洋晴空万里,微风轻拂海面。每个人都屏息静气,瞪大雙眼仰望天空。雷达天线快速旋转搜索,测量船“远望1号”和“远望2号”的观测仪器很快发现了来自祖国的“神箭”!荧光屏上,一条耀眼夺目的白线迅速延展,在祖国大陆与南太平洋之间架起一道万里长虹……
  遭遇浓积云
   10时30分,弹头如同耀眼的“流星”划破蓝天,以雷霆万钧之势冲向海面。在临近靶心之前,它弹射出腹中的数据舱后,便纵身跃入大洋,激起百米高的冲天水柱,爆发出雷鸣般的怒吼!与此同时,数据舱自动打开背上的降落伞,在大家的欢呼声中徐徐降落海面,释放出的染色剂将海水染成绿茵一片。
   我直升机分队、导弹驱逐舰和快艇立即全速前进,两架外军直升机也飞了过来,这一刻,所有人都在与时间赛跑!179号航测直升机在2000米高度抢先发现目标,并及时拍下落点照片,把位置点通报给吕蕴兴所在的172号打捞直升机。吕蕴兴与机长郭文才驾机直奔目标点。突然,在航路正前方出现了一片浓积云!穿云有风险,因为浓积云中暗藏强气流和雷电,稍有不慎就会把直升机撕得粉身碎骨!绕云误时间,因为数据舱上有自爆装置,超过规定时间,将会自爆沉入海底。再加上空中有外军飞机,海面有外军舰船,动作稍有迟缓,数据舱就会落入他人之手!
  请你喝啤酒
  在“东风五号”发射之际,新西兰的“莫诺韦”号考察船放出一艘小艇,直向靶区扑来。我108号驱逐舰前往拦截,为了不引起冲突,舰长邀请小艇上的士兵上船做客,并请他们喝啤酒,一直到行动结束。
  决胜时刻
   此时此刻,172号机组人员早已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一门心思想将数据舱尽快打捞上来。吕蕴兴和郭文才驾驶直升机左绕右转,大胆地从1000米高度下降到500米,在云下冒雨飞行。5分钟后,他们准确飞到数据舱上空30米处悬停,旋翼产生的8级大风顿时掀起碧浪滔天。
  直升机的舱门打开了,潜水员刘志友吊着钢索缓缓入水。在滚滚浪花中,携带气囊的数据舱飘忽不定,怎么都抓不住。刘志友急中生智,果断用潜水刀捅破了气囊,一把将其抱住。配合默契的队友立即将他拉回机舱,整个过程干净利落,仅用了5分20秒。
  少顷,172号直升机安全降落在母舰的甲板上。机组人员抬下数据舱,全体参试人员欢呼跳跃,特混编队所有舰船汽笛长鸣,响彻云霄。我们成功了!我们的洲际导弹发射成功了!这射程,跨越南北半球,横穿6大时区,飞完8800千米全程!这精度,落点误差只有250米,相当于在百米之外用手枪击中一只蚊子!此次洲际导弹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的战略核打击力量已经覆盖全球,我们拥有了对抗核威胁的撒手锏,中华民族不会再任人宰割!
其他文献
【导语】   “全营一杆枪”,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地空导弹部队的座右铭。它精准地描述了地空导弹兵的战斗状态:一个地空导弹营使用一套地空导弹系统;全体官兵精诚协作,上下一心,共同担当起保卫战略要地、爭夺制空权的光荣使命。     中国地空导弹部队   1958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地空导弹部队正式成立,当时为了保密,部队代号“543”。从建立初期装备的苏制C-75(即萨姆-2)地空导
期刊
獵击精英:鹰眼
期刊
蘇-57大战朋友圈
期刊
争分奪秒的防控导弹车组
期刊
重逢  又一发子弹飞过来,把戈登头顶的半截树桩打了个稀烂。他冒险起身,一手一个,把还在发蒙的丁满和陆西西拖到另一棵树后。  “你们怎么回来了!”戈登气得想揍人。  “教官,您的独木舟上有个洞!”陆西西弱弱地说。  “……”戈登翻了个白眼,好半天才憋出一句“怪我咯!”  “翟狄和费拉拉在补洞,我们俩来接应你!”丁满赶紧解释。  “我还用你们接应!都给我藏好,听见没?”戈登没好气地下完命令,又自言自语
期刊
穿越火線之巷战攻略
期刊
【导语】  狂风呼啸,雪野茫茫,海军陆战队千里奔袭,列阵塞北大漠进行寒训。“海中蛟龙”上了岸,落入冰天雪地,是否还能一展雄风?让我们跟随陆战队队员的步伐,一起去看他们如何搏击风雪,燃起冬天里的一把火!  硬怼“寒将军”  极寒的冷空气,不仅冰冻了河流山川,甚至能冰封军队的战斗力。在厚厚的积雪上,“飞毛腿”举步维艰,“火眼金睛”突发雪盲症;在狂风袭扰下,弹道变得毫无规律,“神枪手”无法命中;在持续的
期刊
一战时期蟄豪战(10)
期刊
英军在二战中使用的輕武器(II)
期刊
朱可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