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目前各高校的志愿服务形式多样,但总体而言,志愿服务还处在初始阶段,存在活动开展不经常、影响力不足、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志愿者的专业培训良莠不齐,以及志愿服务发展的长效机制发展尚未建立。志愿服务要持续发展,必须提升实效性,走专业化道路,同时利用互联网+模式进行创新,实现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新跨越。
关键词志愿服务 专业化 长效机制 互联网+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的价值取向直接决定了青年价值的选择,影响了他们的行为方向,甚至决定了未来整个民族发展的价值取向。青年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心理需求、思维方法,他们既追求崇高的理想,又过分在意眼前利益;既向往成功的事业,又缺乏艰苦奋斗的意志和决心;既羡慕竞争的成功者,又缺少扎实奋斗的精神,价值疏离和“无根”心态几乎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所有的中国青年身上。
当代大学生正在经历从幼稚到成熟、从依附到独立、从顺从到自主的过渡阶段,无论是思想还是心理,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正在走向成熟但却尚未成熟。同时,在当今快速的全球化及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下,大学生更容易接受一些新思想、新观念,高校作为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道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高校德育教育在抓好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头脑的同时,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阵地,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丰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1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是学生了解社会、把所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己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不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志愿服务如捐赠物资、义务劳动等非专业的低级阶段,专业化志愿服务己成为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展专业化的志愿服务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专业实践平台,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实践平台,调动了学生學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将个人的成长和价值的实现融合于志愿服务中,为他人和社会贡献力量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技能。以重大活动为载体,让广大青年了解国情,走进百姓,增进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的理解和支持,同时深化对国家、民族、人民的感情和认同。
2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志愿服务作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以及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重要平台,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志愿服务活动中,坚持在实践中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塑造人,增强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创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精品项目,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体制和激励保障措施,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要求。
大学生代表着时代发展和社会主流价值方向,通过志愿服务平台,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主义情感,使他们从实践中优化知识结构,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陶冶情操、提升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大学生志愿者以自愿、无偿的行为服务社会,强化了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与信任,于无形中感动受助者和周围人,促进众多受助者和旁观者及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凝聚人心,有利于大学生服务社会、展现特长,同时打牢青年团体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凝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首先是以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通过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正面的引导,鼓励学生参加与自身成长成才密切相关的各种应用型、创新性实践活动。从本质上讲,高校青年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统一性,设计合理、科学并且科学管理,不仅能够站稳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同时有利于艺术类学生专业知识的创新与发展。“志愿服务的开展是集思想政治教育于实践中,培养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知国情的能力,使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3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志愿服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组织,建立全校园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强化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功能,把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固定下来,不断发扬光大,同时建立长效机制,不断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进一步发挥育人效果。
建立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首先应建立系统、科学的管理机制,形成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志愿服务工作格局,以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在组织志愿服务时,应当以教育和培养的理念为主,着重加强志愿者的管理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素质拓展培训,设立志愿者培训机制,对志愿者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服务意识、能力和水平;特别要重视加强志愿者骨干的培养,使他们成为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同时,建设一套科学、有效的组织网络,建立志愿者活动的管理平台,优化管理流程,提供管理水平。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以保护志愿者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志愿者星级认定制度、奖励和回馈制度,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同时针对优秀事迹进行大力宣传,把志愿者的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最后,针对志愿服务的形式、内容、方式方法进行创新,在志愿活动中融入育人工作,把握时代脉搏,坚持与时俱进,推动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常态化、可持续性发展。
4志愿服务的发展前景
我国的志愿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活动开展不经常、服务水平不高、影响力不足、作用不明显等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健康开展,不仅要坚持制度化管理、坚持创新,同时发展“互联网+志愿服务”新模式,使志愿服务获得新的社会生存土壤,为志愿服务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持久发展的思路与模式。
互联网如校园网站、微博、微信、自媒体等新媒体,己成为开展志愿服务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阵地。通过网络发布信息,提供各种及时有效的志愿服务信息和资讯、安排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志愿者,让志愿者快捷有效地了解志愿项目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实现了线上发布,线下圆梦的有效对接,“互联网+”如同桥梁,为志愿服务提供多元化、专业化、精准化的契机和平台。
同时,利用重大节假日、民族传统节日以及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时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力地遏制了社会流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影响,在大学校园中树立起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
高校志愿服务在遵循志愿服务活动本身规律的前提下借助互联网的优势,从志愿服务活动影响力的提升、服务水平的提高、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增强、志愿文化发展组织管理优化等多方面探索互联网环境下志愿服务的新思路,实现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新跨越,推动志愿服务的发展。
关键词志愿服务 专业化 长效机制 互联网+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的价值取向直接决定了青年价值的选择,影响了他们的行为方向,甚至决定了未来整个民族发展的价值取向。青年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心理需求、思维方法,他们既追求崇高的理想,又过分在意眼前利益;既向往成功的事业,又缺乏艰苦奋斗的意志和决心;既羡慕竞争的成功者,又缺少扎实奋斗的精神,价值疏离和“无根”心态几乎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所有的中国青年身上。
当代大学生正在经历从幼稚到成熟、从依附到独立、从顺从到自主的过渡阶段,无论是思想还是心理,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正在走向成熟但却尚未成熟。同时,在当今快速的全球化及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下,大学生更容易接受一些新思想、新观念,高校作为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道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高校德育教育在抓好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头脑的同时,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阵地,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丰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1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是学生了解社会、把所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己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不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志愿服务如捐赠物资、义务劳动等非专业的低级阶段,专业化志愿服务己成为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展专业化的志愿服务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专业实践平台,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实践平台,调动了学生學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将个人的成长和价值的实现融合于志愿服务中,为他人和社会贡献力量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技能。以重大活动为载体,让广大青年了解国情,走进百姓,增进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的理解和支持,同时深化对国家、民族、人民的感情和认同。
2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志愿服务作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以及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重要平台,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志愿服务活动中,坚持在实践中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塑造人,增强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创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精品项目,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体制和激励保障措施,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要求。
大学生代表着时代发展和社会主流价值方向,通过志愿服务平台,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主义情感,使他们从实践中优化知识结构,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陶冶情操、提升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大学生志愿者以自愿、无偿的行为服务社会,强化了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与信任,于无形中感动受助者和周围人,促进众多受助者和旁观者及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凝聚人心,有利于大学生服务社会、展现特长,同时打牢青年团体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凝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首先是以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通过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正面的引导,鼓励学生参加与自身成长成才密切相关的各种应用型、创新性实践活动。从本质上讲,高校青年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统一性,设计合理、科学并且科学管理,不仅能够站稳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同时有利于艺术类学生专业知识的创新与发展。“志愿服务的开展是集思想政治教育于实践中,培养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知国情的能力,使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3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志愿服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组织,建立全校园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强化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功能,把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固定下来,不断发扬光大,同时建立长效机制,不断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进一步发挥育人效果。
建立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首先应建立系统、科学的管理机制,形成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志愿服务工作格局,以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在组织志愿服务时,应当以教育和培养的理念为主,着重加强志愿者的管理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素质拓展培训,设立志愿者培训机制,对志愿者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服务意识、能力和水平;特别要重视加强志愿者骨干的培养,使他们成为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同时,建设一套科学、有效的组织网络,建立志愿者活动的管理平台,优化管理流程,提供管理水平。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以保护志愿者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志愿者星级认定制度、奖励和回馈制度,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同时针对优秀事迹进行大力宣传,把志愿者的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最后,针对志愿服务的形式、内容、方式方法进行创新,在志愿活动中融入育人工作,把握时代脉搏,坚持与时俱进,推动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常态化、可持续性发展。
4志愿服务的发展前景
我国的志愿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活动开展不经常、服务水平不高、影响力不足、作用不明显等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健康开展,不仅要坚持制度化管理、坚持创新,同时发展“互联网+志愿服务”新模式,使志愿服务获得新的社会生存土壤,为志愿服务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持久发展的思路与模式。
互联网如校园网站、微博、微信、自媒体等新媒体,己成为开展志愿服务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阵地。通过网络发布信息,提供各种及时有效的志愿服务信息和资讯、安排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志愿者,让志愿者快捷有效地了解志愿项目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实现了线上发布,线下圆梦的有效对接,“互联网+”如同桥梁,为志愿服务提供多元化、专业化、精准化的契机和平台。
同时,利用重大节假日、民族传统节日以及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时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力地遏制了社会流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影响,在大学校园中树立起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
高校志愿服务在遵循志愿服务活动本身规律的前提下借助互联网的优势,从志愿服务活动影响力的提升、服务水平的提高、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增强、志愿文化发展组织管理优化等多方面探索互联网环境下志愿服务的新思路,实现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新跨越,推动志愿服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