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互动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形式,而提问是互动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教师的有效提问,学生能够对课堂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从而使整体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但在现阶段的课堂提问中,教师往往由于自身专业素质的限制,提出的问题呈现出表面化、形式化、过于频繁化的特点,使得提问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为了使课堂提问能够真正带动课堂的全面发展,本篇文章对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问的有效策略进行探究,以供同人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问;有效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师生交流互动的关键环节,教师通过提问能够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深入探讨,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思考,激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从而带动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提升.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学形式在不断变化,相应的课堂提问方式也要进行改变,从而使课堂提问能够保持时代性、现实性特征,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效率.
一、把握问题设计,明确教学方向
问题合理的设置是有效提问的前提,教师在课堂准备阶段就要对问题进行深入考虑,要把握问题设计的难度,还要使问题契合教学的整体方向.在把握难度方面,教师要掌握提问的适度性,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进行单一回答,也不能过于复杂,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要在明确教学方向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提出带动学生投入感和主动性的问题,从而满足真实教学.
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对量角器的使用产生兴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总结和掌握量角器的使用方法,进而能够正确读出角的度数,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任意两个大小不同的角.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如何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呢?”教师的这一提问,能够带动学生对角的大小比较的探究欲望,学生有的将两个角从纸上剪出来,有的通过类比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教师出示量角器这一工具,让学生根据角的形成过程,小组探究量角器的正确用法,从而恰当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关注学生主体,掌握形式时机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理念全面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提问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恰当的提问.在问题的形式上,要以启发式提问为主,以此来带动学生的自主探究;在提问的时机上,要紧跟课堂的动态发展过程,在学生遇到难点问题或思路出现偏差时提问,以此来矫正学生的学习方向,使数学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设置游戏“猜猜小球是黑是红”.教师提前准备不透明的箱子,在其中放置一个黑球和一个红球,让学生猜测第一次摸出的球是什么颜色的.教师拿出一个球后,再让学生猜测第二次摸出的是什么颜色的球.通过这样简单的游戏和过程提问,让学生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有了初步的认知,告诉学生任何事件的发生都具有确定性和可能性,带给学生一定的启发,从而使学生投入到可能性的探究学习中.
三、培养提问意识,引导学生参与
提问的有效性不光体现在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和提问的策略上,还体现在引导学生进行提问、激励学生参与问题探究上.学生针对教师的问题提问,代表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是学生表达自己想法、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良好途径,是课堂有效性实现的表现.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持鼓励的态度,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表达,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从而消除学生的不自信,让学生敢于提问,并能够提出有深度的问题.
例如,在“数学广角——鸽巢问题”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鸽巢原理,并能够运用这一原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逆推法解决鸽巢问题.师:“老师手里有6个黑球,最多放到几个玻璃瓶中,才能保证每个盒子里有2个黑球呢?”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利用鸽巢原理.这时学生通过探究,能够提出将黑球的总数看成物体的总数、将玻璃瓶的数量看成鸽巢的数量这一解题方法,从而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数学核心素养.
四、突出教学目标,确定提问导向
教学目标对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作用,因此,课堂提问应以教学目标为基础,有针对性地提问.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选择举手的学生或者直接点名回答问题,而举手和被点名的学生通常是课堂表现积极或者教师印象较深刻的学生,这就导致一部分存在感较低的学生在教学中放松注意力,不认真思考问题.有针对性地提问,一方面是考虑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一方面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例如,在學习“克和千克”的相关知识时,笔者首先明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并结合目标进行提问.课堂上,笔者为学生准备了1元硬币、铁块、棉花等物品.结合教学内容,笔者组织学生闭着眼感受1千克棉花和500克铁块的重量,并在其感受时提问:“你觉得手中的两个物体哪一个更重一些?还是一样重?”通过实际体验进行提问,学生初步认识了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形成了质量观念.而后笔者运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进行提问,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与能力,如“一个橘子有多重”“一枚硬币有多重”,学生估计后立即进行测量,得出答案.这样的方式增强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期待答案,从而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有效提高了课堂参与度.
五、做好知识衔接,抓住知识关键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的学科,其知识点都是相互关联的,小学生如果在学习新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清晰理解各个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则会事半功倍.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课堂教学方案时,首先应将有关联的新旧数学知识进行整合,再按照同等衔接关系对知识点进行提炼,设置问题,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兴趣,帮助其科学有效地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逻辑思维体系.
例如,在进行“年、月、日”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结合三年级上学期所学“时、分、秒”的知识进行优化,再依据时间的长短属性从易到难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新知识.如,教师在授课前可以提问: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常见的时间单位?如果按时间的长短给这些单位排序,应该怎样排列?离下一次儿童节还有多长时间?用一系列问题导入新课,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夯实了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又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一课时,可以利用实际生活中对乘法的应用,创设课堂情境反复进行提问训练.如:星期天,小丽的爸爸妈妈带小丽和弟弟一起去动物园游玩,其中成人票是68元一张,学生和儿童的票价是半价.请问:200元够小丽一家买票吗?若再加上小丽的爷爷和奶奶,大概需要多少钱?通过这样不断变化的问题训练模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意义和思路,进而加强学生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信心,消除不良情绪. 六、有效关联现实,确保提问合理
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他们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提问时需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符合其认知水平的问题,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问题思考.
例如,在学习“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一课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理解平方厘米、平方米的大小,不能通过直接想象来感受公顷与平方千米的大小.这时,教师可以在现有知识基础上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师:“同学们,1米等于多少厘米?”生:“1米等于100厘米.”师:“那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生:“1平方米等于10000平方厘米.”通过提问,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旧知识掌握得较为牢固,而后进一步提问:“那你们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为1平方米吗?”针对这一提问,有的学生回答“地板砖”,有的学生回答“电脑桌桌面”,总之,大家能够结合实际准确回答.随着提问,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步高涨,能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时,教师播放关于中国领土的视频,并提问:“哪位同学知道我国的领土面积是多少呢?”由此,学生开始学习新知,并且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符合实际的提问不仅有助于数学知识的教学,还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利于个体适应社会生活.
七、设置生动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性格特征使得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且对一切未知事物都充满了探索欲.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便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对其进行深入的引导与培养,并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兴趣为出发点,教师在制订教学方案时,需要创设一个轻松、生动的教学环境,或用游戏竞赛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开展“除法”教学时,其中有一节课为“秋游”,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明白如何在计算除法的过程中进行“改商”.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结合生活案例对其进行引导.可设计题目:“今天,我们大家出门秋游,但是需要同学们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现在我们有40名同学参加这一活动,而且都要带上小红帽,方便后期识别本班成员.现在超市有10元、9元和8元一顶的小红帽,但是我们的班费只有340元,那么,该买多少钱一顶的小红帽才能让每一名同学都有帽子可戴呢?”经提问,学生会对其进行计算,并且会逐一“改商试验”,最后选出小于班费总数的数字.经过教师的这一简单引导,学生便可以将看似抽象的“改商”进行形象化的分析与研究.
八、丰富课堂活动,激发参与热情
丰富的课堂活动可以带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但是,对于如何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很多教师无法正确把握时机.教师要悉心设计教学方案,安排具有探究性的数学问题,再结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师在教学“方向与位置”这一内容时,可结合第一节“确定位置”这一知识对学生做深入引导.该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如何确定位置,且要说明位置名称.对此,教师便可设计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相关问题对学生进行培养.如,教师可设计一个“尋宝”活动,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把一个物品藏在班级的某个课桌里,再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寻宝”.如,教师说:“宝贝在第三排、第三列的位置.”这时候,学生会根据教师发出的指令寻找.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在一个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学习了“方向与位置”的相关内容.
总而言之,课堂提问是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逻辑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面对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开展,逐步加强教师对提问的把握能力,以此来实现教学任务的落实,已经成为新的方向.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对问题的设计、实施及学生的主体观念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同时要突出对问题的设计策略,阐释问题提出的角度,突出问题的针对性,反思问题的必要性,以及可思考与可引用原则等,以此来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形成相对完善的教学对策,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效强.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实施策略[J].江西教育,2018(27):73.
[2]张芳龙.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8(11):111.
[3]孙晓婷. 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小学数学课程融合的应用策略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
[4]张艳丽,王玲.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热点与展望:2019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论文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0,35(06):37-43.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问;有效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师生交流互动的关键环节,教师通过提问能够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深入探讨,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思考,激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从而带动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提升.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学形式在不断变化,相应的课堂提问方式也要进行改变,从而使课堂提问能够保持时代性、现实性特征,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效率.
一、把握问题设计,明确教学方向
问题合理的设置是有效提问的前提,教师在课堂准备阶段就要对问题进行深入考虑,要把握问题设计的难度,还要使问题契合教学的整体方向.在把握难度方面,教师要掌握提问的适度性,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进行单一回答,也不能过于复杂,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要在明确教学方向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提出带动学生投入感和主动性的问题,从而满足真实教学.
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对量角器的使用产生兴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总结和掌握量角器的使用方法,进而能够正确读出角的度数,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任意两个大小不同的角.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如何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呢?”教师的这一提问,能够带动学生对角的大小比较的探究欲望,学生有的将两个角从纸上剪出来,有的通过类比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教师出示量角器这一工具,让学生根据角的形成过程,小组探究量角器的正确用法,从而恰当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关注学生主体,掌握形式时机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理念全面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提问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恰当的提问.在问题的形式上,要以启发式提问为主,以此来带动学生的自主探究;在提问的时机上,要紧跟课堂的动态发展过程,在学生遇到难点问题或思路出现偏差时提问,以此来矫正学生的学习方向,使数学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设置游戏“猜猜小球是黑是红”.教师提前准备不透明的箱子,在其中放置一个黑球和一个红球,让学生猜测第一次摸出的球是什么颜色的.教师拿出一个球后,再让学生猜测第二次摸出的是什么颜色的球.通过这样简单的游戏和过程提问,让学生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有了初步的认知,告诉学生任何事件的发生都具有确定性和可能性,带给学生一定的启发,从而使学生投入到可能性的探究学习中.
三、培养提问意识,引导学生参与
提问的有效性不光体现在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和提问的策略上,还体现在引导学生进行提问、激励学生参与问题探究上.学生针对教师的问题提问,代表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是学生表达自己想法、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良好途径,是课堂有效性实现的表现.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持鼓励的态度,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表达,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从而消除学生的不自信,让学生敢于提问,并能够提出有深度的问题.
例如,在“数学广角——鸽巢问题”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鸽巢原理,并能够运用这一原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逆推法解决鸽巢问题.师:“老师手里有6个黑球,最多放到几个玻璃瓶中,才能保证每个盒子里有2个黑球呢?”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利用鸽巢原理.这时学生通过探究,能够提出将黑球的总数看成物体的总数、将玻璃瓶的数量看成鸽巢的数量这一解题方法,从而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数学核心素养.
四、突出教学目标,确定提问导向
教学目标对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作用,因此,课堂提问应以教学目标为基础,有针对性地提问.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选择举手的学生或者直接点名回答问题,而举手和被点名的学生通常是课堂表现积极或者教师印象较深刻的学生,这就导致一部分存在感较低的学生在教学中放松注意力,不认真思考问题.有针对性地提问,一方面是考虑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一方面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例如,在學习“克和千克”的相关知识时,笔者首先明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并结合目标进行提问.课堂上,笔者为学生准备了1元硬币、铁块、棉花等物品.结合教学内容,笔者组织学生闭着眼感受1千克棉花和500克铁块的重量,并在其感受时提问:“你觉得手中的两个物体哪一个更重一些?还是一样重?”通过实际体验进行提问,学生初步认识了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形成了质量观念.而后笔者运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进行提问,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与能力,如“一个橘子有多重”“一枚硬币有多重”,学生估计后立即进行测量,得出答案.这样的方式增强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期待答案,从而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有效提高了课堂参与度.
五、做好知识衔接,抓住知识关键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的学科,其知识点都是相互关联的,小学生如果在学习新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清晰理解各个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则会事半功倍.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课堂教学方案时,首先应将有关联的新旧数学知识进行整合,再按照同等衔接关系对知识点进行提炼,设置问题,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兴趣,帮助其科学有效地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逻辑思维体系.
例如,在进行“年、月、日”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结合三年级上学期所学“时、分、秒”的知识进行优化,再依据时间的长短属性从易到难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新知识.如,教师在授课前可以提问: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常见的时间单位?如果按时间的长短给这些单位排序,应该怎样排列?离下一次儿童节还有多长时间?用一系列问题导入新课,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夯实了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又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一课时,可以利用实际生活中对乘法的应用,创设课堂情境反复进行提问训练.如:星期天,小丽的爸爸妈妈带小丽和弟弟一起去动物园游玩,其中成人票是68元一张,学生和儿童的票价是半价.请问:200元够小丽一家买票吗?若再加上小丽的爷爷和奶奶,大概需要多少钱?通过这样不断变化的问题训练模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意义和思路,进而加强学生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信心,消除不良情绪. 六、有效关联现实,确保提问合理
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他们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提问时需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符合其认知水平的问题,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问题思考.
例如,在学习“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一课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理解平方厘米、平方米的大小,不能通过直接想象来感受公顷与平方千米的大小.这时,教师可以在现有知识基础上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师:“同学们,1米等于多少厘米?”生:“1米等于100厘米.”师:“那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生:“1平方米等于10000平方厘米.”通过提问,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旧知识掌握得较为牢固,而后进一步提问:“那你们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为1平方米吗?”针对这一提问,有的学生回答“地板砖”,有的学生回答“电脑桌桌面”,总之,大家能够结合实际准确回答.随着提问,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步高涨,能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时,教师播放关于中国领土的视频,并提问:“哪位同学知道我国的领土面积是多少呢?”由此,学生开始学习新知,并且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符合实际的提问不仅有助于数学知识的教学,还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利于个体适应社会生活.
七、设置生动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性格特征使得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且对一切未知事物都充满了探索欲.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便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对其进行深入的引导与培养,并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兴趣为出发点,教师在制订教学方案时,需要创设一个轻松、生动的教学环境,或用游戏竞赛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开展“除法”教学时,其中有一节课为“秋游”,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明白如何在计算除法的过程中进行“改商”.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结合生活案例对其进行引导.可设计题目:“今天,我们大家出门秋游,但是需要同学们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现在我们有40名同学参加这一活动,而且都要带上小红帽,方便后期识别本班成员.现在超市有10元、9元和8元一顶的小红帽,但是我们的班费只有340元,那么,该买多少钱一顶的小红帽才能让每一名同学都有帽子可戴呢?”经提问,学生会对其进行计算,并且会逐一“改商试验”,最后选出小于班费总数的数字.经过教师的这一简单引导,学生便可以将看似抽象的“改商”进行形象化的分析与研究.
八、丰富课堂活动,激发参与热情
丰富的课堂活动可以带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但是,对于如何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很多教师无法正确把握时机.教师要悉心设计教学方案,安排具有探究性的数学问题,再结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师在教学“方向与位置”这一内容时,可结合第一节“确定位置”这一知识对学生做深入引导.该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如何确定位置,且要说明位置名称.对此,教师便可设计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相关问题对学生进行培养.如,教师可设计一个“尋宝”活动,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把一个物品藏在班级的某个课桌里,再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寻宝”.如,教师说:“宝贝在第三排、第三列的位置.”这时候,学生会根据教师发出的指令寻找.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在一个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学习了“方向与位置”的相关内容.
总而言之,课堂提问是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逻辑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面对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开展,逐步加强教师对提问的把握能力,以此来实现教学任务的落实,已经成为新的方向.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对问题的设计、实施及学生的主体观念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同时要突出对问题的设计策略,阐释问题提出的角度,突出问题的针对性,反思问题的必要性,以及可思考与可引用原则等,以此来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形成相对完善的教学对策,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效强.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实施策略[J].江西教育,2018(27):73.
[2]张芳龙.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8(11):111.
[3]孙晓婷. 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小学数学课程融合的应用策略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
[4]张艳丽,王玲.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热点与展望:2019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论文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0,35(06):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