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考校研究——以中华书局点校本为中心

来源 :中国典籍与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zo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籍考校研究,是从事学术研究特别是古代典籍研究的起点,一直是古籍整理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享有盛誉的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为中心,从古籍整理学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校勘学、版本学、语言‘学和文化史等方面的知识,参考相关资料,对《汉书》进行较为系统的考校研究。它是《汉书》文献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构成“汉书学”的基本内容,实际上是《汉书》研究的一项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本文论述了《汉书》考校研究的意义,探讨了《汉书》考校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通过中华书局点校本与底本王先谦《补注》本的重新覆校,举例说明点校本存在的径改、径增、径删等诸多不合古籍整理规范的暗改现象,分析了点校本在学术成果吸收及文字校勘处理方面存在的一些疏漏与不足,供大家讨论。 本文认为,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确实存在着底本校对不精,某些文字处理不合古籍整理规范,漏校、误校、误排不少,已有研究成果吸收不够,多据殿本暗改底本,标点可商之处不少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有必要在古籍整理理论和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鉴别,正本清源,求实存真,对《汉书》文本重新进行较为全面的宏观考察和微观分析,探讨其中存在的史料、底本、校勘、标点等各种问题,为今后编纂《汉书》新整理本做一些基础性工作,为今后开展全面的《汉书》异文研究积累资料。这是新世纪《汉书》整理研究工作向纵深发展并争取获得突破性进展的需要,也是丰富古籍整理学基础理论特别是完善校勘研究理论的需要。2l世纪需要更加科学严密、更能体现当代“汉书学”研究水平的《汉书》新校本。
其他文献
本文从“文史互证”的角度,以“史学与经学的不同视野”为问题讨论的前提,具体探析两《唐书.顺宗本经》取材韩愈《顺宗实录》的不同考量因素。 In this paper, from the per
发挥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历来是我们党高度重视的工作。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更加重视舆论监督工作,在2003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专门用了一个章节阐
现场直播是随着广播电视技术进步而出现的一种节目形态,它具有与新闻事件同步传播的特点,把新闻的时效性发挥到了极致.由于选题重大,同时现场氛围浓厚,更容易吸引受众的注意
美国研究新媒体的学者罗杰·菲德勒指出,媒介形态变化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共同演进和共同生存的原则,即一切形式的传播媒介都在一个不断扩大、复杂的自适应系统以内共同相处和共
“瑴”与“(瑴)”一笔之差,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字.rn“瑴”音jué,双玉谓之瑴.注曰:“瑴,玨或从(嗀).”中云:“春,虢公、晋侯朝王.王饗醴,命之宥,皆赐玉五瑴、马三匹,非礼也.
2006年7月10日,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曹爱文在报道一女童落水黄河的事件时,看到女孩儿生命垂危,便不顾女孩儿口中不断涌出的污物,做起了人工呼吸。经过多次努力,女孩儿最终
创新主旋律报道,不断丰富和发展报道形式和方法,对所有媒体而言都是一个迫切的现实课题.在近年的新闻实践中,江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独辟蹊径,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以大型新闻行
随着专业收听设备的开发,人们对听觉享受的追求更加重视。与此同时,广播文艺创作也越来越注重各种美感元素的应用,力求把广播作品打磨成美轮美奂的广播音画,给听众以视听感官
记得刚刚做记者那会儿,一支笔,一台机器,顶多2个人出去一趟,新闻就采回来了。而现在大量的新闻现场连线和专题活动直播,不仅不是一两个人能做得到的,还需要新闻专题、视音频
早在4年前,无锡广电集团已搅动一池静水,在3个主要频道几乎同时段推出本地的社会新闻与民生报道,拉开了“新闻立台”、“本土战役”的序幕。在你追我赶中,竞争意识、风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