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创新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标志着未来世界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这使得知识和人才,以及民族素质、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或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谁能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培养创新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和国家创新能力,谁就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因此,素质教育已经是全社会纪委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素质教育在中国的开展
在全党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国民受教育的年限和水平显著提高,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熟练的劳动者和各类专门人才,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工作经验,初步建立起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但是,面临着21世纪的严峻挑战,我国的教育还存在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问题。目前,国家教育部正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可以说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改革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
几年来,素质教育在全国教育系统中的大中小各个级别学校中得到了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到教育实践中去。有调查显示,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大部分师生已经接受素质教育的理念。同时,可以发觉应试教育的历史惯性依旧存在,部分学校对素质教育仍然存在着阳奉阴违的现象,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仍然要有一段路要走。
二、创新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再看创新教育问题。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认为:“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一个缺少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创新是现代型人才的一种基本素质,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其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最大,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个学生如果缺乏創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没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就不会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认识、人格、社会层面的综合体,是知、情、意的统一,它涉及人的心理、人格、智力、思想等诸多方面的基本素质,并以这些基本素质为基础,同时反过来可以巩固和丰富这些素质。可以说,创新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打造创新人格,开发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为今后的创新、创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它也是随着知识经济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教育理念。
创新是一种综合的素质,从这个角度上说,素质教育是综合的素质,从这个角度上讲,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因为只有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能力。然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包含于素质教育中,素质教育指向创新教育。从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上看,两者并不矛盾,素质教育目标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创新教育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应当说两者是一致的。正如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讲到的:“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创新教育如何实施
1.探索精神的培养
它要求学生不是盲目接受和被动地记忆刻本和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和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的参与式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获取结果,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任何科学知识都是人类艰苦努力,不断付出的结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2.综合能力的培养
综合能力就是将现有知识重新组合为新知识的能力,新组合的独特和新颖标志着创新。西蒙顿在《科学天才》一书中讲到:“天才们进行新颖组合比仅仅称得上有才能的人多得多,天才们就像面对一桶积木的顽童,会在意识和潜意识中不断把想法、形象和见解重新组合成不同的形式。”课程学习中知识的重组通常包括三种不同的形式:一是将某学科课程内部的知识进行重组;二是将不同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三是将学科课程所包容的知识与未包容的知识进行重组。三种层次的重组目的在于学生最终能够做到跨学科和跨出学科内容进行自学,把进入现代社会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知识重新组合,融会贯通,这种重组的知识解决复杂问题,从而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造意识是驱使个体进行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创造意识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创造意识包括强烈的创造激情、探索欲、求知欲、好奇心、进取心、自信心等心理品质,也包括具有远大的理想、不畏剑仙的勇气、锲而不舍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都具备一定的创造潜能,在适当的教育之下,它可能再每个学生身上得到体现和发展。因此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应当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培养。
创新教育不仅仅停留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阶段,还要求学生要把新思想转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时代结合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际,认识和解释复杂的现实问题,素质教育背景下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不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和竞争协作精神,将创新精神落实到实践中间去。目前,教育部正在向全社会征集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创新教育在其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创新教育的思想已经被社会各界接受并深入人心,相信随着发展规划的公布,创新教育也会相应得到的合理科学的实施,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也会得到大幅度提升,素质教育也会进入更深层次的推广。
一、素质教育在中国的开展
在全党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国民受教育的年限和水平显著提高,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熟练的劳动者和各类专门人才,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工作经验,初步建立起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但是,面临着21世纪的严峻挑战,我国的教育还存在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问题。目前,国家教育部正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可以说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改革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
几年来,素质教育在全国教育系统中的大中小各个级别学校中得到了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到教育实践中去。有调查显示,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大部分师生已经接受素质教育的理念。同时,可以发觉应试教育的历史惯性依旧存在,部分学校对素质教育仍然存在着阳奉阴违的现象,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仍然要有一段路要走。
二、创新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再看创新教育问题。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认为:“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一个缺少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创新是现代型人才的一种基本素质,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其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最大,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个学生如果缺乏創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没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就不会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认识、人格、社会层面的综合体,是知、情、意的统一,它涉及人的心理、人格、智力、思想等诸多方面的基本素质,并以这些基本素质为基础,同时反过来可以巩固和丰富这些素质。可以说,创新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打造创新人格,开发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为今后的创新、创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它也是随着知识经济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教育理念。
创新是一种综合的素质,从这个角度上说,素质教育是综合的素质,从这个角度上讲,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因为只有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能力。然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包含于素质教育中,素质教育指向创新教育。从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上看,两者并不矛盾,素质教育目标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创新教育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应当说两者是一致的。正如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讲到的:“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创新教育如何实施
1.探索精神的培养
它要求学生不是盲目接受和被动地记忆刻本和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和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的参与式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获取结果,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任何科学知识都是人类艰苦努力,不断付出的结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2.综合能力的培养
综合能力就是将现有知识重新组合为新知识的能力,新组合的独特和新颖标志着创新。西蒙顿在《科学天才》一书中讲到:“天才们进行新颖组合比仅仅称得上有才能的人多得多,天才们就像面对一桶积木的顽童,会在意识和潜意识中不断把想法、形象和见解重新组合成不同的形式。”课程学习中知识的重组通常包括三种不同的形式:一是将某学科课程内部的知识进行重组;二是将不同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三是将学科课程所包容的知识与未包容的知识进行重组。三种层次的重组目的在于学生最终能够做到跨学科和跨出学科内容进行自学,把进入现代社会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知识重新组合,融会贯通,这种重组的知识解决复杂问题,从而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造意识是驱使个体进行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创造意识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创造意识包括强烈的创造激情、探索欲、求知欲、好奇心、进取心、自信心等心理品质,也包括具有远大的理想、不畏剑仙的勇气、锲而不舍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都具备一定的创造潜能,在适当的教育之下,它可能再每个学生身上得到体现和发展。因此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应当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培养。
创新教育不仅仅停留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阶段,还要求学生要把新思想转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时代结合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际,认识和解释复杂的现实问题,素质教育背景下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不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和竞争协作精神,将创新精神落实到实践中间去。目前,教育部正在向全社会征集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创新教育在其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创新教育的思想已经被社会各界接受并深入人心,相信随着发展规划的公布,创新教育也会相应得到的合理科学的实施,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也会得到大幅度提升,素质教育也会进入更深层次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