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可能有过接到陌生人打来推销电话的经历,这标志你的个人信息很可能被非法买卖了。尽管有关部门为此开展了专项打击行动,但因为立法的不足,造成实践中适用法律的尴尬。
作为一个台湾人,我对台湾媒体有一点切身感受,那就是和中国大陆及海外的华文媒体比较起来,台湾平面或电子媒体大多有几大特性:一是哗众取宠、搬弄是非;二是深度不够、商业挂帅;三是专炒短线、不负责任。只要有缘看过台湾的新闻或名嘴评论节目,大家就都知道台湾的媒体如何。
难怪有人要说,台湾变成今天这个“德性”,媒体要负很大的责任,如果光看台湾媒体胡扯,真以为这个地方明天就要崩溃了似的。
“名嘴文化”的背后
说到台湾媒体,不可不提所谓的 “名嘴文化”,这是很有意思的。打开台湾电视新闻的六个台,都是一个个熟悉的面孔,排成一排,上到时政要闻,下至交通车祸,无论军事、政治、法律、经济,他们都能侃侃而谈。不少人則是惟恐天下不乱,大放厥词,炮火横飞,手持各种道具,有图为证。如果关掉电视声音,光看某些人呲牙咧嘴之相,敲桌捶凳之举,极似某些装神弄鬼的乩童。
这些人的共同点是要能爆料,要故作权威,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要能义正辞严,要敢铁口直断,更要语不惊人死不休,要能一星期连说五天,要能各打五十大板。有个名嘴,把历史小说当成史实来谈,被抓之后,居然还说这是制作单位提供的,自己只是临场发挥而已。最重要的一点,部分人还要能选择性地批判,敢置是非公平于不顾,要会骂人,谁骂得越毒,谁就越红。
对于这样的“名嘴文化”,很多人也在反思:究竟是什么让台湾社会变成了成就他们不负责任、夸夸其谈的温床?若不是台湾人爱听,爱讲这些八卦闲话,名嘴哪会有市场?
就台湾媒体近年来对马英九的各种“鞭挞”而言,公允地说,马英九过去有些决策的确瞻前顾后,但人没有十全十美,而他目前的政策都没什么大错,可是在众多名嘴的口里,却是天怒人怨,哀鸿遍野。有人骂他无能,有人要他下台,有人要他“下诏”罪己,有人要他知所进退自行让位,更有人还号召民众要上街游行,搞得台湾各界风声鹤唳。
当然,如果从多元、现代的角度来看,有人会说这是民主社会言论自由的体现,百花齐放、万家争鸣、只好不坏,所有的媒体和言论都可以到市场上去竞争,看看到底谁有道理,民众自有判断和选择。一言堂是绝对不能容许的,台湾绝对不再走回头路。表面上看来,这些好像有点道理。
乌龙爆料不必负责?
但凡事走到了极端就有流弊,尤其是如果当事人或某些媒体再有双重或多重标准,问题更是严重。台湾社会当前对很多事情都没有共识,任何人都可以不负责任的放言高论,可以为了反对而反对,可以谩骂批评,恶意制造恐慌,乌龙爆料而不必过分担心可能的法律责任,这还得了。这里可以先举两个例子瞧瞧。
这些天来马英九为了竞选中国国民党主席连任一事,和党内的一小撮所谓的造反派有些言语上的交锋。1月23日,号称台湾三大报之一的《联合报》居然在五版以头题的方式,报称马英九于前一日在中山会报(国民党中央党务主管会议)上搬出美国宪法,证明自己可以参选国民党主席,让人看了真要瞠目结舌。
乍看这个报道,相信许多人一定觉得,马英九这人不是疯子就是傻子,他选不选国民党主席是他家的事情,其参选资格也自有相关规定,马英九干嘛要扯上美国宪法,这关美国啥事,简直荒唐到了极点,有人果然是笨,想不骂他也难!
但更劲爆的是,根据台湾另一大报《中国时报》24日报道,国民党说是根本没有这回事情,所有新闻都是联合报瞎掰出来的,该报道内容与事实不符,有违新闻伦理,令人遗憾,但国民党和马英九都无意采取法律行动。事后,《联合报》没有任何回应。这下洋相出大了,一个子虚乌有的事情可以洋洋洒洒的写成一篇专门报道,再次说明台湾媒体不负责任的恶质作风。并且在遭人揭发之后,居然连一句道歉和说明也没有,难怪有人强烈主张,“法院见”是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其目的不在要求赔偿,而在追求事实。
另外,岛内一份原本标榜志在促进两岸理解,维护双边共同利益的报纸,在讨论钓鱼岛问题时,刊出专论居然说如果中、日真为钓鱼岛发生冲突,不论谁赢谁输,受害最大的必将是台湾,该文作者因此主张一岛各表、台日共管。不知这是哪们子的逻辑,是否还有一点尊严,实在是让人跌破眼镜,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其实,凡对媒体实务稍微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新闻归新闻,评论归评论,新闻必须根据事实,维持所谓的平衡报道,评论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如果能选择性的反映社会多元意见、兼顾国家利益固然很好,但世界各大媒体、报社,或自由或保守当然各自有其立场,这也没有什么不对。哪有自己给自己掌嘴的道理?
这两件事表面看来似乎很小,但其余例子多得不胜枚举,究其实际,这显示出台湾媒体的不负责任。由小见大,20多年来蓝绿对抗,一切泛政治化的结果造成了分裂的社会与分裂的媒体,凡事既然没有一个标准,大家也不敢照最低的标准提出要求,而这正是台湾当前的现状。
社会政治认识跟着媒体走
目前岛内有一种观点是,整个台湾社会的政治认识是在跟着媒体走。一切社会议题和政治现象的讨论,因为个体差异,都必然会触发爱憎情绪,然后又引发过度的关注,再来撩动“媒体审判”。
从当年跆拳道界郑大为的公正裁判,到杨淑君黑袜事件;从陈水扁的面色发黑,到马英九的有氧慢跑,媒体都在吵,而且最后,除了极少数之外,多半只有理盲而滥情的宣泄,却没有是非对错的分明。
再举个例子,一个台湾本不出名的中日混血艺人在酒后殴打司机,台湾新闻居然可以连炒一个星期,但真正关系到法理公平的台湾媒体频道整合事件,媒体却又不太敢提,这倒反常。因为电视台怕被波及,利益受损。迟来的正义不是正义,有选择的正义同样可议。难道不是吗?
怪不得有人说,如今不少台湾舆论已经失去了深入思考能力,观点与角度的水准极其浅薄,几乎只容得下“动辄批判的词汇语境”。即使新闻中所难得引发的,是对政策进行挑战碰撞或对社会价值进行反省修补,往往也由于媒体舆论情绪的过度高涨,而扭曲了凝视真相、思考蓝图的珍贵机会。
作为一个台湾人,我对台湾媒体有一点切身感受,那就是和中国大陆及海外的华文媒体比较起来,台湾平面或电子媒体大多有几大特性:一是哗众取宠、搬弄是非;二是深度不够、商业挂帅;三是专炒短线、不负责任。只要有缘看过台湾的新闻或名嘴评论节目,大家就都知道台湾的媒体如何。
难怪有人要说,台湾变成今天这个“德性”,媒体要负很大的责任,如果光看台湾媒体胡扯,真以为这个地方明天就要崩溃了似的。
“名嘴文化”的背后
说到台湾媒体,不可不提所谓的 “名嘴文化”,这是很有意思的。打开台湾电视新闻的六个台,都是一个个熟悉的面孔,排成一排,上到时政要闻,下至交通车祸,无论军事、政治、法律、经济,他们都能侃侃而谈。不少人則是惟恐天下不乱,大放厥词,炮火横飞,手持各种道具,有图为证。如果关掉电视声音,光看某些人呲牙咧嘴之相,敲桌捶凳之举,极似某些装神弄鬼的乩童。
这些人的共同点是要能爆料,要故作权威,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要能义正辞严,要敢铁口直断,更要语不惊人死不休,要能一星期连说五天,要能各打五十大板。有个名嘴,把历史小说当成史实来谈,被抓之后,居然还说这是制作单位提供的,自己只是临场发挥而已。最重要的一点,部分人还要能选择性地批判,敢置是非公平于不顾,要会骂人,谁骂得越毒,谁就越红。
对于这样的“名嘴文化”,很多人也在反思:究竟是什么让台湾社会变成了成就他们不负责任、夸夸其谈的温床?若不是台湾人爱听,爱讲这些八卦闲话,名嘴哪会有市场?
就台湾媒体近年来对马英九的各种“鞭挞”而言,公允地说,马英九过去有些决策的确瞻前顾后,但人没有十全十美,而他目前的政策都没什么大错,可是在众多名嘴的口里,却是天怒人怨,哀鸿遍野。有人骂他无能,有人要他下台,有人要他“下诏”罪己,有人要他知所进退自行让位,更有人还号召民众要上街游行,搞得台湾各界风声鹤唳。
当然,如果从多元、现代的角度来看,有人会说这是民主社会言论自由的体现,百花齐放、万家争鸣、只好不坏,所有的媒体和言论都可以到市场上去竞争,看看到底谁有道理,民众自有判断和选择。一言堂是绝对不能容许的,台湾绝对不再走回头路。表面上看来,这些好像有点道理。
乌龙爆料不必负责?
但凡事走到了极端就有流弊,尤其是如果当事人或某些媒体再有双重或多重标准,问题更是严重。台湾社会当前对很多事情都没有共识,任何人都可以不负责任的放言高论,可以为了反对而反对,可以谩骂批评,恶意制造恐慌,乌龙爆料而不必过分担心可能的法律责任,这还得了。这里可以先举两个例子瞧瞧。
这些天来马英九为了竞选中国国民党主席连任一事,和党内的一小撮所谓的造反派有些言语上的交锋。1月23日,号称台湾三大报之一的《联合报》居然在五版以头题的方式,报称马英九于前一日在中山会报(国民党中央党务主管会议)上搬出美国宪法,证明自己可以参选国民党主席,让人看了真要瞠目结舌。
乍看这个报道,相信许多人一定觉得,马英九这人不是疯子就是傻子,他选不选国民党主席是他家的事情,其参选资格也自有相关规定,马英九干嘛要扯上美国宪法,这关美国啥事,简直荒唐到了极点,有人果然是笨,想不骂他也难!
但更劲爆的是,根据台湾另一大报《中国时报》24日报道,国民党说是根本没有这回事情,所有新闻都是联合报瞎掰出来的,该报道内容与事实不符,有违新闻伦理,令人遗憾,但国民党和马英九都无意采取法律行动。事后,《联合报》没有任何回应。这下洋相出大了,一个子虚乌有的事情可以洋洋洒洒的写成一篇专门报道,再次说明台湾媒体不负责任的恶质作风。并且在遭人揭发之后,居然连一句道歉和说明也没有,难怪有人强烈主张,“法院见”是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其目的不在要求赔偿,而在追求事实。
另外,岛内一份原本标榜志在促进两岸理解,维护双边共同利益的报纸,在讨论钓鱼岛问题时,刊出专论居然说如果中、日真为钓鱼岛发生冲突,不论谁赢谁输,受害最大的必将是台湾,该文作者因此主张一岛各表、台日共管。不知这是哪们子的逻辑,是否还有一点尊严,实在是让人跌破眼镜,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其实,凡对媒体实务稍微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新闻归新闻,评论归评论,新闻必须根据事实,维持所谓的平衡报道,评论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如果能选择性的反映社会多元意见、兼顾国家利益固然很好,但世界各大媒体、报社,或自由或保守当然各自有其立场,这也没有什么不对。哪有自己给自己掌嘴的道理?
这两件事表面看来似乎很小,但其余例子多得不胜枚举,究其实际,这显示出台湾媒体的不负责任。由小见大,20多年来蓝绿对抗,一切泛政治化的结果造成了分裂的社会与分裂的媒体,凡事既然没有一个标准,大家也不敢照最低的标准提出要求,而这正是台湾当前的现状。
社会政治认识跟着媒体走
目前岛内有一种观点是,整个台湾社会的政治认识是在跟着媒体走。一切社会议题和政治现象的讨论,因为个体差异,都必然会触发爱憎情绪,然后又引发过度的关注,再来撩动“媒体审判”。
从当年跆拳道界郑大为的公正裁判,到杨淑君黑袜事件;从陈水扁的面色发黑,到马英九的有氧慢跑,媒体都在吵,而且最后,除了极少数之外,多半只有理盲而滥情的宣泄,却没有是非对错的分明。
再举个例子,一个台湾本不出名的中日混血艺人在酒后殴打司机,台湾新闻居然可以连炒一个星期,但真正关系到法理公平的台湾媒体频道整合事件,媒体却又不太敢提,这倒反常。因为电视台怕被波及,利益受损。迟来的正义不是正义,有选择的正义同样可议。难道不是吗?
怪不得有人说,如今不少台湾舆论已经失去了深入思考能力,观点与角度的水准极其浅薄,几乎只容得下“动辄批判的词汇语境”。即使新闻中所难得引发的,是对政策进行挑战碰撞或对社会价值进行反省修补,往往也由于媒体舆论情绪的过度高涨,而扭曲了凝视真相、思考蓝图的珍贵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