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醒光子:千元以下的红光ToF雷达

来源 :创业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130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Google无人车低配版激光雷达价格在8000美金左右,而DE-LiDAR 1.0版本只要几百元。
  Google和百度无人驾驶汽车的顶部都有一个形似花盆的组成部分——激光雷达。这项技术叫做Li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激光探测与测量),它的作用相当于无人驾驶汽车的“眼睛”,能够帮助无人车实现环境识别、自动避障和路径规划(SLAM)等功能。在去年年末展出的百度无人驾驶汽车上使用的激光雷达,价值约70万人民币。
  除了无人驾驶汽车,LiDAR也是帮助无人机和机器人实现避障、建图、导航、定位、识别等功能的必要组成部分。但碍于成本的限制,人们一直无法将一个灵巧却昂贵的ToF雷达安装到同样追求轻巧的消费级无人机和机器人上。
  北醒光子是一家专注于“机器人眼睛”研发的公司,致力于将昂贵的激光雷达打造成消费级产品需要的核心部件。经过2年的时间,北醒光子成功制作出了基于ToF(Time of Flight,飞行时间)技术的红外环境感知雷达——DE-LiDAR系列,将低配版雷达的售价压缩到了人民币几百元级别,并已实现量产。2015年12月,北醒光子获得了来自IDG资本的A轮融资。
  光学博士“蓄谋已久”的创业
  北醒光子的创始人李远是在光学领域深耕了十几年的光学博士,因为心中一直燃着一缕创业的小火苗,2014年,他从美国回到北京。
  “创业的想法是一直有的,读博之前就有,不是一时冲动。在美国创业的话,想组建一支有战斗力的团队很麻烦,同时国内的机器人产业也在逐渐升温,所以就回来了。”回来之后他首先确定的是,一定要做光学,也就是“机器人眼睛”这个方向。至于做工业级还是民用级产品,一开始他并没有想好。
  在产品研发过程中,李远先后两次到深圳、无锡、宁波等地进行市场调研,参观了许多高科技公司。一番探查下来,他觉得中国在光学领域的研究仍有许多可以努力的空间,自己的团队在研发能力上非常有竞争力。考虑到工业级领域的水深情况,李远决定从民用级消费开始专心研发“机器人眼睛”。
  李远认为,合格的“机器人眼睛”需要具备三个功能:


北醒光子创始人李远

  第一是能够识别颜色,第二是能够识别位置信息,第三是要有较强的分辨率。
  识别颜色方面的技术应用早已市场化,分辨率属于工艺加工层面的问题,真正的核心难点在于位置识别,而位置识别的难点在于对深度信号的获取。目前,获取深度信号的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是通过几何测距方法去实现,缺点在于场景依赖严重,无法同时应对黑天、白夜、近距离、长距离等环境;另一类是配备和Google无人车一样水准的ToF激光雷达,缺点是太贵太难做。而北醒光子团队正在做的,就是将第二类昂贵技术的价格降低至消费级水准。
  李远告诉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上述三个功能的实现,还要配合四个产品化的着眼点才能真的将高高在上的“庞然大物”变成走进千家万户的“机器人眼睛”。
  第一个是小型化,也就是LiDAR作为一个功能部件,尺寸越小越好,这也是将来雷达的发展趋势。目前北醒光子最小的LiDAR的直径为30毫米,明年将努力做到10毫米以下。
  第二个是结构和性能的进一步“解捆绑”。简单来说,就是不能用LiDAR的尺寸增加来换得性能的提高。必须想出更好的办法,在尺寸不增加的情况下让雷达具备更远的探测距离以及更多的线数。目前,北醒光子的22米LiDAR比传统的6米LiDAR还要小得多。
  第三个是安全和安装简单。旋转电机和复杂的结构部件会影响雷达的寿命和成品率。目前LiDAR主要依靠旋转进行大范围的扫描,但将来一定是靠固态技术完成不同方向的信号采集,北醒光子会在明年美国的CES(International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发布固态雷达产品。
  第四个是价格问题:让产品走进千家万户的前提是“买得起”。
  要实现“千元以下”,必须掌握整套技术
  既然决定做消费级市场,控制成本自然变成了主要任务。一般来说,选择用ToF这种高端技术做出来的雷达,价位基本都在上千甚至上万美金。
  李远表示,想要将价格做到几百或一两千人民币,团队必须能够独立完成整体设计体系,同时要保证建立起对应的知识产权,包括算法、光学设计和硬件制作的全部流程,具有很高的难度。
  机器人雷达的构造可以被简单粗暴地分为两个部分:探头和底座。其中探头是雷达的核心技术所在,也是最具价值的部件。要控制产品成本,必须完全掌握从探头到底座的全部核心技术,无论是光路测算、算法构建还是结构支撑,统统要自己设计。如果只做底座研发而用别人的专利从国外购买探头,想大幅度控制住成本是不可能的。
  李远告诉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掌握机器人雷达制作的全部核心技术,既要懂,又要愿意做,是件真正的苦差事,它意味着大量的实验和设计验证工作。公司成立两年多,大部分时间都在全力搞研发,整个公司就像一个大型实验室。现在北醒光子的团队一共有50来人,其中40多个是研发部的工程师,研发人员的规模已经超过了许多大公司。
  在当下中国的市场环境中,“基于ToF技术量产消费级机器人雷达”这件事,在北醒光子的DE-LiDAR系列之前,讨论的焦点仍然是“有没有可能实现”。所以,在价格层面上,国内市场现状目前不具备比较意义。如果对比国外,威力登(Velodyne,Google无人驾驶汽车激光雷达的提供商)公司的低配版激光雷达价格在8000美金左右,而DE-LiDAR 1.0版本的低配版全套方案的价格为人民币几百元。   LED代替激光,室内外通用
  北醒光子的DE-LiDAR系列雷达外观非常精巧,重量仅为几十克,在机器人雷达中可以算是非常轻量级的产品。最薄的雷达厚度仅为34毫米,可适用的产品种类非常的广泛。
  而在功能方面,DE-LiDAR系列的基础款型DE1.0,相比于常见的单线激光雷达,具有许多独特优势。
  首先,采用传统三角法的单线激光雷达的扫描半径一般是6米,而DE1.0的扫描半径可以达到22米(扫描半径越远,感知环境中被测物体的能力越强),2.0版本将达到100米。
  其次,单线激光雷达的扫描方式为“平面线扫”,DE-LiDAR系列采用的是锥面探测,可以检测出扫描平面上下的物体并消除两个检测面之间的盲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DE-LiDAR系列所有面向家庭的雷达全部选择用红外二极管(红外LED)来代替激光。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保证消费级产品的安全性(激光对人体有害),另一方面也能降低部分产品成本。
  李远告诉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选择用LED代替激光大大增加了产品设计环节的难度。
  和非常准直的激光相比,红外光线是发散角度非常大的散射光线,和普通灯泡发出的光线一样。因此需要靠精心设计的头镜,在多次反射的作用下,一点点把红外光线聚拢回来,最终形成和激光一样的效果,对加工精度和设计工艺要求很高。整个过程中的简单反射大概为8次左右,多次反射在20次以上。
  除此之外,DE-LiDAR的消费级雷达同样可以在室外强光下正常工作,原因是采用了交流信号进行光线传输。在户外状态下,直流信号产生的光斑会被太阳光所淹没,只有交流信号才能在滤掉室外所有的直流信号后得以保留。李远表示,这种想法很容易被想到,但必须依靠技术才能实现。
  自己再做一遍,最快也要一年
  中国的机器人产业正值发展迅猛期,今天看来新奇的产品有可能没过几天就遍地开花了。谈及技术壁垒,李远以自己为例对DE-LiDAR系列的复制难度作出了描述。
  “如果是我们丢掉技术积累重新做一遍,即使是公司四十几名工程师都参加,做出一模一样的东西基本上也要半年左右。如果不带团队,得做个一两年。这些时间还都是不考虑智慧的硬时间消耗。实验是必须要做的硬实验,一个也逃不开。比如说对不同材质的反射率进行对比的实验,几千几万次也得一个个做,不然没法校准误差。”
  除了硬件,算法程序也得重新搭。如果让李远自己从零开始写程序,也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就算现在让比尔·盖茨重新写Windows,他也得从第一条程序开始写。”李远说。程序写出来还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测试,否则会充满bug。这些都是无可避免的硬功夫。
  蛋糕还在变大,合作大于竞争
  虽然在技术上非常有信心,但李远表示现在并不是厮杀竞争的阶段。中国的机器人产业正值发展迅猛期,很多技术都涌入这个“大蛋糕”中,分得自己的成长空间。对于“机器人眼睛”这个关键技术,一定有很多团队都在努力贡献自己的创造力。李远认为,现在仍是飞速发展阶段,连第一个泡沫高峰期都还没到,是大家一起努力把技术做好、把“蛋糕”做大的时期,合作大于竞争。
  同时,LiDAR技术想要真正落地,还需要与大量下游团队合作完成。要有团队能够把LiDAR做成更成熟的导航应用,也需要更多机器人和无人机公司把这些方案应用于自己的产品上。北醒光子在这方面的原则是“不挣暴利”。
  上大学要“多积德”
  高端产品的背后也必然有一只高端军团。在北醒光子的团队中,博士以上学历者占比18%,硕士以上学历者占比42%。李远坦言,出国多年,刚回国那会儿完全处于一种“失联”的状态,对行业不了解,人脉、资源统统断档了。
  能顺利组建早期团队,多亏了当年的同学人脉。李远笑说,这些同学经过多年发展都有非常好的工作,能够接受他的创业提议前来,也多亏了自己上大学的时候是个“热心肠”,多为人民服务,多积德,才能在关键时刻“刷刷人品”。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北醒的团队也在不断扩大。除早期成员之外,更多的伙伴是通过招聘渠道加入公司的。李远认为自己最大的长处就在于选择和培养技术人员,只要人选对了,后面的事都不用操心。
  李远说,这次参加DEMO CHINA并获得DEMO GOD,除了对知名度和接下来的融资有帮助之外,更多的还是让他获得了来自团队内部的认可。新成员们通过这件事觉得,这个“老大”挺靠谱的。
  北醒光子的发展规划非常明晰,完全跟着产品的迭代计划走,而产品的迭代计划完全比着“人眼”的功能走。现在的1.0版本雷达已经实现量产并签订了不少合作协议,在不久的将来,北醒光子将会推出功能迭进的新版本和固态雷达。“机器人眼睛”市场潜力巨大,李远表示会专注在这一个领域深挖下去。
  其他值得关注的机器人项目
  基于2D深度视觉传感器的家用服务机器人:行业首创基于2D深度的视觉传感器技术,拥有(已经取得与正在受理)该技术知识产权30多项
  工业机器人本体及其核心零部件:拥有自主研发的六关节机械臂GR600及国际领先的力反馈手柄
  多我机器人:基于远程临场与无人驾驶技术提供“替身”和“智能行走”服务
  Wavebot新一代企业智能助理机器人:通过商业机器人产品为公司和场馆提供迎宾接待、智能问答、视频会议和安防巡逻等服务
  娃娃亲亲:国内首家智能玩具机器人服务平台,提供快速定制玩具机器人和机器人云管理平台服务
  智能弯管抛光机器人:用机器人代替人工进行抛光作业,可通过机器人双手协调运动实现对抛光对象外表面的连续抛光
  小萝卜机器人:专注于儿童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一代机器人已实现量产
  ULBrain视觉应用开发模块:可以让开发者不再依赖于单一传感器的机器人视觉应用开发解决方案
  极思维云守护清洁机器人:全球最早实现基于Wi-Fi摄像头的中控物联网的新一代家用清洁机器人
其他文献
南京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创业公开课第一期成功举办。  如何挖掘人才,又如何留住人才,这一直是创业者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  7月28日,由南京市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计划专项办公室主办,创业邦联合主办的南京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创业公开课第一期在南京举行,本期主题为“管理者需要‘发展团队领导力’”,来自金柚网、复朴投资、中伦律师事务所的嘉宾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创业者在团队管理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创业者怎么说? 
期刊
创办一亿、十亿、百亿美金公司的诀窍  怎样做一家百亿美元的公司?这實在太难了。我发现自己可能做不了百亿美元的公司,这使我非常悲观。  创办一家一亿美元的公司秘诀:跟对人,会说话。我们做了一些有趣的研究,结果发现做一亿美金公司最重要的是跟着牛人走。  过去5年,成功的创业主题不是O2O,不是出海,也不是企业服务,成功率最高的公司群是小米生态链。在2015年底前,创业公司能够进入小米生态链的话,有很高
期刊
           
期刊
如果说财务型VC最大的风险是错过优秀项目,战略型投资人最大的风险则是——没投到最好的解决方案和合作伙伴。  常斌到京东负责投资后,常常会觉得回转寿司特别有意思,因为自己的一部分工作和回转寿司太像了。京东集团战略与投资副总裁 常斌  如果把这名投资人比作食客,把创业项目比作回转寿司的话,常斌对TMT领域的寿司都不陌生。他之前在今日资本任职7年,看过大量TMT案子,比如B轮时的途牛,A轮时的饿了么。 
期刊
他希望策源有一天能成为巴萨。在这之前,至少是马竞。  已经做了11年早期投资的元野,几乎快忘了自己也是一名“40岁以下投资人”。这11年里,他在策源创投这家“PR存在感”为零的早期投资机构,从没挪过地方。策源创投主管合伙人 元野  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都不了解策源,它总是出现在各种项目的融资新闻里,神秘感在某种程度上是件好事。但做了11年投资,元野觉得他和整家基金过去都有点保守。不过即便是坐在创业
期刊
人要能独立判断,就不会轻易随大流。  卖菜是个苦活,卖家的工作时间从每天的后半夜开始,早于市场开张的时间把菜准备好。任何人,只要想真正了解卖菜这个行业,都得去大菜场感受一下“后半夜”。胡博予就这么干了。蓝湖资本合伙人胡博予  2014年10月,胡博予看上了美菜网。彼时,生鲜电商还在萌芽初期,前景并不明朗。但胡博予觉得,真要判断这个项目行不行,肯定不能只是看几页别人做的报告就下结论,他要自己去看。 
期刊
错过不要紧,但一定要有投得特别对的。  去年这个时候,关于下厨房要不要接受京东融资,创始人王旭升跟华创资本管理合伙人吴海燕电话讨论了快一个月。让他犹豫不决的是,京东只和另一家投资机构一起投,同时还有可能投另外一个竞品。华创资本管理合伙人 吴海燕  最终,2015年7月,下厨房完成B轮3000万美元融资,华创资本领投,京东跟投——此时,距吴海燕作为最早一批用户关注下厨房已过去4年。  为什么手拿多家
期刊
产品能力,融资能力,处理政府关系的能力。  最近身边好多人都加入了直播行列,从企业家到投资人,以及身为90后的同事。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下载了所有热门直播App,产品最简洁好用的是映客,用户最大的似乎是斗鱼和龙珠,其他如熊猫TV、花椒等在产品层面上大同小异。  结论是:  首先,前两年的直播战场上,如果说斗鱼阶段性的胜利是因为出道早、定位游戏人群准确,那么映客的胜利则是因为产品好用以及向网红泛娱乐
期刊
直播有多火,不用多说。  6年前我们看过了“千团大战”,全国范围来看,整个战局里面有上千家公司。3年前我们又经历了“O2O混战”,由于可以搬到线上的线下服务品类太多,战线极长。  今年的“百播大战”,战局的基数并没有那么大。  但是在另一个维度上,这一役意义非凡。直播是一个几乎所有创业者都可能抓住的机会,你会发现市面上很多App都加上了直播功能,各种发布会都以直播为噱头,创始人亲自担任主播。这是一
期刊
教你五招:颠覆旧模式,强调唯一性,解决痛点,展现透明度,以及——做慈善。  你的公司不单单是一家企业,在消费者的选择困难症面前,它还代表着你的见解、目标以及解决方案。所以,你选择的沟通方式是什么?  有出色的产品或服务或二者兼备,包装、网站和品牌口号也一脉相承,但这还不够!想要成为一个品牌,品牌故事必不可少。也许在你看来,那个在午夜时分让你兴奋难捱的创始故事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你所需要的是那种将你的
期刊