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高专语文教学具有专业教育的性质,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语文教学,具有特殊性,主要体现为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及教学结构的不同。当今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压力显著,要改进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从而帮助学生拓展就业空间。
关键词: 高职高专语文教学 面临困境 改革方向
高职高专教育是以培养高等技能性人才为目的专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的“应用性”而非“学科性”,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区别在于“高等”而非“一般”。这决定了高职高专语文课程不是中学语文的简单延续,也不能向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看齐。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状况和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高专的语文课程有其特定的教学环境、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为了提高高职高专院校语文的教学水平,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某些教师对高职高专院校语文教学进行探索、改革,在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取得成果,但高职高专语文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
一、高职高专语文课程开设的背景
1.学生状况
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高专学生的入学门槛低,基础素质低。就语文而言,多数高职高专学生在汉字音形义的知识、语法和修辞知识、基本的阅读、写作及口头表达等方面体现得不尽如人意,严重制约他们的就业空间。有目共睹的是,高职高专新生入学第一堂课上的自我介绍,绝大多数学生做不到完整、流畅地进行自我介绍。
经过高考的分流使学生走上不同的道路,高职高专学生面对不可置疑的考分差距,自然会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甚至会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这些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会严重影响他们对待学业的态度,从而阻碍他们的发展。不仅如此,他们的自卑导致不爱交流、不爱说话,影响交际能力和语文应用能力的锻炼,进一步制约他们的发展空间。
2.课程性质
高职高专教育明确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需要掌握的是实用性专业技能。虽然语文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人格魅力的塑造、沟通能力的培养、基础业务能力的锻炼、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有无可置疑的作用,但是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基本属性,使其无法实现即学即用的实效性目标,因此在高职高专课程体系面临困境。
3.课程设置
高职高专学制三年,还有一年的校外实习,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给学校的人才培养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不得不压缩公共课程的课时。“两课”有国家严格规定的课时,英语、计算机有考级的压力,大学语文在高职高专的课程开设中被边缘化。
从小学到高中都开设语文课,教学目标和授课方式都按照考学要求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阅读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教材涵盖不少经典文学作品。因此,高职高专语文如果仍旧沿袭传统的教材模式、教学方法,就难免使学生感到乏味。
二、高职高专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
高职高专院校的语文教学目标,一般将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放在首位,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听、说、读、写的训练,希望学生有效地进行多方面的交流,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进而提高人文素养。但是由于学生基础素质、主观态度、教材适用、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使既定的目标的实现大打折扣。
多数高职高专学生的语文基础差,大多不具备语文自学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在授课中教师往往把大量精力放在基础知识讲解和文本解读上,不可避免地造成中学语文教学延续的状况,致使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被弱化。
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化基础决定了教师在授课时不能不涉及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补充。当然大学语文毕竟不同于中学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在培养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人文修养之间一定要注意权衡,以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意义。
三、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的选取
高职高专的语文教材类繁多,但是至今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高职院校语文教材。
有的教材以史带文展示了文学史的发展过程,系统呆板,而且以古文为主。针对这些古文,高职高专学生不可避免地要逐句串讲,这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兴趣。
有的教材按单元主题分类组合,打乱作品的时代、体裁,难免跳跃性过大,显得松散。再加上一些主题思想之类的练习题,学生要么百度出千篇一律的答案,要么等教师公布标准答案,缺乏对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锻炼,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毫无益处。
有些院校一味追求教材或教材内容的权威性,忽略高职高专学生自身的情况,选用本科适用的教材,超越高职高专学生的接受能力。
高职高专适用的语文教材,既要根据学生的素质及专业确定所选文学作品的难易程度及类型,又要确定教材的编写体例,在现在看来最完美的解决方案莫过于教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自编教材。
四、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方式的选择
某些老教师在高职高专的语文课上仍沿袭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语文教学思路,从作家生平、写作背景到字词、段落、主题,最后归纳总结。在讲作家生平、写作背景时,或许还能激发一些学生的兴趣,到字词等基础知识时学生就开始感到乏味,一旦涉及作品本身,多数学生就心不在焉,越往后效果越差。
受过研究生教育的年轻教师,由于研究方向不同,在授课时往往侧重自己的专业方向,古代文学专业方向的教师侧重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专业方向的教师侧重现当代文学,语言学专业方向的教师侧重语言分析,甚至涉及本专业的前沿领域。高职高专的语文课毕竟是公共基础课,不是普通本科院校中文系的专业课,何况面对的是基础素质较差的高职高专学生,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面对高职高专的学生一定要因材施教,灵活掌握。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专业,使语文教学模式尽可能地向学生专业课的教学模式靠拢,突出工作过程性、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采用目标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法,给学生布置灵活多样的开放式任务,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亲自组织完成任务。
对于高职高专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不可忽略的,但方法一定要靈活,可以教师讲授,可以让学生利用信息平台查阅自学,也可以根据情况开展反转课让学生提前准备。
虽然高职高专院校里语文课时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容易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但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关于“语言”和“文学”的渠道是很广的,例如课外阅读、社团活动、辩论赛、演讲赛等。语文素养在这些活动中的效用往往是立竿见影的,而且这些活动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其学习效果往往都比课堂学习要好很多。教师如果通过一些灵活多样的方式把课堂教学与这些活动有机地串联起来,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高职高专语文考核方式
高职高专语文考核的方式不外是考试和考查,一般来说无论采取考试还是考查方式,试卷主要是考查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二是文章阅读分析,三是作文。这种考核方式,片面地注重知识的衡量,很难判定能力。知识可以通过课堂学习获得,但是能力需要系统训练才能形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多会注意对学生口语表达的训练,比如课堂讨论、课堂辩论、课堂演讲等,这些通常被计作平时成绩的一项,但是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的比例却往往有天壤之别。为了突出高职高专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有理由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
近年来,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改革口号虽响,但实现起来举步维艰,致使许多高职高专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感慨于高职高专语文被“边缘化”。然而,高职高专语文课程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我们对高职高专教育特殊性的深入研究,高职高专语文课程的作用必将被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将被肯定,这就需要从教者与研究者孜孜不倦地探索与改革。
参考文献:
[1]马军.高职项目化课程体系研究[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版.
[2]李亚杰.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8月版.
关键词: 高职高专语文教学 面临困境 改革方向
高职高专教育是以培养高等技能性人才为目的专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的“应用性”而非“学科性”,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区别在于“高等”而非“一般”。这决定了高职高专语文课程不是中学语文的简单延续,也不能向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看齐。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状况和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高专的语文课程有其特定的教学环境、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为了提高高职高专院校语文的教学水平,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某些教师对高职高专院校语文教学进行探索、改革,在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取得成果,但高职高专语文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
一、高职高专语文课程开设的背景
1.学生状况
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高专学生的入学门槛低,基础素质低。就语文而言,多数高职高专学生在汉字音形义的知识、语法和修辞知识、基本的阅读、写作及口头表达等方面体现得不尽如人意,严重制约他们的就业空间。有目共睹的是,高职高专新生入学第一堂课上的自我介绍,绝大多数学生做不到完整、流畅地进行自我介绍。
经过高考的分流使学生走上不同的道路,高职高专学生面对不可置疑的考分差距,自然会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甚至会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这些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会严重影响他们对待学业的态度,从而阻碍他们的发展。不仅如此,他们的自卑导致不爱交流、不爱说话,影响交际能力和语文应用能力的锻炼,进一步制约他们的发展空间。
2.课程性质
高职高专教育明确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需要掌握的是实用性专业技能。虽然语文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人格魅力的塑造、沟通能力的培养、基础业务能力的锻炼、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有无可置疑的作用,但是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基本属性,使其无法实现即学即用的实效性目标,因此在高职高专课程体系面临困境。
3.课程设置
高职高专学制三年,还有一年的校外实习,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给学校的人才培养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不得不压缩公共课程的课时。“两课”有国家严格规定的课时,英语、计算机有考级的压力,大学语文在高职高专的课程开设中被边缘化。
从小学到高中都开设语文课,教学目标和授课方式都按照考学要求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阅读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教材涵盖不少经典文学作品。因此,高职高专语文如果仍旧沿袭传统的教材模式、教学方法,就难免使学生感到乏味。
二、高职高专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
高职高专院校的语文教学目标,一般将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放在首位,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听、说、读、写的训练,希望学生有效地进行多方面的交流,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进而提高人文素养。但是由于学生基础素质、主观态度、教材适用、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使既定的目标的实现大打折扣。
多数高职高专学生的语文基础差,大多不具备语文自学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在授课中教师往往把大量精力放在基础知识讲解和文本解读上,不可避免地造成中学语文教学延续的状况,致使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被弱化。
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化基础决定了教师在授课时不能不涉及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补充。当然大学语文毕竟不同于中学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在培养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人文修养之间一定要注意权衡,以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意义。
三、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的选取
高职高专的语文教材类繁多,但是至今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高职院校语文教材。
有的教材以史带文展示了文学史的发展过程,系统呆板,而且以古文为主。针对这些古文,高职高专学生不可避免地要逐句串讲,这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兴趣。
有的教材按单元主题分类组合,打乱作品的时代、体裁,难免跳跃性过大,显得松散。再加上一些主题思想之类的练习题,学生要么百度出千篇一律的答案,要么等教师公布标准答案,缺乏对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锻炼,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毫无益处。
有些院校一味追求教材或教材内容的权威性,忽略高职高专学生自身的情况,选用本科适用的教材,超越高职高专学生的接受能力。
高职高专适用的语文教材,既要根据学生的素质及专业确定所选文学作品的难易程度及类型,又要确定教材的编写体例,在现在看来最完美的解决方案莫过于教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自编教材。
四、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方式的选择
某些老教师在高职高专的语文课上仍沿袭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语文教学思路,从作家生平、写作背景到字词、段落、主题,最后归纳总结。在讲作家生平、写作背景时,或许还能激发一些学生的兴趣,到字词等基础知识时学生就开始感到乏味,一旦涉及作品本身,多数学生就心不在焉,越往后效果越差。
受过研究生教育的年轻教师,由于研究方向不同,在授课时往往侧重自己的专业方向,古代文学专业方向的教师侧重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专业方向的教师侧重现当代文学,语言学专业方向的教师侧重语言分析,甚至涉及本专业的前沿领域。高职高专的语文课毕竟是公共基础课,不是普通本科院校中文系的专业课,何况面对的是基础素质较差的高职高专学生,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面对高职高专的学生一定要因材施教,灵活掌握。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专业,使语文教学模式尽可能地向学生专业课的教学模式靠拢,突出工作过程性、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采用目标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法,给学生布置灵活多样的开放式任务,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亲自组织完成任务。
对于高职高专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不可忽略的,但方法一定要靈活,可以教师讲授,可以让学生利用信息平台查阅自学,也可以根据情况开展反转课让学生提前准备。
虽然高职高专院校里语文课时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容易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但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关于“语言”和“文学”的渠道是很广的,例如课外阅读、社团活动、辩论赛、演讲赛等。语文素养在这些活动中的效用往往是立竿见影的,而且这些活动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其学习效果往往都比课堂学习要好很多。教师如果通过一些灵活多样的方式把课堂教学与这些活动有机地串联起来,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高职高专语文考核方式
高职高专语文考核的方式不外是考试和考查,一般来说无论采取考试还是考查方式,试卷主要是考查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二是文章阅读分析,三是作文。这种考核方式,片面地注重知识的衡量,很难判定能力。知识可以通过课堂学习获得,但是能力需要系统训练才能形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多会注意对学生口语表达的训练,比如课堂讨论、课堂辩论、课堂演讲等,这些通常被计作平时成绩的一项,但是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的比例却往往有天壤之别。为了突出高职高专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有理由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
近年来,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改革口号虽响,但实现起来举步维艰,致使许多高职高专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感慨于高职高专语文被“边缘化”。然而,高职高专语文课程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我们对高职高专教育特殊性的深入研究,高职高专语文课程的作用必将被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将被肯定,这就需要从教者与研究者孜孜不倦地探索与改革。
参考文献:
[1]马军.高职项目化课程体系研究[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版.
[2]李亚杰.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