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城市的血脉饱含着红色基因。在漫长的岁月里,上海的文艺工作者记录时代风云、抒发满腔情感,创作了一大批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的文艺作品,丰富了这座城市的红色底蕴,也积累了丰厚的精神财富。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成就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文脉与气韵,海纳百川,气象万千。
正逢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作为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重点项目——“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美术作品展在中华艺术宫开幕。具有史诗气质的大型红色主题展览,凝聚了沪上几代艺术家的心血之作,涵盖国画、油画、连环画、版画、年画、宣传画等多个画种,以96幅作品象征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6年卓越历程,既是对党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的颂扬,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牢记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讴歌,更是对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走向美好未来的展望。
展览以石库门为起点,以富有代表性的艺术符号、生动的画面和精湛的艺术语言,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心怀宏大理想、情系广大人民的一个个精彩故事。同时,也呈现了伴随着这一伟大历史进程我国现代美术的发展演变和辉煌成果。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一路行来,上海的艺术家们以凌云彩笔,交出了一份属于时代,属于人民的精彩答卷。
以美术名作,记录时代变迁
虽然展览名为“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实则包含了四个“门”的意向——石库门、延安窑洞门、天安门和复兴之门,以此讲述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成长、走向成熟和成功的各个历史阶段。
据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也是展览的策展人陈琪介绍,“石库门——窑洞门”板块的作品以党的一大会址石库门为核心象征,围绕党的诞生及其时代背景,呈现五卅运动、南昌起义、长征之路、遵义会议等重大事件。其中俞云阶的作品《吾土吾民》反映了战乱年代人民颠沛流离和对新生活的盼望。
在“窑洞门——天安门”板块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艰苦奋斗、军民同心的历程,展现党在抗日救国、解放战争时期的波澜壮阔的历程。这一部分中,1978年陈逸飞和魏景山合作创作的《占领总统府》以俯视的角度表现“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历史规律。陈宜明的《晨曦——上海解放》则呈现了上海解放前夜解放军在万国建筑前和衣而卧的情形。
“天安门——复兴之门”板块则集中反映了新中国建立后人民翻身做主人、歌颂新中国的作品,也是上海美术创作的重点。其中,刘海粟的油画《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吴湖帆的中国画《原子弹爆炸》、陆俨少的山水巨作《引水上山》以及程十发的人物画精品《我们的朋友和同志遍于全世界》等,既带着时代烙印,又有着独到的艺术水准,这些作品反映出老一代的艺术家走进工厂、走到农村,反映当时火热的生活。其中吴湖帆的《原子弹爆炸》创作于1965年,他以传统的卷云皴表达新的题材,在观念、思想、技法、章法上都有了突破,一位带有文人意味的画家以传統的笔墨语言表现新历史环境下的新题材,现在看来依旧觉得震撼伟大,他用一个事件表现了一个时代。同时展出的林风眠的《轧钢》,灵感也是来自生活,冷静的笔调中描绘着有序的生产。可以说,老画家们以传统的笔墨,时代的精神而呈现新的艺术风貌,令人难忘。
在“复兴之门”板块中,主要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火热实践,艺术展现了五年来上海砥砺奋进的发展成就,集中着墨于大飞机、浦东国际机场、高铁、洋山深水港等。其中著名画家邱瑞敏、石奇人、马宏道共同创作的《畅想浦江》为“复兴之门”的开端,据邱瑞敏老师介绍,这件作品反映了浦东改革开放,“畅想浦江”的主角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创作之初,邱瑞敏和合作者反复思考,原本计划表现室内场景,后想到浦东的改革开发是在小平同志的构想和指引下发生的,所以要把小平同志和浦东新貌结合起来,由此浮现了邓小平在浦江上观看“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欣慰之情。
“你腳上的泥土有多厚,反映出你心中对于人民的感情有多深。”正如陈琪所说的那样,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艺术家们深受鼓舞,他们自发拿起画笔,深入生活,尝试自己不曾接触过的题材,用画笔记录历史,反映生活,因此,这些精彩的传世之作可以说都是画家们自觉描绘现实生活的探索。
用文化自信,创作艺术精品
此次展览的96件作品,不少都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载入史册的名作,它们分别来自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中国画院、上海油画雕塑院、中华艺术宫、刘海粟美术馆、龙美术馆、刚泰美术馆以及部分美术家个人的收藏。其中,既有刘海粟、程十发、吴湖帆、陆俨少、唐云、沈柔坚、吕蒙、贺友直等上海著名前辈美术家在各个历史时期创作的经典作品,也有施大畏、邱瑞敏、韩硕、张培成等上海美术中坚力量的精品力作,还有蔡广斌、洪健、毛冬华等青年美术家的优秀新作。此次展览的所有参展作者,都是出生在上海或在上海工作的艺术家,以一地之力能呈现这样有历史质感的大型展览,也让每一位展览的参与者感到自豪和赞叹。正如策展人之一、艺术家李向阳所介绍的那样:“这不仅仅是一次庆祝十九大胜利召开的展览,也是多年来历代上海艺术家美术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
正逢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作为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重点项目——“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美术作品展在中华艺术宫开幕。具有史诗气质的大型红色主题展览,凝聚了沪上几代艺术家的心血之作,涵盖国画、油画、连环画、版画、年画、宣传画等多个画种,以96幅作品象征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6年卓越历程,既是对党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的颂扬,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牢记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讴歌,更是对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走向美好未来的展望。
展览以石库门为起点,以富有代表性的艺术符号、生动的画面和精湛的艺术语言,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心怀宏大理想、情系广大人民的一个个精彩故事。同时,也呈现了伴随着这一伟大历史进程我国现代美术的发展演变和辉煌成果。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一路行来,上海的艺术家们以凌云彩笔,交出了一份属于时代,属于人民的精彩答卷。
以美术名作,记录时代变迁
虽然展览名为“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实则包含了四个“门”的意向——石库门、延安窑洞门、天安门和复兴之门,以此讲述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成长、走向成熟和成功的各个历史阶段。
据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也是展览的策展人陈琪介绍,“石库门——窑洞门”板块的作品以党的一大会址石库门为核心象征,围绕党的诞生及其时代背景,呈现五卅运动、南昌起义、长征之路、遵义会议等重大事件。其中俞云阶的作品《吾土吾民》反映了战乱年代人民颠沛流离和对新生活的盼望。
在“窑洞门——天安门”板块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艰苦奋斗、军民同心的历程,展现党在抗日救国、解放战争时期的波澜壮阔的历程。这一部分中,1978年陈逸飞和魏景山合作创作的《占领总统府》以俯视的角度表现“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历史规律。陈宜明的《晨曦——上海解放》则呈现了上海解放前夜解放军在万国建筑前和衣而卧的情形。
“天安门——复兴之门”板块则集中反映了新中国建立后人民翻身做主人、歌颂新中国的作品,也是上海美术创作的重点。其中,刘海粟的油画《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吴湖帆的中国画《原子弹爆炸》、陆俨少的山水巨作《引水上山》以及程十发的人物画精品《我们的朋友和同志遍于全世界》等,既带着时代烙印,又有着独到的艺术水准,这些作品反映出老一代的艺术家走进工厂、走到农村,反映当时火热的生活。其中吴湖帆的《原子弹爆炸》创作于1965年,他以传统的卷云皴表达新的题材,在观念、思想、技法、章法上都有了突破,一位带有文人意味的画家以传統的笔墨语言表现新历史环境下的新题材,现在看来依旧觉得震撼伟大,他用一个事件表现了一个时代。同时展出的林风眠的《轧钢》,灵感也是来自生活,冷静的笔调中描绘着有序的生产。可以说,老画家们以传统的笔墨,时代的精神而呈现新的艺术风貌,令人难忘。
在“复兴之门”板块中,主要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火热实践,艺术展现了五年来上海砥砺奋进的发展成就,集中着墨于大飞机、浦东国际机场、高铁、洋山深水港等。其中著名画家邱瑞敏、石奇人、马宏道共同创作的《畅想浦江》为“复兴之门”的开端,据邱瑞敏老师介绍,这件作品反映了浦东改革开放,“畅想浦江”的主角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创作之初,邱瑞敏和合作者反复思考,原本计划表现室内场景,后想到浦东的改革开发是在小平同志的构想和指引下发生的,所以要把小平同志和浦东新貌结合起来,由此浮现了邓小平在浦江上观看“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欣慰之情。
“你腳上的泥土有多厚,反映出你心中对于人民的感情有多深。”正如陈琪所说的那样,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艺术家们深受鼓舞,他们自发拿起画笔,深入生活,尝试自己不曾接触过的题材,用画笔记录历史,反映生活,因此,这些精彩的传世之作可以说都是画家们自觉描绘现实生活的探索。
用文化自信,创作艺术精品
此次展览的96件作品,不少都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载入史册的名作,它们分别来自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中国画院、上海油画雕塑院、中华艺术宫、刘海粟美术馆、龙美术馆、刚泰美术馆以及部分美术家个人的收藏。其中,既有刘海粟、程十发、吴湖帆、陆俨少、唐云、沈柔坚、吕蒙、贺友直等上海著名前辈美术家在各个历史时期创作的经典作品,也有施大畏、邱瑞敏、韩硕、张培成等上海美术中坚力量的精品力作,还有蔡广斌、洪健、毛冬华等青年美术家的优秀新作。此次展览的所有参展作者,都是出生在上海或在上海工作的艺术家,以一地之力能呈现这样有历史质感的大型展览,也让每一位展览的参与者感到自豪和赞叹。正如策展人之一、艺术家李向阳所介绍的那样:“这不仅仅是一次庆祝十九大胜利召开的展览,也是多年来历代上海艺术家美术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