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以往的教学方法已不能应用于当前的新课程,教师应根据初中数学教学的特点并结合学生身心发展和已有的基础需要,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及时的转变、调整,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引导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由原来的教师教学为主转变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为主。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达到新课改要求下的教学目标呢?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实践探索,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活”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更新观念,从重“教”变为重“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只能是被动的听,通常都是教师在课上讲的声情并茂激情满怀,而学生则听的云里雾里昏昏欲睡,无法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硬,无法实现教学目标。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再加上现在网络等各种媒体发达,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越来越多,短短的课堂学习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教师就需要转变观念,从教为主转变为引导学生如何从众多的知识库中获取有用信息,并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使得学生能够触类旁通,大大提高各种能力。
另外,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应该贯彻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最佳时期,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同时也要兼顾教学目标的导向性作用。同时,课堂教学要坚持知识性和趣味性并重,教学过程中只有渗透了情感体验才能更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更好的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是主体性结合起来,由传统的教师“教”为主转变为学生的“学”为主,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从实际出发,找出合理的教学方法
目前课堂教学主要还是大班教学,这就会出现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数学基础,知识结构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此时,教师就应该给自己定好位,作为一堂课的组织者、引导者,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并尽力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重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传统的教学经常在有意无意中压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思维过程,这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重点放在对定理、公式的探索过程上。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建立一种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至关重要,这种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原来单一的授课模式,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实践经历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并能促进各个能力水平层次的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例如,根据学生的性格、能力等因素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并将学习任务分别布置下去,由各个小组讨论出完成学习任务的最佳方案,最后由他们推荐出一名表达好的学生给大家演示,同时由其他小组成员给出意见评论,因为学习任务是小组成员共同劳动付出的结果,所以本小组成员会十分的投入听演示,这也相当于他们在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而别的小组的成员因为要提出建议或意见,所以也会认真听并研究此学习任务,这样不仅协调了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而且还提高的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同时,数学学习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引导学生对定理、公式等进行重新演示、反复证明,不断的找出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探索精神、实践意识以及用数学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现代技术,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
现代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发达,教师可引导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培养他们从各个方面摄取知识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不像人文学科那么更具形象性,如果单单从书本上学习数学知识,学生看到的只能是些数字、符号、公式等生硬的东西,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收集一些形象的资料并制作成课件,比如关于数学家的生平、故事、对数学科学的贡献等等,结合教学任务,将故事贯穿其中,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培养他们对数学这门学问的向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创设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只要当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数学的学习才能变得更有意义且更富有生命力。比如,在学生进行学习实践前播放一段相关视频,或者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播放轻音乐,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轻松、更生活化,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探索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寻找出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以及数学精神,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07-272
[2]王秋海.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技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刘杰,许运清“.以人为本”与师德建设[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4]傅前晓.数学教学新理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1)
[5]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武汉:2002.5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实验中学)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引导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由原来的教师教学为主转变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为主。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达到新课改要求下的教学目标呢?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实践探索,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活”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更新观念,从重“教”变为重“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只能是被动的听,通常都是教师在课上讲的声情并茂激情满怀,而学生则听的云里雾里昏昏欲睡,无法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硬,无法实现教学目标。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再加上现在网络等各种媒体发达,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越来越多,短短的课堂学习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教师就需要转变观念,从教为主转变为引导学生如何从众多的知识库中获取有用信息,并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使得学生能够触类旁通,大大提高各种能力。
另外,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应该贯彻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最佳时期,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同时也要兼顾教学目标的导向性作用。同时,课堂教学要坚持知识性和趣味性并重,教学过程中只有渗透了情感体验才能更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更好的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是主体性结合起来,由传统的教师“教”为主转变为学生的“学”为主,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从实际出发,找出合理的教学方法
目前课堂教学主要还是大班教学,这就会出现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数学基础,知识结构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此时,教师就应该给自己定好位,作为一堂课的组织者、引导者,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并尽力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重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传统的教学经常在有意无意中压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思维过程,这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重点放在对定理、公式的探索过程上。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建立一种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至关重要,这种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原来单一的授课模式,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实践经历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并能促进各个能力水平层次的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例如,根据学生的性格、能力等因素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并将学习任务分别布置下去,由各个小组讨论出完成学习任务的最佳方案,最后由他们推荐出一名表达好的学生给大家演示,同时由其他小组成员给出意见评论,因为学习任务是小组成员共同劳动付出的结果,所以本小组成员会十分的投入听演示,这也相当于他们在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而别的小组的成员因为要提出建议或意见,所以也会认真听并研究此学习任务,这样不仅协调了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而且还提高的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同时,数学学习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引导学生对定理、公式等进行重新演示、反复证明,不断的找出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探索精神、实践意识以及用数学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现代技术,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
现代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发达,教师可引导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培养他们从各个方面摄取知识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不像人文学科那么更具形象性,如果单单从书本上学习数学知识,学生看到的只能是些数字、符号、公式等生硬的东西,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收集一些形象的资料并制作成课件,比如关于数学家的生平、故事、对数学科学的贡献等等,结合教学任务,将故事贯穿其中,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培养他们对数学这门学问的向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创设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只要当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数学的学习才能变得更有意义且更富有生命力。比如,在学生进行学习实践前播放一段相关视频,或者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播放轻音乐,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轻松、更生活化,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探索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寻找出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以及数学精神,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07-272
[2]王秋海.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技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刘杰,许运清“.以人为本”与师德建设[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4]傅前晓.数学教学新理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1)
[5]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武汉:2002.5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