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中的美人,未必都很“美”

来源 :畅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yu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仙山楼阁上的逍遥女神,到深宫御苑里的皇家贵妇,再到文人空间里的贞静女史,中国仕女画有着千余年的悠久历史。用现代人的眼光看,画中的美人未必都很“美”,她们有的体态丰腴,有的看起来有些病恹恹。不同时代的画家都以当时社会对“美”的标准来创作,一部仕女画史可谓一部女性审美的变迁史。
  超凡脱俗的魏晋女神
  中国仕女画历史悠久,战汉帛画中已见仕女身影,但“仕”与“女”本不连用,分别指男子和女子。《诗经》有云:“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秦汉以后,二者逐渐合用,意指“女而有士行者”,指德才兼备的贵族妇女。
  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一幅取材自文学作品《洛神赋》的画作,当时还没有“仕女画”一说,但画中的洛神形象深入人心。“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年赋洛神”。《洛神赋》的作者是七步成诗的多情公子曹植,而赋中那位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其原型则是历史上颇具争议的甄妃。
  甄妃是曹丕的妻子,却与曹植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甄妃去世后,曹丕将甄妃生前的爱物金缕玉带枕赐给曹植作为纪念。曹植如获至宝,抱枕而归,途经洛水,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而来。一惊而醒,无限唏嘘间,曹植就着篷窗微弱的灯光,写下了千古名篇《感甄赋》(后改称《洛神赋》)。
  被誉为“才绝、画绝、痴绝”的顾恺之偶然读到曹植的《洛神赋》,有感而发,以春云浮空般的用笔,将洛神进止难期、体迅飞凫的婉转游离之态呈现于绢素之上。画卷开处,高柳迎风,曹植带着随从来到洛水之滨,凝神怅望。恍惚中,洛神云髻峨峨,轻裾飘飘,手持羽扇,回翔于碧波之间。周遭众女神在云天与碧波间自由遨游,相与嬉戏,满目天衣飞扬。
  《洛神赋图》中女性的头饰和服装颇有看点。她们的服饰多为交领束腰,上俭下丰,裙多褶裥,下摆宽松。部分女神穿搭一种半袖衣,袖缘类似今天的荷叶边。裙裳下摆通常绘有较宽的缘饰,呈波浪状曳地。衣裙前裾下摆垂有尖角状装饰,衣带当风。因当时女性礼服上装饰有上广下狭的圭状布片,故名“袿衣”,举步时轻舞飞扬平添姿彩。洛神、南湘二妃头顶束发成环,这种高髻发式称为“飞天紒”,又称“灵蛇髻”,至今在仙神题材的戏剧中还可以见到,灵动飞扬,高妙脱俗。
  以胖为美的唐朝贵妇
  画史中最早出现“仕女”一词,是从唐代开始的。朱景玄在《唐画断》中赞美周昉:“又工士女,为古今冠绝。”当时的仕女画不以平民百姓为描绘对象,而是指向上层妇女的闺阁生活。
  张萱和周昉是唐代仕女画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宣和画谱》称张萱“于贵公子与闺房之秀最工”,善于描绘曲眉丰颊、“朱晕耳根”的仕女形象。张萱的原作今已无存,史上留下两件重要的摹本,即传说是宋徽宗临摹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卷和《捣练图》卷。其中《捣练图》卷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表现的是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只见宫女们身着低领窄袖短襦,系高腰长裙并扎丝带,身披轻薄如纱的印绣纹样披帛,举止娴雅,意态从容。
  细看《捣练图》,“女主角”眉间的“花钿”十分显眼,花钿的材料一般为金箔、鱼鳞片、鱼鳃骨、云母片等,以鱼鳔胶等粘贴于面部,眉毛上方的纹样可能由鱼鳞点成,可见古人取用于天地万物的奇思。唐代女子们所用的唇脂已经近似于现在的口红了,有论寸的管状,也有盒装,或以丝绵、纸片、金箔剪成圆形或花瓣形,浸透胭脂汁,晒干以方便携带。
  周昉的名作《簪花仕女图》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画中体态丰腴的仕女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唐代贵族女子形象。唐代的政治、经济中心集中在关中一带,据《宣和画谱》记载:“关中妇女纤弱者少。”唐代又是一个与边疆少数民族交流频繁的朝代,当时的女性多受周边少数民族影响而热衷运动。由于水土滋养以及生活习惯等原因,唐代女子以丰肥为美。周昉的《簪花仕女圖》用细劲有力、典雅含蓄的琴丝描和堂皇浓丽的色彩,体现出贵族仕女养尊处优、游戏于花蝶鹤犬之间的日常生活情态,更将仕女日长慵困、凝神静思的神态烘托得恰到好处。
  唐代贵族女子化妆非常讲究,步骤包括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据说仅画眉毛这一项,就有几十种眉型之多。《簪花仕女图》中的蛾眉,又名“桂叶眉”,眉型阔短而粗,多将眉剃净后再描绘,眉头圆尖,眉腰粗浑上扬,眉梢尖椭,雍容之中亦显英气。仕女们头上所戴的首饰名为“金步摇”。这种步摇在唐代多以金玉制成鸟雀形,在鸟雀口中垂下珠串。除了走路时摇曳生姿,更在晃动太甚时提醒女子注意步态。
  明代高濂评点周昉的美人图:“美在意外,丰度隐然,含娇韵媚,姿态端庄。”所谓“神生状外,生具形中”,可见唐代仕女除了精致的妆容外,更以神采和气度取胜。
  弱柳扶风的明清仕女
  到了宋代,“仕女”一词开始普遍使用,成为女子的泛称。如北宋《图画见闻志》记载:“士女宜富秀色嫒婧之态。”随着文人画的兴起,文人士大夫以山水抒发胸中逸气,而仕女画的地位则大大降低。宋画中偶尔出现的女性形象,受到宋代文人整体的清雅内敛风格的影响,呈现柳腰纤足、清隽文秀的形象。
  明清时期,仕女画更退去了前代浓重的说教意味而主要满足观赏功能,仕女题材“巍然为画中独立之一科”。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明清仕女画在形象上以世俗风尚为导向,在“阴柔为美弱为用”的审美思想指引下,延续了宋人清秀的审美。从清代画家改琦的作品中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获知明清仕女画的一般情状。由于市民文学繁荣,以文学作品为主题的画作亦增添了故事性和情节性,强调环境气氛的烘染,并题诗阐释画意,力求通俗性与文学性兼容。改琦的《红楼梦图咏》即诗书画并举,并善于补景衬托红楼女子的情感气质,如雪中折梅、花间独酌、月下吹箫等,从而创立了仕女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新体格,时人用“神韵天然”“贞静之态”等语评之。明清仕女画中的女性形象,赏的是娇花照水之颜,观的是弱柳扶风之色,别有一番特殊情味,却失去了唐宋时期健康舒展的画风。自此,雍容华贵的宫廷贵妇、端庄妍丽的大家闺秀消逝在画卷中,明清画家们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中下层平民女子。儒家奉行的女性理想人格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广泛认可,时风所及,清代仕女画中的形象渐渐趋于概念化、程式化,常显得“愁草草、恨重重”。其发髻、眉型、服饰等细节也突出了人物羸弱的“病态美”。
  从发式上来看,明清女性选择性地继承了凤髻、蝉髻和堕马髻,显得楚楚可怜。在眉型上,大多采用眉梢下垂的八字眉以及如烟似雾的远山眉,描绘出阴柔忧郁的弱女子形象。在服饰方面,往往选择质地轻薄如纱的面料,衣带随风飘扬,以突显女性弱柳扶风的翩翩逸致。画家们往往进一步在神情动态上加强柔弱的样貌,正所谓“态之中吾最爱睡与懒,情之中吾最爱幽与柔”。
其他文献
全国“打假日”,质检系统的“老虎”反被打。3月15日深夜,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重磅消息,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魏传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魏传忠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在今年1月底,1月21日,首期质量链管理员培训班在广州举行,魏传忠以中国检验检疫学会会长身份讲话。魏传忠2014年从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副局长职位上离任,但这位质
期刊
毕业第一年,“95后”杭州姑娘文艺换了4份工作、3个住所。  就像城市候鸟一样,她拉着行李箱,徘徊在高档单身公寓和家之间,会因为开始或结束一份工作而频繁更换住所。文艺的换房路径与求职路径一致。她做过最短的一份工作只有一个月,而决定“租哪儿”的时间常常不过几个小时。  她几乎不考虑换房成本。为了离工作单位更近,先后入住过35平方米和56平方米的两间LOFT公寓,每次签完租房合同,都住不满4个月,违约
期刊
“在东北,啥人都搓澡。好多年以前,我还给高秀敏搓过澡呢。”说完,张菁菁噗的一声笑了,笑得有些腼腆,又有些自豪。  自2003年从扬州来到长春,已经15年了,话语间的东北腔调颇为明显,但乡音依然可辨别。一来,平时干的重体力活儿不靠嘴;二来,身边一起工作的姐妹们几乎全都是扬州人。  东北人爱洗澡,去澡堂子的那种,也爱搓澡,花钱找人搓的那种。尽管其他地区也有洗浴中心和搓澡服务,但数量上远不及东北。搓澡,
期刊
3月8日,“‘谁识书生是老兵’一一孙中山机要秘书李仙根的革命与诗书”展在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纺织路东沙街18号的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举行。展览中,一组珍藏在纪念馆中的信函被陈列在格外显眼的位置。这些纸页泛黄、字迹匆匆的信函,大多是国家一、二、三级文物。它们与从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借展而来的一本日记互为参照,记录下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  选择投笔从戎  李仙根是谁?如果不是对近代史
期刊
《关于规范童模活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日前出台后,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检察院员额检察官陈开腾心里的一块石头暂时落地了。  为了《意见》的出台,她和团队已经奔波了月余。“检察机关历来重视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在对童模行业进行了解后,我们认为检察机关有必要发出声音,对相关的保护机制进行一些探索。”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兼西安分所主任方燕对此评价道:“《
期刊
最近,电视剧《都挺好》引起热议。该剧改编自阿耐的同名小說,讲述了职场金领苏明玉从小不受家人待见,生长在家庭的边缘,在孤独扭曲的环境中长大成人的故事。该剧一经播出就在社交网络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比如关于原生家庭、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等,作为翻版樊胜美,苏明玉的遭遇也得到很多观众的共鸣和同情。  很多人谈到了《都挺好》中呈现出的重男轻女问题,不过该剧通过苏家三兄妹的成长境遇隐藏的另一个价值倾向则鲜有人提及
期刊
看着空中迎风起舞的风筝,你肯定想不到在公元前190年,它也这样飘摇在一场场战争的上空。楚汉相争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做风筝,汉军配合风筝上迎风作响的竹笛声并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就是著名的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风筝是如何穿越两千多年前古战场的战火,来到我们眼前的,它的故事我们要细细聆听。  在古代的作用超乎你的想象  第一个发明风筝的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墨翟。他
期刊
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花费几十年时间研究古代文字学巨著《说文解字》,然后写了一本书,是一种什么体验?对书法家何大齐来说,这或许不仅仅意味着完成一个心愿那么简单。而他的人生经历,远比一部书还要丰富。  花费四年时间写成一本书  何大齐今年79岁,先祖在清朝嘉庆年间便已经在北京定居。他本人也一辈子没离开过北京城,所以即便祖籍在浙江,口音里却没有一丝南方的软糯。  “家里人有书法家,我也经常临帖。”写得多
期刊
在欧洲东南部、地中海的交界处的克罗地亚,延续着世界杯战场上“格子军团”的精神灵感,日渐成为一种远方的呼唤萦绕在耳边,叫人念念不忘。很荣幸我在这之前去了一趟,她的故事,我都记得。每个地点在历史长河中的唯美记忆,像一幅幅等待去探险勘探的神话,等待世人去知晓、感叹、沉迷。  萨格勒布的失恋患者  小小的萨格勒布作为克罗地亚的首都,除了是克罗地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外,作为欧洲的历史名城,她的名字意味
期刊
茫茫黄海的碧波环绕下,苏山岛孤悬海外,驻岛官兵“与世隔绝”。  距离苏山岛6.8海里的山东省荣成市院夼村,从1960年开始,就拿出最好的船和最有经验的船长,开辟出一条“拥军航线”,义务协助驻岛部队运送人员和物资。  以“拥军船”为纽带,村民和驻军相亲相助,军民关系坚如磐石;村集体累计投入拥军资金3000余万元,为苏山岛建成黄海前哨钢铁堡垒提供了重要助力,以无私行动诠释了和平时期的军民鱼水深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