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挟书律》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ch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秦始皇三十四年,纳丞相李斯之言,颁布民间私藏《诗》《书》和百家书籍者族诛的法令。这种为统治思想维护自身地位的行为排除其他异己的学说与思想,对中华文化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也使典籍所表达的文化思想无法延续。
  关键词:挟书律;秦朝;文化传播
  一、《挟书律》颁布的背景
  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之后,秦国开始逐渐没落。战国后期,礼崩乐坏,周天子渐渐被众诸侯国架空。秦国为战国七雄中最弱一国,被其余六国称为蛮夷。后与邻国魏国的连年征战中,早已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国库空虚。秦孝公当政期间,重用商鞅。于公元前356年开始变法,重农、重战、重法,实行郡县制等。为推崇法制,商鞅提出和实施了焚烧《诗》《书》的举措,把无关于治国、变法的典籍付之一炬,也成为了禁书第一人。他携李悝的《法经》到秦国效力,将“法”变成“律”,并且成为了秦代法律的主要形式[1]。变法的彻底性,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氏族的地位,巩固了政权,使秦国逐渐恢复元气。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政令不通、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春秋到战国500余年的文化思想盛世和乱世,众多思想各抒己见。这些存在无疑是对秦进行中央集权统治潜在的威胁。统一之后一度混乱,严重制约着秦国的经济、文化发展。秦始皇34年,六国氏族公然提议废郡县,恢复分封制,给皇家子弟封侯裂土。而此时的秦国已经实行郡县制141年,氏族的提议无非是在违背常理,老调重弹,实质是复辟六国。由于根深蒂固的法家思想还是依然持抨击的态度,宣扬专制,反对仁义说教,主张严刑重罚。而李斯则持着儒家是依附分封制而存,腐朽之直命不久矣的观点。秦始皇坚信封建是战乱源头,所以在文化建设方面,秦始皇听从李斯建议颁布《挟书律》。
  二、《挟书律》的影响
  (一)对秦朝的影响
  康有为说:“秦焚书,六经未因此而亡。秦坑儒,儒生未因此而绝。”
  在统一前期从李斯的治国方略去看,或许禁书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是短时间内统一思想、建立威慑力的捷径,也是从愚民政策上想使秦国统治期延长。秦代虽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却存在了短短十五年,或许这项措施实施的过于激进,导致国家文化传播传承被束缚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秦之亡,核心在于内部的赵高、李斯、胡亥恶性政变,使秦政庙堂瓦解,后世却将其残暴作为秦代短促的最重要因素。
  《挟书律》的颁布为的是统一思想,这直接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秦始皇废分封施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这些都是国家要进行大一统的前期工作,也是必须要完成的工作。秦朝面临着500多年来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各执一学说的局面,思想领域极为混乱,这一法令的颁布以最快的方式建立了核心的、统一的价值观,让政治、经济、文化有了其衡量的标准。
  该制度破坏了人们的阅读自由,压制了学派的同步发展,更使朝廷失去了威望。比如类似于张良、郦食其等儒家名士另谋出路,静观其变,密谋反秦。
  (二)对汉朝的影响
  相比之下,汉朝在建立之初,百废待兴,无暇于法律制度,依旧沿袭秦朝律法,使得经过千苦百难幸存下来的儒家经典和研究者也变得十分稀有和珍贵。直到汉惠帝刘盈继位后废除《挟书律》。
  《挟书律》的罢黜,对国家长治久安、文化的傳播和发展、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时意味着释放了一个开明的信号:民众不会再被思想专制所束缚。长期受到压制的百姓们开始阅读和收藏自己喜欢的书籍,对于儒家的言论和文献也开始慢慢在社会中流传,一时间思潮涌动,并且令人奇怪的是,在《挟书律》废除不久之后,被秦朝所严令禁止的《诗》《书》等书籍在民间相继出现。在汉惠帝的影响下,秦朝严酷残暴的律法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并且吸取了秦朝的教训,以广开民风的政策治国,这也对之后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
  三、《挟书律》的启发
  然书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是文化发展的催化剂。《挟书律》的颁布剥夺了老百姓读书识字的机会,更是限制了文化的流通和传播,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和递进。禁书非但对民众的言论、思想产生了一定的限制,还禁锢了人们思考的范围以及求知的欲望,社会、科技进步的周期也随之延长。这种法律的颁布虽然打着统一思想、促进社会进步的旗号,但是暗藏着的确是暴力且黑暗的专制利己思想。
  儒家学派的思想在秦朝受到了抑制,致使现世研究儒家在秦朝以前和秦朝所辐射的影响力受到此《挟书律》的牵制,进入了一个断层和冰点时期,使得经过千苦百难幸存下来的儒家经典和研究者也变得十分稀有和珍贵。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学术流派百家争鸣、繁荣之象,到秦始皇时期却戛然而止。这种专制文化,使得儒家文化经历历史断层,经典著述遭遇严重摧残和蹂躏,不利于国家对民心的笼络和长久发展。除此之外,秦代还为禁书开一先河,是导致后世频繁禁书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的原因之一。比如汉代禁《老子》《庄子》、北魏禁佛经、明代禁小说词曲等等,制度一代比一代严厉,惩罚也愈加苛刻。该行为不光是对文化典籍和民众思想的摧残,还将无法弥补历史传承中所造成的断崖,滞碍社会发展的进步,导致秦朝的禁书制度为后人所诟病和盲目模仿。这给予了我们不少的启示:书籍承载着至高无上的文明,一定要颁布相关的得当措施[2],以缓和且能让民众接受的形式达到目的,切勿急于求成酿成大祸!
  参考文献:
  [1]李玉安.论《挟书律》.图书情报知识[J].2010(5):67-69.
  [2]陈景增.秦代禁书对书籍相关权利的影响.韶关学院学报[J].2012(9):108-109
  作者简介:
  韩凌雯(1993.04—),女,籍贯:山西太原,单位:青岛科技大学,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出版产业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多语言的存在是人类社会不争地事实。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某种程度上就像是蛋与鸡之间的关系,不能单纯地说是谁决定了谁。中西方语言的差异折射出不同的文化背景。本文将从打招呼、称谓语等日常用语中对比中西方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关键词:日常交际用语;文化;中西方;价值观  《圣经·旧约》里面的通天塔永久的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中,多语言的存在、交际的困难难以在现实中抹去。如果仅仅只是语言不通,我们不乏强大的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成府地名的考证,从文字学和考古学角度提出了成府地名的来源。并对明清成亲王府说法提出了否认。论证了成府地名来源于自然成因。  关键词:成府;地名;海淀;历史;地理;文化;地方史;北京大学;北京史  成府位于今海淀区中关村北大街中部,北京大学校园东侧。作为聚落已沦失,现在仅存地名。如成府路、成府公馆、成府宾馆等。成府历史悠久,考古专家曾在这里发现过史前的石器,战国的瓮棺,汉代的灰坑,
期刊
上古日母归泥母补證
期刊
摘 要:从理论上来说,只有具备足够的价值自觉性,才能够形成价值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价值自觉的形成至关重要,其不仅能够帮助我国在制度的建设过程中形成价值自信,还能够实现中国民族对于政治上的认同,这对于新时期下有效推动“四个全面”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新时期我们就应当具备足够的价值自信,进而不断谱写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新篇章。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自觉;价值自信  对于一个
期刊
摘 要:贵州是我国西南地区苗族种族群落最大的聚居地,富有特色的苗族文化是贵州區域形象的重要载体。苗族的服饰则被誉为是“穿在身上的史书”,特色鲜明的色彩蕴涵着苗族丰厚的历史与文化积淀,它不仅是视觉传达的情感体现也是该民族精神寄托的表达。贵州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服饰色彩多样,以台江县、雷山县、黄平县三个区域为代表,其服饰色彩差异显著,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区域色彩形象。本文将对这三个地域苗族服饰色彩的差异分析去
期刊
摘 要:福建省宁德市艺术馆充分发挥其基层文化馆所掌握的当地历史、民族、民俗文化资源,通过与当企业进行文化惠民协作筹措资金,依托当地演艺团体打造文化惠民品牌项目“百姓剧场”。利用报纸、网络和电视等平台,充分推广该活动,从而达到“百姓剧场”百姓看、百姓赞的良好社会效应。为基础文化馆如何打造文化惠民项目提供一个良好的思路。  关键词:文化惠民;基层文化馆;公益性;民俗  福建省宁德市艺术馆依托馆内资源,
期刊
摘 要:摘要:羌族是我国最为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夬儒节是每年年初最盛大的祭祀节日,对羌族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具有重大的作用和历史意义。夬儒节是近些年来通过政府和传承人的不断努力延续出来的,其中包含了羌笛、羌绣、羊皮鼓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还包括正在申报的羌族释比戏的展演。本文将通过对夬儒节仪式及准备服饰、法器的介绍,对传统民俗仪式活动进行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羌族;夬儒节;释比
期刊
摘 要:蒂莫西·赖斯模式的个人创造和体验、历史构成、社会维持这三个维度,强调了在音乐非遗保护中,我们不仅要重视音乐本体、传承主体在传承保护中的作用,还要能从历时性的角度去关注音乐产生的过程,正本清源,对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健康科学的保护与发展。  关键词:赖斯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  传统文化是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和实践,是其所在社区和群体的认同感的来源,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基石,它为我们
期刊
摘 要:普通话是中国民族的共同语言,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形成发展的。虽然说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方方言的使用人数为最多,使用范围最广,但是它和北方方言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河北方言,指的是河北省现行辖区以内分布的现代汉语方言。河北省围绕着北京,河北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最接近标准音。河北方言分为四个方言区:北京官话区、冀鲁官话区、中原官话、晋语区。比较起来,北京官话区最接近普
期刊
摘 要:服装设计是一种特色艺术,这一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不谋而合,如果能將两种艺术巧妙结合。在服装设计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定可使服装更加多元化,有张力。本文主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领域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服装设计;创新;应用  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形成既具有时代特色又蕴藏深厚文化内涵的一种艺术设计风格,需要不断地从传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