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籍问题

来源 :资治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jie12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众所周知,国家的存在包含着定居的居民、确定的领土、政权组织和主权。现国际社会,国家间的人员交往频繁,居住在一国境内的人不全是本国人。可以说,任何一个国家的境内都有外国人。因此研究国际法上的个人问题,特别是研究外国人的法律地位问题,必须研究国籍问题。
  【关键词】国籍;国籍法;国籍的取得;国籍的丧失;国籍冲突
  一、国籍的概念
  由于各国对国籍的定义互不相同,学者的理解也不一样。不同的观点主要有:
  1.外国学者的观点。由公民与国家之间达成的外国学者对何为国籍,观点各异,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法国学者韦斯认为,国籍关系是由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双务契约产生的。这种论点实际上受法国学者卢梭的影响,认为既然国家都是由公民的契约所达成的一个共同体,那么国籍也是一种契约。
  国际法院认为国籍是以依附、生活和情感的真正联系的社会事实以及相互权利和义务为基础的法律纽带。它可以说是构成下述事实的一种法律表现:直接由法律授予或者由于当局的行为的结果而授予国籍的个人,在事实上是与授予国籍的国家的居民的联系要比与其他任何国家的居民的联系更为密切的。
  2.国内学者的观点。国内学者对国籍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王铁崖先生认为,国籍是指一个人属于某一个固定国家的国民或公民的法律资格,是一个人同某一特定国家的固定的法律联系,也是国家实行外交保护权利的法律依据。
  李双元先生认为,国籍作为一个人具有某国公民的资格,在国际公法上,它是一个人对国家承担效忠义务的根据,同时也是国家对他实行外交保护的根据。而在冲突法中,国籍既是适用属人法的一个重要连接点,又是国家对于它在外国的侨民当民事权益受到侵犯时,作为原告而回到祖国来进行起诉时行使管辖权的一种根据。
  二、关于国籍的立法
  中国是以单行法规定国籍的国家,中国最早的国籍法是1909年清政府颁布的《大清国籍条例》。1914年12月,当时的中国政府曾制定了《修正国籍法》。1929年2月,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了《民国十八修订国籍法》。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废除了旧的国籍法,但是并没有立即颁布新的国籍法,而是在废除封建的男女不平等观念的前提下,推行了一系列新的国籍方面的政策。如双系血统主义原则等。
  三、国籍的取得与丧失
  国际法并没有以任何方式确定如何取得国籍,然而根据各国国籍立法及相关条约实践,国籍的取得方式可以分为两种--因出生取得和因加入取得:
  1.因出生而取得的国籍。又称为原始国籍或是出生国籍。是指一个人由于出生而取得一国国籍。这是最主要的一种取得国籍的方式。对于个人而言,因出生而取得国籍往往是其一生中的第一个国籍,而许多人往往以此获得了一生中唯一的一个国籍。但由于各国国籍立法对因出生而取得国籍的规定不同,采取的立法原则和标准也不相同。
  2.因加入而取得国籍。又称继有国籍。是指一个人由于加入某国国籍而取得该国籍。它包括两个类:一类是外国人或无国籍人通过本人的意愿按照一国法律之规定申请并经批准而取得的继有国籍,如自愿申请入籍等。另一类就是基于某种事实而根据有关国内法的规定取得的继有国籍,如由于婚姻、收养、准婚生(认知)、领土变更等原因而取得某国国籍。其他还有接受公职和强制入籍。
  3.由于婚姻入籍。是指一国国民由于与他国国民结婚而取得他国国籍。这主要是婚姻对女子国籍产生的影响问题,因为从现代各国的国籍立法来看,男子的国籍一般不受婚姻的影响,而妇女的国籍经常由于婚姻而变更可以取得其丈夫的国籍或自动丧失原来的国籍。
  4.由于收养入籍。是指一国国民因收养无国籍或具有外国国籍的儿童为养子女,而使被收养的儿童取得收养者国家的国籍。
  国籍问题不仅对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个人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国家、国际社会必须处理好国籍问题。近年来,不少中国新移民通过各种方法取得了另一国的护照,在国内国外取得外国国籍,而这些国家在其获得国籍时并不要求其放弃原国籍,从而造成双重国籍。但是在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下,我们《国籍法》的规定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David M.Walker,李双元等译.《牛津法律大辞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786頁.
  [2]J.G.斯塔克(英)著,赵维田译.《国际法》[M].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第274页.
  [3]亨利.巴蒂福尔、保罗.拉加德著,陈洪武等译.《国际私法总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85页.
  [4]奥本海著,詹宁斯.瓦茨修订,王铁崖等译.《奥本海国际法》[M]第一卷第二分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5-296页.
  [5]王毓英.《国际私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35页.
  [6]周鲠生.《国际法》(上)[M].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48页.
  [7]王铁崖主编.《国际法》[M].法律出版社,1981年版,第237页.
  [8]李双元.《国际私法》(冲突法篇)[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修订版,第350页.
其他文献
【摘要】连选连任后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对待中国的政策上提出的两项重大政策对美国自身及中国的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通过对接触与遏制这两大政策的简要分析,达到深入了解克林顿第二次任职期间中美关系的发展及其政策走向。  【关键词】克林顿;美国总统;总统竞选  一、克林顿连选连任获胜  作为1976年阿肯色的总检察长,从1978到1980年的阿肯色州长,从1982到1992年五任连续州长,1990年的
期刊
【摘要】秦汉时期朱提因五尺道的开通而异军突起,成为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朱提“其民好学,滨犍为,号多士人,为宁州冠冕”,记录下当时朱提文化的盛世时光。  【关键字】朱提、其民好学、文化发展。  汉代,为培植边郡官吏的子孙,“皆令诣学就业,章句既通,悉显拔荣进之郡”。到了晋代,朱提大姓在经济和军事上拥有强大的实力,是集财富、族权、仕宦权力于一体的世家大族。由大姓牵头,在朱提设立设置学校,讲习
期刊
【摘要】蒙太奇,作为电影中的一种视觉语言,对拍摄的画面进行组织安排,实现带动观众思想和情感,增强影片感染力的效果。本文将以《穿普拉达的女魔头》影片为主,简析蒙太奇在电影中的应用。通过对蒙太奇特征的研究,以深入理解电影中的视觉知识。  【关键词】蒙太奇;重构;视觉艺术  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除了其镜头的运动、影片的光影色彩等元素以外,片子的剪辑组接对提高其艺术深度,叙述情节,把握故事节奏等方面
期刊
【摘要】承德外八庙是在清代为巩固多民族国家而在避暑山庄周围先后修建的八座庙宇,包括普宁寺,须弥福寿之庙,普乐寺,普陀宗乘之庙,安远庙等。承德外八庙融合了各民族建筑特点,清朝前期有很多民族关系的大事件都发生在此,诸如蒙古王公的朝觐,准噶尔一部迁居承德,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六世班禅未乾隆贺寿等。因此说外八庙是承载清代民族友好关系的所在,记录了清前期多民族发展的轨迹,是一座记录统一的历史纪念碑。  【关
期刊
【摘要】绘画作为艺术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写意人物画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和作用,潜意识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及审美观念。材料在绘画创造中必不可少,在对材料进行继承的基础上,也需要加大对绘画新材料的应用,对材料的语言进行研究,对提升中国写意人物画材料语言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守护与拓进,促进绘画事业发展。  【关键词】中国写意人物画;材料语言;守护与拓进  前言  写意人物画是一种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
期刊
【摘要】建筑作为哲学理念的化身,不仅是一个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空间,它具有实用、美观、躲避自然环境的侵害等实际功能,更是设计师思想理念以及对建筑美学的研究传递。中国古建筑所蕴含着的深邃哲学思想,它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进程和时代精神。建筑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谈到建筑美每个人的理解都不相同。建筑跟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人文气息、宗教信仰等密不可分。所以,对中国建筑的理解也应站在
期刊
一、The Ridiculous Night is Just the Beginning  Although Nixon attempted to cover all the truth in order to avoid being punished,many members of Nixon administration were exposed step by step.Two years
期刊
我对北大法学院苏力教授的关注,源于其在开学、毕业典禮上对北大法学院学生做的演讲。其演讲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文采斐然,激情洋溢。我曾经拜读过其著作《送法下乡》和《走不出的风景》。苏力教授对法治本土化深入剖析的研究令我影响深刻。  本次读书报告取材于苏力教授在《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的一文《秋菊的困惑和山杠爷的悲剧》。《秋菊打官司》中村长困惑的背后,隐藏着中国传统政治逻辑,展现着基层民众和普通官员在政府
期刊
【摘要】随着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古丝绸之路的复兴重建已成为当前我国甚至整个世界的政治重心和焦点,这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进一步对外开放、深化与他国合作的一个伟大举措,同时也为中国中西部改革带来了新鲜活力,为中国东南沿海城市经济进一步增长提供了契机,加强了中国内陆与沿海之间的互惠合作。  【关键词】“一带一路”;丝绸之路;伊斯兰教  一、唐宋时期  早在唐代阿拉伯和中国的交通已经初
期刊
【摘要】在正式开始论述西周礼和刑的关系之前,首先要言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成文法的公布。本人认为,成文法的公布严格地确定了什么是刑,因为成文法明确公开。所以便于我们更好的区分礼和刑的关系。春秋郑国铸刑书是中国法制史上第一次将法律公布于众,此前统治者都信奉“刑不可知,威不可测”,所以当时其行为还遭受到了以晋国叔向为代表的旧贵族的反对。一个世纪后,作为晋国,其赵鞅、荀寅又一次铸刑鼎才使公布成文法成为大势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