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门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这是德育课程形态的一次深刻的变化,新的课程形态、带来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新的特点,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根据这些新的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树立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观与科学的品德发展观,才能准确把握本课程的性质,进而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实施本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课程的生活性及课堂教学目标朴素化策略生活性是本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本课程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我们建立新的教学目的观,那就是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态度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品德的形成、品行的规范和人格的培养,正直的力量、诚信的价值、合作的回报、人格的魅力……
为此,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目标朴素化策略,使教师从道德规范的浅层面跳出来,进而关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与培养学生一些现代人待人做事的基本观念。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目标朴素化策略就是要克服过去德育教育“急风骤雨”而淹没了孩子们的生活的做法,变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式的引导,把握好“水流”与“河流”的度、处理好“遥远的目的”与“现实的生活”的关系。
那样,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不会捡了芝麻,丢了两瓜。哪怕我们播下的种子小到我们不能明晰地看见,但我们要相信“种子的力量”。课程的开放性及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策略品德与生活课程性质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开放性。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话世界;课程内容,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
课堂是相对封闭的,课程的要求是开放性的,怎么样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呢?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开放性特征,我们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观方面作了一些思考。学生的生活是整体的、综合的、不可分割的,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就能体现开放性特征。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尝试了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策略,进而寻求到体现课堂开放性的有效的切入点。在课堂上,学生要调动他们全部的生活经验,投入他们的情感、表明他们的态度,这样的课堂是向学生生活开放的课堂。这样的开放是有价值的开放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开放。这样的开放是能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开放而不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开放。
实施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策略,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过真生活,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课堂教学毕竟是以语言为主导的教育环境,在课堂上实施内容生活化策略,要深入地关照学生正在过的现实生活和有意义的未来生活,而不要停留在“口头上的生活”层面,我们不寻求课堂教学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是在生活体验中激起学生真正的思考,哪怕是“满腹的话儿说不出”。
课程的活动性及课堂教学形式活动化策略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儿童更多的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以活动为载体,把德育课程教学中学生认知获得偏重于“从学科知识教学的逻辑中去获得”转变为“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采用儿童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帮助儿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即在水中学习游泳,在生活中过更好的生活。
为此,我们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尝试实施教学形式活动化策略。儿童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会把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相互比较,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与他人有别,对他人的观点提出质疑与修改意见,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儿童才能摆脱权威的束缚,相互尊重,相互协作,发展自己的主观评判能力。
我们实施教学形式活动化策略,就是要实现一种“生命的交往”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活动与他人的交流产生思考,进行积极的反思……而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也只有真正促进了学生的这种交往、并在活动环节中充分实现了这种交往,才能算活动到了位,否则就让人感到是蜻蜒点水。
品德与生活课是活动型综合课程,我们只有立足课堂教学,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更好地体现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实现本课程的育人目标。
课程的生活性及课堂教学目标朴素化策略生活性是本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本课程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我们建立新的教学目的观,那就是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态度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品德的形成、品行的规范和人格的培养,正直的力量、诚信的价值、合作的回报、人格的魅力……
为此,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目标朴素化策略,使教师从道德规范的浅层面跳出来,进而关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与培养学生一些现代人待人做事的基本观念。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目标朴素化策略就是要克服过去德育教育“急风骤雨”而淹没了孩子们的生活的做法,变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式的引导,把握好“水流”与“河流”的度、处理好“遥远的目的”与“现实的生活”的关系。
那样,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不会捡了芝麻,丢了两瓜。哪怕我们播下的种子小到我们不能明晰地看见,但我们要相信“种子的力量”。课程的开放性及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策略品德与生活课程性质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开放性。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话世界;课程内容,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
课堂是相对封闭的,课程的要求是开放性的,怎么样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呢?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开放性特征,我们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观方面作了一些思考。学生的生活是整体的、综合的、不可分割的,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就能体现开放性特征。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尝试了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策略,进而寻求到体现课堂开放性的有效的切入点。在课堂上,学生要调动他们全部的生活经验,投入他们的情感、表明他们的态度,这样的课堂是向学生生活开放的课堂。这样的开放是有价值的开放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开放。这样的开放是能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开放而不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开放。
实施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策略,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过真生活,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课堂教学毕竟是以语言为主导的教育环境,在课堂上实施内容生活化策略,要深入地关照学生正在过的现实生活和有意义的未来生活,而不要停留在“口头上的生活”层面,我们不寻求课堂教学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是在生活体验中激起学生真正的思考,哪怕是“满腹的话儿说不出”。
课程的活动性及课堂教学形式活动化策略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儿童更多的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以活动为载体,把德育课程教学中学生认知获得偏重于“从学科知识教学的逻辑中去获得”转变为“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采用儿童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帮助儿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即在水中学习游泳,在生活中过更好的生活。
为此,我们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尝试实施教学形式活动化策略。儿童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会把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相互比较,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与他人有别,对他人的观点提出质疑与修改意见,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儿童才能摆脱权威的束缚,相互尊重,相互协作,发展自己的主观评判能力。
我们实施教学形式活动化策略,就是要实现一种“生命的交往”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活动与他人的交流产生思考,进行积极的反思……而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也只有真正促进了学生的这种交往、并在活动环节中充分实现了这种交往,才能算活动到了位,否则就让人感到是蜻蜒点水。
品德与生活课是活动型综合课程,我们只有立足课堂教学,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更好地体现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实现本课程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