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秋千的女人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ymu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0-01  诗三百,花有苕,果有李,叶有桑,木有乔,朝思暮嫁,南来北往。《诗经》之美,美在四季风物,美在四地民俗。《诗经》之美,美不胜收。而《诗经》之中,《桃夭》之美最是轰轰烈烈,华光溢彩。  为什么说《桃夭》之美最为浓烈?《桃夭》是公认的喜庆贺嫁诗,它代表了千百年来华夏青年梦寐以求的美好婚姻。男女
摘 要:沈从文先生不仅仅会写虎耳草般葱郁,山歌般悠扬的湘西爱情,向往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同样非常善于抒写人性。其中,沈先生对都市文明的批判也是人性构建的一个重要窗口。本篇文章就聚焦其短篇小说《如蕤》,从主人公如蕤的爱情观入手,探讨作品精妙的写法,感受沈先生笔下令人惊叹的人性。  关键词:沈从文;《如蕤》;都市文明;人性  作者简介:童景熙,女,1999年8月生,南京林业大学大二学生。  指导老师
摘 要:中国的节日传统出现甚早,且各地节日风俗不同。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节日系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在进行着自身的调节、演变。本文拟以明代北京地区重要节日清明、端午、中秋节的发展为例探索节日的演变。  关键词:北京;明代;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4--02  明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政治上君主集权高度发展。
摘 要:“地下室”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是重要的场景,因而它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意义,本文从《地下室手记》和《地洞》入手,来分析其意象的象征意义及价值。  关键词:地下室;象征;空间  作者简介:原烨(1995-),女,汉族,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人,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6--0
摘 要: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多元化的外来文化不断涌入,越来越多的“洋节”在国内盛行。以“万圣节”、“愚人节”为例,其欢庆节日以恶作剧、惊悚、诡异等独特的方式进行,而倍受年轻人喜爱,而这种与父辈文化和主导文化相矛盾的活动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给青年亚文化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笔者认为,需加强传统文化的弘扬,以此来缓解这种社会现象。  关键词:洋节;青年亚文化热;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陈春兆,河南大
齐齐哈尔大乘寺坐落于齐齐哈尔市中心东南隅,与西满革命烈士陵园近邻,是黑龙江省现在规模最大的佛教建筑,与哈尔滨市的极乐寺齐名。这座寺庙是很特别,虽然是天台宗丛林,但它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文化精髓,至今不衰。  孔玉书  大乘寺的创建者是孔玉书。  2014年3月,北京人孔美丽、孔和平姐妹来大乘寺为去世不久的母亲祈福。25日,经人介绍,姐妹二人在大乘寺一名居士陪同下找到我,希望通过史志了解父亲孔玉书更多
摘 要:“信”与“美”作为审美体系的重要理念,在诗歌翻译中也具备重要意义。通过对比刘文飞与戈宝权对诗歌《囚徒》的两种大相径庭的中译本,不仅有利于深入解读《囚徒》的情感价值,还有利于阐释“信”与“美”的深刻内涵,体验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对诗歌的翻译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信;美;《囚徒》;普希金  作者简介:赵秋玲(1995.7-),女,汉族,四川攀枝花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硕士在读,研究
一个看上去三四岁的小男孩,在奶奶的陪伴下去上幼儿园。那是他第二次去幼儿园,已经全然没有了第一天去幼儿园的欢喜和新奇。他默默地跟在奶奶身后,沉默地踩着奶奶的脚印一步一步往前走。  突然,小男孩看见一裉圆滚滚的木头趴在地上,他不禁眼前一亮。  小男孩心想這一定很好玩,便想挣脱奶奶的手,爬上去走一走,玩一玩。奶奶自然是不允许的,因为她七十多年的生活经验告诉她,这根木头看上去结实粗糙,但一个不小心,很容易
2014年9月的齐齐哈尔古驿站驿路调查过程中,在讷河市有关方面的安排下,我偕同调研组成员特意去老莱镇(原喀穆尼喀驿站)粮库进行考察。只见粮库里粮囤林立,规规矩矩。有现代化的,也有一些相对原始的,印象中草帽顶土坯围子的早已不存在了。站在高高的粮囤边上仔细端详,引发我无限的遐想。我曾经自以为是:这个粮库的基础也许就是当年的驿站粮仓,必定这里曾经清代大站道各驿站中出粮较多的地方。假如真的是这样,它与清代
摘 要:西方女性文学初期的目的是揭露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剥削与压迫,而其第二次浪潮不再囿于女性自身,而是承认男女的差异性,重建女性形象。本文选择了卡里尔·丘吉尔的《天之骄女》中的虚构与现实的表现手法来分析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第二次浪潮的特点。  关键词:虚构与现实;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1  二十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