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能手机的普及化大肆地推动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国内的智能手机移动互联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互联网创业公司集中涌入移动互联应用领域,抢占应用市场的惨烈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也正是这个现象导致了产品市场的开创性越来越低,产品创新性越来越小。最近,就在这个难以立足的市场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应用“嘀嘀打车”,瞄准了“打车”这块新地,把市场的积极性再次调动了起来。
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使之成为炙手可热的创业“宝坻”,根据EnfoDesk易观智库产业数据库最新发布的《2012-2014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预测》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1500个亿,移动互联网用户超过5亿。就在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争相加入这一市场,争夺美味“蛋糕”的同时,如何创新,如何赢得新的市场成了不可避免的难题。
年轻的CEO 年轻的市场
作为嘀嘀打车的创始人,程维曾在阿里巴巴公司工作了8年之久,2010年初辞去了支付宝事业部副总经理职位,离开了阿里巴巴,并且在离职后的第二天创办了小桔科技公司。嘀嘀打车这个创业项目是在程维离开阿里巴巴的前着手考虑的,在传统互联网出身的他看来,电商、社交等传统互联网领域的发展已经饱和,这些领域中“大鳄”的商业模式已经十分成熟,电商有淘宝、京东;社交有微信、微博等等。作为一个创业公司杀入这些领域很难与巨头们抗衡。
程维认为,移动互联网针对的无非就是年轻群体,介入点也就是衣食住行四大方面,“衣食住”现在都有完整和成熟的“门户”了,只有“行”这方面还不够完善,地图和导航都只是一个简单的出行工具,与移动互联网结合的还够好,不够紧密。“所有的传统行业都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着,效率经过互联网改造有提升、体验也有变化。互联网技术刚刚好也迎来一个窗口,包括LBS技术的成熟、定位的准确,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比如出租车司机等原本不属于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人群因为智能移动终端的低成本逐渐成为潜在用户。这种趋势如果捕捉到,解决一个还没有人试图解决的问题或领域,其中也是会有机会的”。这个30岁不到的年轻CEO,对互联网创业有着独到的看法。
嘀嘀打车的诞生,即是瞄准了还未被互联网完全开发的市场—“市内交通”,在程维看来,出租车运营效率不高、消费者对于出租车又有刚性需求,这块市场不可放弃。“打车原本是方便生活的一件事,而现在大城市却经常出现乘客打车困难,司机收车难拒的两难局面。”程维认为,移动互联网是解决这一现象的最好方法“嘀嘀打车的最大价值是匹配用户和司机的需求,减少司机的空载率。”而这一市场的线下资源是很难整合的,这也是迟迟没有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跨入此领域的主要原因。
从“求”用户到口口相传
瞄准“市内交通”这一应用领域的第一人,并不是程维,但嘀嘀打车却是一开始就根植出租车叫车的应用,所以要从开辟新市场的底层做起。
嘀嘀打车上线的第一天,全北京只有16个司机在线,这16个人也是程维挨家挨户的去出租车公司开讲座“招”来的,第一次讲座的时候,100多个司机里有20几个人使用智能手机,愿意尝试这个新鲜事物的人却只有8个。但这个数字在程维眼里已经算是不错的了。只是软件真正上线应用之后,问题才逐步反映出来。
由于装有客户端的司机少,就给乘客叫车带来了困难,经常在叫的车还没来之前乘客就打到空车走了。而装了软件的司机也因此没有接到活儿,反而为浪费了手机数据流量,一天十多兆的流量费用对于收入不高的司机师傅来说甚是心疼,有的师傅找上门来投诉,说这应用毫无用处,程维甚至接到警局的电话,说嘀嘀打车骗取用户流量费,被投诉是流氓软件。
最初上线的嘀嘀打车用户体验也并不好,并不像现在只填写手机号码就能注册使用,当时嘀嘀打车为准确了解用户信息,注册时需要填写很多繁琐的资料,例如姓名、手机、登陆密码等等,这给用户的使用平添了麻烦。“提前叫车往往都是比较赶时间,但是(第一次)使用时却发现还要注册,填许多信息,索性还是电话叫车方便,同样都要加钱,当然选最便捷的。(最初嘀嘀打车叫车时都要收费)”早期嘀嘀打车使用者郑女士说到。
成功的转机随着2012年北京的第一场大雪而至。“努力没有白费,无能为力的时候老天都会帮你,”提到这次转机,程维略显感慨和激动,“那是我们第一次单日突破1000个人叫车,整个晚上都激动的难以入睡。”雪夜里打车十分困难,有免费预约的出租车上门,自然受到乘客的欢迎。甚至很多用户在自己的微博上分享着这一“神器”,嘀嘀打车“成名”真的是一夜之间。现在,微博上有关嘀嘀打车的内容已经不是用户的相互推荐,而是相互“炫耀”,“炫耀”这个新颖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给自己带来的种种便捷,程维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初衷。
盈利以需求为基础
“出租车司机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不再需要在路上趴活了,打开智能手机等着乘客‘送上门’就行。”程维认为,这是一个完全可以改变传统打车方式的趋势。程维并不是纸上谈兵,事实也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嘀嘀打车和北京市两大出租车调度中心之一96106达成战略合作,系统互通,成为96106的“官方”定制客户端。“通过与96106的合作,嘀嘀打车的覆盖范围一下从1万多辆出租车,增加到3万多辆。嘀嘀打车的叫车信息可以直接96106的车载终端中显示。”程维介绍到。
嘀嘀打车目前在北京已有1.2万辆出租车使用嘀嘀打车,用户注册数量也突破了50万,每天使用嘀嘀打车成交的订单在1万单以上,而这些数字都在逐步增长,如此趋势自然会让人联想到高盈利和高收入。
最早版本嘀嘀打车的叫车服务曾是收费的。后来程维意识到收费限制用户的增长,就提供了免费叫车服务,加钱是自愿。“未来如何去盈利暂时还没有想法,”谈及盈利问题时,程维表示暂时还没有盈利,也不会把盈利当做目标。“对未来越有信心,对现在越有耐心。只要满足了社会需求,公司总是能活下去,就像QQ聊天和淘宝。”
另一方面嘀嘀打车还存在一些弊端:巨额的流量费用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乘客在叫车时所有附近车辆都会收到信息,隐私问题随之浮现,载有乘客的司机师傅是否有必要暂时关闭软件等等。
移动互联网行业并不缺用户群,但未来如果发展壮大,盈利模式终归还是不可避免,这也是移动互联应用领域创业公司生存的核心的问题之一,毕竟盈利才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战场”上站稳脚跟的基础。(编辑:杨磊)
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使之成为炙手可热的创业“宝坻”,根据EnfoDesk易观智库产业数据库最新发布的《2012-2014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预测》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1500个亿,移动互联网用户超过5亿。就在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争相加入这一市场,争夺美味“蛋糕”的同时,如何创新,如何赢得新的市场成了不可避免的难题。
年轻的CEO 年轻的市场
作为嘀嘀打车的创始人,程维曾在阿里巴巴公司工作了8年之久,2010年初辞去了支付宝事业部副总经理职位,离开了阿里巴巴,并且在离职后的第二天创办了小桔科技公司。嘀嘀打车这个创业项目是在程维离开阿里巴巴的前着手考虑的,在传统互联网出身的他看来,电商、社交等传统互联网领域的发展已经饱和,这些领域中“大鳄”的商业模式已经十分成熟,电商有淘宝、京东;社交有微信、微博等等。作为一个创业公司杀入这些领域很难与巨头们抗衡。
程维认为,移动互联网针对的无非就是年轻群体,介入点也就是衣食住行四大方面,“衣食住”现在都有完整和成熟的“门户”了,只有“行”这方面还不够完善,地图和导航都只是一个简单的出行工具,与移动互联网结合的还够好,不够紧密。“所有的传统行业都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着,效率经过互联网改造有提升、体验也有变化。互联网技术刚刚好也迎来一个窗口,包括LBS技术的成熟、定位的准确,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比如出租车司机等原本不属于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人群因为智能移动终端的低成本逐渐成为潜在用户。这种趋势如果捕捉到,解决一个还没有人试图解决的问题或领域,其中也是会有机会的”。这个30岁不到的年轻CEO,对互联网创业有着独到的看法。
嘀嘀打车的诞生,即是瞄准了还未被互联网完全开发的市场—“市内交通”,在程维看来,出租车运营效率不高、消费者对于出租车又有刚性需求,这块市场不可放弃。“打车原本是方便生活的一件事,而现在大城市却经常出现乘客打车困难,司机收车难拒的两难局面。”程维认为,移动互联网是解决这一现象的最好方法“嘀嘀打车的最大价值是匹配用户和司机的需求,减少司机的空载率。”而这一市场的线下资源是很难整合的,这也是迟迟没有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跨入此领域的主要原因。
从“求”用户到口口相传
瞄准“市内交通”这一应用领域的第一人,并不是程维,但嘀嘀打车却是一开始就根植出租车叫车的应用,所以要从开辟新市场的底层做起。
嘀嘀打车上线的第一天,全北京只有16个司机在线,这16个人也是程维挨家挨户的去出租车公司开讲座“招”来的,第一次讲座的时候,100多个司机里有20几个人使用智能手机,愿意尝试这个新鲜事物的人却只有8个。但这个数字在程维眼里已经算是不错的了。只是软件真正上线应用之后,问题才逐步反映出来。
由于装有客户端的司机少,就给乘客叫车带来了困难,经常在叫的车还没来之前乘客就打到空车走了。而装了软件的司机也因此没有接到活儿,反而为浪费了手机数据流量,一天十多兆的流量费用对于收入不高的司机师傅来说甚是心疼,有的师傅找上门来投诉,说这应用毫无用处,程维甚至接到警局的电话,说嘀嘀打车骗取用户流量费,被投诉是流氓软件。
最初上线的嘀嘀打车用户体验也并不好,并不像现在只填写手机号码就能注册使用,当时嘀嘀打车为准确了解用户信息,注册时需要填写很多繁琐的资料,例如姓名、手机、登陆密码等等,这给用户的使用平添了麻烦。“提前叫车往往都是比较赶时间,但是(第一次)使用时却发现还要注册,填许多信息,索性还是电话叫车方便,同样都要加钱,当然选最便捷的。(最初嘀嘀打车叫车时都要收费)”早期嘀嘀打车使用者郑女士说到。
成功的转机随着2012年北京的第一场大雪而至。“努力没有白费,无能为力的时候老天都会帮你,”提到这次转机,程维略显感慨和激动,“那是我们第一次单日突破1000个人叫车,整个晚上都激动的难以入睡。”雪夜里打车十分困难,有免费预约的出租车上门,自然受到乘客的欢迎。甚至很多用户在自己的微博上分享着这一“神器”,嘀嘀打车“成名”真的是一夜之间。现在,微博上有关嘀嘀打车的内容已经不是用户的相互推荐,而是相互“炫耀”,“炫耀”这个新颖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给自己带来的种种便捷,程维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初衷。
盈利以需求为基础
“出租车司机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不再需要在路上趴活了,打开智能手机等着乘客‘送上门’就行。”程维认为,这是一个完全可以改变传统打车方式的趋势。程维并不是纸上谈兵,事实也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嘀嘀打车和北京市两大出租车调度中心之一96106达成战略合作,系统互通,成为96106的“官方”定制客户端。“通过与96106的合作,嘀嘀打车的覆盖范围一下从1万多辆出租车,增加到3万多辆。嘀嘀打车的叫车信息可以直接96106的车载终端中显示。”程维介绍到。
嘀嘀打车目前在北京已有1.2万辆出租车使用嘀嘀打车,用户注册数量也突破了50万,每天使用嘀嘀打车成交的订单在1万单以上,而这些数字都在逐步增长,如此趋势自然会让人联想到高盈利和高收入。
最早版本嘀嘀打车的叫车服务曾是收费的。后来程维意识到收费限制用户的增长,就提供了免费叫车服务,加钱是自愿。“未来如何去盈利暂时还没有想法,”谈及盈利问题时,程维表示暂时还没有盈利,也不会把盈利当做目标。“对未来越有信心,对现在越有耐心。只要满足了社会需求,公司总是能活下去,就像QQ聊天和淘宝。”
另一方面嘀嘀打车还存在一些弊端:巨额的流量费用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乘客在叫车时所有附近车辆都会收到信息,隐私问题随之浮现,载有乘客的司机师傅是否有必要暂时关闭软件等等。
移动互联网行业并不缺用户群,但未来如果发展壮大,盈利模式终归还是不可避免,这也是移动互联应用领域创业公司生存的核心的问题之一,毕竟盈利才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战场”上站稳脚跟的基础。(编辑: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