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向往美、追求美的天性。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理性教育的偏颇、应试教育的钳制、转型时期的失落,使素质教育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人的情感需求,造成精神世界的荒芜、人性的残缺。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审美理念,使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同时,洗涤心灵、提高道德修养、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文学作品美的熏陶,使学生亲历审美体验,获得心灵的满足和情感的共鸣。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缺失成因分析
教育家赞科夫曾指出:“传统教学法很明显的弊病就是没有向学生展示出艺术的,也只有艺术的宝藏。”传统教育中,受升学压力等诸因素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刻意追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教学方式,审美教育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上的偏颇
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教师、家长片面追求升学率,易产生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许多审美素材,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左右,致使素质教育难以落到实处,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制约,导致审美教育欠缺。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上,而人为地割裂了情感与知识的纽带,忽视了挖掘阅读教学中自然、社会、历史、科学、艺术中的美感因素,忽视了学生必需的情感体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理性主义的影响
长期以来,语文过分强调知识性和工具性,存在着重知识轻情感、重能力轻感悟的问题,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性之美,审美教育如同虚设,教师在讲解时一般是寥寥数语一笔带过,如读罢《背影》,有多少人能感受到“父亲艰难地爬月台”流露的父爱之美,能通过行为、环境、感受描写体验到真挚之美和子孝之美?
3.低俗文化的冲击
消费主义时代的到来,商潮奔涌、物欲横流,文化被低俗趣味冲击得体无完肤。听的是游行音乐,看的是媚俗化的连续剧和相亲类节目,追捧的是超级女生,靠贩卖感官刺激、宣扬拜金主义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因此,由于主流的审美观、价值观引导乏力,影响弱化,难以抵挡喧嚣浮躁的商业社会低俗文化的冲击。
4.缺乏有效研究
在散文、诗歌教学中教师能引领学生品唯美散文、吟优美诗歌、悟百味人生,尽享其中的“优美”,而在阅读教学中较少去分析“崇高”、“壮美”、“丑”的涵义和价值。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学的实施策略
1.营造审美情境
语文教材集艺术性、人文性于一体,蕴含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形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生动的语言、精彩的图片、直观的表演创设审美情境,将学生置身于形象、逼真的氛围中,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发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使学生产生领会文章意境的欲望。一方面,通过语言创设情境。“善教者,使人继其心。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幽默、活泼、生动、简明的语言,让学生陶醉于美的情境之中,享受审美乐趣。如《散步》的导入可用“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幸福的摇篮。全家人共进晚餐,一同散步,其乐融融。让我们走向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人的和美幸福……”。另一方面,通过媒体创设情境。教师要深入挖掘作品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感受艺术氛围。教师可借助于多媒体表现作品中故事、绘画、雕塑、音乐的图文并茂、声色俱佳的效果,让学生展开联想,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通过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接受作者的感化和情感的滋润,领悟艺术的真谛。
2.感知作品之美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文章去发现、欣赏、品味作品中的美学元素,发现作品中自然之美、形象之美、人情之美,形成良好的审美鉴赏力。首先,善于抓住美的元素去感受美。教师要引导学生省察自我,谴责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崇敬道德模范人物,弘场人性之美。要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感受向美、向真、向善的力量,如身残志坚著史记的司马迁,不畏耳聋颂音乐的贝多芬,忍着巨痛、舍身救乘客的吴斌,师爱无边、舍己救人的张丽莉,他们的高尚情操诠释了人性的伟大、绽放出人性的光芒,无时无刻不净化着学生的心灵,激励着学生追求崇高理想而不懈努力。其次,教师要通过描写高山大川、花草树木等自然环境的作品展示自然的巍峨壮观、生机勃勃,焕发令人向往、令人陶醉的美感。再次,教师要通过作品人情之美叩开学习的心扉,唤发学生的亲情、友情的记忆。通过文章结构的分析,体验文章错落有致、跌宕起伏、浑然天成之美。最后,教师要通过范读引发师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通过自读揣摩作者情感,感受情感的真挚;通过引读抒发作者的真情美感;通过议读体会语言之美,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受到感染。
3.感悟作品之美
通过鉴赏作品中的社会美,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净化和升华,帮助学生提高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教师要提供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让学生通过读“人”理解“人的思想情感”,获得情感体验。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挖掘文章意境,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创造性地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
4.创造美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马头琴的低沉苍凉、古筝的欢快流淌、萨克斯的柔肠百转,学会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选择合适的配乐,并深情地读出来。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感受自然,走入社会,获是感悟和实践的体验。
我们语文教师挖掘阅读教材中蕴涵的丰富的美学因素,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感知美、体验美、理解美,获得审美的愉悦,从而形成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陈楼中学)
一、当前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缺失成因分析
教育家赞科夫曾指出:“传统教学法很明显的弊病就是没有向学生展示出艺术的,也只有艺术的宝藏。”传统教育中,受升学压力等诸因素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刻意追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教学方式,审美教育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上的偏颇
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教师、家长片面追求升学率,易产生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许多审美素材,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左右,致使素质教育难以落到实处,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制约,导致审美教育欠缺。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上,而人为地割裂了情感与知识的纽带,忽视了挖掘阅读教学中自然、社会、历史、科学、艺术中的美感因素,忽视了学生必需的情感体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理性主义的影响
长期以来,语文过分强调知识性和工具性,存在着重知识轻情感、重能力轻感悟的问题,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性之美,审美教育如同虚设,教师在讲解时一般是寥寥数语一笔带过,如读罢《背影》,有多少人能感受到“父亲艰难地爬月台”流露的父爱之美,能通过行为、环境、感受描写体验到真挚之美和子孝之美?
3.低俗文化的冲击
消费主义时代的到来,商潮奔涌、物欲横流,文化被低俗趣味冲击得体无完肤。听的是游行音乐,看的是媚俗化的连续剧和相亲类节目,追捧的是超级女生,靠贩卖感官刺激、宣扬拜金主义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因此,由于主流的审美观、价值观引导乏力,影响弱化,难以抵挡喧嚣浮躁的商业社会低俗文化的冲击。
4.缺乏有效研究
在散文、诗歌教学中教师能引领学生品唯美散文、吟优美诗歌、悟百味人生,尽享其中的“优美”,而在阅读教学中较少去分析“崇高”、“壮美”、“丑”的涵义和价值。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学的实施策略
1.营造审美情境
语文教材集艺术性、人文性于一体,蕴含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形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生动的语言、精彩的图片、直观的表演创设审美情境,将学生置身于形象、逼真的氛围中,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发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使学生产生领会文章意境的欲望。一方面,通过语言创设情境。“善教者,使人继其心。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幽默、活泼、生动、简明的语言,让学生陶醉于美的情境之中,享受审美乐趣。如《散步》的导入可用“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幸福的摇篮。全家人共进晚餐,一同散步,其乐融融。让我们走向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人的和美幸福……”。另一方面,通过媒体创设情境。教师要深入挖掘作品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感受艺术氛围。教师可借助于多媒体表现作品中故事、绘画、雕塑、音乐的图文并茂、声色俱佳的效果,让学生展开联想,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通过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接受作者的感化和情感的滋润,领悟艺术的真谛。
2.感知作品之美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文章去发现、欣赏、品味作品中的美学元素,发现作品中自然之美、形象之美、人情之美,形成良好的审美鉴赏力。首先,善于抓住美的元素去感受美。教师要引导学生省察自我,谴责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崇敬道德模范人物,弘场人性之美。要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感受向美、向真、向善的力量,如身残志坚著史记的司马迁,不畏耳聋颂音乐的贝多芬,忍着巨痛、舍身救乘客的吴斌,师爱无边、舍己救人的张丽莉,他们的高尚情操诠释了人性的伟大、绽放出人性的光芒,无时无刻不净化着学生的心灵,激励着学生追求崇高理想而不懈努力。其次,教师要通过描写高山大川、花草树木等自然环境的作品展示自然的巍峨壮观、生机勃勃,焕发令人向往、令人陶醉的美感。再次,教师要通过作品人情之美叩开学习的心扉,唤发学生的亲情、友情的记忆。通过文章结构的分析,体验文章错落有致、跌宕起伏、浑然天成之美。最后,教师要通过范读引发师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通过自读揣摩作者情感,感受情感的真挚;通过引读抒发作者的真情美感;通过议读体会语言之美,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受到感染。
3.感悟作品之美
通过鉴赏作品中的社会美,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净化和升华,帮助学生提高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教师要提供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让学生通过读“人”理解“人的思想情感”,获得情感体验。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挖掘文章意境,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创造性地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
4.创造美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马头琴的低沉苍凉、古筝的欢快流淌、萨克斯的柔肠百转,学会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选择合适的配乐,并深情地读出来。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感受自然,走入社会,获是感悟和实践的体验。
我们语文教师挖掘阅读教材中蕴涵的丰富的美学因素,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感知美、体验美、理解美,获得审美的愉悦,从而形成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陈楼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