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江南节气文化随笔《跟着太阳走一年》,应该是写作者对节气很了解。其实,我自己知道,我真不太了解,就是我写完了二十四个节气,你如果叫我依次把二十四个节气报出名来,我不一定报得全。有人一定会问,你写二十四个节气,有什么用呢?
先不说用,先说说我写作的两个状态吧。
第一个是“走”的状态。在阳光下走,像散步一样,很享受。在书里的题记中,我是这样很文艺地写道:“一切都是因为您,太阳呀!仅仅因为您的远和近,我们,被你牵引,从一个节气走向另一个节气。”
一天天过日子,你有的是“过日子”的感觉(难免很现实的),你可能没有“走”的感觉。我写节气一个节气来,过了节,她就走了,新的节气接着又来了……我就会调动我的感觉,有时是用我全部的感官来感受、来体悟变化:天气的变化、物候的变化、人们的变化。当你注视一朵花时,是享受的;当你一天去看花一次,天天去,那朵花渐渐舒展开来,就特别“感时花溅泪”,尤其是在春天,尤其是在桃花源,你真的很享受。如果,在你心里,清楚地意识到这朵花是开在节气里,是穿越两个节气,我想,在你我心里,一定会有更鲜美更生动的意义,你的享受,我想会更享受的。大家如果有兴趣,不妨看看文章,或许你也能体会出“走”——在阳光下走,在光阴里走——的感觉。如果把《跟着太阳走一年》这本书——包括我们选用的摄影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你也许会发现,我们“走”得如何——是不是有点像散步?步伐当然不同,有时有点像晚饭后的闲步,有时有点像清晨的快步!
就这样“闲步”“快步”散步开来,当然写作也在进行中。印象中,大约是节气随笔写到三分之一时,某一天某一刻,突然一下脑子来了一个念头,有了——书名有了。这个书名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跟着太阳走一年》。这真可谓日积月累,水到渠成。至今我都觉得这个书名不错。
“走”的状态,也包括真“走”的。我,一个很喜欢宅在家里的人,要外出,且一个人外出,真得下番决心的。但为了写作,还真得出走。芒种时,确定了写水稻,于是我利用周末从南站出发,问津河姆渡。且看我在书里是如何写的:“一人前往,不受什么干扰,这,倒是蛮符合朝圣的心情——对供养人类的最主要的作物水稻,我们,除了知道‘粒粒皆辛苦’外,还是得有点敬畏之情敬畏之举的。”
印象中,还有一处我直接写到“走”的感觉。那是我回到老家河南新县。原文是这样的:“一路上,我没有碰到几个人,在上山下山三个小时当中,大多时候,我是一个人,在大自然中,安步当车,悠然。那种体验,有没有禅意,我不敢确定,但,在慢步行进中,我更能感觉到冬的静,冬的简约。很具体很细节很鲜活。”
第二个状态是“学”的状态。 在光阴里悟,像学习一样。自然,“学”的状态得心存敬畏。我在题记中这样写道:“对中国农村农人来说,节气,是一年当中二十四个自自然然的农事律令。对中国城市市民来说,节气,是阴阳变化乾坤大转移中的一股暗暗流动的底气。体会、领受她们吧!以静静的、安详的、敬畏的姿态。我来自农村,我在城里活着,我不知我是农人还是市民,但我知道一份敬畏在我的文字里。”
写作的人常有这样的经验,文章不断写出来,写得多了,有时会产生肚子里的货被掏空的感觉。选择了二十四节气这个题材,我动笔之前就抱着当“学生”的心态,当然我这个学生,主要靠自修的。买了不少书,学了不少东西。我看书本来就杂,这样一来更杂了。当然也在网上学。借助网络,学了不少东西,也查了不少东西。比如,小麦的历史。通过学习和写作,我知道小麦对人类的大致贡献。再比如,历史上江南的由来,由此我也大致知道江南对整个中华文化的贡献。这,让我在江南的生活更有质感。
“学而不思则罔。”当然,我不会止于“学”的。对于选择二十四个节气作为写作题材的我来说,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二十四篇文章,你是如何各自立出新意,二十四个“新意”又是如何贯通,形成一个整体的“大意”?有的立意还是比较容易的。比如大寒,最后一个,向往过年,是很自然的。但有些,看似容易,其实很难。比如四个带“立”的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大家可以把这四篇连起来,就大致可以推断当时我为此牺牲了多少脑细胞哟!立春,我把立志和励志联在一起,形成文章立意。标题是:“立春:看《立春》,体会立春”。立夏,我把民间习俗和中国自强的传统连在一起。我立夏的标题是:“立夏叮嘱华夏:做个好汉子”。立秋,我把秋意和我们心里的文青倾向和小资情调联在一起。立秋的标题是:“立秋盼秋,飕飕凉意好发呆”。立冬,我把冬的萧瑟和冬天的静美甚至中国人的审美倾向连在一起。我立冬的标题是:“立冬:立下天地之美的另一个基调”。
我认为,一个好的写作者一定有自己很得意的文字。我不敢说是好的写作者,但我在《跟着太阳走一年》中也有一些自己偏爱的文字。比如:获太阳之指引,得太阳之启示,受太阳之普惠。——三个太阳连用,一下子把太阳突出出来了。过去的人生活在节气里,现在的人生活在天气中——一节气一天气,一字之差,便把过去的人和现在的人分开了。有点文字游戏的味道,但想想还是有几分歪理的。再比如,大气磅礴,渔樵耕读节气里;荡气回肠,围城蜗居天气中。这两句像对联似的,把过去和现在暗暗进行对比。荡气回肠,本来也是褒义,但和大气磅礴一比,就是“弱势群体”了。更有趣的是,这里还可以说用典了。渔樵耕读、围城、蜗居,是不是有点典的意思呢?
最后,还是回到写二十四节气有什么用上面吧!真没有什么可说的,还是拉个名人来支撑吧。这个名人是这样说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作者单位:宁波市北仑区文联
新 书 廊
《国际热点问题报告》,张蕴岭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6月版,50.00元
该书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组织的年度国际热点、焦点问题论坛发言为基础,由作者重新撰写而成。这些热点有的是全球性的,有的是地区性的,也有的虽是国别性的,但都具有超国家影响。无论这些热点问题与我国有无直接关联,但都与直接或间接利益息息相关。该书所选择的12个国际热点问题对广大读者深度了解世界重大问题也会大有帮助。
先不说用,先说说我写作的两个状态吧。
第一个是“走”的状态。在阳光下走,像散步一样,很享受。在书里的题记中,我是这样很文艺地写道:“一切都是因为您,太阳呀!仅仅因为您的远和近,我们,被你牵引,从一个节气走向另一个节气。”
一天天过日子,你有的是“过日子”的感觉(难免很现实的),你可能没有“走”的感觉。我写节气一个节气来,过了节,她就走了,新的节气接着又来了……我就会调动我的感觉,有时是用我全部的感官来感受、来体悟变化:天气的变化、物候的变化、人们的变化。当你注视一朵花时,是享受的;当你一天去看花一次,天天去,那朵花渐渐舒展开来,就特别“感时花溅泪”,尤其是在春天,尤其是在桃花源,你真的很享受。如果,在你心里,清楚地意识到这朵花是开在节气里,是穿越两个节气,我想,在你我心里,一定会有更鲜美更生动的意义,你的享受,我想会更享受的。大家如果有兴趣,不妨看看文章,或许你也能体会出“走”——在阳光下走,在光阴里走——的感觉。如果把《跟着太阳走一年》这本书——包括我们选用的摄影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你也许会发现,我们“走”得如何——是不是有点像散步?步伐当然不同,有时有点像晚饭后的闲步,有时有点像清晨的快步!
就这样“闲步”“快步”散步开来,当然写作也在进行中。印象中,大约是节气随笔写到三分之一时,某一天某一刻,突然一下脑子来了一个念头,有了——书名有了。这个书名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跟着太阳走一年》。这真可谓日积月累,水到渠成。至今我都觉得这个书名不错。
“走”的状态,也包括真“走”的。我,一个很喜欢宅在家里的人,要外出,且一个人外出,真得下番决心的。但为了写作,还真得出走。芒种时,确定了写水稻,于是我利用周末从南站出发,问津河姆渡。且看我在书里是如何写的:“一人前往,不受什么干扰,这,倒是蛮符合朝圣的心情——对供养人类的最主要的作物水稻,我们,除了知道‘粒粒皆辛苦’外,还是得有点敬畏之情敬畏之举的。”
印象中,还有一处我直接写到“走”的感觉。那是我回到老家河南新县。原文是这样的:“一路上,我没有碰到几个人,在上山下山三个小时当中,大多时候,我是一个人,在大自然中,安步当车,悠然。那种体验,有没有禅意,我不敢确定,但,在慢步行进中,我更能感觉到冬的静,冬的简约。很具体很细节很鲜活。”
第二个状态是“学”的状态。 在光阴里悟,像学习一样。自然,“学”的状态得心存敬畏。我在题记中这样写道:“对中国农村农人来说,节气,是一年当中二十四个自自然然的农事律令。对中国城市市民来说,节气,是阴阳变化乾坤大转移中的一股暗暗流动的底气。体会、领受她们吧!以静静的、安详的、敬畏的姿态。我来自农村,我在城里活着,我不知我是农人还是市民,但我知道一份敬畏在我的文字里。”
写作的人常有这样的经验,文章不断写出来,写得多了,有时会产生肚子里的货被掏空的感觉。选择了二十四节气这个题材,我动笔之前就抱着当“学生”的心态,当然我这个学生,主要靠自修的。买了不少书,学了不少东西。我看书本来就杂,这样一来更杂了。当然也在网上学。借助网络,学了不少东西,也查了不少东西。比如,小麦的历史。通过学习和写作,我知道小麦对人类的大致贡献。再比如,历史上江南的由来,由此我也大致知道江南对整个中华文化的贡献。这,让我在江南的生活更有质感。
“学而不思则罔。”当然,我不会止于“学”的。对于选择二十四个节气作为写作题材的我来说,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二十四篇文章,你是如何各自立出新意,二十四个“新意”又是如何贯通,形成一个整体的“大意”?有的立意还是比较容易的。比如大寒,最后一个,向往过年,是很自然的。但有些,看似容易,其实很难。比如四个带“立”的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大家可以把这四篇连起来,就大致可以推断当时我为此牺牲了多少脑细胞哟!立春,我把立志和励志联在一起,形成文章立意。标题是:“立春:看《立春》,体会立春”。立夏,我把民间习俗和中国自强的传统连在一起。我立夏的标题是:“立夏叮嘱华夏:做个好汉子”。立秋,我把秋意和我们心里的文青倾向和小资情调联在一起。立秋的标题是:“立秋盼秋,飕飕凉意好发呆”。立冬,我把冬的萧瑟和冬天的静美甚至中国人的审美倾向连在一起。我立冬的标题是:“立冬:立下天地之美的另一个基调”。
我认为,一个好的写作者一定有自己很得意的文字。我不敢说是好的写作者,但我在《跟着太阳走一年》中也有一些自己偏爱的文字。比如:获太阳之指引,得太阳之启示,受太阳之普惠。——三个太阳连用,一下子把太阳突出出来了。过去的人生活在节气里,现在的人生活在天气中——一节气一天气,一字之差,便把过去的人和现在的人分开了。有点文字游戏的味道,但想想还是有几分歪理的。再比如,大气磅礴,渔樵耕读节气里;荡气回肠,围城蜗居天气中。这两句像对联似的,把过去和现在暗暗进行对比。荡气回肠,本来也是褒义,但和大气磅礴一比,就是“弱势群体”了。更有趣的是,这里还可以说用典了。渔樵耕读、围城、蜗居,是不是有点典的意思呢?
最后,还是回到写二十四节气有什么用上面吧!真没有什么可说的,还是拉个名人来支撑吧。这个名人是这样说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作者单位:宁波市北仑区文联
新 书 廊
《国际热点问题报告》,张蕴岭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6月版,50.00元
该书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组织的年度国际热点、焦点问题论坛发言为基础,由作者重新撰写而成。这些热点有的是全球性的,有的是地区性的,也有的虽是国别性的,但都具有超国家影响。无论这些热点问题与我国有无直接关联,但都与直接或间接利益息息相关。该书所选择的12个国际热点问题对广大读者深度了解世界重大问题也会大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