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学历,养殖业摸爬25载:即将年过半百,奋起二次创业;为建全球规格最高的猪圈,动用物联网技术、欧洲庄园式管理、生态循环理念、资本金融工具……
浙江多水乡。嘉兴桐乡,最出名莫过乌镇。距乌镇不远,车行半小时是洲泉镇。镇上有个湘溪村,村民世代养猪为生。
初中辍学,沈建平没承“祖业”,不养猪,养鸡。一养十几年,改行卖饲料。一卖十几年,又改行,养猪。
前25年,养鸡、卖饲料,沈建平有小名气,不过出嘉兴就没人认识了。但养猪一年,名满浙江。养猪三年,登上美国《科学》和《彭博商业周刊》杂志。
2014年起,乌镇连开三年“互联网大会”,马云、马化腾等大佬餐桌上,少不了他家猪肉;2016年杭州G20,习近平、奥巴马等国家领导人晚宴,猪肉也从他家买。
据说沈建平养猪,舍得花钱,光建猪圈就投了几千万元,号称“五星级”——
猪舍恒温恒湿,机械通风过滤空气,饮水要三重净化,食材自澳洲进口,系统自动除粪、自动投食、自动喂水,听古典音乐,专职医生24小时看护……“猪喝的水,比上海饮用水质量高”。
于是“五星级猪圈”所产猪肉,无抗生素、无重金属,肉质紧密,切片用清水煮熟吃,香醇可口,无需任何佐料调味。上市至今,一分钱广告没打,只靠口碑,就成爆款。
中国传统行业里,身家亿万、低调沉默的老板不计其数,互联网冲击下,大多困惑。转型,升级,投资?沈建平的经验是,沉迷于“术”,不如改造思维。
当年,他也曾有困惑:饲料生意有瓶颈,虽然年收上亿元,在当地河边建有物流码头,生产车间也配了四轴码垛机械手。但想生意规模指数级扩大?难比登天。
2012年,沈建平被人撺掇去了趟欧洲,“看看洋人怎么搞”。
在荷兰,他遇见个正读大学的小姑娘,一个人养300多头母猪,猪圈干干净净,大家坐在猪圈旁喝咖啡,一点臭气都没有。“发达国家养殖业的自动化程度竟这样高!”他想起老家湘溪村养猪,别说一个人,就请十几个工人,照样脏乱差。
吃着小姑娘的猪肉——“生吃的,切成片,像吃生鱼片一样”,沈建平动了心,回国,养猪去……
回归一头猪的本质
养猪难吗?按湘溪村祖祖辈辈的法子,不难。况且无论养鸡还是卖饲料,沈建平就没离开过养殖这个行当,产业上下游门儿清。不过想赶上荷兰小姑娘的水平?难。
按照欧洲标准,尤其比利时和荷兰,抗生素、激素等化学药剂,严格限制甚至禁止养殖业使用。但在中国,不使用这些化学物质,就意味着生猪易患病、死亡率高、生长周期长、体重不达标、毛色不好看……总之,养不活,卖不好。
一开始,沈建平想当然以为,不用抗生素就是“欧洲标准”了。他看书、查资料,甚至自学考取了中国农业大学远程学位。但第一个冬天,超过1 000头猪死于一种最为常见的病毒,占整个猪场的60%……
有些事,绝非努力或吃苦就能促成。1 000头死猪,场面震撼。沈建平知道自己错,却不知错在哪里。于是,先找个对的人。
经一位华侨朋友,沈建平认识了比利时前饲料协会主席马克·胡恩。他砸出1 000万元——以200万元年薪,聘请马克来猪场当5年顾问。马克出身荷兰养殖世家,家族从业历史逾600年。他告诉沈建平:你养猪的逻辑不对,要先回归猪的本质。
什么是猪的本质?住得好,吃得好,喝得好,心情好……和人差不多。
沈建平的猪场叫嘉华牧场,饲料公司叫华腾饲料,两项业务同时进行,隶属他的华腾牧业集团。
嘉华牧场先引入欧洲庄园的运营模式。
牧场在洲泉镇郊区,占地130亩(约86 000多平方米),但养殖区和管理区总共只有7 800平方米,仅占9%。牧场东北两面临水,四周树木掩映,距离最近农舍800米以上。按规划,未来庄园将更多承担休闲观光的职责。
猪舍也改造一番:全密闭设计,技术员洗澡后穿隔离服方可进入;地板采用欧洲漏粪工艺,猪粪猪尿经地板缝隙漏至粪池中;喷洒从植物中提取的消毒除臭剂后,猪舍就没了臭味。
饲料不添加化学物质,还要保证猪营养充足、生长周期短等,不是容易的事。
普通饲料调制配方不过半小时,马克为嘉华牧场研发配方,却花了一年多时间。他跑遍浙江嘉兴、衢州等养猪重镇,采集疾病、水质、土壤等相关数据。最终拿出的配方,光原料就达100多种,而且每一种都必须保证品质。
品控的过程耗资不菲。仅仅为了确定每种原料都优质,沈建平就花了60多万元检测费。“比如大麦,国内没有找到合适的产地,就到澳大利亚采购,成本一下子上浮30%;玉米只能到东北购买。”
母猪、成年猪和猪仔住在不同猪舍。猪仔房间配置玩具球,球的材质、颜色、大小等,根据小猪喜好量身订制;母猪猪舍定期淋浴,水质纯净、水温恒定;成年猪猪舍有音乐,保证心情愉悦……
效果如何?前述“互联网大会”和G20便是明证。尤其G20,一片猪肉检测60多个指标,沈的猪肉有50多个不是“合格”,而直接是“未检出”。
粪尿也有经济学
猪的“本质”回归了,商业的本质也得回归。
沈建平的本事在于,他能从成本或损耗中看到商机,比如猪粪和猪尿。
嘉华牧场要建成生态庄园,臭气熏天的粪尿必须处理干净。这在“洋顾问”马克的家乡,根本不是问题:随便找片空地一丢了事,既解决问题又肥沃土壤。但中国不但没有这样的空地,也不会有人愿意等一整年,看粪便变肥料。
沈建平想:有没有一种技术,不污染环境,处理干净粪尿,最好还能赚点钱?
猪粪最好解决。沈建平从中国林业局下设一研究机所找了个生物炭技术,可以把猪粪处理成生物炭和生物棉。用生物棉做成的花盆不但廉价,保湿效果比一般花盆高3~5倍,还自带丰富有机质。江浙多花卉大户,猪粪花盆很快风靡。 最麻烦的是尿液处理。其实,养猪场污染多半是由于尿液处理不当。一开始,有人建议建个大窖池,用稻草和砂石过滤。但这种方法唯一奏效之处,在于雨水冲淡尿液,从而达到排污标准。
后来,沈建平接连尝试过污水处理塔、电解分离、膜分离、碳棉菌种除污、碟式分离法等,竟无一奏效。这些惯用除污的办法,大多属于工业范畴,用来处理内含物比较稳定的污水,但猪舍尿液含量却不可能标准化。
没效果归没效果,但每尝试一次新办法,沈建平就要掏出几十上百万元买设备。比如污水处理塔,沈建平先花了50多万元买设备,结果设备还没安装完对方发现难度太大,改进方案又多花了十几万元。而本被啤酒厂用来处理大麦杂质的碟式分离法,设备花了35万元,结果在使用的短短3个月中,处理机器故障的时间比实际使用机器的时间还多。
最终,沈建平花了差不多600万元后,中国城市环境研究所的一位教授找到解决方案:一种能够沉淀尿液杂质的絮凝剂。只要在尿液池中混入一定比例的絮凝剂,充分搅拌后,尿液中可被循环利用的氨、氮等,会沉淀成固状物,膜分离后浓缩成液肥,既便宜又是上等有机肥料。而经过几道沉淀、膜分离、过滤后,原本颜色黯黑的尿液污水,竟成了能冲刷猪舍的清水。
虽然嘉华牧场在建场之初就并入国家排污网络,但却从未使用过。沈建平说:“粪便制成生物炭,尿液制成液肥和清水,不但给自己用,还能拿到市场上卖,丢掉才可惜!”
现在,嘉华牧场的生物炭、生物棉和液肥产品都已与代工厂达成合作,即将大规模上市。
其实,“粪尿经济”换个维度,也是“生态循环经济”。折腾粪尿之余,沈建平还种了片荞麦,试验荞麦循环饲料;搞了两个研究所,研究有机蔬菜种植、杭白菊与猪粪、土壤改善等。
这是有钱任性?沈建平的“粪尿经济学”里没有亏本买卖——
猪肉主打绿色、有机、无抗,嘉华牧场号称生态庄园,那么任何这些关键词之下的尝试,都是为品牌做增量。品牌虽无形,但在资本市场,是摸得着的真金白银。
土农民资本论
沈建平给猪肉品牌起名“桐香”,比普通猪肉贵2倍,猪肝则贵10倍。直营店铺只开在繁华商圈、高端住宅和写字楼片区。卖得贵,年出栏一万头猪的嘉华牧场,净利润就有几千万元了。
嘉华规模在养猪场中算中等,只够供应嘉兴桐乡。要想拓展市场,只有在目标省市复制“嘉华”。当下,覆盖北京市场和上海市场的两个新牧场正在筹建。该踩的坑,沈建平已经花钱踩过。技术成熟、模式理顺,新牧场预计三年就能拿回投入。
但怎么实现“规模的指数级增长”?人们口里的“土农民”沈建平,学会了搭资本的快车。具体来说有两个步骤:用科技做大市值,用“轻资产模式”极速扩张。
嘉华牧场里有许多“黑科技”。比如“智慧农业感知管理系统”,让猪舍实现智能管理。在嘉华牧场的一间办公室里,一面墙上挂着巨大的LED屏幕,通过12个窗口,人们可以看见每间猪舍的实时画面。而点击屏幕旁的电脑,则可以进一步查看每间猪舍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
除了查看,系统还能通过遍布猪舍中的传感器,自动给猪喂食、喂水,调节猪舍温度、调整氨气含量等。系统支持手机操作,即便沈建平平时在距离牧场5千米远的总部,打开手机就能查看并干预每一间猪舍的具体管理。
有了这套智能系统,在资本市场上,华腾市值要比纯粹养猪的企业高几个指数。但也并非只为做大估值:中等规模的嘉华牧场,1万头猪只需配备5个管理员;而同等规模的养猪场至少需要25个饲养员,人力成本大降。
成立公司时,沈建平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3年估值5 000万元。但采用“轻资产模式”,这个数字成了2亿元。
所谓“轻资产扩张”,就是向嘉华牧场周边养猪场输出嘉华的养猪方法、独家饲料、智能系统等。这样一来,周边养猪场稍加改造,就能养出和华腾品质相似的猪,卖出比原先更高的价格。
而华腾不投一分钱,悄然转型成了平台公司,稳稳把控住本地从饲料、猪舍建设到销售、定价的整个产业链。如此一来,华腾市值就不能只计算一个牧场的营收,而多了许多“软实力”和影响力上的考量。
沈建平今年47岁,嘉华牧场从建设起算,也不过3年。说起来,以上种种不过牛刀小试,要想实现老沈口中的“这一次,我们重新定义猪肉”,还要加一点时间佐料。
好消息是,2013年上海黄浦江“漂死猪”事件后,死猪源头嘉兴被万夫所指许多年,如今可以稍作放松了。
浙江多水乡。嘉兴桐乡,最出名莫过乌镇。距乌镇不远,车行半小时是洲泉镇。镇上有个湘溪村,村民世代养猪为生。
初中辍学,沈建平没承“祖业”,不养猪,养鸡。一养十几年,改行卖饲料。一卖十几年,又改行,养猪。
前25年,养鸡、卖饲料,沈建平有小名气,不过出嘉兴就没人认识了。但养猪一年,名满浙江。养猪三年,登上美国《科学》和《彭博商业周刊》杂志。
2014年起,乌镇连开三年“互联网大会”,马云、马化腾等大佬餐桌上,少不了他家猪肉;2016年杭州G20,习近平、奥巴马等国家领导人晚宴,猪肉也从他家买。
据说沈建平养猪,舍得花钱,光建猪圈就投了几千万元,号称“五星级”——
猪舍恒温恒湿,机械通风过滤空气,饮水要三重净化,食材自澳洲进口,系统自动除粪、自动投食、自动喂水,听古典音乐,专职医生24小时看护……“猪喝的水,比上海饮用水质量高”。
于是“五星级猪圈”所产猪肉,无抗生素、无重金属,肉质紧密,切片用清水煮熟吃,香醇可口,无需任何佐料调味。上市至今,一分钱广告没打,只靠口碑,就成爆款。
中国传统行业里,身家亿万、低调沉默的老板不计其数,互联网冲击下,大多困惑。转型,升级,投资?沈建平的经验是,沉迷于“术”,不如改造思维。
当年,他也曾有困惑:饲料生意有瓶颈,虽然年收上亿元,在当地河边建有物流码头,生产车间也配了四轴码垛机械手。但想生意规模指数级扩大?难比登天。
2012年,沈建平被人撺掇去了趟欧洲,“看看洋人怎么搞”。
在荷兰,他遇见个正读大学的小姑娘,一个人养300多头母猪,猪圈干干净净,大家坐在猪圈旁喝咖啡,一点臭气都没有。“发达国家养殖业的自动化程度竟这样高!”他想起老家湘溪村养猪,别说一个人,就请十几个工人,照样脏乱差。
吃着小姑娘的猪肉——“生吃的,切成片,像吃生鱼片一样”,沈建平动了心,回国,养猪去……
回归一头猪的本质
养猪难吗?按湘溪村祖祖辈辈的法子,不难。况且无论养鸡还是卖饲料,沈建平就没离开过养殖这个行当,产业上下游门儿清。不过想赶上荷兰小姑娘的水平?难。
按照欧洲标准,尤其比利时和荷兰,抗生素、激素等化学药剂,严格限制甚至禁止养殖业使用。但在中国,不使用这些化学物质,就意味着生猪易患病、死亡率高、生长周期长、体重不达标、毛色不好看……总之,养不活,卖不好。
一开始,沈建平想当然以为,不用抗生素就是“欧洲标准”了。他看书、查资料,甚至自学考取了中国农业大学远程学位。但第一个冬天,超过1 000头猪死于一种最为常见的病毒,占整个猪场的60%……
有些事,绝非努力或吃苦就能促成。1 000头死猪,场面震撼。沈建平知道自己错,却不知错在哪里。于是,先找个对的人。
经一位华侨朋友,沈建平认识了比利时前饲料协会主席马克·胡恩。他砸出1 000万元——以200万元年薪,聘请马克来猪场当5年顾问。马克出身荷兰养殖世家,家族从业历史逾600年。他告诉沈建平:你养猪的逻辑不对,要先回归猪的本质。
什么是猪的本质?住得好,吃得好,喝得好,心情好……和人差不多。
沈建平的猪场叫嘉华牧场,饲料公司叫华腾饲料,两项业务同时进行,隶属他的华腾牧业集团。
嘉华牧场先引入欧洲庄园的运营模式。
牧场在洲泉镇郊区,占地130亩(约86 000多平方米),但养殖区和管理区总共只有7 800平方米,仅占9%。牧场东北两面临水,四周树木掩映,距离最近农舍800米以上。按规划,未来庄园将更多承担休闲观光的职责。
猪舍也改造一番:全密闭设计,技术员洗澡后穿隔离服方可进入;地板采用欧洲漏粪工艺,猪粪猪尿经地板缝隙漏至粪池中;喷洒从植物中提取的消毒除臭剂后,猪舍就没了臭味。
饲料不添加化学物质,还要保证猪营养充足、生长周期短等,不是容易的事。
普通饲料调制配方不过半小时,马克为嘉华牧场研发配方,却花了一年多时间。他跑遍浙江嘉兴、衢州等养猪重镇,采集疾病、水质、土壤等相关数据。最终拿出的配方,光原料就达100多种,而且每一种都必须保证品质。
品控的过程耗资不菲。仅仅为了确定每种原料都优质,沈建平就花了60多万元检测费。“比如大麦,国内没有找到合适的产地,就到澳大利亚采购,成本一下子上浮30%;玉米只能到东北购买。”
母猪、成年猪和猪仔住在不同猪舍。猪仔房间配置玩具球,球的材质、颜色、大小等,根据小猪喜好量身订制;母猪猪舍定期淋浴,水质纯净、水温恒定;成年猪猪舍有音乐,保证心情愉悦……
效果如何?前述“互联网大会”和G20便是明证。尤其G20,一片猪肉检测60多个指标,沈的猪肉有50多个不是“合格”,而直接是“未检出”。
粪尿也有经济学
猪的“本质”回归了,商业的本质也得回归。
沈建平的本事在于,他能从成本或损耗中看到商机,比如猪粪和猪尿。
嘉华牧场要建成生态庄园,臭气熏天的粪尿必须处理干净。这在“洋顾问”马克的家乡,根本不是问题:随便找片空地一丢了事,既解决问题又肥沃土壤。但中国不但没有这样的空地,也不会有人愿意等一整年,看粪便变肥料。
沈建平想:有没有一种技术,不污染环境,处理干净粪尿,最好还能赚点钱?
猪粪最好解决。沈建平从中国林业局下设一研究机所找了个生物炭技术,可以把猪粪处理成生物炭和生物棉。用生物棉做成的花盆不但廉价,保湿效果比一般花盆高3~5倍,还自带丰富有机质。江浙多花卉大户,猪粪花盆很快风靡。 最麻烦的是尿液处理。其实,养猪场污染多半是由于尿液处理不当。一开始,有人建议建个大窖池,用稻草和砂石过滤。但这种方法唯一奏效之处,在于雨水冲淡尿液,从而达到排污标准。
后来,沈建平接连尝试过污水处理塔、电解分离、膜分离、碳棉菌种除污、碟式分离法等,竟无一奏效。这些惯用除污的办法,大多属于工业范畴,用来处理内含物比较稳定的污水,但猪舍尿液含量却不可能标准化。
没效果归没效果,但每尝试一次新办法,沈建平就要掏出几十上百万元买设备。比如污水处理塔,沈建平先花了50多万元买设备,结果设备还没安装完对方发现难度太大,改进方案又多花了十几万元。而本被啤酒厂用来处理大麦杂质的碟式分离法,设备花了35万元,结果在使用的短短3个月中,处理机器故障的时间比实际使用机器的时间还多。
最终,沈建平花了差不多600万元后,中国城市环境研究所的一位教授找到解决方案:一种能够沉淀尿液杂质的絮凝剂。只要在尿液池中混入一定比例的絮凝剂,充分搅拌后,尿液中可被循环利用的氨、氮等,会沉淀成固状物,膜分离后浓缩成液肥,既便宜又是上等有机肥料。而经过几道沉淀、膜分离、过滤后,原本颜色黯黑的尿液污水,竟成了能冲刷猪舍的清水。
虽然嘉华牧场在建场之初就并入国家排污网络,但却从未使用过。沈建平说:“粪便制成生物炭,尿液制成液肥和清水,不但给自己用,还能拿到市场上卖,丢掉才可惜!”
现在,嘉华牧场的生物炭、生物棉和液肥产品都已与代工厂达成合作,即将大规模上市。
其实,“粪尿经济”换个维度,也是“生态循环经济”。折腾粪尿之余,沈建平还种了片荞麦,试验荞麦循环饲料;搞了两个研究所,研究有机蔬菜种植、杭白菊与猪粪、土壤改善等。
这是有钱任性?沈建平的“粪尿经济学”里没有亏本买卖——
猪肉主打绿色、有机、无抗,嘉华牧场号称生态庄园,那么任何这些关键词之下的尝试,都是为品牌做增量。品牌虽无形,但在资本市场,是摸得着的真金白银。
土农民资本论
沈建平给猪肉品牌起名“桐香”,比普通猪肉贵2倍,猪肝则贵10倍。直营店铺只开在繁华商圈、高端住宅和写字楼片区。卖得贵,年出栏一万头猪的嘉华牧场,净利润就有几千万元了。
嘉华规模在养猪场中算中等,只够供应嘉兴桐乡。要想拓展市场,只有在目标省市复制“嘉华”。当下,覆盖北京市场和上海市场的两个新牧场正在筹建。该踩的坑,沈建平已经花钱踩过。技术成熟、模式理顺,新牧场预计三年就能拿回投入。
但怎么实现“规模的指数级增长”?人们口里的“土农民”沈建平,学会了搭资本的快车。具体来说有两个步骤:用科技做大市值,用“轻资产模式”极速扩张。
嘉华牧场里有许多“黑科技”。比如“智慧农业感知管理系统”,让猪舍实现智能管理。在嘉华牧场的一间办公室里,一面墙上挂着巨大的LED屏幕,通过12个窗口,人们可以看见每间猪舍的实时画面。而点击屏幕旁的电脑,则可以进一步查看每间猪舍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
除了查看,系统还能通过遍布猪舍中的传感器,自动给猪喂食、喂水,调节猪舍温度、调整氨气含量等。系统支持手机操作,即便沈建平平时在距离牧场5千米远的总部,打开手机就能查看并干预每一间猪舍的具体管理。
有了这套智能系统,在资本市场上,华腾市值要比纯粹养猪的企业高几个指数。但也并非只为做大估值:中等规模的嘉华牧场,1万头猪只需配备5个管理员;而同等规模的养猪场至少需要25个饲养员,人力成本大降。
成立公司时,沈建平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3年估值5 000万元。但采用“轻资产模式”,这个数字成了2亿元。
所谓“轻资产扩张”,就是向嘉华牧场周边养猪场输出嘉华的养猪方法、独家饲料、智能系统等。这样一来,周边养猪场稍加改造,就能养出和华腾品质相似的猪,卖出比原先更高的价格。
而华腾不投一分钱,悄然转型成了平台公司,稳稳把控住本地从饲料、猪舍建设到销售、定价的整个产业链。如此一来,华腾市值就不能只计算一个牧场的营收,而多了许多“软实力”和影响力上的考量。
沈建平今年47岁,嘉华牧场从建设起算,也不过3年。说起来,以上种种不过牛刀小试,要想实现老沈口中的“这一次,我们重新定义猪肉”,还要加一点时间佐料。
好消息是,2013年上海黄浦江“漂死猪”事件后,死猪源头嘉兴被万夫所指许多年,如今可以稍作放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