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无事,我读起了《重读抗战家书》(中华书局出版)中的《彭雪枫致妻书》(1942年12月3日),不禁心潮澎湃。彭雪枫将军的这封书信,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家国情怀,铁骨柔情,每每讀来都会让人怦然心动,充满了奋进的力量。
彭雪枫,1907年生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曾任新四军4师师长、淮北军区司令员,1944年壮烈殉国,是抗日战争中新四军中牺牲的最高将领之一,被毛泽东、朱德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彭雪枫和妻子林颖,是一对在抗日烽火中走到一起的革命伴侣。1941年婚后,他们仍分居两地鸿雁传情,这封信就是其中的一封。
透过厚重的历史云烟,回望1942年的11月,日伪军集结重兵对淮北苏皖边区根据地进行大扫荡,企图歼灭新四军4师主力。彭雪枫率领部队昼伏夜出,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这封家书就写于“三十三天反扫荡”即将胜利的前夕。
处理完军务,虽已深夜,彭雪枫还是在油灯下提笔给爱妻写信。“这一仗给敌人打击最大,老百姓轰传后也越发厉害!都说新四军的计策高妙,打仗能干。”他在信中与妻子分享胜利的喜悦,并由衷地感慨“杀伤鬼子六十余名,实在痛快”。信中还介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国共抗战的时局,对抗战的前景充满信心。总结反扫荡经验,他在信中还引用了高尔基小说《母亲》中的一段话:“人们是不信任赤裸裸的说话的,非吃苦头不可,非用血来洗炼说话不可!”这是他在艰苦战斗的间隙,仍勤奋读书的成果。在与妻子的书信往来中,彭雪枫也多次畅谈读书体会,勉励妻子多读书,武装自己的头脑。“我恨不得将最著名作品于最短时间一齐装进头脑里去。越读书越感到自己的贫乏!我希望我的最亲爱的人同样有此抱负!”此封信中,他亦留下了上述话语。
当然,彭雪枫对妻子的关心不止如此,还有儿女情长。信中写道:“孩子应该生下来了?这是我所最关怀的事!假如生产了,不论男孩或女孩,我提议起名字叫‘流离’吧!这倒名副其实,一个很妙的纪念!”日寇入侵,亿万中国人流离失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采用的是游击战术。用“家如月夜圆时少,人是秋云散处多”来形容当时的抗日将士,一点也不为过。所以他给自己的孩子起这个名字,是要铭记这段峥嵘岁月,坚定抗日的决心与斗志。很可惜,这个孩子出生不久,就染病夭折,而彭雪枫却未能见上一面。后来彭雪枫因公顺路,曾去寻找埋葬孩子的地方,其内疚与遗憾,表露无遗。
在信的最后,彭雪枫将对妻子的无限牵挂与思念倾注笔端:“明天派人到湖东去,连同上次未发的信,大概可以减少你的一点苦寂吧?好好地保重身体!不要多所忧虑!万千万千!……如精神许可,希望有长的回信,藉以明悉你最近的生活和心情。”句句含情,字字是爱,动人心弦,谁能说这不是一首浪漫的战地爱情曲?
在那个艰难困苦的抗战年代,彭雪枫和妻子林颖只度过了聚少离多的短短三年,书信是他们相互交流的主要方式。虽然许多家书都是匆匆写就,但每一封都充满对国家对人民对家庭的浓浓爱意,这些书信一直被妻子林颖随身珍藏,成为我们今天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舍弃自己的“小家”,为民族这个“大家”去奋斗、去牺牲,值得我们这些后人永远铭记,值得我们永远祭奠。
彭雪枫,1907年生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曾任新四军4师师长、淮北军区司令员,1944年壮烈殉国,是抗日战争中新四军中牺牲的最高将领之一,被毛泽东、朱德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彭雪枫和妻子林颖,是一对在抗日烽火中走到一起的革命伴侣。1941年婚后,他们仍分居两地鸿雁传情,这封信就是其中的一封。
透过厚重的历史云烟,回望1942年的11月,日伪军集结重兵对淮北苏皖边区根据地进行大扫荡,企图歼灭新四军4师主力。彭雪枫率领部队昼伏夜出,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这封家书就写于“三十三天反扫荡”即将胜利的前夕。
处理完军务,虽已深夜,彭雪枫还是在油灯下提笔给爱妻写信。“这一仗给敌人打击最大,老百姓轰传后也越发厉害!都说新四军的计策高妙,打仗能干。”他在信中与妻子分享胜利的喜悦,并由衷地感慨“杀伤鬼子六十余名,实在痛快”。信中还介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国共抗战的时局,对抗战的前景充满信心。总结反扫荡经验,他在信中还引用了高尔基小说《母亲》中的一段话:“人们是不信任赤裸裸的说话的,非吃苦头不可,非用血来洗炼说话不可!”这是他在艰苦战斗的间隙,仍勤奋读书的成果。在与妻子的书信往来中,彭雪枫也多次畅谈读书体会,勉励妻子多读书,武装自己的头脑。“我恨不得将最著名作品于最短时间一齐装进头脑里去。越读书越感到自己的贫乏!我希望我的最亲爱的人同样有此抱负!”此封信中,他亦留下了上述话语。
当然,彭雪枫对妻子的关心不止如此,还有儿女情长。信中写道:“孩子应该生下来了?这是我所最关怀的事!假如生产了,不论男孩或女孩,我提议起名字叫‘流离’吧!这倒名副其实,一个很妙的纪念!”日寇入侵,亿万中国人流离失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采用的是游击战术。用“家如月夜圆时少,人是秋云散处多”来形容当时的抗日将士,一点也不为过。所以他给自己的孩子起这个名字,是要铭记这段峥嵘岁月,坚定抗日的决心与斗志。很可惜,这个孩子出生不久,就染病夭折,而彭雪枫却未能见上一面。后来彭雪枫因公顺路,曾去寻找埋葬孩子的地方,其内疚与遗憾,表露无遗。
在信的最后,彭雪枫将对妻子的无限牵挂与思念倾注笔端:“明天派人到湖东去,连同上次未发的信,大概可以减少你的一点苦寂吧?好好地保重身体!不要多所忧虑!万千万千!……如精神许可,希望有长的回信,藉以明悉你最近的生活和心情。”句句含情,字字是爱,动人心弦,谁能说这不是一首浪漫的战地爱情曲?
在那个艰难困苦的抗战年代,彭雪枫和妻子林颖只度过了聚少离多的短短三年,书信是他们相互交流的主要方式。虽然许多家书都是匆匆写就,但每一封都充满对国家对人民对家庭的浓浓爱意,这些书信一直被妻子林颖随身珍藏,成为我们今天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舍弃自己的“小家”,为民族这个“大家”去奋斗、去牺牲,值得我们这些后人永远铭记,值得我们永远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