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越来越紧迫地呈现在教师面前。“预习加温习抵不上课堂学习”,这句话说明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主阵地。要想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语文教师,就必须从提高效率入手。现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激发兴趣,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那么,教师应如何激起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呢?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端引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节课教师都应根据各自不同的重点,精心设计,创设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气氛。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开端引趣的方式有设疑引趣、谜语引趣、悬念引趣、小品引趣……如我在教学《轮椅上的霍金》一文时,先将课文通过故事的形式声情并茂地讲述一遍,让学生的心灵为之感动,为之震撼,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
二、鼓励竞争,激发应有的学习斗志
如《船长》一文的教学,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一艘名叫‘诺曼底’号的轮船正在正常平衡地行驶,突然,‘玛丽’号巨轮一直向‘诺曼底号’撞来,轮船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船发生了可怕的震荡,情况万分危急,如果你是船上的一名乘客,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船长又会怎么做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时活跃了,众说纷纭。接着,教师可马上把学生的注意力指向课文:哈尔威船长遇到了这种情况,他是怎么做的呢?从而,把学生推上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激起了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我们还可利用角色创设情境,如在教《小稻秧脱险记》一文时,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请几位学生分别扮演杂草、小稻秧、喷雾器,表演时,让学生进一步揣摩各个角色的不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表演后,评一评哪些小朋友表演中的语言、动作、语气、神态是正确的,哪些小朋友的表演还不到位。学生在表演、评讲中感悟了语言,理解了课文,体会了感情,发展了个性,学习过程充满了愉悦的气氛。
三、强化阅读,挖掘深刻的文字内涵
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文字的教学,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这样,阅读就成了语文课的一道风景。人们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有感情朗读。“读”是学生品悟语言、习得语言最根本也最重要的方式,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浓墨重彩之处,因此,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可以从“读”处着眼。有感情朗读能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就能蓄情于内容,融情于课。如在指导朗读《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时,教师先融情于声,范读一遍,让学生找出全文作者的情意点——“痛”,而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个别读、赛读、集体读),让学生把握住文章的基调,读出呜咽之声、痛心之情,在有感悟的反复朗读中,学生挖掘出文中的景都蕴含着作者的“痛”。至此,学生的感情已完全融入文本,为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作好了铺垫;再如《鼎湖山听泉》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这段话音顿基本一致,如果不加强朗读,则难以读出味来,指导时,应让学生发现整齐匀称中又有参差,应细细品味,慢慢吟诵,根据语句的内在韵律,读出抑扬、悦耳的节奏美,进而领悟到鼎湖山泉声之美。
2.有效阅读。阅读不能流于形式,应讲求实效。要想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求得实效,就得与挖掘文本挂钩,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如《番茄太阳》一文中三次出现“番茄太阳”:
(1)明明一面用手抚摸一面笑:“真的吗?太阳像番茄吗?那我就叫它‘番茄太阳’。”
(2)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
(3)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
这三句话,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阅读感悟,从而挖掘出文本中三处“番茄太阳”的不同含义。第一句从明明一面摸一面笑能感觉到她是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对“太阳”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既疑惑又惊喜,表达出了她对美好世界的强烈向往,从中我们应读出作者对这样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却要接受这样不幸的命运的无尽惋惜,这是无奈的“番茄太阳”。第二句把小女孩的笑脸比喻成最美的“番茄太阳”,表达出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充满希望的“番茄太阳”。第三句还是借“番茄太阳”比喻小女孩的笑脸,通过“挂”字写出了小女孩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鲜明地表达了小女孩的笑脸给作者留下美好印象和温暖感受,更重要的是从明明的乐观中作者获得了生命的勇气,不会再为“生活艰难、心情无比灰暗”而伤感、孤寂,因此,这是新生的“番茄太阳”。至此,字里行间的意蕴已完全被学生体味出来了,学生再读时,肯定不会觉得茫然,阅读也就有了成效了。
四、巧借媒体,创设形象的数学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而多媒体课件正是由这些因素组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必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感受。如《天安门广场》、《雾凇》、《九寨沟》这样的课文,我在让学生反复阅读体会的基础上,再现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的热烈氛围、开国仪式的空前盛况;雾淞的洁白晶莹、千姿百态;童话般的九寨沟,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这样,学生不仅得到欣赏的机会,更加深了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
《詹天佑》一文中关于“中部凿井法”和“人字形”铁路及工作情形,学生理解起来肯定有困难,如果制作一个动画演示的课件,学生就容易理解,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21世纪的学生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时代呼唤我们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接班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阅读才能,精心设计教学课件,或许会寻找到“有效语文课堂”的新天地。
一、激发兴趣,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那么,教师应如何激起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呢?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端引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节课教师都应根据各自不同的重点,精心设计,创设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气氛。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开端引趣的方式有设疑引趣、谜语引趣、悬念引趣、小品引趣……如我在教学《轮椅上的霍金》一文时,先将课文通过故事的形式声情并茂地讲述一遍,让学生的心灵为之感动,为之震撼,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
二、鼓励竞争,激发应有的学习斗志
如《船长》一文的教学,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一艘名叫‘诺曼底’号的轮船正在正常平衡地行驶,突然,‘玛丽’号巨轮一直向‘诺曼底号’撞来,轮船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船发生了可怕的震荡,情况万分危急,如果你是船上的一名乘客,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船长又会怎么做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时活跃了,众说纷纭。接着,教师可马上把学生的注意力指向课文:哈尔威船长遇到了这种情况,他是怎么做的呢?从而,把学生推上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激起了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我们还可利用角色创设情境,如在教《小稻秧脱险记》一文时,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请几位学生分别扮演杂草、小稻秧、喷雾器,表演时,让学生进一步揣摩各个角色的不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表演后,评一评哪些小朋友表演中的语言、动作、语气、神态是正确的,哪些小朋友的表演还不到位。学生在表演、评讲中感悟了语言,理解了课文,体会了感情,发展了个性,学习过程充满了愉悦的气氛。
三、强化阅读,挖掘深刻的文字内涵
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文字的教学,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这样,阅读就成了语文课的一道风景。人们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有感情朗读。“读”是学生品悟语言、习得语言最根本也最重要的方式,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浓墨重彩之处,因此,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可以从“读”处着眼。有感情朗读能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就能蓄情于内容,融情于课。如在指导朗读《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时,教师先融情于声,范读一遍,让学生找出全文作者的情意点——“痛”,而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个别读、赛读、集体读),让学生把握住文章的基调,读出呜咽之声、痛心之情,在有感悟的反复朗读中,学生挖掘出文中的景都蕴含着作者的“痛”。至此,学生的感情已完全融入文本,为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作好了铺垫;再如《鼎湖山听泉》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这段话音顿基本一致,如果不加强朗读,则难以读出味来,指导时,应让学生发现整齐匀称中又有参差,应细细品味,慢慢吟诵,根据语句的内在韵律,读出抑扬、悦耳的节奏美,进而领悟到鼎湖山泉声之美。
2.有效阅读。阅读不能流于形式,应讲求实效。要想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求得实效,就得与挖掘文本挂钩,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如《番茄太阳》一文中三次出现“番茄太阳”:
(1)明明一面用手抚摸一面笑:“真的吗?太阳像番茄吗?那我就叫它‘番茄太阳’。”
(2)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
(3)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
这三句话,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阅读感悟,从而挖掘出文本中三处“番茄太阳”的不同含义。第一句从明明一面摸一面笑能感觉到她是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对“太阳”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既疑惑又惊喜,表达出了她对美好世界的强烈向往,从中我们应读出作者对这样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却要接受这样不幸的命运的无尽惋惜,这是无奈的“番茄太阳”。第二句把小女孩的笑脸比喻成最美的“番茄太阳”,表达出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充满希望的“番茄太阳”。第三句还是借“番茄太阳”比喻小女孩的笑脸,通过“挂”字写出了小女孩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鲜明地表达了小女孩的笑脸给作者留下美好印象和温暖感受,更重要的是从明明的乐观中作者获得了生命的勇气,不会再为“生活艰难、心情无比灰暗”而伤感、孤寂,因此,这是新生的“番茄太阳”。至此,字里行间的意蕴已完全被学生体味出来了,学生再读时,肯定不会觉得茫然,阅读也就有了成效了。
四、巧借媒体,创设形象的数学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而多媒体课件正是由这些因素组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必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感受。如《天安门广场》、《雾凇》、《九寨沟》这样的课文,我在让学生反复阅读体会的基础上,再现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的热烈氛围、开国仪式的空前盛况;雾淞的洁白晶莹、千姿百态;童话般的九寨沟,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这样,学生不仅得到欣赏的机会,更加深了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
《詹天佑》一文中关于“中部凿井法”和“人字形”铁路及工作情形,学生理解起来肯定有困难,如果制作一个动画演示的课件,学生就容易理解,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21世纪的学生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时代呼唤我们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接班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阅读才能,精心设计教学课件,或许会寻找到“有效语文课堂”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