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生态建设和林业建设的快速发展,对林木种苗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的林业种苗业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我国林木种苗业存在的突出问题系统地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产业化发展的解决对策,供参考。
【关键字】:林木种苗业;产业化;对策
目前,我国种苗建设正处在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历史性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种苗工作,在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进程中,尤其是当前生态建设。“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要优先发展种苗,要赋予种苗建设以重要的基础地位。
1林木种苗业存在的问题
1.1 总量供过于求
社会化种苗生产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一般树种和品种、易于繁殖的树种产量明显供过于求。目前,我国国有苗圃已近万个个,从事苗木生产的个人和企业超过了40万户,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总量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场需求量。同时,由于苗木结构品种与生产需求不对路,以及苗木生产区域结构的不合理,种苗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原因主要是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不畅,种苗生产的盲目性依然很大,不能与市场需求很好地衔接。
1.2 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是树种、品种结构失调,市场和生产上需要的名特优新的品种不足,一般树种和品种供过于求。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景观绿化,特别是城市绿化需要大规格绿化苗木。而当前苗木供求严重失衡,小苗过剩、大苗紧缺成为突出问题。苗木供求失调的结构性矛盾还表现在规格上的参差不齐。
1.3生产单位经营运行机制缺乏效率,信息化建设缓慢
目前我国大部分苗圃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仍然沿用旧的管理模式,工作效率低,增加了苗木成本和管理难度,缩小了苗木利润空间。目前,集成的苗圃管理信息系统还没有一个苗圃能实现,即便是入库和销售以及相关数据处理大部分也是用手工或半手工来处理或进行帐本登记。随着苗圃生产能力的提高,种苗品种增加和交易量增大所产生的大量数据给传统处理方式提出了巨大挑战。
1.4 林业种苗市场混乱
法规不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质量监督和信息管理手段落后。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无证生产经营,随意命名品种和品种炒作,假种苗、劣质种苗、虚假宣传等问题扰乱市场秩序。行业协会不健全,缺乏有效的行业自律。
2林木种苗产业化发展对策
2.1 加强林业种苗基地建设力度,夯实种苗发展基础
种苗作为基础产业,要适应现代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其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巨大,不是单靠一个部门或单位就能够完成的,因此,必须紧抓创建林业生态县、建设生态省的有利时机,吸引各方面资金参与种苗基础建设,以项目资金和社会各界融资的注入,大力改善林业种苗生产基础条件,增强生产能力,为造林绿化和生态建设提供数量充足、品种对路的优质壮苗,从而保证林业种苗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定位目标科学规划种苗生产
围绕林业六大工程建设、国土绿化和城镇绿化美化总任务,制定科学规划,超前发展林业种苗生产,努力生产品种对路的良种壮苗。通过宏观调控措施和信息引导,保持种苗供需的基础平衡和品种对路,避免苗木市场的大起大落,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2.3 科学决策发展树种和品种
发展名特优新品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要适应林业建设面临的供求关系和消费多层次变化,林业种苗供应与需求趋向多元化。
观赏园林绿化树种和品种选择的原则是: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地适树;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选择树种;坚持多样性,城市的绿化应由乔木、灌木、草本组成,乔灌草搭配。
观赏绿化树种和品种选择趋势:常绿树种、彩叶树种、色叶树种、观花树种、观果树种、抗旱树种、抗寒树种、耐水湿树种、抗盐碱树种、沿海抗风树种。
品种选择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注重乡土树种。乡土树种是指原产于本地区或已适应本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生长良好的树种,它们是在当地环境条件下,自然竞争后才留存下来的,从它的外貌到结构均适合当地的环境,能形成自然的生态林,建立具有地方特色和稳定的植物群落。
二是注重外来优良树种和品种。指本地没有自然发生的树种,包括广义的变种、种源、无性系等。优良的外来树种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必须按引种程序先试验后推广。根据引种树种的生物学特性采取不同的驯化措施。包括某些特殊的栽培措施,研究配套的栽培技术。充分利用引入地区多样的气候、地理条件和优良的小气候环境,进行多种地方品种区域化实验,防止外来树种可能产生的不良生态灾难。通过引进国内外新特优品种,一方面可以丰富物种资源,改变目前品种过于单一的现状,优化农田防护网的林种树种结构;另外在生态林树种方面,重点引种珍贵用材林树种、生物质能源树种等,能在生态建设的同时发挥生态公益林的资源储备功能。
三是注重新品种选育。包括经过人工培育的新品种,或者对发现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并有适当命名的植物品种。
2.4 加强行业管理和信息平台建设
加强种苗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强种苗生产、经营许可证核发和标签使用与管理工作,依法健全林业种苗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加强林业品种审定与良种推广工作;加强种苗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利用市农业信息网建立林業种苗信息网络,加强种苗生产、供求预测预报工作,做好余缺调剂,保证种苗供应。
2.5加强“四个体系”建设
主要是生产供应体系、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检验体系、科技创新和新技术推广应用体系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生产供应体系是林木种苗产业建设的主体,种苗行政执法是种苗生产和经营有序进行的保障,种苗产业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种苗科技含量的高低是林业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林业三大效益的发挥,因此,依靠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种苗的科技含量,是林木种苗发展的重要保证。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可划分为四个子系统,即行政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中介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市场体系的建设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种苗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3.结束语
林木种苗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确保造林绿化质量的关键。我国林木种苗事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为保障林业和生态建设的顺利进行,作出了重要贡献,保证了生态建设的需要。
【参考资料】:
1 王仪.林业种苗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J].湖南农机,2012
2 叶欢.浅谈当代林业生产中的若干问题[J].华章,2013
【关键字】:林木种苗业;产业化;对策
目前,我国种苗建设正处在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历史性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种苗工作,在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进程中,尤其是当前生态建设。“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要优先发展种苗,要赋予种苗建设以重要的基础地位。
1林木种苗业存在的问题
1.1 总量供过于求
社会化种苗生产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一般树种和品种、易于繁殖的树种产量明显供过于求。目前,我国国有苗圃已近万个个,从事苗木生产的个人和企业超过了40万户,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总量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场需求量。同时,由于苗木结构品种与生产需求不对路,以及苗木生产区域结构的不合理,种苗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原因主要是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不畅,种苗生产的盲目性依然很大,不能与市场需求很好地衔接。
1.2 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是树种、品种结构失调,市场和生产上需要的名特优新的品种不足,一般树种和品种供过于求。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景观绿化,特别是城市绿化需要大规格绿化苗木。而当前苗木供求严重失衡,小苗过剩、大苗紧缺成为突出问题。苗木供求失调的结构性矛盾还表现在规格上的参差不齐。
1.3生产单位经营运行机制缺乏效率,信息化建设缓慢
目前我国大部分苗圃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仍然沿用旧的管理模式,工作效率低,增加了苗木成本和管理难度,缩小了苗木利润空间。目前,集成的苗圃管理信息系统还没有一个苗圃能实现,即便是入库和销售以及相关数据处理大部分也是用手工或半手工来处理或进行帐本登记。随着苗圃生产能力的提高,种苗品种增加和交易量增大所产生的大量数据给传统处理方式提出了巨大挑战。
1.4 林业种苗市场混乱
法规不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质量监督和信息管理手段落后。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无证生产经营,随意命名品种和品种炒作,假种苗、劣质种苗、虚假宣传等问题扰乱市场秩序。行业协会不健全,缺乏有效的行业自律。
2林木种苗产业化发展对策
2.1 加强林业种苗基地建设力度,夯实种苗发展基础
种苗作为基础产业,要适应现代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其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巨大,不是单靠一个部门或单位就能够完成的,因此,必须紧抓创建林业生态县、建设生态省的有利时机,吸引各方面资金参与种苗基础建设,以项目资金和社会各界融资的注入,大力改善林业种苗生产基础条件,增强生产能力,为造林绿化和生态建设提供数量充足、品种对路的优质壮苗,从而保证林业种苗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定位目标科学规划种苗生产
围绕林业六大工程建设、国土绿化和城镇绿化美化总任务,制定科学规划,超前发展林业种苗生产,努力生产品种对路的良种壮苗。通过宏观调控措施和信息引导,保持种苗供需的基础平衡和品种对路,避免苗木市场的大起大落,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2.3 科学决策发展树种和品种
发展名特优新品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要适应林业建设面临的供求关系和消费多层次变化,林业种苗供应与需求趋向多元化。
观赏园林绿化树种和品种选择的原则是: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地适树;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选择树种;坚持多样性,城市的绿化应由乔木、灌木、草本组成,乔灌草搭配。
观赏绿化树种和品种选择趋势:常绿树种、彩叶树种、色叶树种、观花树种、观果树种、抗旱树种、抗寒树种、耐水湿树种、抗盐碱树种、沿海抗风树种。
品种选择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注重乡土树种。乡土树种是指原产于本地区或已适应本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生长良好的树种,它们是在当地环境条件下,自然竞争后才留存下来的,从它的外貌到结构均适合当地的环境,能形成自然的生态林,建立具有地方特色和稳定的植物群落。
二是注重外来优良树种和品种。指本地没有自然发生的树种,包括广义的变种、种源、无性系等。优良的外来树种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必须按引种程序先试验后推广。根据引种树种的生物学特性采取不同的驯化措施。包括某些特殊的栽培措施,研究配套的栽培技术。充分利用引入地区多样的气候、地理条件和优良的小气候环境,进行多种地方品种区域化实验,防止外来树种可能产生的不良生态灾难。通过引进国内外新特优品种,一方面可以丰富物种资源,改变目前品种过于单一的现状,优化农田防护网的林种树种结构;另外在生态林树种方面,重点引种珍贵用材林树种、生物质能源树种等,能在生态建设的同时发挥生态公益林的资源储备功能。
三是注重新品种选育。包括经过人工培育的新品种,或者对发现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并有适当命名的植物品种。
2.4 加强行业管理和信息平台建设
加强种苗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强种苗生产、经营许可证核发和标签使用与管理工作,依法健全林业种苗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加强林业品种审定与良种推广工作;加强种苗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利用市农业信息网建立林業种苗信息网络,加强种苗生产、供求预测预报工作,做好余缺调剂,保证种苗供应。
2.5加强“四个体系”建设
主要是生产供应体系、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检验体系、科技创新和新技术推广应用体系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生产供应体系是林木种苗产业建设的主体,种苗行政执法是种苗生产和经营有序进行的保障,种苗产业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种苗科技含量的高低是林业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林业三大效益的发挥,因此,依靠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种苗的科技含量,是林木种苗发展的重要保证。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可划分为四个子系统,即行政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中介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市场体系的建设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种苗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3.结束语
林木种苗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确保造林绿化质量的关键。我国林木种苗事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为保障林业和生态建设的顺利进行,作出了重要贡献,保证了生态建设的需要。
【参考资料】:
1 王仪.林业种苗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J].湖南农机,2012
2 叶欢.浅谈当代林业生产中的若干问题[J].华章,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