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观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作为核心理念。为此,教师应努力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动脑”和“动手”相结合,并使学生产生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究欲望的课堂。下面我就以“二氧化碳教学”为例,谈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励探究创新
  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一个环节,是创新的起点。教师要根据课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知识或生活实际出发,找出与课紧密联系的、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现象,引发学生生疑,创设探究的情境,进而导出问题。
  例如,在讲到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不供给呼吸时,我选择了一则新闻为教学情境。据报道,我市有位五十多岁的农妇,到自家地窖中拿红薯时,不幸身亡。经分析确认,农妇是因地窖中二氧化碳过多使其缺氧而窒息身亡。在学生读了这篇报道后,就可以提问:“我们怎样测定地窖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呢?”然后组织学生分组对地窖的二氧化碳质量分数进行探究。学生准备好实验仪器后,可将学生带到附近的一个菜窖进行实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菜窖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这一内容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又为以后在生活中的安全知识添了重重的一笔。
  二、 实验观察对比,学习探究方法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大实验进行对比的力度,让学生在对比中求同存异。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从观察对比中获得正确的结论,发现有价值的观点,进而体验探究和成功的乐趣。
  例如,在讲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这一物理性质时,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是倾倒二氧化碳来观察平衡偏移,从而证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由于空气的流动,及本身仪器不精密,引起摆动,故实验往往不易成功。在这种问题情境下,我顺势推舟,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有何不足?(2)证明氢气比空气轻是如何实验的?(3)你能设计空气比二氧化碳轻的实验吗?此时全体学生思维活跃,纷纷提出改进方案……然后引导、分析、归纳,师生共同设计出更合理的方案。这样,通过对比、观察,对演示实验进行改进,使学生敢质疑、勤思考、有主见。
  三、 归纳整理小结,体悟探究成果
  学生学习完一个课题或一个单元后,让学生归纳整理小结,并对自己的成果进行自我评价。这既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再探究的过程,又是创新的过程。让学生在一种和谐民主氛围中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体悟自己的成果。
  例如,在学完二氧化碳性质后,学生利用评价卡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小结。
  请看:学生课堂评价卡
  自我评价:
  (1)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掌握的知识有?
  (2)通过这节课学习你了解到的生活(或生产)知识有?
  (3)你还有不明白的知识点是?还没有做好的实验操作是?你如何去加强?需要教师的帮助吗?
  (4)你们的实验小组合作的如何?谁是最棒的?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教师应给学生一个怎样的支点呢?我想这个支点应该是一个思考的空间,一个探究与体验的空间。
  (唐山市丰南区柳树O中学)
其他文献
为了简化晶体振荡器测试,提出了一种基于LabView平台的晶体振荡器测试系统。该系统通过GPIB标准串行接口将计算机、直流稳压电源、示波器、频率计相互连接。以计算机为核心控
一、环境会计产生的原因工业经济时代,传统的经济理论多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出现了"大量开采资源→大规模生产→大量消费→大量产生废物"的经济发展模式,结果导致资源和环境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时,首先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学。在教学中我们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设计多层面的开放性问题,使每一位学生感到这个问题自己能解决、会解决,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优势,这样学生在表现自我的同时,也树立了自信心。如学生擅长用语言表达,我们就让他多回答问题;擅长朗读,我们就鼓励他多读;擅长歌舞、绘画,我们就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
DVD激光头中,音圈电机驱动物镜位移,同时也受到弹性恢复力以保持平衡,故音圈电机具有迟滞效应,音圈电机的迟滞效应会影响DVD激光头的线性感测范围。本文采取补偿控制电路对聚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学校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以审美活动为核心,以艺术美为基本内容的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因此,音乐艺术教育包括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它具有教育的一般属性,它与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教育一样,都能对受教育者施以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培养成为“
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在戴维斯研究的基础上证实并扩大了对中微子的探测成果,捕获超新星大爆发时释放的中微子,因此获得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
一、背景    小洁是市某校实验班初三的学生。小学的时候,小洁在乡下学校就读,学习成绩一向很优秀。深得老师的喜欢,同学的羡慕。小学毕业之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市某重点中学的实验班。在初一,她的每门功课都学得非常出色,成绩大都保持在年级前5名,到了初二上学期,小洁的成绩依然能保持在年级前几名。但是。到了下学期,小洁有了危机感,她明显感到学习比以前吃力,成绩也有所下滑。小洁开始将更多的精力花在学习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