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张精神饱满的面孔,六颗激情澎湃的红心,六名年逾花甲的老人,组成了贵州青岩老年放映队。三年来,他们所到之处,群众载歌载舞夹道欢迎。日前,应名满中国的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栏目之邀,他们来到北京,作客央视,为全国观众讲述了他们精彩动人的生活。
夜幕下的青岩文化广场上,刘敬民老人在架机器,李钟鸣老人忙着挂银幕,于焕德老人忙于接线,饶昌东老人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尝侄子的结婚喜酒,风尘仆仆从惠水赶到广场,额头上的汗水还没擦干,就急蹲到地上倒拷贝。“这就是我们给观众准备的‘餐前甜点’”,队长李德龙老人安装调试好音响设备,便拿出一张VCD碟片,在记者面前晃了晃,随后插进了影碟机。不一会儿,抱着孩子的小媳妇,领着孙子的老婆婆,提着凳子的老伯伯,陆续来到了广场上……这就是青岩老年放映队为群众放映的第307场电影。
这支活跃在著名的历史文化古镇——青岩的老年放映队,常年奔波于崇山峻岭中,为各族群众义务放映电影,把科技片、禁毒宣传片送到村村寨寨。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足迹。三年来,他们免费为农民放电影307场,观众达6万多人次。
9月28日,青岩老年放映队的队长李德龙、副队长饶昌东应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栏目之邀,做客央视,向全国观众讲述了他们三年来奔波于乡村免费为群众放电影的历程。10月22日《小崔说事》节目播出。他们的事迹感染了全国千千万万的观众。
老骥伏枥酬壮志
提起电影队的成立,队长李德龙记忆犹新,饶昌东、刘敬民则滔滔不绝。2002年9月的一天,李德龙与老朋友刘敬民、饶昌东无意间谈起了他的一个心愿,那就是想买一台放映机,一辆马车,义务下乡为群众放电影。谁知他的这一想法当即得到了刘敬民、饶昌东的热烈回应,并以三个人的名字中的一个字将放映队命名为“德昌民”老年放映队。后来,退休的李钟鸣、张翔、于焕德三位老人也先后加入了放映队。六位老人中年龄最大的已71岁,最小的也有58岁。
没有放映机,以前从事过放映工作的饶昌东千方百计找来多台废旧的放映机,七拼八凑重新进行组合,修整修整后就派上了用场。不会放电影,老人们就拜师学艺苦练技术;没有拷贝,队长李德龙自己掏腰包去租……
2002年10月1日,德昌民老年放映队在青岩文化广场为群众放映了第一场电影。放映结束后,青岩的夜空被姹紫嫣红的烟花点缀得如同闪着宝石光芒的深蓝色丝绒,围观的群众齐声欢呼,那夜,整个青岩古镇沸腾了。然而,许多人都不知道这三束礼花是刘敬民老人燃放的。
从那以后,六位老人一发而不可收。三年来,那银色的大幕从古镇广场挂到了边远的山村、老干部活动中心、驻军部门、戒毒所、劳教所球场……在四处奔波的放映中,他们品尝到了老有所为的无穷乐趣。
风雨兼程乐其中
为了给群众多放些电影,德昌民放映队的老人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技献技,为了共同的心愿,他们倾其所能。
队长李德龙是这支队伍的领军人,大事小事他都与大伙商量,掏钱租片、买修理放映机的零配件,从不计个人得失;为了教大家放映和排除故障,饶昌东老人费尽心机;为协调各种关系,刘敬民老人电话打了不少;倒片、放映对李钟鸣老人来说已是游刃有余;挂银幕、接电源于焕德老人干得最欢;张翔老人则把女婿家里的面包车开了出来,献给电影队用,油费、修理费等一切费用都是自己承担,每次下乡放映,他还承担了驾驶员的工作,来来回回颠簸于乡村小道,亲人、朋友担心他,但他总是乐呵呵地说:“没事,我们是为群众做好事,一定会平安的。”
同样的精神使六位老人风雨兼程,同样的追求让他们甘苦同舟。
李队长说,在城里放映,交通、车辆都不用愁,家人也不怎么担心,但如是去山路崎岖的农村,而且又都是60多岁的老人,风险与困难可想而知。对此,六位老人心知肚明,但困难没有吓倒他们。有时车灯坏了,路窄、天黑,到了难行的路段,他们还得下车打着手电为汽车引路;有时汽车发不动了,他们还要推车……
一次,他们到乡下放映,在返程的途中车子突然熄火,前不挨村,后不着店。刘敬民老人打电话到青岩镇政府值班室求援,待车子把他们送到家里时,已是深夜两点过钟了。
他们到黔陶乡半坡村放映时,当地群众载歌载舞,吹起芦笙夹道欢迎他们的到来。到回水村放映,由于偏僻、贫困,那里的许多人都没有看过电影,他们的到来,给村民原本平静单调的生活带来欢乐和喜悦。一些小孩早早
就守候在村口,担心错过了这难得的机会;一位已步入古稀之年的老爷爷来时还不忘带来心爱的烟斗,作好了“坚持不懈”的准备。但是由于电压低,不能放映。村干部找人修复后已是晚上九点过了,谁知天公不作美,刚开始放映就下起了大雨,村民们急忙过来帮助把放映器材抬到了屋檐下,打着伞为放映机遮风避雨……老人们的衣服湿透了,大家就这样冒着大雨坚持到最后。
六位老人,原本可以坐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的,但他们却选择了义务为群众放电影,对此,有许多人不理解,有人还开玩笑说他们是“老疯子”,但这帮“固执”的老人,始终无怨无悔地坚守他们的追求。最后,他们的行为感动了群众,逐步得到了家人的认同和支持,有些老人的老伴还主动陪同他们一起下乡;电影公司不但不收租金,而且还奖励给他们一台16毫米的新放映机。
春风化雨润无声
对于放映什么题材和内容的影片,老人们可花了不少心思。李队长说:“不能为放映而放映,我们的影片总得让群众有所收获。”
群众大都喜欢传统的电影,他们就从电影公司找来几十部老片子。老人们都希望能通过送电影下乡的活动,播放《英雄虎胆》、《地道战》、《延安的岁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老电影,来弘扬革命精神、缅怀革命先烈,通过放映科教片帮助农民学到农技知识,通过放映教育片引导失足青年走向正道……
今年4月,应省文化厅、司法厅和公安厅禁毒委的邀请,他们到中八农场女子劳教所放映禁毒宣传片《毒品一致命的诱惑》和禁毒故事片《纸飞机》。这群特殊的观众大多是十七八岁的失足姑娘,她们在球场上站得整整齐齐。影片播放时,人群中一片哭泣声。电影结束后,球场上满地都是姑娘们擦泪水的纸巾。看到这情景,老人们的心被深深刺痛了。“那一刻,我的心沉甸甸的,感到肩上的责任很重,同时也印证了我们当初选择的是有意义的善事,也坚定了我们给群众放好电影的决心!”李钟鸣老人激动地说。
六位老人不仅热心免费放电影,他们还热心各种公益活动,为把青岩打造成为“文化名镇,旅游大镇,经济强镇”不遗余力地出谋划策。
老人们邀约了一批老年朋友,为发展古镇文化,成立了菊林书院、青岩诗词学会、民族民间历史文化研究会。闲暇之余,他们不仅在一起切磋放映方面的技能,还一起吟诗作联,舞文弄墨。
记者在青岩镇街口的一家小餐馆的墙壁上,看到了李钟鸣、饶昌东等老人为该餐馆所作的对联和书画。餐馆的主人说:“打造‘魅力古镇’,老人们功劳不小啊!他们上央视,是我们青岩人的骄傲!也是我们贵州省人的骄傲!”
夜幕下的青岩文化广场上,刘敬民老人在架机器,李钟鸣老人忙着挂银幕,于焕德老人忙于接线,饶昌东老人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尝侄子的结婚喜酒,风尘仆仆从惠水赶到广场,额头上的汗水还没擦干,就急蹲到地上倒拷贝。“这就是我们给观众准备的‘餐前甜点’”,队长李德龙老人安装调试好音响设备,便拿出一张VCD碟片,在记者面前晃了晃,随后插进了影碟机。不一会儿,抱着孩子的小媳妇,领着孙子的老婆婆,提着凳子的老伯伯,陆续来到了广场上……这就是青岩老年放映队为群众放映的第307场电影。
这支活跃在著名的历史文化古镇——青岩的老年放映队,常年奔波于崇山峻岭中,为各族群众义务放映电影,把科技片、禁毒宣传片送到村村寨寨。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足迹。三年来,他们免费为农民放电影307场,观众达6万多人次。
9月28日,青岩老年放映队的队长李德龙、副队长饶昌东应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栏目之邀,做客央视,向全国观众讲述了他们三年来奔波于乡村免费为群众放电影的历程。10月22日《小崔说事》节目播出。他们的事迹感染了全国千千万万的观众。
老骥伏枥酬壮志
提起电影队的成立,队长李德龙记忆犹新,饶昌东、刘敬民则滔滔不绝。2002年9月的一天,李德龙与老朋友刘敬民、饶昌东无意间谈起了他的一个心愿,那就是想买一台放映机,一辆马车,义务下乡为群众放电影。谁知他的这一想法当即得到了刘敬民、饶昌东的热烈回应,并以三个人的名字中的一个字将放映队命名为“德昌民”老年放映队。后来,退休的李钟鸣、张翔、于焕德三位老人也先后加入了放映队。六位老人中年龄最大的已71岁,最小的也有58岁。
没有放映机,以前从事过放映工作的饶昌东千方百计找来多台废旧的放映机,七拼八凑重新进行组合,修整修整后就派上了用场。不会放电影,老人们就拜师学艺苦练技术;没有拷贝,队长李德龙自己掏腰包去租……
2002年10月1日,德昌民老年放映队在青岩文化广场为群众放映了第一场电影。放映结束后,青岩的夜空被姹紫嫣红的烟花点缀得如同闪着宝石光芒的深蓝色丝绒,围观的群众齐声欢呼,那夜,整个青岩古镇沸腾了。然而,许多人都不知道这三束礼花是刘敬民老人燃放的。
从那以后,六位老人一发而不可收。三年来,那银色的大幕从古镇广场挂到了边远的山村、老干部活动中心、驻军部门、戒毒所、劳教所球场……在四处奔波的放映中,他们品尝到了老有所为的无穷乐趣。
风雨兼程乐其中
为了给群众多放些电影,德昌民放映队的老人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技献技,为了共同的心愿,他们倾其所能。
队长李德龙是这支队伍的领军人,大事小事他都与大伙商量,掏钱租片、买修理放映机的零配件,从不计个人得失;为了教大家放映和排除故障,饶昌东老人费尽心机;为协调各种关系,刘敬民老人电话打了不少;倒片、放映对李钟鸣老人来说已是游刃有余;挂银幕、接电源于焕德老人干得最欢;张翔老人则把女婿家里的面包车开了出来,献给电影队用,油费、修理费等一切费用都是自己承担,每次下乡放映,他还承担了驾驶员的工作,来来回回颠簸于乡村小道,亲人、朋友担心他,但他总是乐呵呵地说:“没事,我们是为群众做好事,一定会平安的。”
同样的精神使六位老人风雨兼程,同样的追求让他们甘苦同舟。
李队长说,在城里放映,交通、车辆都不用愁,家人也不怎么担心,但如是去山路崎岖的农村,而且又都是60多岁的老人,风险与困难可想而知。对此,六位老人心知肚明,但困难没有吓倒他们。有时车灯坏了,路窄、天黑,到了难行的路段,他们还得下车打着手电为汽车引路;有时汽车发不动了,他们还要推车……
一次,他们到乡下放映,在返程的途中车子突然熄火,前不挨村,后不着店。刘敬民老人打电话到青岩镇政府值班室求援,待车子把他们送到家里时,已是深夜两点过钟了。
他们到黔陶乡半坡村放映时,当地群众载歌载舞,吹起芦笙夹道欢迎他们的到来。到回水村放映,由于偏僻、贫困,那里的许多人都没有看过电影,他们的到来,给村民原本平静单调的生活带来欢乐和喜悦。一些小孩早早
就守候在村口,担心错过了这难得的机会;一位已步入古稀之年的老爷爷来时还不忘带来心爱的烟斗,作好了“坚持不懈”的准备。但是由于电压低,不能放映。村干部找人修复后已是晚上九点过了,谁知天公不作美,刚开始放映就下起了大雨,村民们急忙过来帮助把放映器材抬到了屋檐下,打着伞为放映机遮风避雨……老人们的衣服湿透了,大家就这样冒着大雨坚持到最后。
六位老人,原本可以坐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的,但他们却选择了义务为群众放电影,对此,有许多人不理解,有人还开玩笑说他们是“老疯子”,但这帮“固执”的老人,始终无怨无悔地坚守他们的追求。最后,他们的行为感动了群众,逐步得到了家人的认同和支持,有些老人的老伴还主动陪同他们一起下乡;电影公司不但不收租金,而且还奖励给他们一台16毫米的新放映机。
春风化雨润无声
对于放映什么题材和内容的影片,老人们可花了不少心思。李队长说:“不能为放映而放映,我们的影片总得让群众有所收获。”
群众大都喜欢传统的电影,他们就从电影公司找来几十部老片子。老人们都希望能通过送电影下乡的活动,播放《英雄虎胆》、《地道战》、《延安的岁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老电影,来弘扬革命精神、缅怀革命先烈,通过放映科教片帮助农民学到农技知识,通过放映教育片引导失足青年走向正道……
今年4月,应省文化厅、司法厅和公安厅禁毒委的邀请,他们到中八农场女子劳教所放映禁毒宣传片《毒品一致命的诱惑》和禁毒故事片《纸飞机》。这群特殊的观众大多是十七八岁的失足姑娘,她们在球场上站得整整齐齐。影片播放时,人群中一片哭泣声。电影结束后,球场上满地都是姑娘们擦泪水的纸巾。看到这情景,老人们的心被深深刺痛了。“那一刻,我的心沉甸甸的,感到肩上的责任很重,同时也印证了我们当初选择的是有意义的善事,也坚定了我们给群众放好电影的决心!”李钟鸣老人激动地说。
六位老人不仅热心免费放电影,他们还热心各种公益活动,为把青岩打造成为“文化名镇,旅游大镇,经济强镇”不遗余力地出谋划策。
老人们邀约了一批老年朋友,为发展古镇文化,成立了菊林书院、青岩诗词学会、民族民间历史文化研究会。闲暇之余,他们不仅在一起切磋放映方面的技能,还一起吟诗作联,舞文弄墨。
记者在青岩镇街口的一家小餐馆的墙壁上,看到了李钟鸣、饶昌东等老人为该餐馆所作的对联和书画。餐馆的主人说:“打造‘魅力古镇’,老人们功劳不小啊!他们上央视,是我们青岩人的骄傲!也是我们贵州省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