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课程绪论课的教学内容与实践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造地质学绪论课的讲解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笔者通过对国内多所高校构造地质学绪论课教学安排的研究,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该课程绪论课的教学内容与实践方法,研究认为,应该讲清“三个问题”,即讲清“课程结构”、讲清“什么是构造及构造地质学”、讲清“考核办法及课堂行为规范”,并构建同学们的地质思维时空观。该教学内容与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绪论课;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构造地质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123-02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该课程学习的好坏是地质基本功扎实与否的试金石,并将直接制约着后续课程的学习与提高[1,2]。构造地质学课程较强的理论性、高度的系统性及很强的实践性等特点对教师和同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种要求需要我们从课程的第一节课(绪论)就应该认真对待。在综合分析国内多所著名“地质学基地”高校的《构造地质学》课件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主讲《构造地质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本文提出了一点关于该课程“绪论”课程教学的心得,以期抛砖引玉。
  一、《构造地质学》绪论课的重要性
  有人认为,绪论课要讲的就是课本上那薄薄的一页纸,几个生涩的概念,讲与不讲、讲多讲少无关紧要,不必小题大做,实践证明这是极度错误的。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地质学”,它是研究地球物质组成、物理化学变化、演化历史及其生命状态的科学[3]。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决定了地质学者應该具备有别于数学类专业逻辑思维的独特思维能力,前人称之为“地质思维”[4,5]。地质思维至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时间观与空间观[6]。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并非一个简单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如数学的公式、医学的病人或计算机专业的程序,而是一个宏观的地球;其研究内容不仅包括地球的现在,而且包括地球的历史及地球的未来。这就决定了作为一个地质类专业的学生从一开始就要培养地质思维的时间观与空间观,前者是通过《地层学与地史学》来实现的[7-9],而后者只有通过《构造地质学》课程来实现,这就决定了该课程在地质类专业同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该课程的第一堂课——绪论,它的内容如何安排,讲解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同学对该课程的兴趣、认识及地质思维能力的培养。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在对待构造地质学绪论课的教学问题上,务必合理组织讲课内容,精心设计讲课思路。
  二、《构造地质学》绪论课的教学内容与实践
  综合研究国内各大高校关于《构造地质学》的绪论讲解,根据我校专业设置、学生知识结构及多年的尝试,笔者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绪论课内容安排及实践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构造地质学的绪论课讲解应该包括如下几个重要方面。
  第一,讲清课程结构。现今的《构造地质学》教材是早期的《构造地质学》与《地质制图学》两本教材的合并,前者是构造地质基础理论,后者是地质制图等地质实践技能。因而,构造地质学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难度较大、实践性及实用性都较强的一门课程。同学们在大学一年级时已经进行了“普通地质学”的学习,对于地质构造的知识有一点肤浅的了解,讲清课程的“纲”,不仅有利于同学高屋建瓴地看待即将学习的内容,而且有利于同学们宏观思维的培养,后者也是地质学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大学一年级与二年级专业基础课的学习通常将同学们对地质学的学习引入一个误区,以为地质学是与文科类似的学科,只要记住一些知识点就能学好,没有什么实践动手的内容。讲清该课程的结构后,有利于同学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摆脱以往那种“地质类专业课学习上只要死记硬背就能考高分”的错误观点。
  “讲清课程结构”有利于同学们从宏观上了解课程的大致内容,做到心中有数,真正从心里上重视该课程的学习。“讲清课程结构”还要求讲清课程的“纲”,即各章节的内容安排及其相互联系。《构造地质学》虽然复杂,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基础理论、构造解析与实践教学(图1)。基础理论包括“应力分析”和“应变分析”,这是课程的基础,相当于数学的基本定律,为“构造解析”部分提供基本的理论支持。“构造解析”是对发育的常见构造现象进行分析,每个构造现象的解析均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即“几何学特征”、“运动学过程”、“动力学机制”。“实践教学”主要的目标是教会同学们掌握“地质图”的阅读,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认识地质图、不同构造区地质图,而后者的学习除了能阅读地质图之外,还应掌握图切剖面图的制作方法(图1)。
  第二,讲清什么是“构造”、什么是“构造地质学”。讲清这两个问题非常重要,笔者在讲解这一问题时,并不是只对“构造”、“构造地质学”的定义作个简单的介绍,也没有将这个定义作无限的延伸,而是通过理论讲解使同学们具备感性认识后,通过一张带有一系列断裂的沉积岩图片,请同学依次思考如下问题“岩石学者研究其什么”、“水文地质学者研究其什么”、“地球物理学者研究其什么”,同学们一一作答之后,请同学思考“构造地质学者研究其什么”。同学们经过思索后,结合对“构造”的定义找出了图中的构造现象——“断裂”、“褶皱”构造,并顺利地回答了问题。这一系列的提问,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思考,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同学们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对什么是“构造”、“构造地质学是研究什么的”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
  第三,讲清考核办法、规范课堂行为。表面上讲,这些内容有些多余,但实践证明是必须的。对于同学来说,除了关心课程的实用性之外,对课程结束后的考核也很重视,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课程通过与否及奖学金等问题,讲清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监督同学的学习过程,并规范课堂行为,使“结果管理”变为“过程管理”,并使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构造地质学课程学习的乐趣。笔者的课程考核办法如下:课程成绩=平时成绩(20%) 考试成绩(80%),平时成绩=实验作业(75%) 课堂考勤(10%) 课堂发言(15%)。这样的考核办法使同学们注意平时的学习过程,使平时的表现好坏直接与其最终的成绩挂钩,也使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由被动变主动,而同学们积极主动思维与发言正是该课程所必须的。   第四,构建同学们的地质思维时空观。构造地质学的学习需要很强的时空观念,而这一点并不是人生来就具备的。先导课程的学习对同学们时空观的形成打下了一个基础,但仍有待加强。笔者在绪论课的最后,安排了复习地质年代表及地质历史时期发生的构造运动等内容,并讲清构造运动的本质。应该说,同学们的时间思维是不难形成的,但难度最大的是空间思维的形成以及时空的结合。很多同学对某地出现海相、海陆交互相地层感到不理解,很难想象其形成过程。基于此,笔者有意安排了元古宙以来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全球板块的运动过程图片等内容。这些图片很好地展示了不同地质时期全球板块的分布、离散与聚合,海水的覆盖范围的变迁,既有时间的演变,也有空间变换,使同学们对地质历史时期地壳的变动、海洋的分布等有了一个直观的、形象的认识,大大地加强了同学们的时空观,有助于其地质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三、讨论与结论
  上述教学内容与实践看似简单,且内容不多,但却有利于一步步将同学引入地质学的大厦之中。《构造地质学》的课程开设一般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表面上看,同学们已经历了两年的大学学习生活,有能力直接接受难度较高的课程,但即便如此,作为教师还是应该尊重教学规律,由浅入深,高屋建瓴地把教学内容安排好。教学实践说明,《构造地质学》绪论课尽量不要多安排内容,尽管教材上通常在这一章中涉及“构造尺度”、“构造层次”、“构造幕”与“构造解析的原则”等内容。
  综上所述,在构造地质学教学中,不仅应重视绪论课的教学,而且在该节中,应该讲清三个问题,即“讲清课程结构”、“讲清考核办法并规范课堂行为”、“讲清什么是构造及构造地质学”,并应帮助同学们构建时空观。
  参考文献:
  [1]倪金龙,郭全军,郭颖,等.地质思维时空观的培养与建立——以“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1,(4):89-92.
  [2]倪金龙,唐小玲,余继峰,等.“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与改革[J].中国地质教育,2007,(2):44-46.
  [3]吴泰然,何国琦.普通地质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34.
  [4]姜照勇,王成武.地质教学过程中地质思维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131-132.
  [5]万天丰.关于“地球科学概论”的教学指导思想[J].中国地质教育,2006,(02):47-52.
  [6]许洪才,谷永昌,姚宝刚.地质思维的物质观和时空观[J].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95,(06):618-622.
  [7]李守军,赵秀丽.新形势下“古生物地史学”课程体系的设计[J].中国地质教育,2010,(01):25-27.
  [8]赵秀麗,李守军,王平丽.山东临朐古生物地史学山旺实习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J].山东国土资源,2010,(05):16-19.
  [9]李旭平,房庆华,樊爱萍.也谈“岩石学”课程教学与改革[J].中国地质教育,2008,(03):82-85.
其他文献
选取癸酸、硬脂酸、月桂酸、棕榈酸和肉豆蔻酸5种脂肪酸按预先设定的比例混合配制脂肪酸二元混合物,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测试混合物的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以寻找具有合适的相
目的比较腰硬联合麻醉中硬膜外置管前预充生理盐水或利多卡因对产妇麻醉效果及血管损伤、置管误入血管的影响。方法纳入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的产妇150例,随机分为C组、N
目的通过研究双尾C基因(BICC1)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阐明其对胃癌预后的影响。方法挖掘TCGA数据库中胃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mRNA原始表达数据,用R软件及Strawberry Pe
本文通过学生在大型仪器分析实验(离子色谱分析)中经常出现的问题,阐明了大型仪器对本科生开放的同时也常常被忽略的实验环节:样品前处理。对于未经前处理的样品,在分析时给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