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文阅读在高考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考试大纲》中对现代文阅读作出了这样的要求:能阅读一般的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同时要求考生能提高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的能力。考纲从这三个梯度来考察现代文内容,理解为基础,筛选综合、鉴赏评价为知识迁移,这三个方面层层深入,要求考生能力不断深入,在答题时将三者联系起来互为理解,
所以要探索命题规律,找出答题技巧。
一、理解型
按照高考大纲要求,理解型即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与重要句子的含意。该题型包括词语理解和句子理解两种:
1、词语理解
(1)命题规律:大纲要求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一般来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特别关注词语的语境义,而不是词典中的规范义。
(2)答题技巧: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寻找对应的阐释。
(3)典型例题:“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_______。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分析: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要特别注意词语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什么呢?根据语境,作者说“好久以来”、“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并决定要去瞻仰鲁迅先生“磨剑的圣地”,由此可知,“故乡”不是作者的故乡,而是鲁迅先生故乡,亦是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答案:鲁迅的故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2、句子理解
(1)命题规律:高考大纲要求能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而所谓重要的句子,通常指:使用了修辞、内涵丰富的句子;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统摄全篇,或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2)答题技巧:必须联系具体语境,透过句子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解释句子所蕴涵的意义,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转化为直白的语言;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3)典型例题: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
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让心的田野颗粒无收。
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和赏析,要分析此句的表现手法,即运用了比喻和夸张;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即体现心的边疆的广大对人的意义,人类要塑造美好的心灵。
答案: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说明了我们人类要塑造美好的心灵。
二、分析综合型
1、命题规律。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必须要对多方面的信息进行辨别并加以选择,然后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重组、概括并将它们融为一体。命题形式有:文中刻画的人、物、事,具有怎样的特点?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2、答题技巧。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方法:要总揽全局,整体把握,防止因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要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的答案。
3、典型例题。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到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分析:我们要总揽全局,整体把握。在本段中,可以找出“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听祖母讲,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音容笑貌”等关键语句,然后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的答案。
答案: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
三、鉴赏评价型
1、人物形象分析型
(1)命题规律:分析人物形象,是记叙性的写人散文或小小说的命题重点。常见的命题形式如: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文中某一人物形象。
(2)答题技巧:①从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方面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形象的意义;②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3)典型例题:
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的品质?结合具体描写,分点说明。这个老狐狸,嘴倒甜!……竟一脸的灿烂。
分析:驼爷的思想品质,是在与“狗娃”的矛盾冲突中得到体现和刻画的,主要运用了语言、行为、神态和心理描写等手法,分析时应结合这些具体描写的语句,读出其中隐含的信息。
答案:表明驼爷毫不退缩、忠于职守、坦荡、镇定、自信的优秀品质。
2、技巧分析型
(1)命题规律: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丰富多彩的,有表达方式的技巧,有表现手法的技巧,有材料安排的技巧,有布局谋篇的技巧,也有修辞运用的技巧,但不论哪一种技巧都有其常规的作用和效果。在高考中,技巧分析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有: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作用是什么?……的好处是什么?请分析……的表达效果。
(2)答题技巧:先明确用了什么手法;然后,分析此手法在文句中所表达的内容;最后,这种手法有何作用、好处或效果,结合语境加以说明。
(3)典型例题: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下面段落加以赏析。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分析:此题主要根据提干中的提示——“修辞手法”与“表达效果”两方面来解答。首先分析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端庄肃立”、“姿式高雅优美”、“商量”、“耳语”可知这是拟人手法,从“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可知这是比喻手法,而“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和“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然后再去联系全文,结合文章的结构、内容,进而阐述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步骤一)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步骤二)从形、声、色等多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步骤三)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折作铺垫。
3、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1)命题规律:作者的观点态度,要靠材料来证实或表述。因此,评述材料在文中的作用,是评价思想内容的一个重点。常见题型有:文中的材料表达了什么观点;概括材料本身的观点。
(2)答题技巧:可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可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可从作者的评述入手。
(3)典型例题:
痛哭和珍
石评梅
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问题: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
分析:我们应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从“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中失去了首领”,得知刘和珍是勇士,是革命的首领;从“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看出刘和珍有毅力、任劳任怨、乐观热情。——刚好得出5个信息点。
答案:刘和珍是勇士,是革命的首领;刘和珍有毅力、任劳任怨、乐观热情。
4、评述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本考点主要是考查从整体上对全文或有关重点文段的思想观点、关键内容、陈述目的等的理解,侧重于对主要信息进行确认、筛选、辨别、评价,其核心是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也考查对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与把握。其难点是对某个词或某个句子的理解,也涉及对全文的理解。如果没有整体意识,就势必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1)命题规律:请联系文中的主要含义,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评述作者提出某种观点态度的原因。
(2)答题技巧:应注意:要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坚持观点和材料一致的原则;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拔高”。
关于现代文阅读题的方法技巧,还有许多角度可以深入展开,但以上所说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是针对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展开来谈的。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无论现代文阅读题题目如何变换花样,都不会脱离课标规定的考点,只要我们掌握了考点,掌握了命题规律,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明确了它与题目的联系,就可以从容应对,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①方令孺《在山阴道上》,2006年高考湖南卷。
②毕淑敏《造心》,2006年高考语文天津卷。
③林清玄《阳光的香味》,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
④柯灵《乡土情结》,200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
⑤宁春强《雁阵》,2004年高考语文北京春季卷。
⑥周 涛《秋光里的黄金树》,2006年高考语文江西卷。
⑦石评梅《痛哭和珍》,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二。
所以要探索命题规律,找出答题技巧。
一、理解型
按照高考大纲要求,理解型即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与重要句子的含意。该题型包括词语理解和句子理解两种:
1、词语理解
(1)命题规律:大纲要求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一般来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特别关注词语的语境义,而不是词典中的规范义。
(2)答题技巧: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寻找对应的阐释。
(3)典型例题:“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_______。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分析: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要特别注意词语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什么呢?根据语境,作者说“好久以来”、“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并决定要去瞻仰鲁迅先生“磨剑的圣地”,由此可知,“故乡”不是作者的故乡,而是鲁迅先生故乡,亦是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答案:鲁迅的故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2、句子理解
(1)命题规律:高考大纲要求能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而所谓重要的句子,通常指:使用了修辞、内涵丰富的句子;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统摄全篇,或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2)答题技巧:必须联系具体语境,透过句子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解释句子所蕴涵的意义,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转化为直白的语言;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3)典型例题: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
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让心的田野颗粒无收。
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和赏析,要分析此句的表现手法,即运用了比喻和夸张;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即体现心的边疆的广大对人的意义,人类要塑造美好的心灵。
答案: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说明了我们人类要塑造美好的心灵。
二、分析综合型
1、命题规律。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必须要对多方面的信息进行辨别并加以选择,然后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重组、概括并将它们融为一体。命题形式有:文中刻画的人、物、事,具有怎样的特点?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2、答题技巧。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方法:要总揽全局,整体把握,防止因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要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的答案。
3、典型例题。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到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分析:我们要总揽全局,整体把握。在本段中,可以找出“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听祖母讲,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音容笑貌”等关键语句,然后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的答案。
答案: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
三、鉴赏评价型
1、人物形象分析型
(1)命题规律:分析人物形象,是记叙性的写人散文或小小说的命题重点。常见的命题形式如: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文中某一人物形象。
(2)答题技巧:①从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方面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形象的意义;②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3)典型例题:
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的品质?结合具体描写,分点说明。这个老狐狸,嘴倒甜!……竟一脸的灿烂。
分析:驼爷的思想品质,是在与“狗娃”的矛盾冲突中得到体现和刻画的,主要运用了语言、行为、神态和心理描写等手法,分析时应结合这些具体描写的语句,读出其中隐含的信息。
答案:表明驼爷毫不退缩、忠于职守、坦荡、镇定、自信的优秀品质。
2、技巧分析型
(1)命题规律: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丰富多彩的,有表达方式的技巧,有表现手法的技巧,有材料安排的技巧,有布局谋篇的技巧,也有修辞运用的技巧,但不论哪一种技巧都有其常规的作用和效果。在高考中,技巧分析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有: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作用是什么?……的好处是什么?请分析……的表达效果。
(2)答题技巧:先明确用了什么手法;然后,分析此手法在文句中所表达的内容;最后,这种手法有何作用、好处或效果,结合语境加以说明。
(3)典型例题: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下面段落加以赏析。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分析:此题主要根据提干中的提示——“修辞手法”与“表达效果”两方面来解答。首先分析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端庄肃立”、“姿式高雅优美”、“商量”、“耳语”可知这是拟人手法,从“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可知这是比喻手法,而“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和“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然后再去联系全文,结合文章的结构、内容,进而阐述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步骤一)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步骤二)从形、声、色等多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步骤三)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折作铺垫。
3、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1)命题规律:作者的观点态度,要靠材料来证实或表述。因此,评述材料在文中的作用,是评价思想内容的一个重点。常见题型有:文中的材料表达了什么观点;概括材料本身的观点。
(2)答题技巧:可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可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可从作者的评述入手。
(3)典型例题:
痛哭和珍
石评梅
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问题: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
分析:我们应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从“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中失去了首领”,得知刘和珍是勇士,是革命的首领;从“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看出刘和珍有毅力、任劳任怨、乐观热情。——刚好得出5个信息点。
答案:刘和珍是勇士,是革命的首领;刘和珍有毅力、任劳任怨、乐观热情。
4、评述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本考点主要是考查从整体上对全文或有关重点文段的思想观点、关键内容、陈述目的等的理解,侧重于对主要信息进行确认、筛选、辨别、评价,其核心是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也考查对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与把握。其难点是对某个词或某个句子的理解,也涉及对全文的理解。如果没有整体意识,就势必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1)命题规律:请联系文中的主要含义,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评述作者提出某种观点态度的原因。
(2)答题技巧:应注意:要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坚持观点和材料一致的原则;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拔高”。
关于现代文阅读题的方法技巧,还有许多角度可以深入展开,但以上所说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是针对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展开来谈的。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无论现代文阅读题题目如何变换花样,都不会脱离课标规定的考点,只要我们掌握了考点,掌握了命题规律,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明确了它与题目的联系,就可以从容应对,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①方令孺《在山阴道上》,2006年高考湖南卷。
②毕淑敏《造心》,2006年高考语文天津卷。
③林清玄《阳光的香味》,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
④柯灵《乡土情结》,200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
⑤宁春强《雁阵》,2004年高考语文北京春季卷。
⑥周 涛《秋光里的黄金树》,2006年高考语文江西卷。
⑦石评梅《痛哭和珍》,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