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产后抑郁筛查及心理干预模式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7年4月在我院分娩后被纳入社康中心管理的产妇共6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产妇分为两组。于产妇产后14d以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情况进行产后抑郁筛查。对照组根据筛查结果予以产妇常规产后访视、健康教育和产后护理干预,在此基础上研究组予以心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产后42d抑郁程度和抑郁病情转归情况,以匹茨堡睡眠量表(PSQI)评估睡眠质量、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两组产妇产后自我效能感进行评估。结果产后14d两组产妇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2d,对照组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EP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产后抑郁筛查,可及早发现产后抑郁倾向,对产后抑郁的产妇实施综合性心理干预,可促使产后抑郁患者的良性转归,利于改善其产后睡眠质量和自我效能感。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产后抑郁;心理干预;筛查;自我效能
[中图分类号]R74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17-104-04
产后抑郁是产后发生的以持久性情绪低落為主要特征的心境障碍,严重时可发展为抑郁症,不仅危害产妇的身心健康,而且易导致婴儿的认知能力、情感、性格、行为障碍以及家庭关系的不和谐,严重者还有自杀和杀婴倾向。围产期由于女性激素的变化及生理心理改变,是抑郁症发病的高峰期。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患病率可高达10%左右,具有高发病、高复发、高致残和高自杀率的特点。目前产后访视,对产妇的心理问题关注较少,多对新生儿喂养和生理健康较为关注。因此如何关注产妇心理状况、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率,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在产后访视工作中同时开展产妇抑郁筛查成为我们关注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选择在我院分娩后被纳入社康中心管理的部分产妇为观察对象,探讨社区产后抑郁筛查及心理干预模式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2月~2017年4月在我院分娩后被纳入社康中心管理的产妇共6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产妇分为两组。研究组中300例;年龄23-34岁,平均(28.6±2.4)岁;经产妇102例,初产妇198例;剖宫产144例,自然分娩156例。对照组300例,年龄24-33岁,平均(28.6±2.4)岁;经产妇104例,初产妇196例;剖宫产146例,自然分娩154例。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意识清醒;足月分娩;均为高中以上学历,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均对本研究知情,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完整者;伴有精神病家族史或精神病史者;认知功能障碍者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抑郁筛查 产后访视人员进行产后抑郁筛查知识的相关培训。由产后访视人员于两组产妇产后14d进行家访。根据EPDS标准评分情况对两组产妇进行筛查,EPDS评分≥13分为抑郁阳性,表明产妇存在明显的抑郁情况;EPDS评分为10-12分,表明产妇可能有抑郁情绪;EPDS评分<10分,表明产妇无抑郁情绪,分数越高则产妇抑郁程度越严重。针对筛查EPDS评分≥13分且临床症状重的产妇,需进行心理专科门诊确诊,并予以针对性的心理干预;针对可能有抑郁情绪的产妇需转诊区妇幼保健院,根据产妇心理问题、基础情况及健康需求等,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咨询方案和自我管理方案。
1.2.2干预措施 对照组实施常规产后访视、健康教育和产后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心理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1)支持性心理干预。避免对产妇提及敏感问题,包括产后体形恢复、孩子会加重家庭经济负担等;予以产妇精神上的支持,减轻其心理压力;引导产妇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2)认知心理干预。告知产妇口腔、脐部、臀部护理措施以及包裹、喂养、洗澡等婴儿照顾方式;并向产妇宣教婴儿保健要点及合理的营养膳食搭配措施,使产妇充分掌握育婴技巧,减轻其心理负担,使产妇顺利实现角色转换;指导产妇做好婴儿早期教育,包括抚摸、游泳等,告知其对婴儿成长进行记录,及时发现婴儿进步,增加产妇成就感与充实感。(3)家庭支持干预。注重家庭气氛,告知产妇家属密切关注产妇情绪变化,避免自身恶劣情绪感染产妇情绪。加强伴侣教育,加强产妇丈夫自身责任感,及时疏通产妇不良情绪,丰富其业余生活;鼓励其多陪伴和呵护产妇。
1.3观察指标
根据EPDS评分标准,对两组产妇产后14d、42d的抑郁情况进行评估。包括抑郁病情转归情况和抑郁程度。参考PSQI评分标准,对两组产妇产后14d、42d睡眠质量进行评估,内容包括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入睡时间、催眠药物、日间功能等方面,总分为21分,分数高低与睡眠质量呈反比。参考GSES评分标准评估两组产妇产后14d、42d自我效能感,分数越高则自我效能感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描述。基本方法如下:抑郁程度、睡眠质量、自我效能感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f检验;抑郁病情的转归情况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设置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抑郁程度比较
两组产妇产后14d EP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2d两组产妇EPDS评分与产后14d相比均有明显改善,研究组EPDS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产妇抑郁病情的转归情况比较
两组产妇产后14d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2d研究组抑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产妇睡眠质量比较
两组产妇产后14d 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较产后14d,两组产妇产后42dPSQI评分均有明显改善,研究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产妇自我效能感比较
两组产妇产后14d GS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较产后14d,两组产妇产后42d GSE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研究组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討论
抑郁症为临床心境障碍之一,发病率约为10%。在抑郁症的发病患者中男女比例约为1:2。女性越来越多的患有心理问题可能与以下两点因素有关:(1)与现代社会生活压力较大有关;(2)怀孕、生产会使其内分泌及激素水平产生较大的波动,易出现情绪和精神分娩的问题。随着社会竞争越发激烈,生活压力增加,当妻子生育不工作时,会加剧丈夫的压力,需更加积极地工作,容易忽视对妻子的关心;急需关爱、尚未完全适应身份转变的女性,可能会产生强烈的被忽视感,敏感多疑,而后发生产后抑郁。产后抑郁发病高峰为产后第7周,以焦躁、恐惧、易怒为主要表现,会对自身健康及新生儿健康产生过度的担忧,无法对新生儿进行正常的照顾,以致出现嗜睡及错乱状态。
诱发产妇产后抑郁的因素有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点:(1)既往有精神病理问题;(2)婚姻关系不好;(3)产前存在抑郁情绪;(4)没有适当的社会支持;(5)出现新生儿科和产科并发症;(6)家庭收入低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为社会心理因素。目前产后访视工作多以新生儿喂养及生理健康为主,对产妇心理健康关注较少。本研究针对在我院分娩后被纳入社康中心管理的部分产妇进行追踪随访,产妇产后患有抑郁约有22.17%。经干预,产后42d,研究组抑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EPDS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产后抑郁筛查能早期发现产妇产后是否患有抑郁倾向,针对有抑郁倾向的产妇实施综合性的心理干预,能抑制产妇病情发展,促进其良性转归。部分学者研究显示,产妇产后睡眠质量的高低,能间接反映产后抑郁程度。本研究中,研究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对产后患有抑郁症的产妇实施综合性心理干预,能改善患者产后睡眠质量和自我效能感,利于降低产后抑郁程度。综合性心理护理干预中告知产妇自身护理措施和照顾婴儿方式,使产妇充分掌握育婴技巧,利于减轻其负面心理,能促进产妇对自身心理、生理活动等控制,进而增强自我效能感。此外,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有利于增强产妇对健康认知水平。心理干预中以多个方面出发,包括心理、社会、生理、技巧,对产妇实施针对性、全方位的帮助,促进产妇正确认知自身角色的转变;同时告知产妇及其家属疏通产妇不良情绪的方式,尽早发现、干预产妇心理问题,避免产妇抑郁严重化。同时,告知产妇婴儿心理发育特点及管教措施,指导产妇做好婴儿早期教育并记录婴儿成长情况,不仅能增加产妇成就感与充实感,改善产妇抑郁病情,还能有效减少产后抑郁对婴儿的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通过产后抑郁筛查,可及早发现产后抑郁倾向,对产后抑郁的产妇实施综合性心理干预,能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与发展,促使产后抑郁患者的良性转归,利于改善其产后睡眠质量和自我效能感,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收稿日期:2017-07-15)
[关键词]产后抑郁;心理干预;筛查;自我效能
[中图分类号]R74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17-104-04
产后抑郁是产后发生的以持久性情绪低落為主要特征的心境障碍,严重时可发展为抑郁症,不仅危害产妇的身心健康,而且易导致婴儿的认知能力、情感、性格、行为障碍以及家庭关系的不和谐,严重者还有自杀和杀婴倾向。围产期由于女性激素的变化及生理心理改变,是抑郁症发病的高峰期。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患病率可高达10%左右,具有高发病、高复发、高致残和高自杀率的特点。目前产后访视,对产妇的心理问题关注较少,多对新生儿喂养和生理健康较为关注。因此如何关注产妇心理状况、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率,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在产后访视工作中同时开展产妇抑郁筛查成为我们关注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选择在我院分娩后被纳入社康中心管理的部分产妇为观察对象,探讨社区产后抑郁筛查及心理干预模式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2月~2017年4月在我院分娩后被纳入社康中心管理的产妇共6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产妇分为两组。研究组中300例;年龄23-34岁,平均(28.6±2.4)岁;经产妇102例,初产妇198例;剖宫产144例,自然分娩156例。对照组300例,年龄24-33岁,平均(28.6±2.4)岁;经产妇104例,初产妇196例;剖宫产146例,自然分娩154例。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意识清醒;足月分娩;均为高中以上学历,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均对本研究知情,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完整者;伴有精神病家族史或精神病史者;认知功能障碍者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抑郁筛查 产后访视人员进行产后抑郁筛查知识的相关培训。由产后访视人员于两组产妇产后14d进行家访。根据EPDS标准评分情况对两组产妇进行筛查,EPDS评分≥13分为抑郁阳性,表明产妇存在明显的抑郁情况;EPDS评分为10-12分,表明产妇可能有抑郁情绪;EPDS评分<10分,表明产妇无抑郁情绪,分数越高则产妇抑郁程度越严重。针对筛查EPDS评分≥13分且临床症状重的产妇,需进行心理专科门诊确诊,并予以针对性的心理干预;针对可能有抑郁情绪的产妇需转诊区妇幼保健院,根据产妇心理问题、基础情况及健康需求等,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咨询方案和自我管理方案。
1.2.2干预措施 对照组实施常规产后访视、健康教育和产后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心理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1)支持性心理干预。避免对产妇提及敏感问题,包括产后体形恢复、孩子会加重家庭经济负担等;予以产妇精神上的支持,减轻其心理压力;引导产妇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2)认知心理干预。告知产妇口腔、脐部、臀部护理措施以及包裹、喂养、洗澡等婴儿照顾方式;并向产妇宣教婴儿保健要点及合理的营养膳食搭配措施,使产妇充分掌握育婴技巧,减轻其心理负担,使产妇顺利实现角色转换;指导产妇做好婴儿早期教育,包括抚摸、游泳等,告知其对婴儿成长进行记录,及时发现婴儿进步,增加产妇成就感与充实感。(3)家庭支持干预。注重家庭气氛,告知产妇家属密切关注产妇情绪变化,避免自身恶劣情绪感染产妇情绪。加强伴侣教育,加强产妇丈夫自身责任感,及时疏通产妇不良情绪,丰富其业余生活;鼓励其多陪伴和呵护产妇。
1.3观察指标
根据EPDS评分标准,对两组产妇产后14d、42d的抑郁情况进行评估。包括抑郁病情转归情况和抑郁程度。参考PSQI评分标准,对两组产妇产后14d、42d睡眠质量进行评估,内容包括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入睡时间、催眠药物、日间功能等方面,总分为21分,分数高低与睡眠质量呈反比。参考GSES评分标准评估两组产妇产后14d、42d自我效能感,分数越高则自我效能感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描述。基本方法如下:抑郁程度、睡眠质量、自我效能感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f检验;抑郁病情的转归情况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设置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抑郁程度比较
两组产妇产后14d EP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2d两组产妇EPDS评分与产后14d相比均有明显改善,研究组EPDS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产妇抑郁病情的转归情况比较
两组产妇产后14d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2d研究组抑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产妇睡眠质量比较
两组产妇产后14d 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较产后14d,两组产妇产后42dPSQI评分均有明显改善,研究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产妇自我效能感比较
两组产妇产后14d GS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较产后14d,两组产妇产后42d GSE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研究组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討论
抑郁症为临床心境障碍之一,发病率约为10%。在抑郁症的发病患者中男女比例约为1:2。女性越来越多的患有心理问题可能与以下两点因素有关:(1)与现代社会生活压力较大有关;(2)怀孕、生产会使其内分泌及激素水平产生较大的波动,易出现情绪和精神分娩的问题。随着社会竞争越发激烈,生活压力增加,当妻子生育不工作时,会加剧丈夫的压力,需更加积极地工作,容易忽视对妻子的关心;急需关爱、尚未完全适应身份转变的女性,可能会产生强烈的被忽视感,敏感多疑,而后发生产后抑郁。产后抑郁发病高峰为产后第7周,以焦躁、恐惧、易怒为主要表现,会对自身健康及新生儿健康产生过度的担忧,无法对新生儿进行正常的照顾,以致出现嗜睡及错乱状态。
诱发产妇产后抑郁的因素有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点:(1)既往有精神病理问题;(2)婚姻关系不好;(3)产前存在抑郁情绪;(4)没有适当的社会支持;(5)出现新生儿科和产科并发症;(6)家庭收入低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为社会心理因素。目前产后访视工作多以新生儿喂养及生理健康为主,对产妇心理健康关注较少。本研究针对在我院分娩后被纳入社康中心管理的部分产妇进行追踪随访,产妇产后患有抑郁约有22.17%。经干预,产后42d,研究组抑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EPDS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产后抑郁筛查能早期发现产妇产后是否患有抑郁倾向,针对有抑郁倾向的产妇实施综合性的心理干预,能抑制产妇病情发展,促进其良性转归。部分学者研究显示,产妇产后睡眠质量的高低,能间接反映产后抑郁程度。本研究中,研究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对产后患有抑郁症的产妇实施综合性心理干预,能改善患者产后睡眠质量和自我效能感,利于降低产后抑郁程度。综合性心理护理干预中告知产妇自身护理措施和照顾婴儿方式,使产妇充分掌握育婴技巧,利于减轻其负面心理,能促进产妇对自身心理、生理活动等控制,进而增强自我效能感。此外,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有利于增强产妇对健康认知水平。心理干预中以多个方面出发,包括心理、社会、生理、技巧,对产妇实施针对性、全方位的帮助,促进产妇正确认知自身角色的转变;同时告知产妇及其家属疏通产妇不良情绪的方式,尽早发现、干预产妇心理问题,避免产妇抑郁严重化。同时,告知产妇婴儿心理发育特点及管教措施,指导产妇做好婴儿早期教育并记录婴儿成长情况,不仅能增加产妇成就感与充实感,改善产妇抑郁病情,还能有效减少产后抑郁对婴儿的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通过产后抑郁筛查,可及早发现产后抑郁倾向,对产后抑郁的产妇实施综合性心理干预,能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与发展,促使产后抑郁患者的良性转归,利于改善其产后睡眠质量和自我效能感,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收稿日期:2017-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