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品街上的大师绣娘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kao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城西有个苏州高新区,苏州高新区有个镇湖街道,镇湖街道有条绣品街。
  1998年建街,全长1.7公里,450间前店后坊,大大小小几百家绣庄的一条绣品街,形成镇湖刺绣工艺品市场,并在北端建有镇湖刺绣艺术馆。绣品街成了与改革开放同步的一条青春飞扬的小街,却有着源远流长的底蕴。“闺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习巧针”,苏州绣娘一万,镇湖有八千……
  八十高龄的马惠云,自小住在苏州桃花坞,从小跟着母亲学做刺绣。后来随家人从城里回到镇湖,农活儿很多,但她从没有停下过刺绣。马惠云的女儿,苏绣大师梁雪芳长到七八岁的时候,也就在母亲的绣绷架边支了一架小绣绷架,学着母亲的样子开始拿起了绣针。而今,梁雪芳是第一个个人刺绣作品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非遗大师,她是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她总结40年的刺绣之路,十年一感悟:“40年前做刺绣是家教,妇德的熏陶;30年前做刺绣是生计,工作的需要;20年前做刺绣是工艺技术的精进与修炼;10年前做刺绣是观念转变、表情达意的媒介与载体;今天做刺绣是生活,生命,呼吸吐纳,回归自然的修行。”
  八月,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国际纤维艺术研究高峰论坛”。身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的梁雪芳入场了,她带来的年轻学员入场了,优雅、时尚、知性,这些来自苏州镇湖的姑娘,都是学刺绣、研究刺绣的。新一代的硕士毕业生绣娘、在读的硕士生绣娘……给国际论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
  绣品街上会聚了1100名绣女,其中不乏全国著名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姚建萍,这位八岁就开始跟母亲学刺绣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被誉为“苏绣皇后”,她最难忘的,是生命中这两个非同寻常的日子——
  2014年8月16日,南京博物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上午11点10分,姚建萍正在绣制《中国梦·花韵系列》,她一抬头,惊喜地发现彭丽媛来了。彭丽媛称赞她绣的《中国梦·花韵系列》把现代手法融人到传统题材中,有非常好的艺术表现力,很美。
  彭丽媛邀请出席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的六位外国领导人夫人参观南京博物院。在姚建萍巨幅苏绣作品《江山如此多娇》前,姚建萍邀请彭丽媛坐上绷凳,彭丽媛兴致勃勃地拿起绣花针,在苏绣作品《丝绸之路》上绣制了黑马的流苏飘带。姚建萍说,彭丽媛穿针引线的动作“流畅自然”。彭丽媛邀请外国领导人夫人也一起来“绣一把”,姚建萍与团队技师们每人辅导一位领导人夫人,各国领导人夫人欣喜地落座,拿起了小小绣花针。
  國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尝试着做了一回“绣娘”——这个消息,让镇湖绣娘们无比激动;各国领导人夫人在绣品《丝绸之路》上穿针引线,更具象征意义。这件苏绣作品,9月由姚建萍带到到法国巴黎展出,最终成为中法文化交流以及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谢的重点作品。
  2017年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代表中国向国际奥委会赠送的苏绣《仕女蹴鞠图》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习近平主席介绍:“中国的足球运动可以追溯到2300年前,这幅画源自五六百年前的明代的一幅古画,我们用苏绣,苏州著名的刺绣做这个……”而这件精美“国礼”苏绣,正是出自镇湖绣娘、国家级刺绣大师姚建萍之手。
  如此殊荣集一身,姚建萍幸福满满。她成了名副其实的“国大师”“国绣手”。
  苏绣作品传播到海外,要追溯到1915年,苏绣大师沈寿用仿真绣法绣成的《耶稣像》,在“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在31个国家二十多万件参赛展品中,一举获得金奖,开创了中国刺绣登临国际博览会殿堂的先河。时隔一百年的2015年10月20日,一件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菲利普亲王为题材的苏绣人物肖像作品《岁月如歌》,作为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访英国礼,由习近平主席带到英国,赠送给伊丽莎白二世。这件作品正是出于苏绣大师姚建萍之手。
  四十余年孜孜不倦的追求,其中的艰辛谁人能知。精、细、雅、洁是苏州刺绣的特色。用色、技巧、画面;情思、心意、画意。运用传统手法,设计上有自己独特的思想。针法上,姚建萍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创造了“融针绣”,针法技法之融,中西之融,物我之融,用针融合各种技巧,开创苏绣新境界。巨幅刺绣《丝绸之路》正是运用了“融针绣”,结合平针、乱针、仿针来完成的。
  初试人物肖像绣,对小猫小狗、花卉彩蝶传统题材的突破,这要有一种怎样的理念和勇气。早期创作晚年周恩来总理肖像《沉思》,连续八个月,姚建萍瘦了十几斤。针法、丝理的调度,眼神嘴角微妙之处的把握,一根丝要劈成1/64,才能将色彩融到最佳状态,表现出贴合人物的神态。《沉思》获金奖之后,她又坚持多少年的摸索与积累,用心去绣,才在人物肖像绣上精益求精,臻于完美,以至多次接受并圆满完成国礼创作的任务。2014年,苏绣肖像作品《培尼亚和里韦拉》作为国礼由习近平主席赠予墨西哥总统培尼亚后,姚建萍收到了墨西哥总统的亲笔感谢信:“由您的精湛技艺呕心沥血制作的作品,凸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这是一个国家总统对于苏绣艺术的赞颂。
  近年来,姚建萍一些重大题材的原创大型刺绣作品频频亮相,彰显了她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权威与风采。作品《和谐一百年奥运中华圆梦》成为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奥运艺术品;《我爱中华》苏绣作品搭载第20颗返回式卫星遨游太空,航天英雄杨利伟为该作品题写“圆梦”二字;作品《思源·致远》(钱学森肖像)搭载“神八”遨游太空,这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该作品被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永久收藏。
  姚建萍用了三年时间创作的《丝绸之路》系列,正是探索传统刺绣,传承创新,用小小银针谱写时代旋律的典范。已经完成创作的《丝绸之路·西出长安》《丝绸之路·满载而归》,气势恢宏,动人心魄。前者以张骞出使西域为题材,表现大汉盛世开辟丝绸之路的壮举;后者描画胡商驼队在长安(今西安)采购结束,翻越帕米尔高原满载而归的场景,展示大唐盛世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而正在创作中的《丝绸之路》系列三,则表现当下盛世。   邹英姿艺术馆二楼的工作室墙上,巨幅刺绣《凉州瑞像图》吸引了每一位来访者的眼球。
  敦煌巨幅刺绣《凉州瑞像图》,正是1907年被探险家斯坦因从王圆篆手中“骗走”的一件敦煌文物。作为中国刺绣大师,邹英姿一定要亲眼见到这件遗失的国宝,当她终于在洛杉矶盖蒂博物馆见到《凉州瑞像图》的时候,她情之所至,用我们民族最古老、最传统、最崇高的跪拜礼仪,朝圣祖先刺绣艺术之巅,表达新一代刺绣人英姿焕发的愿望。“我越过半个世界,只愿寻找古代刺绣曾经辉煌的一页。”话音未落,早已泪湿衣襟。
  邹英姿的母亲惠淑珍当年就是镇湖当地颇有名气的绣娘,英姿六岁就踮起脚尖坐上绷凳跟妈妈学刺绣;少女时就独闯苏州,拜知名苏绣老艺人王组识大师为师。她娴熟地把握了传统的苏绣技艺,又不甘于一味地只绣猫犬花卉走老路,于是,她求学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苏州工艺美院等艺术院校,在承继刺绣工艺的基础上,潜心研修画理,博采众长,融绘画、摄影、雕塑艺术元素于刺绣作品中,独树一帜,独辟蹊径,于2008年发明创造了“邹氏滴滴绣”针法,获得首个刺绣针法国家发明专利。
  “滴滴绣”用灵活的排针方式,使绣线在绣料上呈点状或短线状针脚,这些针脚之间,以相隔、相叠、相接与相交的四种形式构成绣迹,绣迹在绣料平面上以疏密变化的方式排列布局。傳统的针法都是以线条构成图案,这种绣法产生的画面会有一种丝绣特有的光斑,从而表现出丝绣平和光亮的特质。然而,突破传统题材的有些作品比如素描、拓片、壁画、人物造像等不需要这种光亮效果,传统针法无法表达出这类题材对于细处的描绘和作品特有的韵味。于是,受母亲纳鞋底的启发,邹英姿大胆地尝试一种独特的针(绣)法。而“滴滴绣”的取名,正是源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报答。最初尝试这种针法,正是2008年10月,邹英姿绣出她母亲一双眼睛的特写。
  邹英姿的作品一件件都获得业内专家的认可,获得各级各类大奖——
  2002年,刺绣作品《八十七神仙卷》获中国工艺美术传统艺术金奖,《贵妃醉酒》《人权之光》获中国华东工艺美术精品奖;2003年,《生命系列》获“杭州西湖博览会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家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之后,历年金奖连连,历数金奖刺绣作品有《姑苏繁华图·虎丘至山塘》《古月清风》《我的家》《缠绕》《问鼎》《花旦》《麦积山壁画》《思维菩萨》《释迦摩尼》《佛像系列》《翠·江南》等等。
  邹英姿在生活中发现新鲜的创作题材,她以一棵五百年老树为原本创作的乱针绣绣品《缠绕》系列,正是取材于山野之中植物枝干藤蔓交相攀缘缠绕。这幅具有前卫的理念和诗意的刺绣作品最终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而她参加日本爱知世界博览会现场演示苏绣技艺,展出大型苏绣作品《古月清风》,则是继清代刺绣大师沈寿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后中国历史上登临世界博览会第二人。邹英姿为中国绣娘、苏州绣娘在世界博览会上赢得了荣誉!
  在苏州镇湖绣品街,新一代绣娘的风貌,一如她们绷架上的绣品,闪耀着璀璨的时代之光。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插图:知止
其他文献
美食是与生活的所有乐趣相随的。  吃是人的天性。我邻居家一小孩儿,也就两岁多一点,父母常领着他走亲访友,逢人必定要让小孩儿叫“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礼貌称呼一番。但这孩子奇陉,如果被称呼人空着手,父母再怎么提醒,他只是瞪着眼不作声,倘若来人手上拎着东西,无须大人提醒,便爽快地主动叫人。时间一久,父母明白了,小孩儿辨别称呼的标准就是对方是否拎着“吃”的东西。我自小对吃比较木讷,或许出生于国
“聋子篾匠”四十多岁的时候,终于得了水家佬這根独苗,任三位姐姐怎么看不惯,他无可争辩地成为“戏里的贾宝玉”。   我4个月大时来到外公家,深得同一屋檐下3岁的水家佬喜欢。因为“聋子篾匠”的大弟弟——我的外公,唯一的女儿夭折,再无己出,外婆才蹊跷地接纳了我——公社妇联小李子的毛毛头。凡是水家佬爱吃的,都有我的份,而他姐姐,丝毫不可能夺得一点。于是,最小的姐姐福云总是故意逗他:“她又不是你妹妹!”水
堂姐是大伯的女儿,叫月静,比我整整大五岁,是个安静害羞的姑娘,不喜说话,见有来人,腼腆一笑,平常大部分时间都是坐在院子里绣花。   堂姐十几岁就跟着绣娘学,后来绣娘作古后,堂姐的技艺越来越好。花架上的图案不管有多难多复杂,在她的巧手点缀下,总是栩栩如生。一只五彩的孔雀別人无法绣出其中的艳丽,她用一天时间就绣得惟妙惟肖。那些牡丹啊、荷花啊,更不用提了,活脱脱的,跟刚摘下似的。有时她在细密光华的白绸
某天傍晚,我和妻子沿着江边河堤公园散步,江岸上一排排海钓客们稳坐钓鱼台。  “快看呐,钓着一条大鲤鱼了!”江滨古船码头一阵嘈杂声,人群争相往前涌。我循声望去,只见月影婆娑,或明或暗的漏斗状的灯光下,一条鲜活的大花斑锦鲤咬住鱼钩正上下扑腾,拼命挣扎着,估摸着有十多斤。老翁的一只手攥紧鱼竿线,老妪手脚麻利地用双手猛抵鱼背,一拉活线,鱼儿就毫发无损地掉进盛满水的红色塑料桶,还真是奇了。江滨河岸上的旁观者
一双红袖舞纷纷,软似花鼓乱似云。  自是擎身无妙手,肩上掌上有何分。  ——(清)孔尚任  花鼓燈是流行在淮河流域的民间舞蹈,是汉民族四大舞种中,集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以及后场小戏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民间舞种。  说说花鼓灯的舞蹈、灯歌、锣鼓演奏吧。  花鼓灯的舞蹈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有步法、打腿、身段、技巧、扇花、手巾花、拐弯、转身、姿态等400多个舞蹈语汇。花鼓灯舞蹈中包括“大花场”(
2018年,戊戌年农历七月二十九日,和我相依为命三十年的妈妈走了。  妈妈最喜欢古典音乐,每年元旦都会守在电视机前,锁定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其专注程度远超春晚。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过,努力奋斗数年后,有了足够经济条件,可以带着她去维也纳现场听一次音乐会。可还没等我挣到钱,这花钱尽孝的机会就已荡然无存。  2015年5月的某一天,当我看到那张A4纸的B超结果时,“癌”这个字像一颗沉沉的铅球,以极快的速度击
我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它是怎么一天一天地改变的,我也说不清楚。非常的缓慢,一些工业文明如此缓慢地、一点一滴地让你难以感觉地渗透,没有什么不能够理解的,就像空气流动一样自然地过渡。一切好像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不是这样,又是什么样的呢?  村庄,就像一座衰朽的空房子,里面住着空巢的老人,年幼的留守的永远充满了渴望爱和温暖的孩子,他们的内心,就像那些盖好了却常年无人居住的楼房,庞大
The service of the fruit is precious, the service of the floweris sweet, but let my service be the service of the leaves,in its shade of humble devotion.  果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那么,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
“艺术作品始终像它应该的那样,穿过拒绝接受它的若干岁月之死亡地带,在后世复活。”这是诗人勃洛克在《论艺术与批评》一文中的论述。俄罗斯文坛的诸多事例一再验证了这位大诗人的高瞻远瞩。  俄罗斯白银时代诗人尼古拉·古米廖夫(1886-1921)是阿克梅派的代表性诗人和领袖,其独特的诗风和传奇经历,为他在诗坛赢得了广泛声誉:三次远赴非洲探险,荣获过两枚“圣乔治十字奖章”,这让许多亲友视他为英雄。而他对安娜
江西省宁都县固厚乡桥背村住着黄氏一家,黄在金、黄在银是一对亲兄弟。他俩都有文化,同一年先后成了婚,不幸的是,父亲当年就去世了。1938年,大两岁的黄在金“两征一”去当了兵,紧接着,黄在银半夜里被强抓去當了兵。  真正的灾难,是兄弟俩去当兵之后。  家里留下一个老母亲和年满6岁的小妹及两位年少漂亮的儿媳,灾难全部落在了这四个女人身上。黄家兄弟去当了兵,方圆百里无人不知,但当的是什么兵他们不详。不出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