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10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行心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护理后健康行为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焦虑、抑郁以及血压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生活质量指数量表(QOL)各项因子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 结论: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健康行为及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生活质量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728-02
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患者常表现为胸腔压榨性疼痛,并可放射至后背、颈部、颌部、胃部以及手臂等,可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心力衰竭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临床研究表明,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及负性情绪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及发展均具有重要影响[2]。因此,在对冠心病心绞痛开展临床治疗的同时,合理有效的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有望提高患者的认知程度及健康行为方式、改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我院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获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08例,其中,男63例,女45例;年龄52-80岁,平均为(69.8±7.2)岁;病程2-8年,平均为(3.3±0.4)年;文化程度:40例初中及以下,42例高中,21例专科,5例本科及以上。患者均自愿并知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以及文化程度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心内科常规护理,包括病情监护、整体健康教育及基础护理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1)心理护理:主动关心和帮助患者,积极与其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困扰及心理状态,分析导致负性心理的原因,并针对性地予以心理疏导、安慰和鼓励等,使患者感受到重视与关怀。鼓励患者家属及朋友等主动关怀和照护患者,以消除其孤独、焦虑和抑郁感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2)健康教育:①疾病知识:以口头宣教、宣传图片、播放视频、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向患者介绍冠心病心绞痛发病原因、症状、影响因素、防治措施及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的认知程度。②饮食教育:向患者介绍良好的饮食习惯对病情康复的影响,讲解吸烟酗酒以及熬夜对于病情的影响。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以及体质状况,协助其指定饮食营养计划,嘱其进食低脂、低盐、低热量、高蛋白饮食,忌生冷、刺激性食物,遵循少食多餐原则,切勿暴饮暴食,严格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尽量避免饮浓茶及咖啡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③活动指导:视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制定运动计划,指导其进行有氧运动,例如打太极、散步等,促进病情康复。④心理调节:指导患者听音乐、深呼吸等放松训练,调节自我情绪。鼓励其与亲友及恢复良好且情绪积极向上的病友交流,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切勿熬夜等,改善睡眠状态。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护理后3个月检测两组的体重指数(BMI)、舒张压(DBP)及收缩压(SBP)水平,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的心理状态;应用生活质量指数量表(QOL)进行生活质量评价,包括情绪功能、角色功能、身体功能、社会功能以及总生活质量5个维度,评分越高为生活质量越好;统计两组的健康行为养成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后健康行为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各项健康行为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见表1。
2.2 两组护理后健康指标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的SDS及SA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BMI、DBP及SBP水平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两组护理后QOL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QOL各项因子得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见表3。
3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常存在胸骨中段、上段压迫性疼痛、沉闷、紧缩、烧灼感等,在劳累、紧张、寒冷及饱餐等情况下症状可加剧。疼痛刺激可导致患者的活动耐力减低,影响正常工作、生活,生活质量明显降低[3]。临床研究表明,冠心病心绞痛的发作与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心理状态有密切关系。而冠心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这类患者往往文化层次相对较低,保健意识薄弱,對于疾病及健康行为方式缺乏正确认识,极易产生焦虑、紧张、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不仅影响生活质量,且可与躯体症状产生相互干扰作用而加重病情或影响治疗效果[4]。大量研究资料表明,焦虑、抑郁及紧张等情绪刺激可能加重冠心病心绞痛,情绪变化过于剧烈时还可能导致病情突然恶化而死亡[5]。因此,对这类患者实施合理有效的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患者的个性特点以及心理状态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指导患者自我调节心理状态,有效缓解其心理负担。同时,系统化、个性化的健康教育,通过指导其进行听音乐、深呼吸等放松训练,改变饮食习惯及抽烟饮酒等不良生活行为习惯,讲解疾病知识提高认知程度等,均有利于消除其不良情绪,维持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与护理。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焦虑及抑郁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而BMI、SBP及DBP水平亦显著低于对照组,认为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血压水平等。此外,观察组在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控制体重、规律睡眠以及运动锻炼等方面的健康行为养成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认为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有利于转变患者的不良生活行为习惯,这对于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亦显示,观察组的QOL各项因子得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证实了上述观点。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其遵医行为和健康行为习惯,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毛素琴,邵夏娃,周丹丽等.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心理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2, 11(6):575-576.
[2] 周双丽.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影响[J].健康之路 ,2013, (12):332.
[3] 吴凤玉.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影响[J].医学信息 ,2013, (7):232.
[4] 邱亦萍,徐小云.行为干预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8):1226-1227.
[5] 金艳芳.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31):230-231.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生活质量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728-02
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患者常表现为胸腔压榨性疼痛,并可放射至后背、颈部、颌部、胃部以及手臂等,可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心力衰竭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临床研究表明,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及负性情绪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及发展均具有重要影响[2]。因此,在对冠心病心绞痛开展临床治疗的同时,合理有效的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有望提高患者的认知程度及健康行为方式、改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我院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获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08例,其中,男63例,女45例;年龄52-80岁,平均为(69.8±7.2)岁;病程2-8年,平均为(3.3±0.4)年;文化程度:40例初中及以下,42例高中,21例专科,5例本科及以上。患者均自愿并知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以及文化程度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心内科常规护理,包括病情监护、整体健康教育及基础护理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1)心理护理:主动关心和帮助患者,积极与其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困扰及心理状态,分析导致负性心理的原因,并针对性地予以心理疏导、安慰和鼓励等,使患者感受到重视与关怀。鼓励患者家属及朋友等主动关怀和照护患者,以消除其孤独、焦虑和抑郁感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2)健康教育:①疾病知识:以口头宣教、宣传图片、播放视频、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向患者介绍冠心病心绞痛发病原因、症状、影响因素、防治措施及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的认知程度。②饮食教育:向患者介绍良好的饮食习惯对病情康复的影响,讲解吸烟酗酒以及熬夜对于病情的影响。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以及体质状况,协助其指定饮食营养计划,嘱其进食低脂、低盐、低热量、高蛋白饮食,忌生冷、刺激性食物,遵循少食多餐原则,切勿暴饮暴食,严格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尽量避免饮浓茶及咖啡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③活动指导:视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制定运动计划,指导其进行有氧运动,例如打太极、散步等,促进病情康复。④心理调节:指导患者听音乐、深呼吸等放松训练,调节自我情绪。鼓励其与亲友及恢复良好且情绪积极向上的病友交流,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切勿熬夜等,改善睡眠状态。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护理后3个月检测两组的体重指数(BMI)、舒张压(DBP)及收缩压(SBP)水平,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的心理状态;应用生活质量指数量表(QOL)进行生活质量评价,包括情绪功能、角色功能、身体功能、社会功能以及总生活质量5个维度,评分越高为生活质量越好;统计两组的健康行为养成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后健康行为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各项健康行为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见表1。
2.2 两组护理后健康指标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的SDS及SA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BMI、DBP及SBP水平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两组护理后QOL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QOL各项因子得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见表3。
3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常存在胸骨中段、上段压迫性疼痛、沉闷、紧缩、烧灼感等,在劳累、紧张、寒冷及饱餐等情况下症状可加剧。疼痛刺激可导致患者的活动耐力减低,影响正常工作、生活,生活质量明显降低[3]。临床研究表明,冠心病心绞痛的发作与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心理状态有密切关系。而冠心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这类患者往往文化层次相对较低,保健意识薄弱,對于疾病及健康行为方式缺乏正确认识,极易产生焦虑、紧张、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不仅影响生活质量,且可与躯体症状产生相互干扰作用而加重病情或影响治疗效果[4]。大量研究资料表明,焦虑、抑郁及紧张等情绪刺激可能加重冠心病心绞痛,情绪变化过于剧烈时还可能导致病情突然恶化而死亡[5]。因此,对这类患者实施合理有效的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患者的个性特点以及心理状态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指导患者自我调节心理状态,有效缓解其心理负担。同时,系统化、个性化的健康教育,通过指导其进行听音乐、深呼吸等放松训练,改变饮食习惯及抽烟饮酒等不良生活行为习惯,讲解疾病知识提高认知程度等,均有利于消除其不良情绪,维持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与护理。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焦虑及抑郁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而BMI、SBP及DBP水平亦显著低于对照组,认为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血压水平等。此外,观察组在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控制体重、规律睡眠以及运动锻炼等方面的健康行为养成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认为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有利于转变患者的不良生活行为习惯,这对于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亦显示,观察组的QOL各项因子得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证实了上述观点。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其遵医行为和健康行为习惯,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毛素琴,邵夏娃,周丹丽等.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心理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2, 11(6):575-576.
[2] 周双丽.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影响[J].健康之路 ,2013, (12):332.
[3] 吴凤玉.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影响[J].医学信息 ,2013, (7):232.
[4] 邱亦萍,徐小云.行为干预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8):1226-1227.
[5] 金艳芳.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31):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