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都会如期举行,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国际间的日常交流日益顺畅,很多版权人觉得真正的版权项目在会前都已经商定,博览会的版权贸易功能在减弱,更多的只是形象展示和交流。
但笔者觉得,不要忽视博览会的作用,而应该利用博览会的契机,为出版社一整年的版权贸易开展打下基础,做到会前工作有备而来、会中工作循序渐进、会后工作持续互动,保证版权贸易的持续开展并进入良性循环。
博览会前,引进版权方面,对内,笔者督促各科室审阅样书,尽量明确是否引进,进行成本核算,确定可接受的最基本授权条件;对外,积极联络,通过电话、E-mail、传真,确认会谈时间以及会谈内容,不引进的图书毫不犹豫地退回,外商对此评价颇高;拟引进的图书,拟定条件,会上确认,即可签约。输出版权方面,有针对性地积极向外商推荐新书,邮寄资料及样书,看书选书,定下选题。
会中,我们要做到眼勤、嘴勤、脚勤,苦点累点没关系,约谈项目尽量简洁明了,达成与否快速确定,留一点时间开发新选题。总之,在展会上能直接看到样书,这无疑是很大的优势,争取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效果。
会后的持续互动,是版权贸易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签约的项目需要办理样书、汇款等工作,意向的项目需要进一步确认,与编辑室确认选题、联络外商、进一步谈判、起草合约、联络样书等。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只有快速的反馈和跟进,才能赢得信誉,稳固与外商的合作关系,出版社也将以此带动,开创对外合作工作的新局面。
为了将这些工作做得更实,我们做到了“走出去”“请进来”,积极面对面地与海外公司及外商开展了一系列的小型交流活动。我们邀请海外出版社、版权代理商到社里洽谈图书版权贸易及合作,通过和编辑面对面的交流座谈,对于双方的选题需求、合作条件等,都更加清晰,为版权贸易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图书“走出去”方面,笔者也试图进行一些可行性探索。在美国学习期间,笔者结识了一批美国的出版业者、图书批发商、文学代理人。在和他们的交流与调研中,笔者发现,要让中国图书成功地“走出去”,必须使图书出版和发行“美国本土化”,进入美国在版书目图书数据库,才能进入美国的主流发行渠道,在美国的图书连锁店销售。
2010年,笔者与美国的图书批发商商定,向他们提供图书信息:封面、英文书名、英文简介,通过他们的推广渠道,在美国的社区图书馆系统、图书互联网系统发布中国的图书信息,然后可以进入美国最大的网上书店、图书连锁店和图书馆销售系统,直接面对国外读者。如果有读者订购,我们再进一步合作出版,直接邮寄样书,或者通过短版印刷提供样书。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的图书信息更快地进入了海外读者的视野。有不少海外读者表示对我们的图书感兴趣,也有不少读者直接向我们订购中文版图书。从反馈中,也让笔者更明确地了解到海外读者的阅读需求,对于如何策划出版“外向型”图书有了更明确的定位。
这一操作方式的优势在于:
一、前期投入小,通过图书信息反馈,再直接与海外出版社合作,针对海外读者的需求出版图书,出版适合外国读者的图书。
二、对于图书成品出口,图书信息直接面对海外读者,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销售。
三、借助数字出版的模式,打破了时空距离。出版社的科技类专业图书,可以批量制作用于海外推广的电子书目,包括中英文的书名、封面、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等要素,通过美国的批发商,进入专业的征订渠道,向美国的图书馆、书店、读者推介,有需求的时候,再进行印刷销售,还可以根据海外需求进行修改后印刷销售,利润分成。该模式实现了图书的批量推广,突破了常规版权贸易推出版权的小数量瓶颈。依托长尾理论,实现专业图书的海外推广,是一种新的“走出去”模式。
当然,这一操作方式也有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提供信息后,我方就只能被动地等待;二是目前反馈的订购数不多,购买者多数还是在海外的中国人;三是从操作上来讲,这只提供了图书信息,进行海外征订,真正能实现海外合作出版的图书不多,和笔者期望中的“走出去”还有很大的距离。
但笔者觉得,不要忽视博览会的作用,而应该利用博览会的契机,为出版社一整年的版权贸易开展打下基础,做到会前工作有备而来、会中工作循序渐进、会后工作持续互动,保证版权贸易的持续开展并进入良性循环。
博览会前,引进版权方面,对内,笔者督促各科室审阅样书,尽量明确是否引进,进行成本核算,确定可接受的最基本授权条件;对外,积极联络,通过电话、E-mail、传真,确认会谈时间以及会谈内容,不引进的图书毫不犹豫地退回,外商对此评价颇高;拟引进的图书,拟定条件,会上确认,即可签约。输出版权方面,有针对性地积极向外商推荐新书,邮寄资料及样书,看书选书,定下选题。
会中,我们要做到眼勤、嘴勤、脚勤,苦点累点没关系,约谈项目尽量简洁明了,达成与否快速确定,留一点时间开发新选题。总之,在展会上能直接看到样书,这无疑是很大的优势,争取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效果。
会后的持续互动,是版权贸易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签约的项目需要办理样书、汇款等工作,意向的项目需要进一步确认,与编辑室确认选题、联络外商、进一步谈判、起草合约、联络样书等。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只有快速的反馈和跟进,才能赢得信誉,稳固与外商的合作关系,出版社也将以此带动,开创对外合作工作的新局面。
为了将这些工作做得更实,我们做到了“走出去”“请进来”,积极面对面地与海外公司及外商开展了一系列的小型交流活动。我们邀请海外出版社、版权代理商到社里洽谈图书版权贸易及合作,通过和编辑面对面的交流座谈,对于双方的选题需求、合作条件等,都更加清晰,为版权贸易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图书“走出去”方面,笔者也试图进行一些可行性探索。在美国学习期间,笔者结识了一批美国的出版业者、图书批发商、文学代理人。在和他们的交流与调研中,笔者发现,要让中国图书成功地“走出去”,必须使图书出版和发行“美国本土化”,进入美国在版书目图书数据库,才能进入美国的主流发行渠道,在美国的图书连锁店销售。
2010年,笔者与美国的图书批发商商定,向他们提供图书信息:封面、英文书名、英文简介,通过他们的推广渠道,在美国的社区图书馆系统、图书互联网系统发布中国的图书信息,然后可以进入美国最大的网上书店、图书连锁店和图书馆销售系统,直接面对国外读者。如果有读者订购,我们再进一步合作出版,直接邮寄样书,或者通过短版印刷提供样书。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的图书信息更快地进入了海外读者的视野。有不少海外读者表示对我们的图书感兴趣,也有不少读者直接向我们订购中文版图书。从反馈中,也让笔者更明确地了解到海外读者的阅读需求,对于如何策划出版“外向型”图书有了更明确的定位。
这一操作方式的优势在于:
一、前期投入小,通过图书信息反馈,再直接与海外出版社合作,针对海外读者的需求出版图书,出版适合外国读者的图书。
二、对于图书成品出口,图书信息直接面对海外读者,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销售。
三、借助数字出版的模式,打破了时空距离。出版社的科技类专业图书,可以批量制作用于海外推广的电子书目,包括中英文的书名、封面、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等要素,通过美国的批发商,进入专业的征订渠道,向美国的图书馆、书店、读者推介,有需求的时候,再进行印刷销售,还可以根据海外需求进行修改后印刷销售,利润分成。该模式实现了图书的批量推广,突破了常规版权贸易推出版权的小数量瓶颈。依托长尾理论,实现专业图书的海外推广,是一种新的“走出去”模式。
当然,这一操作方式也有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提供信息后,我方就只能被动地等待;二是目前反馈的订购数不多,购买者多数还是在海外的中国人;三是从操作上来讲,这只提供了图书信息,进行海外征订,真正能实现海外合作出版的图书不多,和笔者期望中的“走出去”还有很大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