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程要求、教材内容、评价方式、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问题也日趋复杂。因此,这一问题始终是摆在教师特别是高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数学 衔接
一、关于初、高中数学成绩分化原因的分析
1、环境与心理的变化。
对高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必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数学很难学,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是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集合、异面直线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
2、教材的变化。
首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
其次,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
3、课时的变化。
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和新工时制实行,使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这也使高一新生开始不适应高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4、学法的变化。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因此,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的策略
1、从教学内容上做好知识梳理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的.高中数学知识很多都涉及初中的内容.如初中几何中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的有关知识,为集合定义给出了几何模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问题,与初中学习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以及二次函数的图像等都有着直接的联系.立体几何中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等等.可以说高中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拓和提高,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可以通过进行摸底测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新课程标准,以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深入研究两者彼此潜在的联系和区别,做好新旧知识的串连和沟通。
2、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许多知识仅凭课堂上听懂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认真消化。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自学理解能力。因此,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通过编拟阅读提纲,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对某些简单章节内容的教学,可组织阅读讨论,以培养学生的自学理解能力以及独立钻研问题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3、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
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集合、映射等,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劝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
4、在教学方式上做好推新出异
恰当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压力,而且可以让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首先要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入手,多举实例,增强教材趣味性、直观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通过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来挖掘和揭示数学美,让学生从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技巧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并通过自己的解题来表现和创造数学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从枯燥乏味中解放出来,进入其乐无穷的境地,以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5、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
以分数为主要指标来评价学生,这是长期以来数学教师评价学生的共性,但是课程改革在评价体系的要求上与传统评价理念有一些不同。学生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教师要学会多看学生的优点,以客观鼓励为主;要承认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发展水平的不同,认识到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数学;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等多种方式,注重学生的动态发展。教师的评价不能仅限于某个学生的某个层面上,要充分挖掘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以适当的激励方式给学生以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对他们进行评估的标准,以便学生们了解自己的进步,让他们朝着自己计划的目标前进;当然也应该及时提供给学生具体的、真实的反馈。
数学 衔接
一、关于初、高中数学成绩分化原因的分析
1、环境与心理的变化。
对高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必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数学很难学,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是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集合、异面直线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
2、教材的变化。
首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
其次,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
3、课时的变化。
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和新工时制实行,使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这也使高一新生开始不适应高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4、学法的变化。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因此,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的策略
1、从教学内容上做好知识梳理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的.高中数学知识很多都涉及初中的内容.如初中几何中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的有关知识,为集合定义给出了几何模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问题,与初中学习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以及二次函数的图像等都有着直接的联系.立体几何中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等等.可以说高中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拓和提高,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可以通过进行摸底测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新课程标准,以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深入研究两者彼此潜在的联系和区别,做好新旧知识的串连和沟通。
2、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许多知识仅凭课堂上听懂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认真消化。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自学理解能力。因此,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通过编拟阅读提纲,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对某些简单章节内容的教学,可组织阅读讨论,以培养学生的自学理解能力以及独立钻研问题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3、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
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集合、映射等,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劝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
4、在教学方式上做好推新出异
恰当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压力,而且可以让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首先要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入手,多举实例,增强教材趣味性、直观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通过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来挖掘和揭示数学美,让学生从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技巧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并通过自己的解题来表现和创造数学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从枯燥乏味中解放出来,进入其乐无穷的境地,以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5、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
以分数为主要指标来评价学生,这是长期以来数学教师评价学生的共性,但是课程改革在评价体系的要求上与传统评价理念有一些不同。学生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教师要学会多看学生的优点,以客观鼓励为主;要承认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发展水平的不同,认识到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数学;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等多种方式,注重学生的动态发展。教师的评价不能仅限于某个学生的某个层面上,要充分挖掘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以适当的激励方式给学生以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对他们进行评估的标准,以便学生们了解自己的进步,让他们朝着自己计划的目标前进;当然也应该及时提供给学生具体的、真实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