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根子上解决经销商运作KA的费用失控

来源 :销售与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fa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企业限于实力,往往不得不借用经销商的渠道来运作KA系统,意图通过经销商网络和人脉降低KA运作费用。目前企业解决经销商KA运作费用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由经销商负责各种费用谈判,但费用由企业直接支付给卖场;另一种是由经销商先垫付各种费用,厂家按合同定期予以核销。这两种方式对企业来说都较容易操作,但也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费用难以管控。有没有花、是否花到该花的地方、花了多少,企业都不知道,经常出现费用率超高。
  
  


  费用为何失控
  
  笔者曾服务的一家民营企业,要求经销商每月的费用率控制在30%以内,但很多经销商常达到50%。曾有一位经销商月销售额为5万元,但当月的KA运作费用却高达8万元,出现费用倒挂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费用失控?
  1.各KA系统和门店费用名目繁多,内部运作流程复杂,企业很难掌握各卖场的费用标准和流程。某企业在济南市场运作中,由于经销商与卖场采购的客情关系不同,卖场对外报价5000元一个档期的堆头,经销商2000元就可以拿到。
  2.企业的费用申请流程不完善。很多企业的市场费用由经销商自己申请,业务员或者区域经理负责审核,这种审核往往形式化,根本无法核实。也有一些企业的费用由业务员根据市场需求申请,由于其对市场费用了解得不透彻,同样给经销商可乘之机。甚至有些业务员与经销商串通套取公司费用。
  3.经销商选择不当。经销商的网络不全,在进入新的KA系统时必将需要开户费,而这是网络较好的经销商所不需要的;经销商经销的产品太少,会使单位产品的运作成本增加,而且在与KA系统的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需要付出较大代价。甚至有些经销商专门接一些中小企业刚上市的新品,利用新品上市投入费用较多的机会套取市场费用,以“捞一把”的想法与企业合作。
  
  如何避免费用“黑洞”
  
  案例:
  华东某快速消费品企业,为某新品的上市专门成立了一个独立核算的事业部,新品定位在中高档,商超是该新品的主营渠道。因为资金原因,决定通过经销商来运作,但用什么样的经销商运作模式却迟迟没有确定下来。经过企业高层的认真研究,最后决定采取以下措施:
  1.采用区域独家经销商的运作模式。保证经销商的销售区域,区域内所有的KA系统和批发渠道都由独家经销商覆盖。
  2.设计合理的渠道利差。为了能让经销商、分销商、终端门店都有合理的利润空间,所有KA系统供货价格和零售价格都必须按统一要求执行,零售价格可在公司规定的范围内变化。
  3.通过业务员从终端反向调查,找到终端网络最全的经销商,从中挑选出适合企业的经销商。对经销商的总体要求包括:终端网络覆盖率至少达到70%,KA网络覆盖率90%以上,流动资金50万元以上,配送车辆5辆以上,业务员至少10人,且必须对公司的产品有足够的兴趣,有信心与公司共同成长。
  4.公司不给经销商固定的KA运作费用,改为渠道运作的较高返利点。按月销售额的6%返利,所有KA运作费用完全从返利中支付;每季度返利一次,以经销商的实际销售额计算返利。
  5.以合同形式规定经销商的铺市进展。合同中要求经销商在第一个月达到区域内KA门店50%的铺市率,第二个月达到65%,第三个月达到80%。区域内KA门店的名单作为合同附件,经销商每月底向企业上报KA门店的进场情况,对没有达到铺市率要求的经销商扣除适当返利。
  6.跨区域连锁KA由采购总部所在地的经销商负责供货。
  7.企业自主决定的大型促销活动,费用由企业支付。
  8.按每5万元月销售额配一个业务员的标准,给予经销商业务人员支持。
  9.要求经销商每月底提供KA进场门店、产品明细和销售明细,以便公司核查。
  3个月内,该企业在目标市场的KA覆盖率达到80%以上,且费用率控制在6%以内,完全避免了经销商在运作KA中的费用“黑洞”。
  
  案例分析及总结:
  结合案例,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该企业能避免经销商运作KA的费用超支问题。
  1.明确区域经销商选择的标准,是KA网络覆盖率和总体终端覆盖率都较高。这样做有3个优点:(1)完善的网络能降低经销商单位产品的运作成本;(2)提高产品的铺市速度;(3)可以使经销商平衡KA运作费用,通过批发、杂货店的销售来支持KA运作。这类经销商可以通过强大的物流、完善的销售网络,达到市场运作的平衡。当然,经销商的选择还要从资金实力、物流能力、经销产品、人员数量、仓库面积、管理能力、经营意愿等各个方面进行考查,并尽可能给业务员一些量化的指标。
  2.所有KA运作费都由经销商支付,企业按合同支付固定的渠道支持返利。这种方式彻底改变了大多数企业现有的费用支付方式,从企业直接支付转变为经销商支付,是一种风险转移。对企业来说,所有的费用支出都在控制范围内;对经销商来说,可以通过自己完善的销售网络降低KA运作费用,利用现有的业务员进行市场维护,提高业务员的人均产出,同时还可以通过区域市场的精耕细作提高产品销量,以获得更多的渠道返利。
  3.以合同形式固定经销商的销售区域。确保经销商在区域内非KA终端的运作收益能够补贴KA系统内的运作费用,降低了经销商的经营风险,使经销商能够较为放心地接受KA运作费用返利的模式。对于跨区域的连锁KA系统,应该明确由哪个经销商运作,避免出现不同地域间经销商的恶性竞争。
  4.统一KA供货价和零售价,避免渠道间的价格冲突。这种方式减少了KA系统为应对价格冲击所采取的种种临时特价行为,减少很多不必要开支。
  5.经销商必须每月进场一定数量的卖场。同时提供所进卖场门店、进场品项、销售量明细,以利企业稽核。由于经销商可能会出现产品不进入KA系统销售,通过非KA终端低费用投入的销量来赚取KA运作费用返利的情况,因此对经销商进入卖场的进度要进行详细规定,并建立考核体系,把进场情况与销售返利相结合,通过考核推动经销商快速进场。
  运用这种方式,企业可以完全利用经销商的资金、网络、客情关系进入卖场,同时将KA费用风险转嫁到经销商身上。对于企业来说,没有专项的费用支出,也就没有费用“黑洞”,而KA运作的返利又是与销量相结合的,所以事实上KA运作费用一直在企业控制的返利范围内,无论如何也不会失控。
  (编辑:石亚娟)
其他文献
忙碌中,时间的步子好像也快了,365个日夜又匆匆而过。每到这个时候,总得让自己在忙碌中尽量静下心来,好好想想这一年里的得失,想想下一年该做些什么。  从1994年创刊,《销售与市场》已经走过13个年头,一心想为中国的营销人实实在在提供一些有用的内容,为他们搭建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环境的造就、主观的努力加上传媒的属性,让这份杂志无形中担当了中国营销扛旗者的角色,被赋予了太多的荣誉和期望,又化成了
期刊
不同行业案例的共性特征    首先来观察一组案例,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但同样在短短几年成为所在行业的领先者。  碱性电池市场的南孚。金霸王、劲量等品牌在高端市场占有率之和大体在15%,众多品牌在低端市场打价格战;而南孚最早进入中端市场,价格是高端品牌的一半,低端品牌的2倍以上,并不断巩固领先优势,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两利双收。  葡萄酒市场的张裕。华夏、龙徽、王朝、新天等众多本土品牌把主力产
期刊
2006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与往届一样的,是如火如荼的热烈场面;与往届不同的,是除了国内外各大汽车品牌,门户网站也成为亮点之一。    在本届展会上,一处面积48平方米的展位上搭建了双层结构、双直播间,展位现场活动丰富,并与CCTV-2年度车型评选活动合作,联合发布纪念公仔。这个展位不是哪家汽车厂商的,而是属于一家门户网站——腾讯。作为本届车展的“特约快讯通道”,由腾讯汽车频道提供内容支持,腾讯Q
期刊
题记:形成中的道路    在一次创意产业论坛上,新浪网创始人王志东在向听众解释什么是长尾理论时,讲了一个大家熟知的故事。他说,毛泽东主席的“农村包围城市”就是典型的长尾案例,其结果是,由无数农民和无产者组成的“小米加步枪”部队,打败了蒋介石的奉行80:20法则、以城市为中心的机械化部队,最终取得政权。  在发现营销2.0之后,我开始相信,现在正在出现的一大批活力十足的中小企业,也许正是未来市场上的
期刊
不可否认,作为“全攻全守”型的市场操作思路,4P是很好的市场分析工具,也是有效的营销武器,财大气粗的国外企业按照这一套理论,在短时间内拿下一个市场,取得不菲的市场份额,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当前中国市场条件下,国内企业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没有和已发展近百年的国外企业相抗衡的实力,况且激烈竞争后的“价格战”导致无利可图,盲目跟随促销导致“赔本赚吆喝”,渠道网点扩张无力,产品研发基本停留在OEM或组装阶段
期刊
以往对于工业品与消费品营销策略的诸多对比研究几乎都停留在“实证”层面,即只承认两类产品的顾客在采购行为上、营销策略上存在差异,而都没有给出这些表面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顾客是如何看待两类产品的、顾客在认知层面觉得两类产品与其自身的关系如何。  全新的工业品营销理念以顾客对两类产品的认知差异为出发点,摒弃了传统工业品营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专有渠道、专有媒体、关系营销”理论,从一个更系统的角度
期刊
2006年年底,浙江乐源饮料公司董事长周志明一行带着他们的产品来到赞伯,当周总把他们生产的饮料摆到桌上的时候,我们丝毫看不出和别的饮料有什么区别,包装很普通,不就是一瓶普通的果汁吗?可当我品尝时,被吓了一跳,嘴里有种奇怪的感觉,甜甜的果汁之中竟然有一些神奇的颗粒,看不到,却喝得到。  凭直觉,这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产品,应该有市场机会。可通过周总的一番介绍,我发现产品存在四大瓶颈。  瓶颈一:产品定
期刊
事件    百思买中国开出首家门店  据悉,百思买中国首家门店——上海徐汇店12月底将试营业。百思买中国区总裁吕维民表示。就实际销售来说,这标志着百思买第一次真正走出北美市场。百思买首家旗舰店面积约8000平方米,首店300名员工已接受完两个月的专业培训,门店运营正按计划进入最后阶段。与国美、苏宁“类金融”模式不同,百思买店内产品都是“先付款、后进货”。而且,公司员工实行非佣金制(即促销提成)销售
期刊
新一轮登陆中国的跨国公司纷纷迎来了10周年。  “10周年,不是分水岭,而是中转站,前10年的意义在于后10年。”  博世一西门子家电中国区域经理郭立新准确地描述说。  与20年前第一批走进来的跨国公司不同,10年前,他们踏入中国的步履少了些犹疑,匆忙中显示出目的的单纯——这从后来又纷纷撤出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行动中可以窥出端倪。他们是被中国这个巨大市场的本身魅力所吸引。  1997年,以香港回归为
期刊
格兰仕路径    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隐藏在“中国制造”中。当有人为“中国制造”的前景担忧时,格兰仕却通过“中国制造”整合了全世界的微波炉产业。格兰仕的路径,可能就是“中国制造”突围的重要路径之一。  格兰仕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    以“制造”倒逼产业链上游  中国市场的开放与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推动的全球产业链重组不期而遇,如何在产业链分工中选择自己的位置似乎成为决定中国企业未来的关键。其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