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等待被忘记,一如当初等待被记住一样,带着相同的期待和耐心……
1.故事,而不是童话或传说
如果这是一个童话或者一个传说,我想用“很久很久之前”作为开头,但它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至少我希望我能把真实的它记录下来,像我写过的其他真实的故事一样。
这个故事,关于一个女孩儿、一本杂志和一段青春年华。
2.青春一季
女孩儿属于很走运的那一类人,至少在某一方面如此。
她第一次在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时候,她与“青春”二字还有一小步距离,那一刻的喜悦在当时和以后的时光里都无法忘记,也无法用语言形容。她第二次看到自己的文章刊登时,正是在标题里提到的那本杂志上,她是故事的主角之一。
不管哪一次,她都那么幸运,她不像某些作者那样,一次又一次地看着自己的文章石沉大海,许久之后才得以重见天日,或者一直杳无音信——这样的情况也有过,但这是后来的故事了,她前两次投稿都顺利地刊登了。
也许这之间有些东西不该被遗忘:她也曾经受过挫折,毕竟两篇文章发表之间相差了两年多。这些时间无疑是荒废掉了的,这期间她不像过去那样爱看书,写字之于她什么也不是,那时候的她不会想到未来的自己如此钟爱用文字表达情感和讲述经历。
她重新看书(我说的是课外书),是因为一本叫做《中学生博览》的杂志,是的,第二篇文章就发表在这里。
她正在长大,正在成为少女,她渐渐地对童话失去兴趣,她不喜欢被一篇篇考场作文束缚着(尽管那时她的考场作文写得不错)。于是某一天,当她无意中与这本杂志相遇,她便知道自己想要的文字了。
就是它们!那些述说着青春的文章,不正是以文字的形式讲述着年华的美好吗?别人讲述的故事、不一样的经历中往往有着相似的情感,简单而美好。
我想她是具有一定文学天赋的,但最初的时候她并没有想过成为那些文字城堡里的一员。多少日夜,她一直扮演着倾听者的角色。多少春秋,她一直觉得能够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每一个得以在杂志上刊登文章的孩子都是神童。后来,她的文章也以铅字的形式出现在这本杂志上时,这样的想法仍盘旋在她的脑海里——前面说过了,她笃定前两次靠的是运气。
直到她的文章时不时地出现在杂志上之后,她才发现,作者不是天才,编辑不是神仙。
3.生生不息
书籍是一个场所,它让那些喜欢着它的人相聚在一起。她和其他喜欢这本杂志的人,正是因此而相遇。
而且,渐渐的,她被一些人知道,被一些人记住,被一些人认识。
她也说不清楚,三年与二十多本样刊,在一季青春里,蕴藏了多少美好与彷徨。
那一句“我喜欢你的文字”给予了她鼓励,也满足了她的虚荣。尽管她知道那些别人赞扬过的文字达不到她想要的效果,她只想,努力地写出让自己满意的文字,但至今都做不到,也许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旅程,也许一生也无法真正完成。
孩子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关爱,成长进行时的她不是例外的小孩。但她不能一直当小孩子,她是个少女了,尽管她还很年轻,但时间已经把她推到十八岁。她需要正视自己的孤独。
她一直不想承认自己不合群、不懂得与人打交道,但她天性如此。相比之下,她喜欢独处而非与众人一块儿狂欢,她无法欺骗心中的感受。于是她开始躲起来,避开那些找她聊天的小读者们,没有恶意,也不是出于高傲,只是真的不知所措。
她不能永远停驻在名为“少年”的驿站,但她知道,小博是那个驿站的珍藏品。它一直在等待天真的孩子们抵达多愁善感的年龄,等待他们与同龄人分享喜怒哀乐,等待一些人从读者走到作者的位置——哪怕一直是读者也没关系,不能写自己的生活,就看看别人的故事吧,同样美好。
她不是出类拔萃的那类作者,当有人在贴吧上说“我真的不认识这个作者啊”的时候,她只是对着屏幕安静微笑。与此同时,就算她的QQ不再隐身,也不会再有多少读者主动找她聊天了。而且,她在小博上发表的文字也在渐渐减少。
她知道自己将会被遗忘,那些陪伴着她一同长大的人,也会与小博告别,他们之中有的人会记住她,有的人则不会,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当她看到杂志上出现了新作者的名字,而那些作者又那么年轻的时候,她明白了什么叫做“生生不息”。
也许不会淡忘的,唯有那一段轻狂的岁月之中,我们曾经与同一本杂志邂逅。
故事写完后,我把电脑关掉,屏幕的光芒消失之后,显示屏上反射出了她的脸。我对屏幕那一端的自己说:止步的是少年时光,继续的是文字梦想。我依旧年轻,生活才刚刚开始。
编辑/付洋
如果这是一个童话或者一个传说,我想用“很久很久之前”作为开头,但它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至少我希望我能把真实的它记录下来,像我写过的其他真实的故事一样。
这个故事,关于一个女孩儿、一本杂志和一段青春年华。
女孩儿属于很走运的那一类人,至少在某一方面如此。
她第一次在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时候,她与“青春”二字还有一小步距离,那一刻的喜悦在当时和以后的时光里都无法忘记,也无法用语言形容。她第二次看到自己的文章刊登时,正是在标题里提到的那本杂志上,她是故事的主角之一。
不管哪一次,她都那么幸运,她不像某些作者那样,一次又一次地看着自己的文章石沉大海,许久之后才得以重见天日,或者一直杳无音信——这样的情况也有过,但这是后来的故事了,她前两次投稿都顺利地刊登了。
也许这之间有些东西不该被遗忘:她也曾经受过挫折,毕竟两篇文章发表之间相差了两年多。这些时间无疑是荒废掉了的,这期间她不像过去那样爱看书,写字之于她什么也不是,那时候的她不会想到未来的自己如此钟爱用文字表达情感和讲述经历。
她重新看书(我说的是课外书),是因为一本叫做《中学生博览》的杂志,是的,第二篇文章就发表在这里。
她正在长大,正在成为少女,她渐渐地对童话失去兴趣,她不喜欢被一篇篇考场作文束缚着(尽管那时她的考场作文写得不错)。于是某一天,当她无意中与这本杂志相遇,她便知道自己想要的文字了。
就是它们!那些述说着青春的文章,不正是以文字的形式讲述着年华的美好吗?别人讲述的故事、不一样的经历中往往有着相似的情感,简单而美好。
我想她是具有一定文学天赋的,但最初的时候她并没有想过成为那些文字城堡里的一员。多少日夜,她一直扮演着倾听者的角色。多少春秋,她一直觉得能够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每一个得以在杂志上刊登文章的孩子都是神童。后来,她的文章也以铅字的形式出现在这本杂志上时,这样的想法仍盘旋在她的脑海里——前面说过了,她笃定前两次靠的是运气。
直到她的文章时不时地出现在杂志上之后,她才发现,作者不是天才,编辑不是神仙。
书籍是一个场所,它让那些喜欢着它的人相聚在一起。她和其他喜欢这本杂志的人,正是因此而相遇。
而且,渐渐的,她被一些人知道,被一些人记住,被一些人认识。
她也说不清楚,三年与二十多本样刊,在一季青春里,蕴藏了多少美好与彷徨。
那一句“我喜欢你的文字”给予了她鼓励,也满足了她的虚荣。尽管她知道那些别人赞扬过的文字达不到她想要的效果,她只想,努力地写出让自己满意的文字,但至今都做不到,也许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旅程,也许一生也无法真正完成。
孩子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关爱,成长进行时的她不是例外的小孩。但她不能一直当小孩子,她是个少女了,尽管她还很年轻,但时间已经把她推到十八岁。她需要正视自己的孤独。
她一直不想承认自己不合群、不懂得与人打交道,但她天性如此。相比之下,她喜欢独处而非与众人一块儿狂欢,她无法欺骗心中的感受。于是她开始躲起来,避开那些找她聊天的小读者们,没有恶意,也不是出于高傲,只是真的不知所措。
她不能永远停驻在名为“少年”的驿站,但她知道,小博是那个驿站的珍藏品。它一直在等待天真的孩子们抵达多愁善感的年龄,等待他们与同龄人分享喜怒哀乐,等待一些人从读者走到作者的位置——哪怕一直是读者也没关系,不能写自己的生活,就看看别人的故事吧,同样美好。
她不是出类拔萃的那类作者,当有人在贴吧上说“我真的不认识这个作者啊”的时候,她只是对着屏幕安静微笑。与此同时,就算她的QQ不再隐身,也不会再有多少读者主动找她聊天了。而且,她在小博上发表的文字也在渐渐减少。
她知道自己将会被遗忘,那些陪伴着她一同长大的人,也会与小博告别,他们之中有的人会记住她,有的人则不会,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当她看到杂志上出现了新作者的名字,而那些作者又那么年轻的时候,她明白了什么叫做“生生不息”。
也许不会淡忘的,唯有那一段轻狂的岁月之中,我们曾经与同一本杂志邂逅。
故事写完后,我把电脑关掉,屏幕的光芒消失之后,显示屏上反射出了她的脸。我对屏幕那一端的自己说:止步的是少年时光,继续的是文字梦想。我依旧年轻,生活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