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玉米价格回归市场,下游养殖业、玉米深加工行业的成本将显著降低,从而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行业热情。多因素、多行业产生的叠加效应,将加快推进玉米去库存。
国家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玉米去库存取得了明显效果。国家取消玉米临储收购政策后,农户自发调整种植结构,玉米市场更趋向于市场化、多元化。
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国内玉米产量下降1000万吨左右。与之对应的是,需求继续增加,尤其是深加工行业增长速度较快,玉米开始出现产需平衡的格局,年度结转库存有所下降。
“优质优价”
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临储拍卖玉米累计成交量5740万吨,超出市场预期,在拍卖过程中成交积极,因为部分玉米转化为商业库存,贸易活跃度增加。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过去临储敞开收购时,玉米收割后基本都进入到储备当中,商业库存可被认为维持在最低水平。而临储收购退出后情形有所不同,贸易环节的渠道库存有所增加,如此一来,消费量出现显著增长,从而对阶段性价格形成支撑。
中华粮网研究员郭春爱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玉米临储收购政策取消,新季玉米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而在今年,玉米市场一反常态,在10月份新玉米上市,新陈对接和季节性供应压力下,玉米价格本应顺势下跌,但因为受到天气影响,华北黄淮地区玉米品质下降,市场价格得到有力支撑。进入11月份,国内玉米市场价格整体呈现稳中上行行情:11月下旬开始,东北、华北玉米价格走势再度出现分歧,区域走势分化明显,即东北产区涨势明显,华北产区维持震荡格局。
对于今年玉米市场行情的新变化,郭春爱认为,在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下,玉米播种面积减少,产量下降,玉米市场新年度将进入产不足需的阶段。加之东北产区玉米品质较好,收购主体增多,出现抢粮现象,售粮进度同比偏快。因受上市初期持续阴雨天气影响,华北黄淮地区霉变发芽现象较多,售粮进度同比偏慢,企业多采购东北玉米。
据了解,随着气温下降和春节的临近,基层农户售粮变现意愿有所增强,再加上企业提前备货结束,后期新粮集中上市压力加大,那么,在未来几个月的时间内,玉米价格还会有大的波动吗?将会有哪些趋势呢?
中华粮网研究员郭春爱坦言,考虑到今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减少导致产量下降,华北部分地区前期受阴雨天气影响粮质下降,加工企业开工率回暖等一系列利好因素影响,新季玉米价格下跌概率也在逐步降低。此外,不排除后期优质玉米价格走高的可能性,“优质优价”现象将更加明显。
有业内人士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显著,体现在价格上,表现为玉米重心不断抬升,市场悲观情绪已经过去。当然,由于临储庞大的旧有库存还要逐步抛向市场,趋势性上涨不易出现。在没有显著的外部因素推动下,2018年玉米总体将维持区间震荡、低点上移的走势。
也有分析指出,玉米去库存是一个相对较长时期的过程,尽管从今年的经验看,拍卖不会明显打压市场价格,但庞大的库存推向市场,玉米期现货要出现趋势性上涨可能性也不大。
产需平衡
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今年东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下降明显,据数据显示,预计2017—2018年度玉米种植面积下降4.5%左右。今年天气理想,玉米单产较高,年度总产量下降1000万吨左右,下降幅度约4%。此外,國家鼓励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玉米需求有所增长,预计增量达到1300万吨,今年产需基本达到平衡状态,若没有临储拍卖,玉米供应将表现得非常紧张。
事实上,玉米临储收购政策退出后,种植面积下降,而需求不断增长,使得年度结转库存下降。业内分析指出,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在去库存完成以前,预计未来玉米产量不会出现明显增长,因此产需缺口将会拉大,需要储备拍卖来弥补缺口。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临储玉米5300万吨左右的量在2018年将成为超期库存,需要抛向市场,2015年临储玉米库存还有1.25亿吨,基于今年的供需情况推导,明年产需缺口大概在2100万吨,足以通过拍卖来弥补。
玉米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玉米产业链条长,覆盖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具有率先实现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先天优势,是培育农业农村新动能的重要增长点。同时,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关系着农民的“钱袋子”和居民的“米袋子”,影响较大,任务艰巨。
近来,围绕玉米种植结构优化,有关部门从生产和消费两端发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主要是“一减三转”。一是源头减量,二是过腹转化,三是加工转化,四是能源转化。
也有业内专家表示,我国燃料乙醇产业诞生的最初目的就是要解决陈化粮问题。随着政府对环保重视程度的提高,燃料乙醇在促进农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调整能源结构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近期多部门联合下发文件,要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此举将进一步刺激燃料乙醇工业的发展,带动玉米消费。
不仅如此,随着玉米价格回归市场,下游养殖业、玉米深加工行业的成本将显著降低,从而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行业热情。多因素、多行业产生的叠加效应,将加快推进玉米去库存。业内人士分析称,我国是一个大国,尽管库存较高,一旦市场预期发生变化,库存消化也会很快,当前玉米去库存速度就大大超出预期。因此,还是要坚持底线思维,把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改革的根本前提,避免粮食出现大的滑坡,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国家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玉米去库存取得了明显效果。国家取消玉米临储收购政策后,农户自发调整种植结构,玉米市场更趋向于市场化、多元化。
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国内玉米产量下降1000万吨左右。与之对应的是,需求继续增加,尤其是深加工行业增长速度较快,玉米开始出现产需平衡的格局,年度结转库存有所下降。
“优质优价”
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临储拍卖玉米累计成交量5740万吨,超出市场预期,在拍卖过程中成交积极,因为部分玉米转化为商业库存,贸易活跃度增加。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过去临储敞开收购时,玉米收割后基本都进入到储备当中,商业库存可被认为维持在最低水平。而临储收购退出后情形有所不同,贸易环节的渠道库存有所增加,如此一来,消费量出现显著增长,从而对阶段性价格形成支撑。
中华粮网研究员郭春爱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玉米临储收购政策取消,新季玉米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而在今年,玉米市场一反常态,在10月份新玉米上市,新陈对接和季节性供应压力下,玉米价格本应顺势下跌,但因为受到天气影响,华北黄淮地区玉米品质下降,市场价格得到有力支撑。进入11月份,国内玉米市场价格整体呈现稳中上行行情:11月下旬开始,东北、华北玉米价格走势再度出现分歧,区域走势分化明显,即东北产区涨势明显,华北产区维持震荡格局。
对于今年玉米市场行情的新变化,郭春爱认为,在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下,玉米播种面积减少,产量下降,玉米市场新年度将进入产不足需的阶段。加之东北产区玉米品质较好,收购主体增多,出现抢粮现象,售粮进度同比偏快。因受上市初期持续阴雨天气影响,华北黄淮地区霉变发芽现象较多,售粮进度同比偏慢,企业多采购东北玉米。
据了解,随着气温下降和春节的临近,基层农户售粮变现意愿有所增强,再加上企业提前备货结束,后期新粮集中上市压力加大,那么,在未来几个月的时间内,玉米价格还会有大的波动吗?将会有哪些趋势呢?
中华粮网研究员郭春爱坦言,考虑到今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减少导致产量下降,华北部分地区前期受阴雨天气影响粮质下降,加工企业开工率回暖等一系列利好因素影响,新季玉米价格下跌概率也在逐步降低。此外,不排除后期优质玉米价格走高的可能性,“优质优价”现象将更加明显。
有业内人士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显著,体现在价格上,表现为玉米重心不断抬升,市场悲观情绪已经过去。当然,由于临储庞大的旧有库存还要逐步抛向市场,趋势性上涨不易出现。在没有显著的外部因素推动下,2018年玉米总体将维持区间震荡、低点上移的走势。
也有分析指出,玉米去库存是一个相对较长时期的过程,尽管从今年的经验看,拍卖不会明显打压市场价格,但庞大的库存推向市场,玉米期现货要出现趋势性上涨可能性也不大。
产需平衡
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今年东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下降明显,据数据显示,预计2017—2018年度玉米种植面积下降4.5%左右。今年天气理想,玉米单产较高,年度总产量下降1000万吨左右,下降幅度约4%。此外,國家鼓励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玉米需求有所增长,预计增量达到1300万吨,今年产需基本达到平衡状态,若没有临储拍卖,玉米供应将表现得非常紧张。
事实上,玉米临储收购政策退出后,种植面积下降,而需求不断增长,使得年度结转库存下降。业内分析指出,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在去库存完成以前,预计未来玉米产量不会出现明显增长,因此产需缺口将会拉大,需要储备拍卖来弥补缺口。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临储玉米5300万吨左右的量在2018年将成为超期库存,需要抛向市场,2015年临储玉米库存还有1.25亿吨,基于今年的供需情况推导,明年产需缺口大概在2100万吨,足以通过拍卖来弥补。
玉米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玉米产业链条长,覆盖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具有率先实现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先天优势,是培育农业农村新动能的重要增长点。同时,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关系着农民的“钱袋子”和居民的“米袋子”,影响较大,任务艰巨。
近来,围绕玉米种植结构优化,有关部门从生产和消费两端发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主要是“一减三转”。一是源头减量,二是过腹转化,三是加工转化,四是能源转化。
也有业内专家表示,我国燃料乙醇产业诞生的最初目的就是要解决陈化粮问题。随着政府对环保重视程度的提高,燃料乙醇在促进农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调整能源结构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近期多部门联合下发文件,要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此举将进一步刺激燃料乙醇工业的发展,带动玉米消费。
不仅如此,随着玉米价格回归市场,下游养殖业、玉米深加工行业的成本将显著降低,从而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行业热情。多因素、多行业产生的叠加效应,将加快推进玉米去库存。业内人士分析称,我国是一个大国,尽管库存较高,一旦市场预期发生变化,库存消化也会很快,当前玉米去库存速度就大大超出预期。因此,还是要坚持底线思维,把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改革的根本前提,避免粮食出现大的滑坡,守住粮食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