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互联网对教育带来的影响,研究了“互联网 教育”的特征,并从多元化教学的角度,阐述了“互联 教育”的内涵,“互联 教育”使得个性化教育变得更具可行性,为创造个性化的素质教育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互联网 多元智能 创新能力
一、多元化教学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习近平主席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要塑造不一样的大脑,而不同的思维需要教育的多元化。在传统教育中,真正实现个性化的多元教育,受到各种软硬件条件的限制,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多元化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伴随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知识传播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多元化的需求,原有的教育方式也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教育正在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途径可以来自线上线下,学习环境可以来自校内校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地点,灵活掌握学习的进度和范围,教学过程呈现出非连续化的趋势,教师逐渐从教学的主导者变为教学的促进者。
二、互联网 教育的特征
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教育系统的改革诉求出现了如下显著性特征:
1.从批量到个性
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的获取变得以学生为中心,因为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和吸收水平都是不一样的,有了移动互联网,才有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不再是所有人在统一的课堂上、在规定的四十五分钟内听相同的内容。
2.从封闭到开放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学生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规定每节课40~45分钟,而现在通过移动互联网,可以让学生和世界不同区域的学习者进行学习和交流。
3.从固化到碎片
互联网和移动技术让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不仅如此,互聯网技术还提高了我们对碎片化时间的利用效率,因为智能化的学习系统能够记录我们的学习进度,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进行学习。
4.从单一到多元
原来只有枯燥的纸和书本,现在有视频、甚至3D的教学内容,跨界的技术让学习的形式、途径越来越丰富、多元。
5.从自我到社交
原有的传统以自我为中心,发展到现有的朋友圈、班级圈、学校圈基至全国各地的多元化的学习交流圈。
6.从单中心到多中心
现在学生获取的信息一点都不亚于老师,未来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从传道授业变成传道、解惑的角色,授业由互联网上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来替代。
三、课程教学多元化的研究
对教育而言,互联网技术突破了学习围墙,扩展了学习手段与范围,使师生拥有了获取信息的平等地位,推动了构建师生积极互动的新型教育模式,催生着教与学的“双重革命”,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转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元化学习方式转变。
1.教育途径的多元化
互联网的出现,对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学习方式带来了巨大挑战。教育途径将从传统的教育机构,向混合化、多样化的学习格局发展,出现正规学习、混合式学习、非正规学习共同存在和繁荣的局面。
2.教育资源的多元化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教育资源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传统媒介,互联网、移动终端、多媒体、人工智能、虚拟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形成了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教育资源在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环境资源等领域均发生了变化。
3.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模式也变得更加开放与包容,认知主义、行为主义、建构主义等教学理论都被多维度的、不同程度的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基于情景的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基于概念地图的教学、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基于案例学习的教学等,凡是能够有利于学习者学习、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教学模式,不同时期、不同效能的教育模式都应该得到教育者的认同和运用。
4.智力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途径、教育资源、教育模式的多元化,最终是为了学习者发展的多元化,最终体现在人的智力多元化发展。目前比较成熟的多元智能是指八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视觉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四、研究的价值
只有教育的多元化,才可能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化,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互联网背景下的多元化学习与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每个学习者的智能优势结构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就是“个性发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素质教育、多元智能和个性化学习相互交融,三者是教育宏观理念、重要理论支撑和具体操作模式的紧密关系,统一于“个性发展”这一核心中,而互联网为实现这种个性化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钟志贤. 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 2016年中国互联网学习白皮书[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
[3] 坎贝尔. 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本文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互联网 背景下西部中小学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FCB150519。】
(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市第三实验中学)
【关键词】互联网 多元智能 创新能力
一、多元化教学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习近平主席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要塑造不一样的大脑,而不同的思维需要教育的多元化。在传统教育中,真正实现个性化的多元教育,受到各种软硬件条件的限制,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多元化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伴随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知识传播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多元化的需求,原有的教育方式也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教育正在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途径可以来自线上线下,学习环境可以来自校内校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地点,灵活掌握学习的进度和范围,教学过程呈现出非连续化的趋势,教师逐渐从教学的主导者变为教学的促进者。
二、互联网 教育的特征
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教育系统的改革诉求出现了如下显著性特征:
1.从批量到个性
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的获取变得以学生为中心,因为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和吸收水平都是不一样的,有了移动互联网,才有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不再是所有人在统一的课堂上、在规定的四十五分钟内听相同的内容。
2.从封闭到开放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学生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规定每节课40~45分钟,而现在通过移动互联网,可以让学生和世界不同区域的学习者进行学习和交流。
3.从固化到碎片
互联网和移动技术让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不仅如此,互聯网技术还提高了我们对碎片化时间的利用效率,因为智能化的学习系统能够记录我们的学习进度,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进行学习。
4.从单一到多元
原来只有枯燥的纸和书本,现在有视频、甚至3D的教学内容,跨界的技术让学习的形式、途径越来越丰富、多元。
5.从自我到社交
原有的传统以自我为中心,发展到现有的朋友圈、班级圈、学校圈基至全国各地的多元化的学习交流圈。
6.从单中心到多中心
现在学生获取的信息一点都不亚于老师,未来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从传道授业变成传道、解惑的角色,授业由互联网上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来替代。
三、课程教学多元化的研究
对教育而言,互联网技术突破了学习围墙,扩展了学习手段与范围,使师生拥有了获取信息的平等地位,推动了构建师生积极互动的新型教育模式,催生着教与学的“双重革命”,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转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元化学习方式转变。
1.教育途径的多元化
互联网的出现,对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学习方式带来了巨大挑战。教育途径将从传统的教育机构,向混合化、多样化的学习格局发展,出现正规学习、混合式学习、非正规学习共同存在和繁荣的局面。
2.教育资源的多元化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教育资源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传统媒介,互联网、移动终端、多媒体、人工智能、虚拟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形成了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教育资源在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环境资源等领域均发生了变化。
3.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模式也变得更加开放与包容,认知主义、行为主义、建构主义等教学理论都被多维度的、不同程度的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基于情景的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基于概念地图的教学、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基于案例学习的教学等,凡是能够有利于学习者学习、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教学模式,不同时期、不同效能的教育模式都应该得到教育者的认同和运用。
4.智力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途径、教育资源、教育模式的多元化,最终是为了学习者发展的多元化,最终体现在人的智力多元化发展。目前比较成熟的多元智能是指八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视觉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四、研究的价值
只有教育的多元化,才可能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化,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互联网背景下的多元化学习与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每个学习者的智能优势结构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就是“个性发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素质教育、多元智能和个性化学习相互交融,三者是教育宏观理念、重要理论支撑和具体操作模式的紧密关系,统一于“个性发展”这一核心中,而互联网为实现这种个性化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钟志贤. 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 2016年中国互联网学习白皮书[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
[3] 坎贝尔. 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本文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互联网 背景下西部中小学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FCB150519。】
(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市第三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