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理论来源和变革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cne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直以来,很多思想家都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对物的解释方面,而对人的研究却并不那么深刻和系统,其实不然,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一部分,“人的本质”的思想也是马克思在对前人思想理论总结基础上的一次变革。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内在核心之一,当前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正是对“人的本质”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以前的西方思想家对人的问题的论述
  西方思想史中关于人的问题的思想源远流长,从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一)古代自然主义阶段
  在哲学发端的古希腊,从德菲尔神庙的石刻铭文“认识你自己”到智者学派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从苏格拉底开始将哲学研究的视野扩展到人本身到亚里士多德提出一系列关于人的观点--“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是政治的动物”等。以上种种都体现了古代哲人自然主义的思想,标志着人类开始将探寻的目光从自然界转向了人自身,对人性、人的本质、人的生存和发展、人的价值和自由等有关人的问题的各个方面开始了初步的思考和探讨,但这一时期由于受社会历史条件和人类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古代思想家对人的探索基本还停留在初步阶段,其结论大多都带有经验的、猜测的性质。
  (二)中世纪神秘主义阶段
  在中世纪的欧洲,宗教神学思想几乎占据了主导地位,神的至高无上被极力宣扬,与之相对应,人的尊严和价值被弃之一旁,人世间的一切都被归结为神的意志,虽然也有一些世俗神学思想家将人加以神化,借以肯定人的追求和理想,赞美人的智慧和力量。但总体看来,这一时期的各种思想还是带有很强的神秘性色彩。
  (三)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阶段
  人文主义思想以及对人的发现和探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内容,大致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度重视人在宇宙中的主体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二是强调人的现实生活和世俗幸福,反对宗教禁欲主义;三是宣扬理性和科学,反对迷信和蒙昧主义;四是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宣扬人的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这一时期,关于人的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它力图冲破宗教神学和封建主义给人的精神枷锁,试图唤醒人的理性,解放人们的思想,可惜的是并未完全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四)近代唯物主义阶段
  这一时期几乎可以被称为西方的黄金阶段,资本主义得到了迅猛发展,自然科学有了重大突破。同样的,这些也进一步影响到人的思想的领域,对宗教神学关于上帝创造人和世界的谬论的进一步批判和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对人的问题的探索是其重要的理论贡献。但是,把人性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将人看做是肉体的机器,用机械运动的规律来解释人的活动和行为,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马克思曾指出:“唯物主义在它的第一个创始人培根那里,还在朴素的形式下包含着全面发展的萌芽。物质带着诗意的感性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1] 但是,这种唯物主义在往后的发展中却变得片面了。在霍布斯那里,“感性失去了它鲜明的色彩而变成了几何学家的抽象的感性。物理运动成为机械运动或数学运动的牺牲品”,“唯物主义变得敌视人了”[2]。
  (五)德国古典主义哲学阶段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家们站在理性主义的立场来理解人,强调人是理性的能动的存在物。
  在康德那里,人是二重性的存在:一方面,人作为感性的存在物,受自然必然性支配,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另一方面,人作为理性的存在物,按理性原则行动,这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因为人有理性,所以人是目的;也因为人有理性,所以人可以意志自律,能按照“善良意志”去行动,以理性来支配自己的欲望,不凭一己私利为所欲为。这种人是目的、认为自然立法的思想,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康德之后,费希特进一步强调了人是理性的生物,并认为自由是人的“不可让渡”的权利。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同样认为人的本质在于其理性,认为人是“自我意识的存在”。此外,人的理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劳动活动的产物,即人的本质是人在劳动中自我创造的结果。这一思想使人的本质的思想得到了近乎完满的诠释,但是,这种思想的内核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因此,真正富于人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并不是人本身,而是“绝对精神”,人不过是“绝对精神”达到其自我意识、实现其目的的工具。
  德国古典哲学在费尔巴哈这里出现了转折,他将人们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圈子中释放开来,使得唯物主义的合理地位重新确立。在人的本质的思想方面,他反对黑格尔对人的抽象理解,主张回到感性的人本主义,并且以经验事实为依据,证明异化的真实主体是人,而非绝对精神,又由此进一步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实质上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因此,于费尔巴哈来说,他既反对宗教神学的人的概念,也反对思辨哲学的人的概念,主张人的本质在于其自然本质--人的肉体存在和维持肉体存在的自然条件。在这里,人与动物的区别依然继承了前人的思想,主要在于人是“自觉的自然本质”,是理性和肉体的统一体。此外,他进一步讲到了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与人必须“共存”。然而,遗憾的是他把人与人的共存关系只理解为生理和心理需要的关系,因此,他所理解的人的社会性在实际上仍然包含在人的自然属性之内,他所讲的人归根结底仍然是抽象的人。
  总而言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关于人的问题的研究及思想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缺陷,但它们仍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实现人的思想的变革的重要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思想的变革性论述
  马克思吸收了前人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站在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
  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他认为在理解和考察人的本质时,首先要从现实、具体、发展中的个人出发,“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的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透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3]因此,在这里人不仅是一种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其次,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这个关于人的本质的基础是社会性的基本观点。最终,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清楚精准的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经典表述不仅是对人的本质的内涵的科学概述,也为我们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首先,马克思克服了前人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的论述的一个根本性错误,即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去抽象的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他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概念作了正确的区分,“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正是个人相互间的这种私人的个人的关系、他们作为个人的相互关系,创立了--并且每天都在重新创立着--现存的关系。”[4]因此,人性是基于人的需要而出发的,是人作为类存在物的共有属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外在差异性;而人的本质则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内在根源,是人的根本特征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原因。
  其次,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第一次提出了实践意义上的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的命题。他认为人类正是在劳动的过程中实现了从猿到人的转化,同时,也正是在劳动的过程中、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人们不是彼此分离的、孤立的,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并且在社会关系的交往活动中进一步形成了人的本质。正如马克思所说:“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是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5]因此,人们要进行有效的生产生活活动,不仅要与自然界发生联系,还要与其所处的社会及其社会成员之间发生联系。《荒野生存》的主人公克里斯托弗说:“我想那么年轻,干净,那么寂寞地生活着。”他要远离“文明”,因此,他离开家人、改名换姓、烧掉现金、放弃了车子和财产,毅然决然的投身于自然母亲的怀抱……最终,人们于四个月之后在阿拉斯加一个荒僻的野营地的一辆废弃的公共汽车上,发现了他的遗体。这个悲剧英雄式的落幕结束了这个理想主义者年轻的生命,无论过程引发了我们多少思考,然而他至死都没能彻底脱离他所憎恶的“文明”却是一个铁的事实。
  再次,马克思所提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是各种社会关系的简单叠加或某种社会关系的重复出现,而是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不是机械的,而是有机的,他们相互影响、彼此制约和渗透,形成纵横交错的统一体。诚如他所说:“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6]二是各种社会关系在有机统一的联系中不是并列的、同等的,各种社会关系在决定人的本质方面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其中,物质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是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它决定和制约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因此对人的本质具有着最基础、最重要的意义。
  此外,马克思所理解的人的本质的内涵并非永恒的、一成不变的。因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发展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是够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7]所以,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的本质也必然是“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变化的”。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总共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的变更,与之相伴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发生着重大变化,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不同的人的本质。
  最后,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的本质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非要否定人性中所包含的自然属性因素,而是强调社会属性是人性与兽性和神性相区别的根本所在,从而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马克思承认并重视人的自然属性,一方面,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承担者、基础和前提,没有自然属性,即生理构造和食欲、性欲等生物本能,就谈不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是,人的本质主要体现的是人和动物的根本特征的区别,在此意义上,人就不仅是自然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人的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人的社会属性虽然以自然属性为前提和基础,但是,历史和现实中的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都是经过其社会属性洗礼的,都包含有相应的社会内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的本能与动物的本能是有区别的,例如,人类不仅仅有食欲,还有饮食文化,人类的性欲不仅有生理上因素,并且与两性的感情相联系,家庭关系也是由此产生的。
  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研究始终彻底的贯彻着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立场和实践的基本内核,不仅揭开了唯心主义最后的遮羞布,并且突破了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和唯心史观的束缚,是一种真正的人本主义思想,对今天的我们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的的指导意义。
  注释: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63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64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14-515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页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20页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487页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激励当中存在着部分问题,导致激励机制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企业出现了大量人才流失的现象。笔者在本篇文章当中,针对企业人力资源激励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完善策略。  【关键词】: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企业  吸引更多人才的加入,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大贡献,但是却因为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各种问题,导致企业激励机制无法充
期刊
【摘要】: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实际上是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夺取政权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对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邓小平还对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给予了高度评价,“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关键词】:社会主义;思想;建设;
期刊
【摘要】:为了限制和减少塑料袋的使d用,遏制“白色污染”而出台的“限塑令”在实施初期,得到多数市民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塑料袋的使用逐渐突破政策阻碍,产量、使用量均具增长之势。本文依据“限塑令”实施7年后社会相应现象剖析“限塑令”漏洞,并从多角度提出解决对策,致力于缓解“限塑令”实施尴尬之境。  【关键词】:限塑令;后效;漏洞;对策  塑料购物袋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易耗品,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
期刊
第一部分 项 目 概 述  目前,国内现有的啤酒及饮料企业的瓶箱场地都为露天的平面式场地,仍然靠人工对瓶子进行整理及储存,这种瓶箱场地的仓储形式在当今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缺点很多,不但占地面积大,而且不便于管理,在我国大部分啤酒饮料行业的回收瓶中80%用麻袋或编织袋包装,经过日晒雨淋,包装物大量破损造成不必要的瓶损增大,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也造成资源的浪费。  啤酒饮料生产具有季节性,瓶子存放
期刊
【摘要】:孝道文化是中华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对孝道文化的传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教育的关键起点,更需要注重其对孝道的培养。本文首先从孝道的界定入手,反思孝道存在的问题,探讨孝道缺失的原因,最后提出树立孝道文化,进行孝道培养的三个方面。  【关键词】:孝道;孝道文化;家庭教育  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其文化根源深厚,蕴涵着精深的文化内涵。  一、孝道的界定  (一)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通货膨胀的发生,我国社保基金投资渠道单一,增值速度跟不上通货膨胀,社保基金面临着贬值的风险。  一、社保基金的现状  全国社保基金是指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负责管理的由国有股减持划入资金及股权资产,中央财政拨入资金、经国务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收益形成的由中央政府集中地社会保障基金。它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储备,主要用于弥补今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社会保障需要。按照《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发展得到了迅猛增长,城乡社会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由于早期我国城市偏向型的政策方针,大部分资源被运用到了城市地区,“剪刀差”的发展路径使得城市地区的建设速度远远领先于农村地区,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越来越成为阻碍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突出的“三农”问题也日益收到政府部门的重视,而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全面融合。  
期刊
【摘要】: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如何在互联网的新科技环境下促进上述产业走向跨区域、国际化发展的新台阶,是进一步提升其文化影响力与产业效益的迫切需求。本文从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与战略出发,以广义生态群落理论为指导分析了其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生态群落机制,通过实际案例对上述产业面向互联网发展的生态群落模式作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对策。  关键词:文化产业 民族
期刊
【摘要】:当“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孤芳自赏已成为明日黄花,艺术家是否应该看破“艺术家的神话”和其它行业的从业者一样绸缪自己的“职业生涯”(艺术生涯)而在艺术的领域里地“推销”自己呢?赫赫有名的艺术家比比皆是,可更多的是尚未为人所知、默默无闻的人还在这个“场”外徘徊,他们需要“推销”自己,并尽可能“卖”个好价钱。然而,这就是一场战斗,是一场生存与发展的战斗,有人为此一生不倦地抗争。  【关键词】:艺术
期刊
【摘要】:本文从西藏政治形势、经济基础、人口素质与社会文化、政府及公务员管理能力等方面分析了西藏电子政务发展面临的非技术制约因素,并从优化政治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和科学制定电子政务发展规划,改革政府职能和加强公务人员培训,培育公民社会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电子政务;非技术行政生态;西藏  西藏作为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战略地位显著,其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