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5年寨卡病毒在美洲地区发生大规模传播和流行,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该病毒主要通过蚊媒传播,同时可发生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主要传染源是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其他非灵长类动物;有一定潜伏期,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目前仍然缺乏特效治疗措施,更多采取相关预防措施,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寨卡病毒感染被认为是可防可控的,完善并落实相关预防措施,可以达到有效控制疫情扩散的目的。本文分析了寨卡病毒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临床表现,提出了对于寨卡病毒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希望能对寨卡病毒的探究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寨卡病毒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伊蚊
中图分类号:TN7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7-0293-01
前言:
从2015年巴西发现首例本地感染者开始,疫情持续发展,南美洲出现寨卡流行,并通过旅游者传播至世界其他地区,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或地区有寨卡病毒感染的报道。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寨卡病毒的爆发和传播是“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16年,我国也出现寨卡病毒感染,而且病人数不断增多,必须警惕寨卡病毒在我国的传播和流行。
寨卡病毒:
1947年,寨卡病毒首次在乌干达寨卡丛林被发现,1954年开始,乌干达和坦桑尼亚陆续发现人感染该病毒,感染者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亚等热带地区。寨卡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呈球形,有包膜,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是动物传染病的病原菌,可寄生于灵长类动物。寨卡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 30min即可灭活该病毒,另外医用乙醇,1%次氯酸钠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达到灭活要求。
寨卡病毒的危害
寨卡病毒的危害因人而异,对于普通人来讲,危害较轻,经过治疗后,一周左右即可恢复,但其对于孩子和孕妇的危害就十分严重了,具体表现为:
(1)寨卡病毒可能改变小儿的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这将会对小儿产生终身的影响,难以恢复。
(2)孕期妇女感染寨卡病毒会对胎儿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孕妇一旦感染寨卡病毒,其将会对腹中胎儿的神经系统的发育产生影响,导致孩子畸形。另外,目前寨卡病毒是否会导致新生儿小头症也在研究之中,可疑性很大。小头症将导致新生儿脑部的发育迟缓,出现智障等等。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传染源:寨卡病毒的传染源目前并不确定,在灵长类动物及人类身上均能发现该病毒或其特异性抗体,因此,该病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该病毒的其他灵长类动物均可能是可能传染源。目前认为,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方的云南、海南和北方的河北、山西广大区域。
传播途径: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蚊媒传播,蚊媒叮咬寨卡病毒感染者被感染后,再通过叮咬的方式传染给其他人。另外该病毒还可血液传播、性传播及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应注意相关防范。由于国际间交流的活跃,寨卡病毒可发生地区间传播,引起新一轮的病毒传播。
寨卡病毒的易感人群
对于寨卡病毒,所有人都较为容易感染,但是一些接触寨卡病毒的人群更加容易感染,这类人群主要包括:
(1)长期居住在寨卡病毒的国家和地区的人群。
(2)在旅行或出差过程中,曾经去过寨卡病毒的国家或地区的人群。
虽然寨卡病毒的易感人群比较普遍,但是那些曾经感染寨卡病毒后治愈的人,对寨卡病毒可能有较强的免疫能力。
寨卡病毒的高发期
收到寨卡病毒传播途径的影响,寨卡病毒也存在一定的高发期。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蚊媒传播,由于夏秋季是蚊虫的泛滥期,因此,夏秋季也成为了寨卡病毒的高发期。另外,收到地域的影响,一些气候比较炎热的地区,常年都是寨卡病毒的高发期。
临床表现:
病毒感染后一般存在3至12天潜伏期,且仅有20%的患者出现相应表现:发热、皮疹、关节痛及肌肉痛等,症状轻重不一。通常3至7天后症状可缓解,但关节症状可持续1个月。另外,寨卡病毒感染对神经系统和免疫功能都会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导致严重的男缺损,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健康。
寨卡病毒感染治疗:
对于一般患者,寨卡病毒感染症状较轻,不需要特殊治疗。患者应注意休息、多饮水,同时使用普通药物治疗发热及疼痛等不适。但对于症状加重者,应及时就诊。遗憾的是,目前没有针对寨卡病毒有效的疫苗或治疗方案,仍需国际社会的努力共同防止病毒流行。
寨卡病毒感染的预防:
控制传染源:控制病毒感染者,重视卫生检疫,但由于大部分感染者缺乏相应临床表现,给卫生检疫造成一定困难;同时控制入境动物,加强检疫工作,从而有效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防止蚊虫叮咬和灭蚊。一方面加强相关知识宣传,增强人们防范意识,根据蚊虫在水中繁殖的特点,清除静态水体中的蚊虫;另一方面采用溴氰菊酯杀虫气雾剂可有效灭蚊。穿长袖长裤也是个人防护措施之一。根据寨卡病毒经输血传播和性传播的特点,要严格控制输血,保证血液制品安全性;对寨卡病毒感染者或疑似感染者,要采取安全的性行为。同时建议谨慎前往病毒流行地区,尤其是准备怀孕的妇女应避免可能的感染。
保护易感染人群:目前暂无针对寨卡病毒的特异性疫苗,所以主要依靠切断传播途径来预防寨卡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与流行。
另外,还要及时关注寨卡病毒疫情的发展和蔓延情况,对于进出口岸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同时还要进行寨卡病毒的宣传工作,给要出门旅行的人群以提示和警告的作用。
注意事项
由于寨卡病毒有一定的潜伏期,对于出现寨卡病毒早期症状的人群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确定是否感染寨卡病毒,并做出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结语:
本次寨卡病毒疫情发展迅速,给各国防控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国际社会对于该病毒的传播和流行的担忧也与日俱增。寨卡病毒爆发以来,我国输入性病例不断增多,且目前我国正处夏季,蚊虫繁殖迅速,更应注意疾病的防控,不仅要切断蚊虫传播途径,也许重视母婴传播、输血传播及性活动等传播方式造成的病毒感染
参考文献:
【1】汤森路透. 疾病综述:寨卡病毒感染[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6;43(3):466- 470.
【2】程瑾,叶玲玲,郝继英,等.寨卡病毒病及疫情发展态势研究[J].军事医学.2016;40(2):81-83.
【3】郑阳,王全意.寨卡病毒研究现状及疫情形势[J].国际病毒学杂志. 2016;23(2):73- 75.
[关键词]寨卡病毒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伊蚊
中图分类号:TN7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7-0293-01
前言:
从2015年巴西发现首例本地感染者开始,疫情持续发展,南美洲出现寨卡流行,并通过旅游者传播至世界其他地区,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或地区有寨卡病毒感染的报道。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寨卡病毒的爆发和传播是“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16年,我国也出现寨卡病毒感染,而且病人数不断增多,必须警惕寨卡病毒在我国的传播和流行。
寨卡病毒:
1947年,寨卡病毒首次在乌干达寨卡丛林被发现,1954年开始,乌干达和坦桑尼亚陆续发现人感染该病毒,感染者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亚等热带地区。寨卡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呈球形,有包膜,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是动物传染病的病原菌,可寄生于灵长类动物。寨卡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 30min即可灭活该病毒,另外医用乙醇,1%次氯酸钠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达到灭活要求。
寨卡病毒的危害
寨卡病毒的危害因人而异,对于普通人来讲,危害较轻,经过治疗后,一周左右即可恢复,但其对于孩子和孕妇的危害就十分严重了,具体表现为:
(1)寨卡病毒可能改变小儿的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这将会对小儿产生终身的影响,难以恢复。
(2)孕期妇女感染寨卡病毒会对胎儿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孕妇一旦感染寨卡病毒,其将会对腹中胎儿的神经系统的发育产生影响,导致孩子畸形。另外,目前寨卡病毒是否会导致新生儿小头症也在研究之中,可疑性很大。小头症将导致新生儿脑部的发育迟缓,出现智障等等。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传染源:寨卡病毒的传染源目前并不确定,在灵长类动物及人类身上均能发现该病毒或其特异性抗体,因此,该病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该病毒的其他灵长类动物均可能是可能传染源。目前认为,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方的云南、海南和北方的河北、山西广大区域。
传播途径: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蚊媒传播,蚊媒叮咬寨卡病毒感染者被感染后,再通过叮咬的方式传染给其他人。另外该病毒还可血液传播、性传播及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应注意相关防范。由于国际间交流的活跃,寨卡病毒可发生地区间传播,引起新一轮的病毒传播。
寨卡病毒的易感人群
对于寨卡病毒,所有人都较为容易感染,但是一些接触寨卡病毒的人群更加容易感染,这类人群主要包括:
(1)长期居住在寨卡病毒的国家和地区的人群。
(2)在旅行或出差过程中,曾经去过寨卡病毒的国家或地区的人群。
虽然寨卡病毒的易感人群比较普遍,但是那些曾经感染寨卡病毒后治愈的人,对寨卡病毒可能有较强的免疫能力。
寨卡病毒的高发期
收到寨卡病毒传播途径的影响,寨卡病毒也存在一定的高发期。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蚊媒传播,由于夏秋季是蚊虫的泛滥期,因此,夏秋季也成为了寨卡病毒的高发期。另外,收到地域的影响,一些气候比较炎热的地区,常年都是寨卡病毒的高发期。
临床表现:
病毒感染后一般存在3至12天潜伏期,且仅有20%的患者出现相应表现:发热、皮疹、关节痛及肌肉痛等,症状轻重不一。通常3至7天后症状可缓解,但关节症状可持续1个月。另外,寨卡病毒感染对神经系统和免疫功能都会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导致严重的男缺损,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健康。
寨卡病毒感染治疗:
对于一般患者,寨卡病毒感染症状较轻,不需要特殊治疗。患者应注意休息、多饮水,同时使用普通药物治疗发热及疼痛等不适。但对于症状加重者,应及时就诊。遗憾的是,目前没有针对寨卡病毒有效的疫苗或治疗方案,仍需国际社会的努力共同防止病毒流行。
寨卡病毒感染的预防:
控制传染源:控制病毒感染者,重视卫生检疫,但由于大部分感染者缺乏相应临床表现,给卫生检疫造成一定困难;同时控制入境动物,加强检疫工作,从而有效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防止蚊虫叮咬和灭蚊。一方面加强相关知识宣传,增强人们防范意识,根据蚊虫在水中繁殖的特点,清除静态水体中的蚊虫;另一方面采用溴氰菊酯杀虫气雾剂可有效灭蚊。穿长袖长裤也是个人防护措施之一。根据寨卡病毒经输血传播和性传播的特点,要严格控制输血,保证血液制品安全性;对寨卡病毒感染者或疑似感染者,要采取安全的性行为。同时建议谨慎前往病毒流行地区,尤其是准备怀孕的妇女应避免可能的感染。
保护易感染人群:目前暂无针对寨卡病毒的特异性疫苗,所以主要依靠切断传播途径来预防寨卡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与流行。
另外,还要及时关注寨卡病毒疫情的发展和蔓延情况,对于进出口岸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同时还要进行寨卡病毒的宣传工作,给要出门旅行的人群以提示和警告的作用。
注意事项
由于寨卡病毒有一定的潜伏期,对于出现寨卡病毒早期症状的人群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确定是否感染寨卡病毒,并做出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结语:
本次寨卡病毒疫情发展迅速,给各国防控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国际社会对于该病毒的传播和流行的担忧也与日俱增。寨卡病毒爆发以来,我国输入性病例不断增多,且目前我国正处夏季,蚊虫繁殖迅速,更应注意疾病的防控,不仅要切断蚊虫传播途径,也许重视母婴传播、输血传播及性活动等传播方式造成的病毒感染
参考文献:
【1】汤森路透. 疾病综述:寨卡病毒感染[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6;43(3):466- 470.
【2】程瑾,叶玲玲,郝继英,等.寨卡病毒病及疫情发展态势研究[J].军事医学.2016;40(2):81-83.
【3】郑阳,王全意.寨卡病毒研究现状及疫情形势[J].国际病毒学杂志. 2016;23(2):73-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