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释人生处处皆太极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_Sun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体处处皆太极"之辞,出自清末民初时期陈式太极拳理论家陈鑫,这理论与著名太极拳家顾留馨先生的"太极浑身都是手"之说有同工异曲之妙。顾先生的"太极浑身都是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太极拳中的攻防功能,而陈鑫之辞既含有人体的阴阳学理,又合太极拳走架出圆和攻防原理。
  一、何谓"人体处处皆太极"
  王宗岳太极拳谚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这说明惟有一阴一阳才算合太极之义,有阴无阳,或有阳无阴均非太极。"人体处处皆太极",第一层含义指的是人体中固有的部位和机能,阴阳在机体内外的分布及其功能的发挥。
  人体部位有上下、内外之分,上属阳,下属阴;外属阳,内属阴。比如,头顶的"百会"是人体诸阳脉汇集之穴,它属阳;裆内的会阴穴,它是各条阴脉总会,所以属阴;十二经脉的手三阳、足三阳经循行于手、足外侧,属阳;手三阴,足三阴,循行于手足内侧,属阴;督脉位于背后中线由下而上,属阳;任脉位于胸腹前由上而下,属阴;阳维、阳跷;属阳;阴维、阴跷、属阴。冲脉、带脉都与阴阳经相交。体内的五脏、六腑,脏属阴,腑属阳。十二经脉、奇经八脉虽有阴阳之分,却是两者贯通,阴不离阳,阳不离阴,脉气循经运行,脉脉相通,依此去维持体内气血平衡,促使机体健康。如果阴阳失和,气机失调,就会导致不同疾病产生。为明确此理,特以十二经脉循行图示意。


  人们经过练习太极拳,可以促进体内气机的旺盛及阴阳平衡,提高人体机能,这与太极拳谚说的"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本意是相统一的,此乃人体处处皆太极的第一层含义。
  第二层含义,是说太极拳动作必须出圆弧。所谓圆弧,不仅指平面正圆形,而且有立圆弧、平弧、斜弧、后弧、顺弧、逆弧等等的圆弧形线路出现在全身周围,从头至尾闾,从手至脚,凡是能够活动的部位,均有各种不同圆形出现。全身上下、左右,有近百个大小不同,构造不同,形状不同,活动程度不同的关节,在太极拳走架之间,这些关节极大部分均有各自的圆弧表达出来。躯于是个大太极,各个部位是小太极,大太极一转,各小太极随之而转,不存在一处死角,周身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圆弧的连环,真可谓人体处处皆是圆。
  太极圆中分阴阳,根据太极拳的虚实和技击原理,各个不同的圆弧中,均含有阴与阳两个点,阳点为实,它是技击中的触着点,阴点随于阳点之后作为后盾。动作时圆弧中有阴阳之分。它不同于第一层人体固定的阴阳部位。如胸腹部前中线的任脉(阴),背部由下而上的督脉(阳),手、臂内侧的手三阴经,外侧的手三阳经,这些阴阳位置是固定不变的,阴经不能变为阳经,阳经也不会变成阴经、但是它们之间阴阳的脉气却是循径相通,阴阳相和的,循行太极之道。
  而太极拳动作划圆弧分阴阳也不是固定的,而是灵活的,有变化的,在同一个部位上,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阴可亦阳,阳能变阴。以揽雀尾挤势为例:右掌由后向前挤出,以掌背为劲点,这是与对方推手时的触着点,故掌背为实、为阳,掌心在后为虚、为阴;待挤劲到位后,右掌平弧内旋,手心翻向下形成捋势,在右掌内旋之间,便是阴阳变化的过程。这时,掌心由阴变阳,掌背由阳转为阴,以上阴阳变化的过程就在于右掌内旋之间,每一个进退之中,全身上下所有部位各自都有不同的圆弧产生,而这些圆弧中,均存在着一阴一阳两个点。根据实际的用法不同,有时阳(击点)在圆弧的外侧,这时内侧为阴(虚);也有阳(击点)在圆弧的内侧,这时外侧为阴(虚)。阳(击点)在圆弧外侧的,运用的是由里向外起离心力作用的招式,如:棚、挤、按、捌、蹬、穿、靠等这些招式,劲均是由内向外发出。
  阳(击点)在圆弧内侧的,一般的运用在由外向里起向心力作用的招式。如:探、捋、套、扣、封、拿、擒、滚等招法。
  当然,在技击实用之间的阴阳变化也不是纸上所谈的那么刻板,而是相当灵活、变化无穷,这方面的感受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去获得,逐一去领悟陈鑫"人体处处皆太极"这一论点。
  二、何说"太极浑身都是手"
  "太极浑身都是手"一辞,是太极拳先辈在长期太极走架中的经验总结,它与"人体处处皆太极"中第二层含义相互融贯,同出一源。
  人体本来只有一双手,何谈"浑身都是手"呢?这主要是指习太极拳者经过长期的太极拳锻炼,走架松柔沉稳,白头至尾椎,从肩至指梢,从胯至脚趾,上下均能一概放松,使其节节松开,又能处处合住,毫无僵硬出现。在此基础上,动作时,逐一去琢磨人体中各个关节和部位的骨骼构造,以及它们运动中的旋转角度,对这些有了认识之后,再经过耐心的,有经验的老师指点,与有这个方面体会的好友切磋,通过实践,渐渐悟出自己的心得,这时候就会感觉到,自己的身上不只是一双手了,而是"浑身都是手"。也就是周身上下的各个部位,都含有攻防作用。有了这方面心得之后,练拳时就会感到妙处无穷,以致进一步增强太极拳锻炼的信心和提高拳艺质量。
  浑身究竟有几双手y太极拳就其技击内容来说它不拘泥于推手。论技击的真正含义,人体各个部位的运用不该有限制,应根据客观情况,从实际出发,遇到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采用不同的招法对敌。指、拳、腕、臂、肘、肱、肩、头、胸、背、腹、臀、胯、股、腿、膝、脚、踝、跟、趾等全身20个部位,左右并有40个部位,各自都能使出不同程度、不同方向和不同角度的招法,并可一处多用。全身上下左右前后,各种招法能在100个以上,根据应用需要,施出它们各种的招法,去对付犯己之敌。
  要使全身每个部位均能参与技击应用之列,这还要明白各部位的构造及其形态,知道它们的活动范围和转动的极限度,并与太极拳的基本要求相符合。为阐明各部位"一处多用"这个概念,本文只从以下三个部位略作简释:比如肩部,肩有内、背侧、上靠的四种技法;肘有前、后、上、下、外、滚的五种以上用法,还不包括屈肘的拿法;臀部在人们印象中在太极拳技击上没有什么地位,总以为臀部仅是起平衡重心的作用,其实,臀部在打击对方下部时很有威力.可从左、右、后三方靠击侧后之敌,并能向下坐压对手的膝部,还可配合两手将背后之敌挑起,向前翻出等。
  这三个部位,都不如手和脚那样圆活灵巧,不属于变化多端的部位。肩、肘、臀尚且一处有四个以上的招法,那么全身上下的左右面,含有100个以上的招法可施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是部位、构造不同,它们的力量与作用不相等而已,以上便是"太极浑身都是手"的概况和简释。
  "人体处处皆太极","太极浑身都是手",是对太极拳走架和应用的高度概括。这两个论点的创导者,对太极"拳"内涵的掌握,其见解非同一般。他们是通过对太极阴阳之义与人体周身上下、内外的每个部位做过无微不至的深刻研究、分析,并在长期走架实践中取得极丰富的经验之后,所悟出来的心得体会。所以能够把全身上下、内外一切部位的活动,包容在一句话之中。它既不乏具体内容,又能将那些具体复杂的内容,从阴阳两仪至拳术原理提炼到高度的抽象之中,辞简义深。先辈们的练拳境界确令后人敬佩之至。
  口
其他文献
按:关于“如何克制泰拳”栏目,本刊正在“急呼”苏昱彰先生,以便对话。苏先生正风尘仆仆,十万火急为我们的读者披坚执锐,星夜赶写精彩文章,下一期便可一睹其精辟之论。本期先熟悉一下——  各关节、肌肉与发劲的关系  各关节、肌肉与发劲有什么关系?  举例说明:用不同的方法制作成两支鞭子。第一支:鞭杆的前半部、后半部很硬,鞭子和鞭子头较硬。第二支:鞭子扣和鞭子头软而灵活。给这两支鞭子同样的力。第一支鞭子发
期刊
五行生克,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如两人交手,敌以柔来者,属阴,阴当以阳克之;属水,水当以火克之,此当然之理。势也,人所易知者也!独至于拳,则不然:运用纯是经中寓权,权不离经。  何言乎尔?彼以柔来者,是先以柔精(劲)听。我如何答应,而后乘机击我。我以刚应,是我正中其谋,愚莫甚也!  问:该如何应答?彼以柔法听我,我以柔法听彼。拳各有界,彼引我进,我只可至吾界边;不可再进,再进则失势。如曰:“不入虎穴
期刊
“在我们耳中所听到的最大的悲哀之事莫过于以暴力阻止暴力——也许是在校园里,欺凌弱小的家伙把那些比自己瘦弱的人践踏在脚下,或者是在血腥的战场上……暴力不为人们推崇,但是有时为了谋取和平我们却不得不奋起而战。”  乔夫·汤普森如是说。乔夫是一位颇具名望的自卫术教练,这位来自英国的传奇人物在与英格兰半岛上几乎所有恶名昭彰的人物奋战了九年,共计300多场格斗中从未失手。通过无数的生死搏杀,他汲取了宝贵的经
期刊
(接上期)  你的日常练习中还要包括“速射”侧踢训练。双脚平行站立,身体重心放在左脚,向后倾斜并向你的右侧实施一记斜踢。踢出后,原地迅速定住右脚。但是在做这个动作之前,先以左脚朝左侧来一记侧踢。当左脚收回时,立刻做右侧踢。即用你的最快速度从一只脚到另一脚反复侧踢。开始,你会感觉自己很笨拙,容易失去平衡,但是每天坚持做几分钟这项艰难的练习直到感觉流畅,能够找到平衡,即可克服。  在截拳道中,经常用屈
期刊
八卦散手就是八卦掌的技击技术。它是在练习八卦掌走圈及套路的基础上,必须要注意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八卦掌练习者达到学以致用的一个必经阶段。不经此阶段,练得再好,也不过是个花架子。  八卦散手讲究声东击西,指上打下,避实击虚;引进落空,以正击斜,雇打合一;以巧制拙,以捷制缓,合力发人;以转为长,以整为用。功至上呈,周身骨节通灵,神络一致,内外若一,刚柔相济,动止至微。能自然胜势旋转,毫无免强之意,
期刊
鸡步盘肘为心意六合拳的重要筑基功法,它有效地锻炼了梢、中、根三节的协调能力,使人体各器官充分地调动起来,达到全身灵变、劲力顺达,“合”字自然显现。    一、熊出洞(起势)    1.左侧在前,右侧在后,身向右转,整体下蹲。左脚向前迈一步,脚跟着地,脚尖微上跷,两肘尖向下,两手相抱至胸前,掌心向下,两腿弯屈,成虚步(图1)。  要义:沉肩坠肘,势如背锅,谷道上提,舌顶上腭,身成六式。熊有竖颈之力,
期刊
“项羽力扛千鼎,终需气血;仲尼朝闻夕死,是何意志”。这是古代一位老师傅在向一位慕名而来虔心学武的年轻人传授武功秘诀时说的一句话。在这位老师傅看来,真正的搏击之道,事关生死,但又必须在精神上超越生死。古往今来,无数武林老前辈在择徒传功时,都特别注重开启学者的悟性。所谓“初学三年走遍天下,再学三年寸步难行”。功夫越高,境界越深。古时搏击之术最终以修道为归宿,因而“悟道”也就成了习武之人必不可少的功课。
期刊
20年代中期,王芗斋先生含辛茹苦地创建了大成拳。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几代人的演练至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大成拳不但没有被历史车轮前进掀起的尘埃湮没,相反却勃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旺盛生机。其发展势头之大,涉及领域之广,足以令人惊叹。据笔者不全面了解,以大成拳进行研究、教学、演练的民间组织,国内约有三四十家,国外也纷纷成立此拳的拳学组织。其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大成拳作为一种拳文化现象,尤其是在当
期刊
劈挂拳 全称“通备劈挂拳”,简称“劈挂拳”,或称“披挂拳”。劈挂拳原属通备拳中的第一路子拳。近百年来,劈挂拳传播较广,为人们所熟悉。清末民初,也曾将劈挂拳列为通背拳系中的一派,故在一些武术专著里称作“劈挂通背”。据考证,劈挂拳的起源可追溯到明代。其传袭师承虽无可靠记载,但劈挂拳法早在明代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拳经》中已有反映。戚继光搜集当时16家拳法编成的32势中,列为一势的“抛架子抢步披挂”,
期刊
李小龙在对待传统武术上,总让人有一个错觉,就是只有严厉批评,没有宽容包容。其实不是的,只要具有价值的武术技巧,无论年代多久远,他都会接纳;如果只是一些哗众取宠的花哨技术,不论多新颖,他也会弃之如蔽履。好像他跟随邵汉生学技时,曾习练蔡李佛拳,而当他发觉此派拳术中的插捶和挂捶十分有效,他就把这两种攻击手法融入自己武术之中。又如他在港已是大红大紫时,还经常跑到旧书店搜寻各种武术古籍,于此可见他对传统武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