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科技文化发展突飞猛进、高端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国际交流日趋紧密的大环境下,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大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整体战略中明确指出,应着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既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也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驱动型国家和社会的迫切要求。
北京高等教育历来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并将之作为“北京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条重要主线,紧密围绕国家、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高校育人主体地位和作用,不断强化高校“实践育人”意识,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为抓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重点,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努力构建有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建设,北京高等教育已经探索出一套以“三项原则、四个环节、五大举措”为支撑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实现了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突破。
三项原则,贯穿实践教学改革始终
统筹兼顾原则。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北京市突出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科学素养与人文素质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共性要求与个人兴趣相结合、学校特色与专业特色相结合,兼顾实践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积极为学生实践创新营造有利条件。
分类指导原则。北京市鼓励和支持各高校明确办学定位,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要立足现实情况,积极探索适应学校自身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走特色发展之路,避免人才培养同质化。北京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既要为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筑建平台,更要给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开创空间。
资源共享原则。北京市要求各高校不断加强优质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打破学科壁垒,建立实验教学平台,开放实验室,提高实验设备设施的使用效率。同时,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充分调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共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探索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机制。
四个环节,保证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发展
全面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北京市鼓励和支持各高校根据各自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统筹课内外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保证教学计划内外的实践活动安排合理并卓有成效,构建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实习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各高校积极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学生独立立项、参与教师科研、学生导师制、提前进入毕业课题等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另外,各高校也加强了对学生的创业教育,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北京市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更多名教师、名教授和学科带头人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参与实践教学工作,引导中青年骨干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修,同时为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到学校兼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创造条件;鼓励在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协助导师参与本科生的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与科研活动等实践教学活动的指导。
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北京市指导各高校不断加强实验室建设,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同时,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要求学校各级各类实验室原则上均要向本科生开放。在保证政府、学校实践教学经费足额到位的前提下,北京市引导各高校多渠道地筹集资金,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高校实践教学的支持,不断探索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自主发展的新机制。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北京市要求各高校切实加强对实践教学评估、检查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设,实现实践教学工作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规定已经建成的各级各类示范单位或示范项目,应定期或不定期在本层次或本类型高校中进行经验交流,充分发挥辐射和示范作用。
五大举措,实现实践教学改革新突破
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强校内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以及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是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中之重。北京市大力开展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不断推动实验教学模式、教学仪器设备建设和管理机制改革,大力提升实验教学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为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和范例。目前,北京市已经投入1.07亿元专项资金重点建设208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涵盖32大类学科、分布于55所高校,在全市范围建立起了一个专业类型齐全、学校分布合理、有利于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示范体系。
建设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市引导和支持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将学生实践基地建到校外,实现高校与合作单位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大学生深入生产和管理一线进行实习实践搭建更开阔的平台,为产学研结合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北京市已重点建设100个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这些基地遍布在全国各地,建设形式多种多样,涉及行业十分广泛,累计吸收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实践已逾万人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在切实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大力支持。
开展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为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深入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创新精神,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提高市场竞争意识和适应能力,北京市大力开展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通过提供教师指导和经费支持的方式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目前,北京市已经立项支持了3,320项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在其推动下,北京高校本科生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970篇、申请专利74项。2010年5月,首届“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成果展示会隆重召开,展出实物作品271件、创新项目成果689项、收录学生学术论文91篇,吸引了多家企业参与,获得了社会广泛好评。
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学科竞赛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具有直接面向大学生、引导性强、受益面广的特点;同时,学科竞赛的举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北京市坚持“以专为主、兼顾通识”的方针,不断推动大学生学科竞赛发展,仅2010年就成功举办了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创新等12项竞赛,参赛学生达到1万余名,4万余名学生参加了校级竞赛或培训。学科竞赛的覆盖面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学生从中获益。
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北京市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引导和支持高校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实现课程的有机结合,着力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科学研究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目前,北京市已重点建设了20个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
北京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已结出累累硕果,如何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首都高校人对此仍孜孜以求。北京高等教育将继续厉兵秣马,秉承发扬改革创新精神,为不断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更好地体现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播职能,为全面推动首都教育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执笔人:黄侃 刘霄)
[责任编辑:张 雯]
北京高等教育历来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并将之作为“北京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条重要主线,紧密围绕国家、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高校育人主体地位和作用,不断强化高校“实践育人”意识,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为抓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重点,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努力构建有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建设,北京高等教育已经探索出一套以“三项原则、四个环节、五大举措”为支撑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实现了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突破。
三项原则,贯穿实践教学改革始终
统筹兼顾原则。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北京市突出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科学素养与人文素质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共性要求与个人兴趣相结合、学校特色与专业特色相结合,兼顾实践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积极为学生实践创新营造有利条件。
分类指导原则。北京市鼓励和支持各高校明确办学定位,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要立足现实情况,积极探索适应学校自身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走特色发展之路,避免人才培养同质化。北京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既要为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筑建平台,更要给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开创空间。
资源共享原则。北京市要求各高校不断加强优质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打破学科壁垒,建立实验教学平台,开放实验室,提高实验设备设施的使用效率。同时,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充分调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共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探索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机制。
四个环节,保证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发展
全面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北京市鼓励和支持各高校根据各自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统筹课内外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保证教学计划内外的实践活动安排合理并卓有成效,构建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实习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各高校积极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学生独立立项、参与教师科研、学生导师制、提前进入毕业课题等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另外,各高校也加强了对学生的创业教育,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北京市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更多名教师、名教授和学科带头人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参与实践教学工作,引导中青年骨干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修,同时为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到学校兼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创造条件;鼓励在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协助导师参与本科生的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与科研活动等实践教学活动的指导。
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北京市指导各高校不断加强实验室建设,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同时,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要求学校各级各类实验室原则上均要向本科生开放。在保证政府、学校实践教学经费足额到位的前提下,北京市引导各高校多渠道地筹集资金,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高校实践教学的支持,不断探索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自主发展的新机制。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北京市要求各高校切实加强对实践教学评估、检查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设,实现实践教学工作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规定已经建成的各级各类示范单位或示范项目,应定期或不定期在本层次或本类型高校中进行经验交流,充分发挥辐射和示范作用。
五大举措,实现实践教学改革新突破
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强校内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以及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是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中之重。北京市大力开展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不断推动实验教学模式、教学仪器设备建设和管理机制改革,大力提升实验教学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为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和范例。目前,北京市已经投入1.07亿元专项资金重点建设208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涵盖32大类学科、分布于55所高校,在全市范围建立起了一个专业类型齐全、学校分布合理、有利于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示范体系。
建设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市引导和支持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将学生实践基地建到校外,实现高校与合作单位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大学生深入生产和管理一线进行实习实践搭建更开阔的平台,为产学研结合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北京市已重点建设100个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这些基地遍布在全国各地,建设形式多种多样,涉及行业十分广泛,累计吸收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实践已逾万人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在切实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大力支持。
开展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为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深入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创新精神,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提高市场竞争意识和适应能力,北京市大力开展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通过提供教师指导和经费支持的方式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目前,北京市已经立项支持了3,320项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在其推动下,北京高校本科生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970篇、申请专利74项。2010年5月,首届“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成果展示会隆重召开,展出实物作品271件、创新项目成果689项、收录学生学术论文91篇,吸引了多家企业参与,获得了社会广泛好评。
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学科竞赛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具有直接面向大学生、引导性强、受益面广的特点;同时,学科竞赛的举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北京市坚持“以专为主、兼顾通识”的方针,不断推动大学生学科竞赛发展,仅2010年就成功举办了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创新等12项竞赛,参赛学生达到1万余名,4万余名学生参加了校级竞赛或培训。学科竞赛的覆盖面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学生从中获益。
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北京市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引导和支持高校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实现课程的有机结合,着力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科学研究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目前,北京市已重点建设了20个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
北京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已结出累累硕果,如何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首都高校人对此仍孜孜以求。北京高等教育将继续厉兵秣马,秉承发扬改革创新精神,为不断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更好地体现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播职能,为全面推动首都教育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执笔人:黄侃 刘霄)
[责任编辑:张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