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高校通过新建、合并等方式,形成了多校区办学的新格局。多校区高校的形成在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也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因此,多校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统筹兼顾,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多校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 多校区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合并 新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时期。特别是十五大之后,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合并、新建的方式,形成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的综合性大学和多科性大学,并且逐步形成了高校多校区办学的新格局。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多校区办学的行列。多校区高校的形成在提升高校办学水平、整合教育资源以及增强高校竞争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学生的分散、资源的分配不均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的相对薄弱也给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在多校区办学的格局下,迎接新挑战,提出新对策,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当前多校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1 多校区高校的形成及特点
1.1 多校区高校的概念
多校区高校是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新名词,是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组织,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现象。多校区高校是相对于原来的单校区高校而言的,在我国,“多校区高校”一般是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地位、有至少两个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的大学”。
1.2 多校区高校的形成方式
我国多校区高校的形成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一所高校新建扩展,是由一所具有独立法人办学实体的大学在自身办学过程中其规模发展或者是其功能的拓展的结果,是原来单一校区主权的延伸和发展。南京大学是国内较早进行新校区办学探索的高校,1993年,占地2848亩的江北浦口校区开始接纳第一届新生,此后浦口校区与鼓楼校区隔江并峙,形成了南京大学多校区办学的新格局。
二是多所高校重组合并,是具有两个以上独立校区的、但只有一个统一的独立法人办学实体的大学,这类大学主要是由一所以上原本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建制的大学相互进行实质性合并而成的。现占地4500余亩,拥有8个校区、3万余名学生的扬州大学,是在1992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和江苏商業专科学校6所省属高校合并组建而成的,它开创了全国高校合并的先河。
三是兼有重组合并和新建扩展,是前两种形成方式的结合体。例如:东南大学的丁家桥校区是原南京铁道医学院所在地,晓庄校区是原南京铁道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所在地,这两个校区源自于高校合并,而浦口校区和江宁校区则属新建校区。
1.3 多校区高校的特点
多校区高校的形成,使新的高校在很多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相对于单校区而言也有自己的特殊性。陈运超教授将多校区大学的特点概况为“散、全、杂、大”。“散”就是校区分散,多校区高校无论是新建扩展而成的,还是重组合并而成的,校区之间在地理位置上都处于分散状态;“全”就是学科齐全,高校合并特别是学科门类较全的大学之间的合并,使其形成的多校区高校在学科数量上大幅度增加;“杂”就是情况复杂,体现在校园文化方面,就是办学传统、学科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所造成的校园文化的特殊性,使高校合并形成的多校区高校的校园文化更加复杂;“大”就是规模巨大,不论是以何种方式形成的多校区高校,其教职工人数、学生数量都大幅度增加。
2 多校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由多校区高校的形成方式以及呈现出的特点可见,多校区高校有着单校区高校不曾有过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但作为一所大学,各校区的学术、学生等公共事务在管理上应该是相对统一的,唯有如此,各校区给社会提供的教育和学术质量才可能是基本一致的,也唯有如此,多校区高校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而学生思想教育管理而一言,它是多校区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面临同样的挑战。
首先,校区多,学生分散,统一集中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困难。无论是何种方式形成的多校区高校,校区之间都是存在一定的距离的,这种距离从几公里,到几十公里不等。以南京的东南大学为例,学校旧校区在市区四牌楼,而新建校区则位于整个南京市东南部的江宁区,两个校区相距二十多公里。这种远距离的多校区的存在,使得同一院系的学生不能在同一个校区内生活、学习,这种现象多存在于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间,因此就不可能统一集中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就受到了影响。一次教育活动往往需要在不同的校区同时或重复进行,这不仅额外增加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的耗费,与当前高校压缩机关编制,精简人员的改革形成一定的矛盾,而且教育的实际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增加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
其次,各校区办学条件存在差异,资源分配不合理。多校区高校的新校区,相对于其老校区、主校区,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不甚完善。虽然环境优美、设施新, 但往往存在着图书资源稀少、实验设备不足、后勤保障不力、文化娱乐设施不全等众多问题,学生们因此意见很大。办学条件存在的差异,造成不同校区间学科、专业发展的不平衡,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而且会成为制约多校区高校发展的瓶颈。
第三,受地域影响,校区间交通不便,师生、新老生缺少交流,教育工作难以取得实效。许多教师和管理人员往返于多个校区之间,很少能长时间停留在某一校区,这样就减少了学生与他们见面和交流的机会。而教师和管理人员也对学生了解不多,教育工作很难取得实效。同样,分布于不同校区的新老生之间也缺乏应有的联系,新生得不到高年级学长们的支持和帮助,优良的学风也难以一届一届相传。另外,高校的不同校区之间的课程和活动是有区别的,学生要参加别的校区的活动,就必然要花费时间和金钱在路上。这些都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障碍。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相对薄弱。多校区高校形成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学生人数的增多,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更加复杂,必然要求加强辅导员的队伍的建设。《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要求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但一些高校为了节约成本或其它原因,并没有按照这一规定来配备学生工作辅导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力量严重不足,常常出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上的管理真空。
3 多校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在高校存在多校区的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更加复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多校区办学的要求。因此,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创新的精神,积极应对多校区办学带来的挑战。
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培养优秀人才为目标的,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不断地更新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当前多校区高校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认真研究多校区的办学方式给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各个方面带来的变化,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唯其如此才能提高多校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第二,要统筹兼顾各校区发展。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学条件参差不齐,是多校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促进多校区高校的全面发展,平衡各校区之间的发展速度。多校区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只有正确处理各校区之间的关系,做到统筹兼顾,优化整合并合理配置各校区的教育资源,使其发挥最大作用,才能促进多校区高校的科学、健康和持续发展。
第三,建立健全各类制度,使多校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范化、系统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建设是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和有效措施,多校区高校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制度。这些制度不能是各校区的制度的简单相加,也不能照抄照搬,而应取其精华,重新整合形成一个多校区高校的统一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校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和顺利推进。
第四,整合高校各校区的校园文化,发挥环境的隐形教育作用。校园文化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独特的教育力量,它追求长期的教育效果,能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教育者觀点,是隐形教育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多校区高校要在原有的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培植具有特色的优质、新型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的自我完善,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和行为导向作用。新型优质校园文化的形成,不能仅仅依靠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还需要全校物业、保卫、教学等各部门教职工和学生共同参与。
第五,要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加强校区间辅导员们的交流。高校辅导员平时跟学生接触较多,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他们的理论素养、工作经验等等,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因而必须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职业发展指导等方面的专业培训。要加强多校区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建立起素质高、经验丰富的辅导员队伍,并确保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以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真空。同时,辅导员们要定期交流,特别是不同校区间的交流,使各校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相互促进,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谢志芳.至德要道——多校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22.
[2] 陈运超.多校区大学管理面临的基本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1(6):66.
[3] 邓泽南.多校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2): 89~92.
[4] 谢志芳,宗伯君.多校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摸式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2):4.
[5] 郑祥华,马树颜.高等院校多校区办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观察2008(4):113~115.
[6] 闫继锋,任学军,赵丽亚.高等院校多校区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考试周刊,2008(15):17~18.
[7] 余莉.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的问题与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8(2):47~48.
关键词 多校区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合并 新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时期。特别是十五大之后,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合并、新建的方式,形成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的综合性大学和多科性大学,并且逐步形成了高校多校区办学的新格局。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多校区办学的行列。多校区高校的形成在提升高校办学水平、整合教育资源以及增强高校竞争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学生的分散、资源的分配不均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的相对薄弱也给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在多校区办学的格局下,迎接新挑战,提出新对策,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当前多校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1 多校区高校的形成及特点
1.1 多校区高校的概念
多校区高校是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新名词,是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组织,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现象。多校区高校是相对于原来的单校区高校而言的,在我国,“多校区高校”一般是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地位、有至少两个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的大学”。
1.2 多校区高校的形成方式
我国多校区高校的形成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一所高校新建扩展,是由一所具有独立法人办学实体的大学在自身办学过程中其规模发展或者是其功能的拓展的结果,是原来单一校区主权的延伸和发展。南京大学是国内较早进行新校区办学探索的高校,1993年,占地2848亩的江北浦口校区开始接纳第一届新生,此后浦口校区与鼓楼校区隔江并峙,形成了南京大学多校区办学的新格局。
二是多所高校重组合并,是具有两个以上独立校区的、但只有一个统一的独立法人办学实体的大学,这类大学主要是由一所以上原本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建制的大学相互进行实质性合并而成的。现占地4500余亩,拥有8个校区、3万余名学生的扬州大学,是在1992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和江苏商業专科学校6所省属高校合并组建而成的,它开创了全国高校合并的先河。
三是兼有重组合并和新建扩展,是前两种形成方式的结合体。例如:东南大学的丁家桥校区是原南京铁道医学院所在地,晓庄校区是原南京铁道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所在地,这两个校区源自于高校合并,而浦口校区和江宁校区则属新建校区。
1.3 多校区高校的特点
多校区高校的形成,使新的高校在很多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相对于单校区而言也有自己的特殊性。陈运超教授将多校区大学的特点概况为“散、全、杂、大”。“散”就是校区分散,多校区高校无论是新建扩展而成的,还是重组合并而成的,校区之间在地理位置上都处于分散状态;“全”就是学科齐全,高校合并特别是学科门类较全的大学之间的合并,使其形成的多校区高校在学科数量上大幅度增加;“杂”就是情况复杂,体现在校园文化方面,就是办学传统、学科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所造成的校园文化的特殊性,使高校合并形成的多校区高校的校园文化更加复杂;“大”就是规模巨大,不论是以何种方式形成的多校区高校,其教职工人数、学生数量都大幅度增加。
2 多校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由多校区高校的形成方式以及呈现出的特点可见,多校区高校有着单校区高校不曾有过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但作为一所大学,各校区的学术、学生等公共事务在管理上应该是相对统一的,唯有如此,各校区给社会提供的教育和学术质量才可能是基本一致的,也唯有如此,多校区高校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而学生思想教育管理而一言,它是多校区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面临同样的挑战。
首先,校区多,学生分散,统一集中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困难。无论是何种方式形成的多校区高校,校区之间都是存在一定的距离的,这种距离从几公里,到几十公里不等。以南京的东南大学为例,学校旧校区在市区四牌楼,而新建校区则位于整个南京市东南部的江宁区,两个校区相距二十多公里。这种远距离的多校区的存在,使得同一院系的学生不能在同一个校区内生活、学习,这种现象多存在于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间,因此就不可能统一集中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就受到了影响。一次教育活动往往需要在不同的校区同时或重复进行,这不仅额外增加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的耗费,与当前高校压缩机关编制,精简人员的改革形成一定的矛盾,而且教育的实际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增加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
其次,各校区办学条件存在差异,资源分配不合理。多校区高校的新校区,相对于其老校区、主校区,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不甚完善。虽然环境优美、设施新, 但往往存在着图书资源稀少、实验设备不足、后勤保障不力、文化娱乐设施不全等众多问题,学生们因此意见很大。办学条件存在的差异,造成不同校区间学科、专业发展的不平衡,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而且会成为制约多校区高校发展的瓶颈。
第三,受地域影响,校区间交通不便,师生、新老生缺少交流,教育工作难以取得实效。许多教师和管理人员往返于多个校区之间,很少能长时间停留在某一校区,这样就减少了学生与他们见面和交流的机会。而教师和管理人员也对学生了解不多,教育工作很难取得实效。同样,分布于不同校区的新老生之间也缺乏应有的联系,新生得不到高年级学长们的支持和帮助,优良的学风也难以一届一届相传。另外,高校的不同校区之间的课程和活动是有区别的,学生要参加别的校区的活动,就必然要花费时间和金钱在路上。这些都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障碍。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相对薄弱。多校区高校形成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学生人数的增多,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更加复杂,必然要求加强辅导员的队伍的建设。《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要求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但一些高校为了节约成本或其它原因,并没有按照这一规定来配备学生工作辅导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力量严重不足,常常出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上的管理真空。
3 多校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在高校存在多校区的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更加复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多校区办学的要求。因此,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创新的精神,积极应对多校区办学带来的挑战。
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培养优秀人才为目标的,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不断地更新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当前多校区高校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认真研究多校区的办学方式给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各个方面带来的变化,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唯其如此才能提高多校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第二,要统筹兼顾各校区发展。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学条件参差不齐,是多校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促进多校区高校的全面发展,平衡各校区之间的发展速度。多校区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只有正确处理各校区之间的关系,做到统筹兼顾,优化整合并合理配置各校区的教育资源,使其发挥最大作用,才能促进多校区高校的科学、健康和持续发展。
第三,建立健全各类制度,使多校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范化、系统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建设是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和有效措施,多校区高校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制度。这些制度不能是各校区的制度的简单相加,也不能照抄照搬,而应取其精华,重新整合形成一个多校区高校的统一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校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和顺利推进。
第四,整合高校各校区的校园文化,发挥环境的隐形教育作用。校园文化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独特的教育力量,它追求长期的教育效果,能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教育者觀点,是隐形教育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多校区高校要在原有的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培植具有特色的优质、新型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的自我完善,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和行为导向作用。新型优质校园文化的形成,不能仅仅依靠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还需要全校物业、保卫、教学等各部门教职工和学生共同参与。
第五,要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加强校区间辅导员们的交流。高校辅导员平时跟学生接触较多,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他们的理论素养、工作经验等等,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因而必须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职业发展指导等方面的专业培训。要加强多校区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建立起素质高、经验丰富的辅导员队伍,并确保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以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真空。同时,辅导员们要定期交流,特别是不同校区间的交流,使各校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相互促进,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谢志芳.至德要道——多校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22.
[2] 陈运超.多校区大学管理面临的基本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1(6):66.
[3] 邓泽南.多校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2): 89~92.
[4] 谢志芳,宗伯君.多校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摸式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2):4.
[5] 郑祥华,马树颜.高等院校多校区办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观察2008(4):113~115.
[6] 闫继锋,任学军,赵丽亚.高等院校多校区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考试周刊,2008(15):17~18.
[7] 余莉.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的问题与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8(2):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