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力量,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要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需建设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去支撑。文章重点分析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阐述建设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对策。
关键词:职业素养;校企文化融合;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0-24
作者简介:徐勇军(1978—),男,广东河源人,高级讲师,本科,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及校企合作。
一、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现状
1.缺乏体现技工院校特色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文化
一是没有属于自己独有的校本精神文化,校本精神文化不定化、不明确化,一年一个口号,一时一个理念,学校成了某些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的“贩卖场”和“作秀场”;二是校本精神文化不注意积淀和继承,一个校长一个理念,今天一口号明天一想法;三是不注意凝练和提升,校本精神文化千校一面,共性多、个性少,口号多、内涵少,层次低,水平不高,缺乏有思想、有创见、有个性、有特点,高度凝练的能激发全体师生员工使命感、归属感、集体荣誉感的校本精神文化;四是在校训方面存在类似“团结奋进、求实创新”“团结、勤奋、开拓、创新”等千篇一律的口号。
2.缺乏体现技工院校特色的校园建筑、人文景观文化
一是部分技工院校建筑凌乱,缺乏整体性,不够和谐。如部分学校没有认真研究确定自己学校的办学定位,人物雕塑与技工教育不协调,有的技工学校雕塑的是政治家、数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等,如孔子、华罗庚。这些本应该是研究性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追求,不太适合技工教育办学方向。二是物质文化主题不突出,在传统性和职业性两大主题的建设不够,没有突出传统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学校传统,以及职业性——职业精神和职业氛围。
3.缺乏体现技工院校特色的管理制度、规章制度文化
一是制度“空壳化”。不少的技工院校规章制度很多,但究其实效,往往落得一纸空文,有形无实,未能成为师生共遵的行为规范,未能为大多数师生所实行。二是制度“去职业化”,也就是部分技工院校的规章制度与普通中学的规章制度没什么差别,没有吸收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优良的文化因子,没能充分体现技工院校制度文化的职业特色。
4.缺乏体现技工院校特色的职业活动行为文化
调查发现,大部分技工院校校园文化活动较一般普通中学活跃,但活动多不等于有效。一是活动层次不高,大多是唱唱歌、跳跳舞、打打球,纯粹为活动而活动,或者说活动的目的很功利,很低层,只是为了让学生发泄剩余精力,不闹事不出事。二是活动管理和服务不到位,很多学生社团自生自灭,得不到有力的扶持和培育,很多学生活动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指导和支持。三是活动特色不突出,很多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是人有我也有,未能因应学校的专业实际、学生特点和校本资源,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打造属于自己的活动品牌。
二、构建校企文化融合的校园文化和培养职业素养的途径
1.建立与企业文化融合的精神文化,发挥其引领作用
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为其全部或部分教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与文化观念,表现为学校风气、学校传统等”。它包括学校的精神、价值观、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外在形象,支撑着整个校园文化体系。
(1)要加强学校文化标识的建设。文化标识包括校训、校徽、校歌等文化标识是一所学校的文化符号,能很好地昭示办学思想,彰显办学特色,张扬文化品位。
(2)要加强校史文化建设。校史文化包括学校在办学实践中积聚下来的有形和无形的资产,它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影响力、穿透力和辐射力。学校应注重教育叙事,做好校史编纂、大事记的编制、纪念物的收藏、教师录及校友录的编制、班级集体毕业相片收集、先进人物事迹和校园鲜活故事的收集与成册等校史文化建设工作,立足于学校发展的点滴,尽可能使校史文化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每个师生的感同身受。
(3)加强学校文化典型的建设。技工院校要树立校园“英雄”。所谓“英雄”:即校长品牌、优秀教师和班主任、学生楷模,他们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形象代表,这是一种真实感人的文化力量,如旗帜般指引和带领全校师生力争上游。当然,学校“英雄”的选取不能仅仅局限于圣贤、伟人、诗人、社会先锋人物和模范人物,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从学生身边的同伴或师长、校友选取,从而在这些可亲、可信、可敬的“英雄”身上把校本精神文化进一步具体化、人格化、形象化,引发学生对这些“英雄”的积极情感,学习他们身上隐含的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从而使校本精神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2.建立与企业文化融合的物质文化,发挥其熏陶作用
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层面,主要指师生生活和工作学习的环境。它包含学校整体布局、学校建筑、形象标志、艺术景点、文化走廊、雕塑、标语、图画等,这些都是育人的必备物质载体和环境。
(1)突出校园建筑的整体性。校园建设特别是新校区的建设要依据整体建设的思想,规划统一、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尽可能做到因地制宜、整齐有序、错落有致,讲求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人文与环境巧妙相融。要特别重视人文景观的建设,通过校园雕塑、文化长廊(包括企业文化长廊)等,美化校园文化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在建设人物雕塑时,需建设与技工院校相吻合的人物雕塑,如魯班、蔡伦、欧冶子、黄道婆等。
(2)突出职业文化。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专业人才,要突出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故此,在环境文化中突出职业要素,吸纳服务、创新、诚信、敬业、守纪、团队建设等职业文化的元素和精髓,有机融合于环境文化建设中。在宣传教育上,如文化走廊建设方面,可建立企业文化长廊、优秀技工画廊、技能英雄榜,张贴职业教育发展标志人物、科技创新杰出代表以及大国工匠、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创业典型等画像,广泛宣传富有职业精神的名言名句、优秀企业家语录、优秀员工和优秀毕业生典型事迹。在建筑风格和内部布局上,可以参照优秀工厂或企业模式,融教室、实训、实验、生产、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教学多功能场所,使校园处处沐浴在企业文化之中,使师生目之所触、行之所至都是一道文化风景,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3)引企入校,将车间搬进校园。学校为企业提供车间场地,将企业的生产车间引进校园,企业在学校进行生产,学生在企业进行实习,直接强化优秀企业文化的渗透。
3.建立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制度文化,发挥其规范作用
制度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学校组织结构和所制定的、起规范保证作用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度文化建设需要科学规划、加强建设、大胆创新,从制度上保证优秀知名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1)实训车间的管理制度与企业融合。按照企业生产的场景进行布置,张贴“生产流程”“安全操作规程”,工具器材规范摆放,让学生进入实训车间犹如置身于企业生产车间。要求学生统一穿着工作服装带工具包、凭卡进“车间”上岗,并规定实习场所管理按企业“7S”管理方法,营造仿真的企业场景,营造“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的职业氛围,让身处其中的师生员工职业素养不断地发酵、内化及养成。
(2)校园制度与企业制度有机融合。参照企业制度制订校纪校规,组织学生学习企业《员工手册》,让学生将优秀企业的员工守则与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对照学习,让学生明白“今天学校对你的要求,就是明天企业对你的要求”;将企业的管理理念、规章制度等融入学生的日常管理,让学生尽早熟悉企业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安全生产、劳动保护、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3)在班级管理模式上与企业管理模式融合。参照“企业式班级管理模式”实施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把企业的制度、措施、办法等尝试迁移到班级管理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优良的个性。
4.建立与企业文化融合的行为文化,发挥其实践作用
行为文化就是指学校教职员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学校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价值观的折射。行为文化的建设,要以职场文化建设为重点,深化校企合作,采用多种形式实现文化对接和融合,共同构建与优秀企业文化融合的校园文化。
(1)要解决好校园文化活动的定位问题。笔者认为,学校应解放思想,大胆突破传统教育常规,主动将校园文化活动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范围,重新设计、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注重活动的设计、目的、内容、形式等,构建一个生机勃勃的文化生态系统。学校应大胆改革学生评价机制,尝试将学生校园文化活動表现与学业成绩、操行评定相挂钩,让学生通过活动,发现特长、发挥潜能、发展个性、增强自信、增长技能、增进合作。
(2)要组织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一是组织好常规性活动,统筹安排好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技能节、暑期“三下乡”青年志愿者、专题教育等活动,明确目标、保证实效;二是要开展好职业技能类活动,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按照职业素质要求,积极开展专业技能的训练、观摩、交流、竞赛等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3)要大力抓好特色活动。充分利用当地的社会文化资源和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培育和发展好具有地域文化特点和校本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校本活动品牌。
(4)要建设好学生社团。在指导教师、活动经费、活动场地、活动内容、外出交流、绩效评估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社团引导、支持、管理和服务力度,扩大社团影响,强化社团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功能。
总之,技工院校需结合专业特点和学校办学定位,找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点、切入点、注重文化的融合,突出特点,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取得显著的成效。构建校企文化融合的校园文化,重点是落实在实践上,关键是落实在行动上,目的是落实在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上。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去引领、熏陶、规范、实践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及早成为合格的、有职业素养的职业人。
参考文献:
[1]邝邦洪.问题与对策:中职德育实效性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01-110.
[2]汪永智.中职德育调查与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12-115.
关键词:职业素养;校企文化融合;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0-24
作者简介:徐勇军(1978—),男,广东河源人,高级讲师,本科,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及校企合作。
一、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现状
1.缺乏体现技工院校特色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文化
一是没有属于自己独有的校本精神文化,校本精神文化不定化、不明确化,一年一个口号,一时一个理念,学校成了某些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的“贩卖场”和“作秀场”;二是校本精神文化不注意积淀和继承,一个校长一个理念,今天一口号明天一想法;三是不注意凝练和提升,校本精神文化千校一面,共性多、个性少,口号多、内涵少,层次低,水平不高,缺乏有思想、有创见、有个性、有特点,高度凝练的能激发全体师生员工使命感、归属感、集体荣誉感的校本精神文化;四是在校训方面存在类似“团结奋进、求实创新”“团结、勤奋、开拓、创新”等千篇一律的口号。
2.缺乏体现技工院校特色的校园建筑、人文景观文化
一是部分技工院校建筑凌乱,缺乏整体性,不够和谐。如部分学校没有认真研究确定自己学校的办学定位,人物雕塑与技工教育不协调,有的技工学校雕塑的是政治家、数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等,如孔子、华罗庚。这些本应该是研究性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追求,不太适合技工教育办学方向。二是物质文化主题不突出,在传统性和职业性两大主题的建设不够,没有突出传统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学校传统,以及职业性——职业精神和职业氛围。
3.缺乏体现技工院校特色的管理制度、规章制度文化
一是制度“空壳化”。不少的技工院校规章制度很多,但究其实效,往往落得一纸空文,有形无实,未能成为师生共遵的行为规范,未能为大多数师生所实行。二是制度“去职业化”,也就是部分技工院校的规章制度与普通中学的规章制度没什么差别,没有吸收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优良的文化因子,没能充分体现技工院校制度文化的职业特色。
4.缺乏体现技工院校特色的职业活动行为文化
调查发现,大部分技工院校校园文化活动较一般普通中学活跃,但活动多不等于有效。一是活动层次不高,大多是唱唱歌、跳跳舞、打打球,纯粹为活动而活动,或者说活动的目的很功利,很低层,只是为了让学生发泄剩余精力,不闹事不出事。二是活动管理和服务不到位,很多学生社团自生自灭,得不到有力的扶持和培育,很多学生活动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指导和支持。三是活动特色不突出,很多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是人有我也有,未能因应学校的专业实际、学生特点和校本资源,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打造属于自己的活动品牌。
二、构建校企文化融合的校园文化和培养职业素养的途径
1.建立与企业文化融合的精神文化,发挥其引领作用
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为其全部或部分教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与文化观念,表现为学校风气、学校传统等”。它包括学校的精神、价值观、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外在形象,支撑着整个校园文化体系。
(1)要加强学校文化标识的建设。文化标识包括校训、校徽、校歌等文化标识是一所学校的文化符号,能很好地昭示办学思想,彰显办学特色,张扬文化品位。
(2)要加强校史文化建设。校史文化包括学校在办学实践中积聚下来的有形和无形的资产,它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影响力、穿透力和辐射力。学校应注重教育叙事,做好校史编纂、大事记的编制、纪念物的收藏、教师录及校友录的编制、班级集体毕业相片收集、先进人物事迹和校园鲜活故事的收集与成册等校史文化建设工作,立足于学校发展的点滴,尽可能使校史文化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每个师生的感同身受。
(3)加强学校文化典型的建设。技工院校要树立校园“英雄”。所谓“英雄”:即校长品牌、优秀教师和班主任、学生楷模,他们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形象代表,这是一种真实感人的文化力量,如旗帜般指引和带领全校师生力争上游。当然,学校“英雄”的选取不能仅仅局限于圣贤、伟人、诗人、社会先锋人物和模范人物,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从学生身边的同伴或师长、校友选取,从而在这些可亲、可信、可敬的“英雄”身上把校本精神文化进一步具体化、人格化、形象化,引发学生对这些“英雄”的积极情感,学习他们身上隐含的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从而使校本精神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2.建立与企业文化融合的物质文化,发挥其熏陶作用
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层面,主要指师生生活和工作学习的环境。它包含学校整体布局、学校建筑、形象标志、艺术景点、文化走廊、雕塑、标语、图画等,这些都是育人的必备物质载体和环境。
(1)突出校园建筑的整体性。校园建设特别是新校区的建设要依据整体建设的思想,规划统一、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尽可能做到因地制宜、整齐有序、错落有致,讲求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人文与环境巧妙相融。要特别重视人文景观的建设,通过校园雕塑、文化长廊(包括企业文化长廊)等,美化校园文化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在建设人物雕塑时,需建设与技工院校相吻合的人物雕塑,如魯班、蔡伦、欧冶子、黄道婆等。
(2)突出职业文化。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专业人才,要突出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故此,在环境文化中突出职业要素,吸纳服务、创新、诚信、敬业、守纪、团队建设等职业文化的元素和精髓,有机融合于环境文化建设中。在宣传教育上,如文化走廊建设方面,可建立企业文化长廊、优秀技工画廊、技能英雄榜,张贴职业教育发展标志人物、科技创新杰出代表以及大国工匠、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创业典型等画像,广泛宣传富有职业精神的名言名句、优秀企业家语录、优秀员工和优秀毕业生典型事迹。在建筑风格和内部布局上,可以参照优秀工厂或企业模式,融教室、实训、实验、生产、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教学多功能场所,使校园处处沐浴在企业文化之中,使师生目之所触、行之所至都是一道文化风景,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3)引企入校,将车间搬进校园。学校为企业提供车间场地,将企业的生产车间引进校园,企业在学校进行生产,学生在企业进行实习,直接强化优秀企业文化的渗透。
3.建立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制度文化,发挥其规范作用
制度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学校组织结构和所制定的、起规范保证作用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度文化建设需要科学规划、加强建设、大胆创新,从制度上保证优秀知名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1)实训车间的管理制度与企业融合。按照企业生产的场景进行布置,张贴“生产流程”“安全操作规程”,工具器材规范摆放,让学生进入实训车间犹如置身于企业生产车间。要求学生统一穿着工作服装带工具包、凭卡进“车间”上岗,并规定实习场所管理按企业“7S”管理方法,营造仿真的企业场景,营造“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的职业氛围,让身处其中的师生员工职业素养不断地发酵、内化及养成。
(2)校园制度与企业制度有机融合。参照企业制度制订校纪校规,组织学生学习企业《员工手册》,让学生将优秀企业的员工守则与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对照学习,让学生明白“今天学校对你的要求,就是明天企业对你的要求”;将企业的管理理念、规章制度等融入学生的日常管理,让学生尽早熟悉企业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安全生产、劳动保护、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3)在班级管理模式上与企业管理模式融合。参照“企业式班级管理模式”实施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把企业的制度、措施、办法等尝试迁移到班级管理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优良的个性。
4.建立与企业文化融合的行为文化,发挥其实践作用
行为文化就是指学校教职员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学校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价值观的折射。行为文化的建设,要以职场文化建设为重点,深化校企合作,采用多种形式实现文化对接和融合,共同构建与优秀企业文化融合的校园文化。
(1)要解决好校园文化活动的定位问题。笔者认为,学校应解放思想,大胆突破传统教育常规,主动将校园文化活动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范围,重新设计、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注重活动的设计、目的、内容、形式等,构建一个生机勃勃的文化生态系统。学校应大胆改革学生评价机制,尝试将学生校园文化活動表现与学业成绩、操行评定相挂钩,让学生通过活动,发现特长、发挥潜能、发展个性、增强自信、增长技能、增进合作。
(2)要组织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一是组织好常规性活动,统筹安排好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技能节、暑期“三下乡”青年志愿者、专题教育等活动,明确目标、保证实效;二是要开展好职业技能类活动,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按照职业素质要求,积极开展专业技能的训练、观摩、交流、竞赛等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3)要大力抓好特色活动。充分利用当地的社会文化资源和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培育和发展好具有地域文化特点和校本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校本活动品牌。
(4)要建设好学生社团。在指导教师、活动经费、活动场地、活动内容、外出交流、绩效评估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社团引导、支持、管理和服务力度,扩大社团影响,强化社团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功能。
总之,技工院校需结合专业特点和学校办学定位,找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点、切入点、注重文化的融合,突出特点,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取得显著的成效。构建校企文化融合的校园文化,重点是落实在实践上,关键是落实在行动上,目的是落实在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上。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去引领、熏陶、规范、实践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及早成为合格的、有职业素养的职业人。
参考文献:
[1]邝邦洪.问题与对策:中职德育实效性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01-110.
[2]汪永智.中职德育调查与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