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必须坚持构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安全网”的这一工作思路,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抓出实实在在的成效,实现突破性进展。
A 基层工会组织建设上——抓住工业园区、新兴经济组织、非公小企业、有劳动用工的个体工商户建会和农民工、劳务派遣工入会这一着力点,发挥党建带工建机制作用,实施“集中建会行动”,通过建立联合工会和区域性、行业性工会等多种形式,消除建会空白点,实现建会和入会动态全覆盖。
探索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建会形式和活动方式,探索实行基层工会主席民主选举,把职工信赖、敢于维权的职工代言人选配到工会主席岗位上来,强化基层工会维权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工会协调劳动关系矛盾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B 工资集体协商上——要抓住中小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这一着力点,深入开展“双合同月”活动和“要约行动”,大力推行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面。探索国有企业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有效实现形式。全面实施对基层工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预审、评估、草案审查、备案等制度,普遍实行工资集体协商目标考核。
建立和制定适合不同类型企业的工资集体协商模式和合同示范文本,规范工资集体协商程序和内容。积极参与最低工资标准、工资指导线等政策以及行业和企业劳动定额的制定,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使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不但有形式、有文本,更要有作用、有效果,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分配不公正、不合理,普通职工收入低、增长慢的问题。
C 劳务派遣工维权上——要抓住国有、外资和建筑、制造等重点领域的劳务派遣工权益落实这一着力点,通过推行在劳务派遣公司普遍建会,推动劳务派遣工普遍入会,探索在用工单位建立会员管理、参加工会活动、经费税务代扣等多种有效办法,落实劳务派遣工与正式工同等的会员待遇。
通过开展劳务派遣工专项调查,准确掌握数量、分布及存在问题,提高维权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会同政府有关部门指导和帮助劳务派遣工签订劳动合同,推动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规范用工单位“三性”岗位,加强督促检查,维护劳务派遣工的劳动经济权益,解决劳动用工不规范、同岗同工不同酬的问题。
D基层民主管理上——要抓住非公企业和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建制与规范这一着力点,开展职代会建制专项行动,加强区域性、行业性(集群)职代会制度建设,提高建制率。
要积极探索职代会发挥作用的各种有效形式,积极推行职工代表视察制、职工代表提案制,开展民主评议和民主监督,推进规范化建设。主动参与同级政府国有及国有控股、集体企业改制重组、关闭破产的工作机构,凡是企业改制方案必须经职代会审议,职工安置方案必须经职代会审议通过,解决职工利益诉求表达不畅通和改制企业职工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的问题。
E安全生产上——要抓住维护职工生命与健康权益这一着力点,深入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推进竞赛活动向乡镇街、社区和小企业延伸。实施奖励职工举报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等制度,督促企业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不断改善职工劳动环境,加大参与职工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事件调查处理力度,积极开展职业病防治和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认真履行安全生产群众监督职责,解决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措施不到位的问题。
F服务帮扶上——要抓住职工生活保障这一着力点,继续叫响“送温暖”、“金秋助学”、“农民工援助行动”等工会品牌,深入开展以工会会员医疗援助为主要内容的项目帮扶活动。
推动服务帮扶工作向社区和企业延伸,指导和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职工服务帮扶站,扩大覆盖面,为更多的职工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逐步实现“把帮扶站建在职工家门口”的服务方式,加强基层服务帮扶站规范化建设,实现救助、维权、服务“三位一体”,提升服务帮扶水平,实现服务帮扶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积极参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劳务派遣工参加社会保险,解决职工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以及保险不平衡、水平低的问题。
G劳动争议调处上——要抓住基层劳动争议调解效能提升这一着力点,推动完善基层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重点要加强企业、社区、街道和区域性、行业性调解委员会及调解中心建设,规范调解程序,推动健全工会与法院、劳动、司法“四方联动”的工作机制。
加强基层劳动争议调解能力建设,充实劳动争议调解员、兼职仲裁员、职工陪审员队伍。推动建立劳动关系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开展劳动关系状况联合调查和检查,对劳动关系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科学系统的研判,加强劳动争议预测、预警、预防,站在协调劳动关系第一线,当好知情人、报告人,力争使劳动关系矛盾不蔓延、不升级、不转化,解决劳动争议处理不及时、效果差的问题。
本栏责编/王深
A 基层工会组织建设上——抓住工业园区、新兴经济组织、非公小企业、有劳动用工的个体工商户建会和农民工、劳务派遣工入会这一着力点,发挥党建带工建机制作用,实施“集中建会行动”,通过建立联合工会和区域性、行业性工会等多种形式,消除建会空白点,实现建会和入会动态全覆盖。
探索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建会形式和活动方式,探索实行基层工会主席民主选举,把职工信赖、敢于维权的职工代言人选配到工会主席岗位上来,强化基层工会维权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工会协调劳动关系矛盾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B 工资集体协商上——要抓住中小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这一着力点,深入开展“双合同月”活动和“要约行动”,大力推行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面。探索国有企业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有效实现形式。全面实施对基层工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预审、评估、草案审查、备案等制度,普遍实行工资集体协商目标考核。
建立和制定适合不同类型企业的工资集体协商模式和合同示范文本,规范工资集体协商程序和内容。积极参与最低工资标准、工资指导线等政策以及行业和企业劳动定额的制定,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使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不但有形式、有文本,更要有作用、有效果,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分配不公正、不合理,普通职工收入低、增长慢的问题。
C 劳务派遣工维权上——要抓住国有、外资和建筑、制造等重点领域的劳务派遣工权益落实这一着力点,通过推行在劳务派遣公司普遍建会,推动劳务派遣工普遍入会,探索在用工单位建立会员管理、参加工会活动、经费税务代扣等多种有效办法,落实劳务派遣工与正式工同等的会员待遇。
通过开展劳务派遣工专项调查,准确掌握数量、分布及存在问题,提高维权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会同政府有关部门指导和帮助劳务派遣工签订劳动合同,推动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规范用工单位“三性”岗位,加强督促检查,维护劳务派遣工的劳动经济权益,解决劳动用工不规范、同岗同工不同酬的问题。
D基层民主管理上——要抓住非公企业和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建制与规范这一着力点,开展职代会建制专项行动,加强区域性、行业性(集群)职代会制度建设,提高建制率。
要积极探索职代会发挥作用的各种有效形式,积极推行职工代表视察制、职工代表提案制,开展民主评议和民主监督,推进规范化建设。主动参与同级政府国有及国有控股、集体企业改制重组、关闭破产的工作机构,凡是企业改制方案必须经职代会审议,职工安置方案必须经职代会审议通过,解决职工利益诉求表达不畅通和改制企业职工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的问题。
E安全生产上——要抓住维护职工生命与健康权益这一着力点,深入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推进竞赛活动向乡镇街、社区和小企业延伸。实施奖励职工举报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等制度,督促企业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不断改善职工劳动环境,加大参与职工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事件调查处理力度,积极开展职业病防治和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认真履行安全生产群众监督职责,解决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措施不到位的问题。
F服务帮扶上——要抓住职工生活保障这一着力点,继续叫响“送温暖”、“金秋助学”、“农民工援助行动”等工会品牌,深入开展以工会会员医疗援助为主要内容的项目帮扶活动。
推动服务帮扶工作向社区和企业延伸,指导和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职工服务帮扶站,扩大覆盖面,为更多的职工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逐步实现“把帮扶站建在职工家门口”的服务方式,加强基层服务帮扶站规范化建设,实现救助、维权、服务“三位一体”,提升服务帮扶水平,实现服务帮扶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积极参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劳务派遣工参加社会保险,解决职工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以及保险不平衡、水平低的问题。
G劳动争议调处上——要抓住基层劳动争议调解效能提升这一着力点,推动完善基层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重点要加强企业、社区、街道和区域性、行业性调解委员会及调解中心建设,规范调解程序,推动健全工会与法院、劳动、司法“四方联动”的工作机制。
加强基层劳动争议调解能力建设,充实劳动争议调解员、兼职仲裁员、职工陪审员队伍。推动建立劳动关系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开展劳动关系状况联合调查和检查,对劳动关系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科学系统的研判,加强劳动争议预测、预警、预防,站在协调劳动关系第一线,当好知情人、报告人,力争使劳动关系矛盾不蔓延、不升级、不转化,解决劳动争议处理不及时、效果差的问题。
本栏责编/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