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建设水平在社会革新后价值愈发凸显。部分城市在快速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雨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在原有城市道路工程中总是时常出现水土流失以及道路无法排水,存在的内涝外旱的情况不容忽视。这种现象对我国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也严重限制了我国社会的发展。所以,在城市道路设计中应该科学合理的应用海绵城市理论,促使我国城市道路设计水平得以提升,有效推动我国城市道路设计事业的发展,改善和保护我国的自然生态,而海绵城市是基于此形成的新型管理理念,能够通过合理管控城市水资源,从生态系统出发,缓解城市道路雨洪管控压力。本文从海绵城市角度出发,对当下市政道路景观绿化设计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实际设计要点,进一步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推进,从而使海绵城市理论广泛的应用在我国城市道路设计中,其他相关的现象,这种现象对我国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也严重限制了我国社会的发展。所以,在城市道路设计中应该科学合理的应用海绵城市理论,促使我国城市道路设计水平得以提升,有效推动我国城市道路设计事业的发展,改善和保护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道路绿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9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根据海绵城市理论以及相关建设技术规定的要求,在城市道路设计和建设应结合城市当地的生态环境,尽可能的不去破坏已有的道路排水系统,合理的规范设计城市道路建设,保证城市道路具有足够的设计空间,借助海绵城市理论对城市道路雨水、道路景观绿化等进行一系列处理和循环利用,将城市变为能够自由蓄水、排水的海绵景观城市。
1 海绵城市理念概述
海绵城市是基于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形成的城市雨洪管理理念。是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其内涵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自由的应变雨水与灾害对城市带来的影响。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有助于推进海绵城市发展。新形势下从生态服务角度出发,海绵城市能够像海绵张弛有度的应对不同自然条件变化。尤其面对雨水较多的城市,能够做到科学的吸水、蓄水等一系列工作。在城市用水紧张时,及时补充水资源,缓解用水难的问题。海绵城市能够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是新时期智慧城市的表现[1]。
2 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2.1 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在车道设计中的应用
当前城市道路的人行横道和非机动车道大多使用的是不透水的设计,因此很容易让道路表面产生积水、雨天道路表面湿滑等现象,从而降低了城市道路的安全度和实用性,还限制了地下水的活动;因此根据海绵城市理论的要求,机动车道路面的铺装需要使用透水的材料,但是为了可以较好的避免雨水或积水渗透到道路地基内,进而破坏道路结构,需要在道路表面层使用透水的混凝土进行铺装,地基层和下层结构可以使用不透水的材料,这样可以使雨水或积水渗透到道路表面层之后,沿着不透水层排放到水沟内,然后再排放到水井和隔离带内,从而保证道路表面的温湿度,提高道路的安全性。
2.2 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在道路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道路积水排放按照最新出台的海绵城市理论可以分成三种:首先,道路表面积水可以通过路面的空隙进行排放;其次,道路积水可以渗入到道路结构的最底层,借助排水管道进行排放;最后,道路积水可以直接渗透到基础土质结构中排放出去。根据海绵城市设计规定的要求,城市道路的渗透系数不能比7×10-5 cm/s低,所以当道路车流量较多、承受压力较大时,道路积水则不能很好的进行渗透。因此在建设道路的人行横道时,根据海绵城市理论规定道路建设采用具有透水的材料,从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在道路人行步道建设时采用混凝土和花岗岩等,从而减小道路表面热量的散失,提高道路表面的透水性从而达到海绵城市理论规定道路建设中道路渗透系数大于1.0×10-3 mm/s,地下水层到道路透水结构之间的距离要超过1 m的规定。
2.3 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在道路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道路排水设计的目的在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在建设使用过程中,排水沟与生态、人文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海绵城市理论的基础上,在道路排水设计过程中,排水管通常采用PVC高分子材料,通过多孔结构对道路积水进行适当的调整,利用直径小、颗粒小的石粒以及多孔的材料来填充排水管的四周,这样的排水管道设计占地面积小,还可以增加其协调性,并且具有较好的透水性,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就是填充的材料很难进行清理,如果这种材料堵塞了排水管,那么排水管的透水效果将会大大的降低。
3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景观绿化设计原则
3.1 海绵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设计原则
市政道路景观绿化设计过程中,基于海绵城市视角进行设计,不得破壞生态环境,而是应尊重原有的环境,尽可能以保护为主。因此在设计阶段,需要科学运用技术,构建道路景观,对道路进行绿化设计。结合海绵城市科学制定道路设计方案进行更灵活的道路绿化设计。结合原有海绵设施灵活设计,根据分布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开展设计工作,保护原有的海绵设施。在设计时,应对完整的布局有明确了解,保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避免开挖位置错误,进而对海绵设施造成影响。市政道路两侧需要摆放和设计大量的设施,在设计中应保证两侧设施的完好性,并且在发挥设施作用的前提下,提升其美观性与实用性。
3.2 海绵城市视角下的市政道路景观绿化设计
3.2.1 科学应用海绵技术优化道路
(1)截流方式。截流是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对绿化隔离带进行调整,增加绿化隔离带的深度、高度等,并将其与截流系统相结合。保证净化与截流系统之间相互配合,更好的将城市积水排出,完成排流工作。该方式能够有效扩大城市中市政道路汇水面积,结合设计中的新型材料,有效缓解降雨过程中,雨水在城市道路上的径流速率。截流方式能够延长降水的径流时间,帮助城市抵御暴雨等灾害的侵袭,减少内洪现象发生。 (2)促渗方式。在进行道路绿化设计时,尽可能更换材料为环保性的材料,选择透水性较好的材料进行设计,提升道路的渗透性。对于景观的绿化设计,可以在降雨量较大时,通过透水性较好的地砖实现渗透,保证雨水顺着地砖缝隙,尽快进入土层中。面对高温季节,促渗方式有助于提升城市土壤的透气性,避免城市过于干燥,保持湿润的气候。
3.2.2 设计海绵绿化带,更好地发挥海绵功能
市政道路景观绿化设计,需要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设计中,科学利用人行道、铺设材料等优化道路绿化带,构建真正的海绵道路。
(1)设计道路绿化带。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将海绵城市理念运用在设计理念中,体现道路的价值。结合其理念,科学优化市政道路景观,确保道路在面对暴雨等天气时,能够自我修复。对于道路绿化带整体设计期间,应重点关注排水功能。通过生物滞留带,减缓雨水径流量,有效发挥绿化带的管控能力。保证路面在强降雨出现时,路面也不会出现过高的积水。城市道路的排水与引流系统也不会因为降雨过大,失去原本的工作效能。此外,设计过程中,对涵养水资源储存功能进行分析,能够对城市存在的内涝问题进一步控制,保证绿化带切实发挥效用,对水资源有效管控,提升道路的通畅性,推动景观绿化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2)设计分车绿化带。分车绿化带在道路设计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设计环节中的重要版块。将海绵城市理论设计应用于分车绿化带中,能够有效对道路的雨水进行处理,降低道路安全事故发生。首先,结合城市整体规划与工程建设情况,科学构建分车绿化带的设计方案,确保能够提升其应用效能。根据当地的道路与气候条件,充分获取相关数据,提升植物引进标准,种植符合城市的植物,保障海绵道路的绿色效应得到拓展。其次,应构建专业的排水系统,分析其可靠性的同时,设计分车绿化带,突出海绵建设的理念,对绿化带的参数进行科学控制,保证能够基于设计对城市积水流速进行管控。
(3)设计路侧绿化带。道路两侧绿化带设计过程中,基于海绵城市视角,对城市蓄水、循环利用等方面进行思考,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城市日常水源的使用成本。通过绿化带有效存储雨水,对周边植被进行灌溉,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3]。
设计时,借助路旁的绿化带缓冲水流流速,提高道路使用年限。有效借助绿化带对水资源进行过滤,缓解城市中雨水等自然灾害等带来的隐患。结合绿化带设计优化,降低道路产生的噪音,发挥其附带效用,减少道路车辆对周遭居民的影响,带给人们生活质量良好的保障。保障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减少污染现象出现。
3.2.3 突出植物适应性
在对城市绿化带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根据海绵城市发展理念科学选择植被,保证施工过程中,成本得到把控,保证绿化带设计质量得到保障。发挥出绿化带的效用,并满足用户对于景观的观赏需求。在选择绿化植物时,尽可能选择存活率较高的植物,此类植物能够更好的应对城市恶劣气候。为了保证景观符合人们审美,应尽可能以绿色植物为主,还要保证植物具备防尘、防噪等性能,起到净化空气的效果。在种植过程中,还应保障种植的科学性,确保植物后期能够更好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绿化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城市整体规划布局也在不断的变革发展。市政道路设计过程中,结合实际进行设计,充分缓解城市雨洪压力,净化城市水资源,构建城市可持续的水循环系统。在海绵城市理论中充分考虑到城市道路雨水和积水等各方面的问题提升设计质量与效果,保障道路景观设计美观度的同时,关注绿色可持续等因素,并基于此不断地提升道路设计质量,对道路雨水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控制,保护了我国自然生态环境构建绿色城市。
参考文献:
[1]赵明,王旖静.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景观绿化设计[J].现代园艺,2021(4):71-72.
[2]夏保升.基于海绵城市视角下市政道路景观绿化设计探究[J].现代园艺,2021(4):139-141.
[3]張浩桦.“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景观绿化设计研究[J].绿色科技,2020(15):39-40.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道路绿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9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根据海绵城市理论以及相关建设技术规定的要求,在城市道路设计和建设应结合城市当地的生态环境,尽可能的不去破坏已有的道路排水系统,合理的规范设计城市道路建设,保证城市道路具有足够的设计空间,借助海绵城市理论对城市道路雨水、道路景观绿化等进行一系列处理和循环利用,将城市变为能够自由蓄水、排水的海绵景观城市。
1 海绵城市理念概述
海绵城市是基于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形成的城市雨洪管理理念。是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其内涵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自由的应变雨水与灾害对城市带来的影响。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有助于推进海绵城市发展。新形势下从生态服务角度出发,海绵城市能够像海绵张弛有度的应对不同自然条件变化。尤其面对雨水较多的城市,能够做到科学的吸水、蓄水等一系列工作。在城市用水紧张时,及时补充水资源,缓解用水难的问题。海绵城市能够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是新时期智慧城市的表现[1]。
2 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2.1 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在车道设计中的应用
当前城市道路的人行横道和非机动车道大多使用的是不透水的设计,因此很容易让道路表面产生积水、雨天道路表面湿滑等现象,从而降低了城市道路的安全度和实用性,还限制了地下水的活动;因此根据海绵城市理论的要求,机动车道路面的铺装需要使用透水的材料,但是为了可以较好的避免雨水或积水渗透到道路地基内,进而破坏道路结构,需要在道路表面层使用透水的混凝土进行铺装,地基层和下层结构可以使用不透水的材料,这样可以使雨水或积水渗透到道路表面层之后,沿着不透水层排放到水沟内,然后再排放到水井和隔离带内,从而保证道路表面的温湿度,提高道路的安全性。
2.2 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在道路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道路积水排放按照最新出台的海绵城市理论可以分成三种:首先,道路表面积水可以通过路面的空隙进行排放;其次,道路积水可以渗入到道路结构的最底层,借助排水管道进行排放;最后,道路积水可以直接渗透到基础土质结构中排放出去。根据海绵城市设计规定的要求,城市道路的渗透系数不能比7×10-5 cm/s低,所以当道路车流量较多、承受压力较大时,道路积水则不能很好的进行渗透。因此在建设道路的人行横道时,根据海绵城市理论规定道路建设采用具有透水的材料,从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在道路人行步道建设时采用混凝土和花岗岩等,从而减小道路表面热量的散失,提高道路表面的透水性从而达到海绵城市理论规定道路建设中道路渗透系数大于1.0×10-3 mm/s,地下水层到道路透水结构之间的距离要超过1 m的规定。
2.3 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在道路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道路排水设计的目的在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在建设使用过程中,排水沟与生态、人文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海绵城市理论的基础上,在道路排水设计过程中,排水管通常采用PVC高分子材料,通过多孔结构对道路积水进行适当的调整,利用直径小、颗粒小的石粒以及多孔的材料来填充排水管的四周,这样的排水管道设计占地面积小,还可以增加其协调性,并且具有较好的透水性,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就是填充的材料很难进行清理,如果这种材料堵塞了排水管,那么排水管的透水效果将会大大的降低。
3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景观绿化设计原则
3.1 海绵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设计原则
市政道路景观绿化设计过程中,基于海绵城市视角进行设计,不得破壞生态环境,而是应尊重原有的环境,尽可能以保护为主。因此在设计阶段,需要科学运用技术,构建道路景观,对道路进行绿化设计。结合海绵城市科学制定道路设计方案进行更灵活的道路绿化设计。结合原有海绵设施灵活设计,根据分布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开展设计工作,保护原有的海绵设施。在设计时,应对完整的布局有明确了解,保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避免开挖位置错误,进而对海绵设施造成影响。市政道路两侧需要摆放和设计大量的设施,在设计中应保证两侧设施的完好性,并且在发挥设施作用的前提下,提升其美观性与实用性。
3.2 海绵城市视角下的市政道路景观绿化设计
3.2.1 科学应用海绵技术优化道路
(1)截流方式。截流是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对绿化隔离带进行调整,增加绿化隔离带的深度、高度等,并将其与截流系统相结合。保证净化与截流系统之间相互配合,更好的将城市积水排出,完成排流工作。该方式能够有效扩大城市中市政道路汇水面积,结合设计中的新型材料,有效缓解降雨过程中,雨水在城市道路上的径流速率。截流方式能够延长降水的径流时间,帮助城市抵御暴雨等灾害的侵袭,减少内洪现象发生。 (2)促渗方式。在进行道路绿化设计时,尽可能更换材料为环保性的材料,选择透水性较好的材料进行设计,提升道路的渗透性。对于景观的绿化设计,可以在降雨量较大时,通过透水性较好的地砖实现渗透,保证雨水顺着地砖缝隙,尽快进入土层中。面对高温季节,促渗方式有助于提升城市土壤的透气性,避免城市过于干燥,保持湿润的气候。
3.2.2 设计海绵绿化带,更好地发挥海绵功能
市政道路景观绿化设计,需要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设计中,科学利用人行道、铺设材料等优化道路绿化带,构建真正的海绵道路。
(1)设计道路绿化带。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将海绵城市理念运用在设计理念中,体现道路的价值。结合其理念,科学优化市政道路景观,确保道路在面对暴雨等天气时,能够自我修复。对于道路绿化带整体设计期间,应重点关注排水功能。通过生物滞留带,减缓雨水径流量,有效发挥绿化带的管控能力。保证路面在强降雨出现时,路面也不会出现过高的积水。城市道路的排水与引流系统也不会因为降雨过大,失去原本的工作效能。此外,设计过程中,对涵养水资源储存功能进行分析,能够对城市存在的内涝问题进一步控制,保证绿化带切实发挥效用,对水资源有效管控,提升道路的通畅性,推动景观绿化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2)设计分车绿化带。分车绿化带在道路设计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设计环节中的重要版块。将海绵城市理论设计应用于分车绿化带中,能够有效对道路的雨水进行处理,降低道路安全事故发生。首先,结合城市整体规划与工程建设情况,科学构建分车绿化带的设计方案,确保能够提升其应用效能。根据当地的道路与气候条件,充分获取相关数据,提升植物引进标准,种植符合城市的植物,保障海绵道路的绿色效应得到拓展。其次,应构建专业的排水系统,分析其可靠性的同时,设计分车绿化带,突出海绵建设的理念,对绿化带的参数进行科学控制,保证能够基于设计对城市积水流速进行管控。
(3)设计路侧绿化带。道路两侧绿化带设计过程中,基于海绵城市视角,对城市蓄水、循环利用等方面进行思考,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城市日常水源的使用成本。通过绿化带有效存储雨水,对周边植被进行灌溉,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3]。
设计时,借助路旁的绿化带缓冲水流流速,提高道路使用年限。有效借助绿化带对水资源进行过滤,缓解城市中雨水等自然灾害等带来的隐患。结合绿化带设计优化,降低道路产生的噪音,发挥其附带效用,减少道路车辆对周遭居民的影响,带给人们生活质量良好的保障。保障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减少污染现象出现。
3.2.3 突出植物适应性
在对城市绿化带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根据海绵城市发展理念科学选择植被,保证施工过程中,成本得到把控,保证绿化带设计质量得到保障。发挥出绿化带的效用,并满足用户对于景观的观赏需求。在选择绿化植物时,尽可能选择存活率较高的植物,此类植物能够更好的应对城市恶劣气候。为了保证景观符合人们审美,应尽可能以绿色植物为主,还要保证植物具备防尘、防噪等性能,起到净化空气的效果。在种植过程中,还应保障种植的科学性,确保植物后期能够更好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绿化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城市整体规划布局也在不断的变革发展。市政道路设计过程中,结合实际进行设计,充分缓解城市雨洪压力,净化城市水资源,构建城市可持续的水循环系统。在海绵城市理论中充分考虑到城市道路雨水和积水等各方面的问题提升设计质量与效果,保障道路景观设计美观度的同时,关注绿色可持续等因素,并基于此不断地提升道路设计质量,对道路雨水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控制,保护了我国自然生态环境构建绿色城市。
参考文献:
[1]赵明,王旖静.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景观绿化设计[J].现代园艺,2021(4):71-72.
[2]夏保升.基于海绵城市视角下市政道路景观绿化设计探究[J].现代园艺,2021(4):139-141.
[3]張浩桦.“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景观绿化设计研究[J].绿色科技,2020(15):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