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教师,都想成为优秀的教师,每个学生都想考出好的成绩.怎样的教学策略既打破传统,大胆放手,不再以教师为中心,不需细讲,精讲,搞题海战术,体现课改,又能受学生欢迎,提高学生的成绩呢?其实传统手段和新课改并不对立,传统教学并不能完全否定,完全抛弃的话,课堂看上去热闹,但华而不实,学生成绩上不去.笔者结合平时教学,谈谈对化学成绩的提高行之有效的几点做法:
一、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让学生多表现自己
有些化学教师认为学生成绩不好,理所当然.受江苏高考政策的影响,理科生物理必选,在化学和生物之间,生物简单一些.既然不选化学,成绩肯定不好.但是美术,音乐也不是高考学科,学生都喜欢上,其实学生没有那么功利.我们的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要求大于对知识的需求.学生往往会因为一位教师而喜欢上他的课,自然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内容上.现在的师生关系更多的是朋友关系,教师要走下讲台,站到学生中间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才会克服胆怯心理,对教师敞开心扉,敢想敢说,畅所欲言.
二、 研究比较各种版本的教材,对准考试大纲
新课改前提下,有些教师凭几十年的经验上课,抱怨课时不够,其实是对化学知识的教学要求理解偏颇,讲的不考,考的不重点讲.教学和作战一样,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战无不胜”.“知己”就是教师深入钻研各种版本的教材,巧用课本,大胆筛选与取舍,把握主体,研究考什么,怎样考.
如,高三一轮复习,每年考查的知识点占考试说明的80%.所以知识点的取舍依据考试说明,摒弃“难,繁,偏,旧”,抓主干,研究不同版本教材:氢氧化铁胶体制备苏教版无此内容,人教版教材有,那高考时不会重点考.有机物的命名一般在选择题化学用语的题干中,支链不超过2个,有环的位置邻,间,对,所以在命名的复习上不需要花太多时间.
三、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要想学生出好成绩,教师不但在备课上,课堂上下功夫,学生的个性特点也要深入了解,做到因材施教.一个班50到60人,能力参差不齐,如何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上来?学生的特点教师要心中有数,不同的学生一节课的收获是不同的,尖子生思维敏捷,能举一反三,中等生希望得到解题方法和技巧,后进生期盼教师的眼神注意到他们,能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笔者在每个学生的作业上都会留下不同的小批示:“做题再仔细点更棒”;“看到你的努力了,加油!”;“你很有潜力!”.后进生虽然错得相对较多,但只要有进步我们就要肯定.学生个性各有不同,有的需要鞭策,有的需要鼓励,有的需要关注,有点需要肯定.
四、用合适方法重复强化,突破重点难点
我们总说很难抓住每节课的重难点,其实是没有对学生做出强化.强化是学生作出实践性反应后,教师围绕教学的重点,学生的难点,做出的反馈行为.在备课时要把握重点的准确定制,上课时关注学生对难点所作出的反应,改作业时统计学生错误的根源.如果大部分学生掌握不好,这时适当的重复很有必要.
我们班的学生都知道我喜欢发“小纸条”,纸条小,字也不大,都是些什么呢?以前评讲习题的时候,学生都是“哦”,原来是这样,看似都懂了,但是学生课后的时间毕竟很少,从早到晚课排得满满的,中间只有上厕所的时间,没有时间更懒得去再做一遍.同样的题目,再做一遍,还是重蹈覆辙.笔者冥思苦想,将解题的关键稍作修改,以小纸条的方式,在下节课前的10到15分钟练习,这时学生才会将上节课的重点难点再现,二次思考印象更深,也促使学生在听课时更加用心.
由于坐得比较近,我又发现同桌之间很容易相互看到.我又想出一招,在出题复印时,同桌之间的小纸条会有少许地方不同,如题目顺序,题目数据等,知识点,方法一致,但结果不同,经过这样的改进,我能明显看出哪些学生已经懂了,哪些学生还需要个别辅导,加深印象.
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采取“小纸条”法进行强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我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学生成绩有了明显提高.普通高中学生惰性较强,这种方法行之有效.
五、 培养学生听课习惯,准备“备忘小帮手”
在教学中,常有学生反应化学概念,一听就会,做题就错,一点就懂,一过就忘.学生在解题上一错再错,仅仅满足于听懂了,没有把它完整的写下来,就急忙去做其他事情了,几天后再考类似的题“卡壳了”.所以,学生的听课习惯要培养,准备备忘小帮手.听课时模糊的概念理解,没有记住的知识点要特别留意,用自己易理解的语言,及时记在备忘本上,花不多的时间经常浏览,多看几遍,一般都能记住.以一次检测为例说明怎么在记错本上作备忘和反思.
备忘本:
1.除CH3Cl、HCHO外,烃的衍生物,在标况下都是非气态,不适用于气体摩尔体积.
2.小苏打(名称带“小“字)所以溶解性小,稳定性小.
3.1 mol苯甲醛需要4 mol氢气加成(其中1 mol氢气加—CHO成醇)
4. SO2的漂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与其还原性无关.
5. Fe2O3是红棕色,Fe(OH)3是红褐色.
其实学生就差这么一点点,我们教师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解决他们的缺点,成绩就会发生质的飞跃.
一、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让学生多表现自己
有些化学教师认为学生成绩不好,理所当然.受江苏高考政策的影响,理科生物理必选,在化学和生物之间,生物简单一些.既然不选化学,成绩肯定不好.但是美术,音乐也不是高考学科,学生都喜欢上,其实学生没有那么功利.我们的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要求大于对知识的需求.学生往往会因为一位教师而喜欢上他的课,自然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内容上.现在的师生关系更多的是朋友关系,教师要走下讲台,站到学生中间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才会克服胆怯心理,对教师敞开心扉,敢想敢说,畅所欲言.
二、 研究比较各种版本的教材,对准考试大纲
新课改前提下,有些教师凭几十年的经验上课,抱怨课时不够,其实是对化学知识的教学要求理解偏颇,讲的不考,考的不重点讲.教学和作战一样,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战无不胜”.“知己”就是教师深入钻研各种版本的教材,巧用课本,大胆筛选与取舍,把握主体,研究考什么,怎样考.
如,高三一轮复习,每年考查的知识点占考试说明的80%.所以知识点的取舍依据考试说明,摒弃“难,繁,偏,旧”,抓主干,研究不同版本教材:氢氧化铁胶体制备苏教版无此内容,人教版教材有,那高考时不会重点考.有机物的命名一般在选择题化学用语的题干中,支链不超过2个,有环的位置邻,间,对,所以在命名的复习上不需要花太多时间.
三、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要想学生出好成绩,教师不但在备课上,课堂上下功夫,学生的个性特点也要深入了解,做到因材施教.一个班50到60人,能力参差不齐,如何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上来?学生的特点教师要心中有数,不同的学生一节课的收获是不同的,尖子生思维敏捷,能举一反三,中等生希望得到解题方法和技巧,后进生期盼教师的眼神注意到他们,能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笔者在每个学生的作业上都会留下不同的小批示:“做题再仔细点更棒”;“看到你的努力了,加油!”;“你很有潜力!”.后进生虽然错得相对较多,但只要有进步我们就要肯定.学生个性各有不同,有的需要鞭策,有的需要鼓励,有的需要关注,有点需要肯定.
四、用合适方法重复强化,突破重点难点
我们总说很难抓住每节课的重难点,其实是没有对学生做出强化.强化是学生作出实践性反应后,教师围绕教学的重点,学生的难点,做出的反馈行为.在备课时要把握重点的准确定制,上课时关注学生对难点所作出的反应,改作业时统计学生错误的根源.如果大部分学生掌握不好,这时适当的重复很有必要.
我们班的学生都知道我喜欢发“小纸条”,纸条小,字也不大,都是些什么呢?以前评讲习题的时候,学生都是“哦”,原来是这样,看似都懂了,但是学生课后的时间毕竟很少,从早到晚课排得满满的,中间只有上厕所的时间,没有时间更懒得去再做一遍.同样的题目,再做一遍,还是重蹈覆辙.笔者冥思苦想,将解题的关键稍作修改,以小纸条的方式,在下节课前的10到15分钟练习,这时学生才会将上节课的重点难点再现,二次思考印象更深,也促使学生在听课时更加用心.
由于坐得比较近,我又发现同桌之间很容易相互看到.我又想出一招,在出题复印时,同桌之间的小纸条会有少许地方不同,如题目顺序,题目数据等,知识点,方法一致,但结果不同,经过这样的改进,我能明显看出哪些学生已经懂了,哪些学生还需要个别辅导,加深印象.
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采取“小纸条”法进行强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我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学生成绩有了明显提高.普通高中学生惰性较强,这种方法行之有效.
五、 培养学生听课习惯,准备“备忘小帮手”
在教学中,常有学生反应化学概念,一听就会,做题就错,一点就懂,一过就忘.学生在解题上一错再错,仅仅满足于听懂了,没有把它完整的写下来,就急忙去做其他事情了,几天后再考类似的题“卡壳了”.所以,学生的听课习惯要培养,准备备忘小帮手.听课时模糊的概念理解,没有记住的知识点要特别留意,用自己易理解的语言,及时记在备忘本上,花不多的时间经常浏览,多看几遍,一般都能记住.以一次检测为例说明怎么在记错本上作备忘和反思.
备忘本:
1.除CH3Cl、HCHO外,烃的衍生物,在标况下都是非气态,不适用于气体摩尔体积.
2.小苏打(名称带“小“字)所以溶解性小,稳定性小.
3.1 mol苯甲醛需要4 mol氢气加成(其中1 mol氢气加—CHO成醇)
4. SO2的漂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与其还原性无关.
5. Fe2O3是红棕色,Fe(OH)3是红褐色.
其实学生就差这么一点点,我们教师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解决他们的缺点,成绩就会发生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