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个种地农民没啥不好的!”望着满院堆放的黄澄澄玉米,祁鸿义心里美滋滋的,过去一年尽管辛苦,但“收成”却不错。
祁鸿义是甘肃省通渭县李店乡祁咀村一位普通农民,在国家土地流转和甘肃省大力发展旱作农业等政策受益下,他家的收入比2008年增长了很多。
“2008年种了15亩玉米,纯收入也就1万过点。2009年种了31亩玉米,产4万多斤,按目前的收购价,扣除成本,纯收入有3万元。”祁鸿义说。
在祁鸿义种植玉米的土地中,有20亩是通过国家土地流转政策,从其他3户农民手里租来的,每亩租金一年50元。
“2008年前,我租了15亩地,国家政策明确后,我又租了5亩地,现在正通过村上和乡政府,想进一步扩大租地规模。”祁鸿义说。
祁鸿义所说的“国家政策”是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土地流转的政策:农村居民可向其他个人或公司流转为期30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具体形式包括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2009年祁鸿义把租来的20亩地全部种上了玉米,按他说的种1亩玉米纯收入1000元算,租种了20亩土地,一年就增加了2万元收入。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当地千沟万壑,山峦起伏,土地资源丰富,但却十分贫瘠,干旱缺水直接制约着当地农业发展。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一些农民开始不愿种地,这为一些想从农业生产上创收的农民提供了发展机遇,祁鸿义就看到了这一点。
祁鸿义家有6口人,原有土地25亩,加上租来的20亩地,2009年共经营土地45亩,其中种植玉米31亩,他家6口人中有4个成年劳力,基本能忙过来。
由于靠天吃饭,对于通渭这样的干旱地区来说,土地流转中最大障碍是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低,而甘肃省大力发展的旱作农业技术和政策,让祁鸿义这样想种地的农民吃上了“定心丸”。
这就是甘肃省近年来大力推广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及地膜补贴政策。“2009年天旱,亩产量比上年低了一些,但仍然有1300斤左右,比传统的种植方式仍然高多了,扣除化肥、种子、农药等成本,一亩地的纯收入有1000元。”祁鸿义说。
让祁鸿义看到前景的不光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玉米的高产和卖粮直接收益,利用玉米秸秆发展养殖,成了新的收入增长点。
“2009年,县上投资1000多元,给我们修了青贮氨化池,这样除了玉米直接卖钱外,玉米秸秆也充分利用起来,现在我家养两头牛,准备扩大规模,增加到10头,这样一年又能增收不少。”祁鸿义说。(据新华网)
祁鸿义是甘肃省通渭县李店乡祁咀村一位普通农民,在国家土地流转和甘肃省大力发展旱作农业等政策受益下,他家的收入比2008年增长了很多。
“2008年种了15亩玉米,纯收入也就1万过点。2009年种了31亩玉米,产4万多斤,按目前的收购价,扣除成本,纯收入有3万元。”祁鸿义说。
在祁鸿义种植玉米的土地中,有20亩是通过国家土地流转政策,从其他3户农民手里租来的,每亩租金一年50元。
“2008年前,我租了15亩地,国家政策明确后,我又租了5亩地,现在正通过村上和乡政府,想进一步扩大租地规模。”祁鸿义说。
祁鸿义所说的“国家政策”是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土地流转的政策:农村居民可向其他个人或公司流转为期30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具体形式包括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2009年祁鸿义把租来的20亩地全部种上了玉米,按他说的种1亩玉米纯收入1000元算,租种了20亩土地,一年就增加了2万元收入。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当地千沟万壑,山峦起伏,土地资源丰富,但却十分贫瘠,干旱缺水直接制约着当地农业发展。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一些农民开始不愿种地,这为一些想从农业生产上创收的农民提供了发展机遇,祁鸿义就看到了这一点。
祁鸿义家有6口人,原有土地25亩,加上租来的20亩地,2009年共经营土地45亩,其中种植玉米31亩,他家6口人中有4个成年劳力,基本能忙过来。
由于靠天吃饭,对于通渭这样的干旱地区来说,土地流转中最大障碍是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低,而甘肃省大力发展的旱作农业技术和政策,让祁鸿义这样想种地的农民吃上了“定心丸”。
这就是甘肃省近年来大力推广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及地膜补贴政策。“2009年天旱,亩产量比上年低了一些,但仍然有1300斤左右,比传统的种植方式仍然高多了,扣除化肥、种子、农药等成本,一亩地的纯收入有1000元。”祁鸿义说。
让祁鸿义看到前景的不光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玉米的高产和卖粮直接收益,利用玉米秸秆发展养殖,成了新的收入增长点。
“2009年,县上投资1000多元,给我们修了青贮氨化池,这样除了玉米直接卖钱外,玉米秸秆也充分利用起来,现在我家养两头牛,准备扩大规模,增加到10头,这样一年又能增收不少。”祁鸿义说。(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